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0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7/1505

  延德八年三月十九,乐进和法正一起,率领两万军队进军到了永昌郡的云南县。
  他们轻而易举的拿下了云南县城,杀死了在云南县城作乱的一群人,毁掉了云南县城周边的一些军事设施,取得了在永昌郡内的立足之地,然后分兵攻取叶榆县和邪龙县。
  三月二十三,邪龙县告破,这一路魏军开始进一步向博南县进攻,一旦攻破博南县,就能进取不韦县。
  三月二十五,叶榆县告破,这一路魏军将继续进攻比苏县和嶲唐县,进而向不韦县进军。
  两路大军将在不韦县会师。
  基本上攻克不韦县以后,整个永昌郡的汉人势力范围就已经全部得到了,剩下的就是那些居住在永昌郡内的外族人的部落聚居地。
  拥有一定的文明,拥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阶层分化,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与不韦县周边的汉人势力进行合作与交易,时而也会发生一些小规模冲突之类的。
  对于这一类部族,魏帝国早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打败,毁灭上层,留下下层,男子做苦力,女子整体编入汉族,去增加人口,如此将之同化,使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南匈奴也好,鲜卑也好,羌人也好,乌丸人也好,还有辽东的高句骊、三韩等等,都被魏帝国采取了这样的方略进行同化。
  不仅可以增加人口,还能增加社会建设,让魏帝国一揽子大工程拥有了大量的数量足够多的劳动力,且价格极为低廉,还不用担心因为过度使用而造成的民变。
  因为使用的压根儿也不是魏国子民,而是战争奴隶。
  打从知道这里藏着一百多万外族人之后,郭某人就非常高兴,觉得蜀道大动脉的南中段也有了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劳动力了,未来南中的开发建设也能很好的使用上。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永昌郡都必须要拿下。
  博南县、比苏县、嶲唐县都已经乱了套。
  当地的县长和政府官员死的死逃的逃,县城不是被占据就是空无一人,魏军没费什么劲儿就占据了县城,然后打败了进占县城的贼人,又在城池周边大规模扫荡。
  这一波扫荡之后,这几个县城周边的叛乱力量也差不多覆灭了,刚刚集结起来到处流窜打劫的叛军根本不是魏军的对手。
  倒是当地的汉人把魏军当做了救命恩人,团聚在魏军周边,使得魏军很快得到了当地汉人的拥护和支持。
  三月底,乐进统兵抵达了不韦县,在不韦县北二十里处击溃了永昌郡的叛乱贼军一万余人,斩首三千,俘获敌酋,予以处斩,然后进取不韦县。
  很可惜,不韦县被烧杀抢掠一番,已然成为废墟,乐进深感可惜,然后继续进军,进一步驱逐了吕凯死后的各族叛乱贼军。
  永昌郡西部和南部,生活着大量外族人口。
  如闽、濮、鸠僚、裸濮、僄越等部族,还有一部分来自身毒国的人口也居住在永昌郡南部,各有十几万或数十万不等的人口。
  这些地方大多是深山老林,是这些外族人口的聚居地。
  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文明和生产,和平时期会用自己的特产和不韦县周边的汉人做交易,也会缴纳一定的贡赋以求平安。
  不过当战乱时期,大家纷纷化作贼匪,四处劫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整体而言也是相当的混乱,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没有一个共同的话事人。
第1214章
史上第一次科举考试在洛阳正式召开
  永昌郡的各方势力没有统一话事人的事情对于魏军来说其实是好事。
  因为没有统一的话事人,就不能集结到一起抵抗魏军,只能各自为战。
  乐进眼下还不能集中主力收拾这些部族,所以暂且只能把军队集中在不韦县一带,安置流民,恢复秩序。
  这种情况下,无法聚集在一起的永昌郡的反抗力量就不能威胁到魏军的控制区域。
  “眼下我们不能贸然南下或者西进,我军在这里的兵力不过两万,自保有余,进取不足,至少也要等到黄将军和张将军的军队抵达,集中主力方能对这些部族各个击破。”
  法正如此认为。
  “你想各个击破,他们可不会坐以待毙,要是看咱们在这里没有反应,你猜他们会不会主动来试探?”
  “来试探那就打回去,眼下咱们自保有余,南中的军队是个什么样子,将军难道还有所疑惑吗?我是不再疑惑了,这样的军队,就算再来十万,也不能威胁到我军。”
  法正把乐进的话堵了回去,乐进再次无话可说。
  这些战斗力差劲一触即溃的所谓军队到底是个什么卵样,他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眼下要做的事情,也就是把不韦县周边的汉人势力重新整顿,恢复县域,扫灭残余豪强势力,建设魏帝国的基层政权。
  然后,就等着三郡的军队什么时候把该做的做好,南下前来会和。
  等张郃跟黄忠把军队带来,到时候只要手上有五万军队,法正就觉得魏军可以发起主动进攻了。
  乐进难得铆着一股劲儿要和张辽比拼战绩,法正当然要满足他。
  此时,整个南中平定战役大局已定,基本上已经不再有什么波折,只等着乐进进一步发挥,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
  郭某人甚至都不太关注这件事情了。
  因为他觉得凭魏军如今的实力,想要收拾雍闿实在不是什么难事,稍微一波操作,就能让他不得超生。
  要是这都能出问题,西蜀方面军的乐进、法正等人都该自己提着脑袋到洛阳来向他谢罪,然后乖乖去死。
  所以他的全部精力都在本年度的科举考试上。
  延德八年三月初一,史上第一次科举考试在洛阳正式召开。
  因为是草创,所以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也有不少人因为路途遥远没能赶到京师。
  但是那都不要紧,因为科举考试草创阶段是每年一次,每次都有新机会,每次都有新收获,机会多多,不怕抓不住。
  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再来一次。
  郭鹏打算至少要等天下人都认同科举考试了,再把科举考试改为三年一次。
  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天下人熟悉、接受科举考试的存在和意义。
  为了尽快把科举考试变成实际存在的正式制度,并且真实的运用于朝廷选官层面,郭某人力排众议,不等准备完全,直接在今年的三月正式召开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分文举和武举两种,两种考试一同进行,文举考试由礼部主持并且负责监督,武举考试由参谋台和卫军进行主持并且监督。
  文举考试考三天。
  考核内容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得到了确认。
  首先在文举考试之前,要经过身体素质考试,只有经过身体素质考试的学子才能得到考生的身份。
  身体素质都过不去,就别考了,回家锻炼身体再来好了。
  要求并不高,在这个人人普遍缺乏营养的时代,郭某人没有把考核内容和标准定得很高,只能说是身体及格水平。
  如果这个水平都过不去,那可就真的不要考试了。
  别没干几天活就要筹备后事了。
  魏帝国官员的工作强度那是真的高,不是假的高,九九六零零七的工作强度,要是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承受不下来的。
  通过身体素质考试之后,就是正式的笔试。
  第一天考五经经义、算术、天文地理,是一张综合试卷,满分一百分。
  第二天考农业、自然灾害和自然灾害的防治,也是一张综合试卷,满分一百分。
  第三天考策论,内容是根据卷纸上提出的国家目前遇到的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方案。
  还有就是就自己所了解到的国家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发表言论,什么问题,以及自己思考出来的解决办法。
  满分一百分。
  等于三天考试,满分一共三百分,最后按照分数予以排名,录取排名靠前者,一定人数之后,则黜落,不予通过,留待来年再考。
  这是一套完整的模式,考试,评分,录取与黜落,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的人才评定规则,还是全国性的——
  当年在邺城的那场论才大典十分特殊,虽然最后的前三甲也叫状元榜眼和探花。
  但是和如今正式定为国策的科举考试还是略有区别的。
  尽管如此,郭鹏也下诏书,承认当年的论才大典也属于科举考试的范畴,承认当年的榜首三人的成绩。
  诸葛亮于是成为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状元郎。
  如今这一次科举考试,是第一次使用科举考试的名头召开的科举考试,也是正式的全国性的科举考试,还是不分出身的科举考试。
  黎庶子弟,那些泥腿子们也有参加考试的资格。
  而且未必就不能取得好成绩。
  因为时间紧迫,太学甚至没能来的及开课给学生系统性的传授考试内容,所以这次考试一旦参加,就等于裸考,碰运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7/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