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0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8/1505

  这还能算是谁家门生呢?
  但是这样的结果早在四大家族交出经典解释权和施教权的时候应该就已经预料到了。
  那么重要的东西都交出来了,多一个门生还是少一个门生,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
  皇帝陛下把大家的关系网络撕扯的七零八落,强行在这一环节添加了政府认证这个过程,把士人们的自说自话变成了国家正规程序,并且插入了他的意志。
  很好,这很郭某人。
  郭某人就是喜欢在很多奇怪的地方插入属于他的意志。
  偏偏这一波士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是只能接受的。
  不接受还能怎么办?
  造反?
  他们面对凶神恶煞的几十万魏军,那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而且在太学教育之中,皇帝还有很多奇怪的要求。
  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书中断句来,不得随意发表其他家法中的不同看法。
  这是非常严格要求贯彻执行的条例。
  任何人在授课的时候,都要按照书中的标注来,不准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影响太学生们的学习内容。
  所以学部内部有些官员私下里觉得皇帝是在搞新一轮的焚书坑儒,做的事情很不地道,比秦始皇还要残暴之类的。
  他们不能这样说郭某人,因为郭某人如果比秦始皇还要残暴的话,就会在得知这个情况之后的第一时间干掉他们。
  他们说的话很快就会被郭某人知道,被无孔不入的临淄营密探探知,然后告诉郭某人,作为郭某人控制朝局影响朝政的方式之一。
  得知有人在私底下诽谤自己,郭鹏笑了笑。
  “看一个人,别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说什么不重要,发发牢骚罢了,他要真的付诸行动了,再干掉他。”
  这是郭某人嘱咐给阎柔的行动准则。
  随着权力的越发集中,随着郭某人越来越接近真皇帝而摆脱总代理人的身份,以及局势的改变,郭某人开始逐渐加大临淄营的活动频率。
  郭某人已经渐渐开始向真正的皇帝发生转变,这种质的转变需要更大力度的专制统治才能维持。
  无论是内廷人数的增加,还是临淄营人数的增加,都是皇帝皇权膨胀,开始向外扩张的标志。
  郭某人需要内廷和临淄营为他提供更多的帮助,更多的情报,更多的讯息和更多的渠道,以此稳固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势。
  内廷的人数和临淄营的人数还有活动范围,还有要做的事情,都必须要往外延伸。
  临淄营要更加的无孔不入。
  内廷则要开始摆脱【专业给皇帝挣钱】的角色,开始往政治领域发展,构筑成两道专业的结实的皇权防守线。
  并且方便于对士人进行最后一击,摧垮他们的一切。
  所以他在延德五年六年的时候,扩充了内廷宦官的人数,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扩张了宦官外出办事的几率和事权。
  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明确规定外出办事的宦官秉承的是他的意志,代表他办事,威压朝官一头,向着威压朝官的方向疾驰猛进,以便在未来代替皇帝被集火。
  这是他作为一个专制皇帝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未来斗翻了士人之后,官僚集团会再次成为一个整体,不复有被分裂的可能,士人、寒门和黎庶这样的划分方式将不复存在。
  那个时候,就不能用简单的身份政治来分裂官僚,若要这样做,势必开启地域黑的恶劣先河。
  若要对抗官僚群体,就需要宦官群体出力。
  然后特务们在一旁协助。
  这三个群体需要互相牵制,互相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以便于皇帝继续掌握大权,稳坐皇位。
  所以在进行着一系列操作增强宦官和临淄营的势力的时候,郭某人也会觉得很心累。
  刚刚收拾完士人,却又要准备应付尚未出现的科举官僚集团,作为皇帝,郭某人觉得自己还真是累到不行。
  但是不这样做又能如何呢?
  政治权力是十分微妙的存在,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敌我势力失衡,从而影响到皇帝的政治权力。
  郭某人手中这庞大的权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当皇帝那会儿,朝廷的人事大权他都掌握的很有限,还是一系列斗争之后才名正言顺的把人事大权夺来的。
  但是这些事情总不能他一个人去做,他总不能一个人办到那么多事情,他需要把权力交给其他人去行使。
  然后他需要专注的事情是确保这个权力给的出去,拿的回来。
  这方面的微操过于精细,过于困难。
  所以一想到之后需要利用宦官和特务与官僚集团作斗争,又要让宦官和特务互相牵制,更要平衡文武之间的关系,还要稳固自己对军队的绝对掌握,还不能让皇亲国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与官僚集团产生过多的交际和接触……
  郭鹏很累。
  可事已至此,他早已无法停下来,他只能不断的向前走,继续向前奔跑,以确保自己的步伐不会停滞,确保自己的改革成果可以稳固。
  眼下要做的,还是埋葬士人。
第1173章
皇帝陛下,真的是圣君啊!
  五经家法传承是部分头部士人家族的私利,大部分士人都得不到传承和解释的权利。
  说到底,士人群体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
  皇帝和头部家族争夺这个权力,只要能保障他们的利益,那么谁胜谁负,对于大部分二三流士人来说,并不会有什么改变。
  所以他们也会快速的选择胜利者进行站队,以保全自己的利益可以。
  可要是对察举制度动手,让士人和寒门子弟还有黎庶子弟一起参加考试来竞争官职,那就是在刨他们的祖坟。
  到时候就不是搞定十几个家族、平息一波舆论就能解决的事情,那可真是要搞大事情了。
  但是吧,郭某人最不怕的就是搞大事情。
  郭某人一直坚持到现在,也就是为了要搞大事情,都已经走到了这里,临门一脚就差一哆嗦,郭某人根本不可能放弃。
  只是现在还需要一点时间,需要一点让太学的规则确立起来的时间,也需要一点让地方州郡的学宫和学校开始恢复的时间。
  所以郭某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太学的教育改革上,积极参与进去,积极参与到太学的任何一件事物的规则制定上。
  当然,毫无疑问的,学部虽然名义上归属尚书台管理,但是从创立起来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向程昱和田丰汇报过任何工作。
  学部的一应工作直接绕过了尚书台,直接和皇帝对接,袁嗣有什么事情都去请示皇帝,得到了皇帝的指示之后再去办,而不是听从田丰和程昱的指示。
  尚书台至今已经有九个部门,而这九个部门里,公开的不听从程昱和田丰指示的部门就有三个,吏部,礼部,还有学部。
  加上财政部尚书王粲是郭鹏的第一任内阁首辅转职而来,属于郭鹏的心腹亲信一类,刑部尚书郭议又是郭氏族人,尚书台一半多的权力都被皇帝亲自把持。
  只有剩下来的不到一半,才能让程昱和田丰分割,这两人也算是打伤了,没力气接着打了,于是田丰死抓着工部不放手,程昱面对的只剩下民政部,兵部和外交部。
  还好,至少不是光杆司令。
  但是程昱本以为皇帝在北伐过后会对他稍微友善一点,结果这并没有发生,皇帝还是那个皇帝,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着他所认定的一切。
  尚书台一半多的权力就这样给皇帝拿走了,更关键的是,那还是相当重要的一半多,剩下来这不到一半,其实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那个常年打酱油的外交部。
  按照眼下这个趋势,程昱和田丰都在怀疑,等他们退休的时候,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到底有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下一任尚书令和尚书仆射手上还有实权吗?
  到时候尚书台诸部门会不会直接对皇帝负责,直接由皇帝来决定所有的事情,而没有人可以挑战他的权威和决定了?
  不知道,反正郭某人也不在乎。
  他已经连着和学部开了十几次碰头会了,商讨主持确定了太学的很多细节问题。
  他认为只有把细节问题都给确定好了,才能确保太学的平稳运行。
  这当然是不错的,细节都确定好了,能给人做手脚的空间自然也就没有了。
  而在这段时间内,郭某人也动用自己的内廷力量,【加班加点抄录】了一批五经书本。
  延德六年七月十六,第一批一千本书,五经每经各二百本被投入了太学教育之中。
  太学的新式教育由此正式展开。
  正如郭某人之前所说的,他并非不愿意给每人一本书,实在是加班加点抄录到现在,也才完成一千本,五经各二百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8/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