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6/1505

  比如【朕多次说勿复多言,卿看不懂否?】【朕竟不知朕写字如此难认】之类的。
  但是很快,这类阴阳怪气的回复只会招来地方官员惊恐的次数更多的认罪奏本。
  惊慌失措的向皇帝认错,请求皇帝的原谅,数量更多,更频繁,弄的郭鹏十分崩溃。
第1309章
郭某人不介意把南书房变成自己的影子内阁
  除了像写信一样的写奏折,这帮家伙还会变着法儿的往京城送东西来讨好郭鹏。
  比如郭鹏虽然生活朴素,但是喜欢吃肉,鸡肉猪肉羊肉马肉驴肉无肉不吃。
  除了牛肉因为明令禁止不准吃之外,他几乎没什么肉是不吃的。
  所以很多地方官员就会选择将当地一些质量很好的产肉牲畜往京城送,当做贡品献给他。
  比如豫州饲养的很不错的鸡,青州徐州的海产品,兖州培育的用家猪和野猪杂交生出来的杂交猪,还有漠州的羊和马。
  除此之外还有益州的井盐,有荆州和扬州的柑橘、甘蔗,江里的鲜鱼等等。
  郭鹏派人去调查,得知为了个自己折腾这些贡品,地方官员会把这些事情往下摊派,一层一层摊派到底层,给底层百姓带来很大的压力,于是全面叫停了贡品的运送。
  他想要什么东西,会从内廷派人出去,带着钱去当地采买,然后再从当地赶回来,不要地方官员送。
  他自己派人带钱去买,成本由内廷来承担,以此减轻底层百姓需要承担的种种徭役负担。
  饶是如此,被皇帝喜欢的东西也会在当地和洛阳兴起,成为人们喜欢的东西。
  所以出于各种理由,总是会有地方官员借着各种名义把当地的新鲜玩意儿往宫廷里送,三令五申让他们不要做这样的事情,却依然拦不住这些官员以私人名义讨好皇帝。
  自然,这也是皇权的彰显。
  能让官员想尽办法讨好自己,不正是可以证明自己的权力是多么庞大吗?
  正如同通过奏本制度直接和群臣交流,这本身也是皇权的体现。
  很多皇帝想都不敢想这样的事情,他甚至做到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不行,该抱怨还是要抱怨,该减负还是要减负。
  他有限的精力必须要在应该使用的地方使用,怎么能和这帮马屁精互相尬聊浪费时间呢?
  但是这部分奏本是皇帝和臣属之间交流的通道,他作为皇帝是有必要掌握在手的。
  这个时候,不在身边的内阁就不能参合进来,而近在身边的南书房的侍读们便可以用在这个地方。
  有些他不乐意处理的问题,他不乐意回复的奏本,都可以让这群侍读帮着处理,反正都在眼皮子底下,和他就隔着一扇门,处理起来还是相当简单的。
  随时问,随时查看,随时监督,这种近距离交流处理问题的方式,郭鹏在冀州的时候曾经使用过。
  当了皇帝以后,要和臣子有些距离,所以这样的方式就没有继续延续,不过这种需求对于郭某人来说还是相当必要的,南书房的设立也是为了满足郭某人直接掌控臣子的需要。
  两个人肯定是不够的,之后还要继续添加,至于添加谁进来,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先让这两个人试着运行看看,看看这个模式怎么样。
  要是好,郭某人不介意把南书房变成自己的影子内阁,和真正的内阁打擂台,侵夺内阁的权势,避免内阁侵占皇权。
  诸葛瑾和庞统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大概只是想到了接近皇帝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所以欣喜若狂,每日很早就来南书房当值,伴随皇帝身边。
  郭鹏让他们去给奏本分类,再把一些溜须拍马的奏本拿去,按照郭鹏交给他们的【样本】格式去回复。
  也就是【朕知道了】【朕了解了】【朕不需要】【勿复多言】之类的。
  剩下来一些真正重要的国事才会交给郭鹏,由郭鹏亲自决断。
  这一阶段里,两人也是充分了解到了郭鹏日常政务之繁忙,有些时候忙到深夜里他们也回不了家,郭鹏也一样没有入睡。
  这样大概半个月之后,郭鹏询问庞统和诸葛瑾,觉得在南书房当值如何。
  “陛下政务繁忙,为国操劳,十分辛苦,臣等也为陛下感到疲累。”
  庞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真的很累,很多事情,根本忙不完。郭鹏点了点头,颇为感慨。
  “政务之多,是永远也不可能处理完的,所以我平常也只能忙里偷闲,可要是政务实在太多,忙里偷闲都不能,从早到晚都要坐在这里,这下子你们两个也给累坏了吧?”
  “臣不累。”
  “为陛下办事,是臣的荣幸。”
  两人的政治觉悟很高。
  “别说什么荣幸之类的,这种话没意思。”
  郭鹏摇了摇头:“累是一定的,而且总不能一直这样累下去,我身边的确需要更多像你们这样的人,为我分担政务,入值南书房。”
  庞统和诸葛瑾互相看了看对方,开始隐约察觉到南书房这个特殊的存在有点不一般。
  当然不一般。
  只是他们说不上来哪里不一般。
  之后,郭鹏从内阁里选择了徐庶、石韬两人。
  让他们一边挂着内阁的职位,一边进入南书房当值,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为庞统和诸葛瑾分担职责。
  徐庶和石韬与诸葛亮是同时进入郭魏政权的老资格人士,内阁草创时代就在内阁任职,至今超过十年,两人已经各自成为群辅之一,身兼重要的职责。
  徐庶和石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皇帝要求来到南书房当值。
  四人互相协商,总要保证每天有两个人在南书房陪伴皇帝一起处理政务。
  到延德九年的十一月份,郭鹏又从内阁、九部、参谋台等多个部门抽调了合计十一名资历不等的官员,有高官,也有刚刚成为官员不久的小官儿。
  唯一相同的是,这些官员都是身家清白没有背过处分,在历次政治风暴里都全身而退。
  只有这样的官员才能得到进入南书房当值的机会,陪伴皇帝处置政务。
  他们都有一个南书房侍读的名头,但是具体的身份依然不变,还是在原先的部门内工作、升职,只是轮到去南书房当值的那一天,不在官署里上班,仅此而已。
  硬是要说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和皇帝见面的机会多了,总是能和皇帝相处,感受到皇帝的存在,也让皇帝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南书房这个名字在洛阳官场开始缓缓流传起来,很多人都听过南书房这三个字,但是并不知道南书房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
  但是羡慕是肯定的,因为南书房侍读可以近距离接触皇帝,基本上每两三天就能和皇帝见面、相处,聊天,读书,或者讨论政务。
  亦或者,代表皇帝去内阁,去九部,传达皇帝的命令。
  而皇帝也有些时候让他们代替自己起草诏书,然后直接送到办事部门去了。
  高官显贵们很快也注意到了南书房的存在,注意到了南书房侍读这个群体的存在。
  这个部门没有固定驻地,没有建制,没有官署,只是一个皇帝的书房,皇帝在这里工作读书,让人陪同,就那么简单。
  尽管如此,因为这群人距离皇帝很近,为人所关注、羡慕,并且通过各种渠道打听进入南书房成为侍读的条件与可能性。
  所有人中,只有曹操和王粲两个人觉得情况有点不对。
第1310章
程昱的大动作
  内阁草创,王粲是第一任首辅,曹操是第二任首辅。
  他们都经历过内阁草创之初没有执掌没有具体名分没有官职的那段日子。
  很早的时候,郭鹏在冀州尚未建立魏公国的时候,内阁就是因为作为他身边最亲近的部门而得以掌权。
  后来王粲不做内阁首辅,去做财政部尚书,内阁首辅被曹操担任。
  那个时候,曹操也没有具体执掌,也是个白板临时工,一直到魏帝国建立,郭鹏登基。
  内阁的权势随着尚书台的衰落而不断增加,时至今日,尚书台的权力已经被内阁基本上掌控住了。
  内阁摇身一变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尚书台,直接和九部对接,处理政务。
  这样看来,内阁首辅曹孟德实际上已经是尚书令的地位了。
  手握重权,让曹操感到无比快意。
  但是听说郭鹏挂了南书房的牌子,并且调人到南书房担任侍读陪伴左右的时候,他忽然想起了当初内阁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6/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