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7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5/815

  那些堆积成山的骨制品皮制品和草原风情特色产品已经被萧如薰找到了合适的买家,除了民间的一部分需求之外,大部分都被装船卖到了欧洲,在欧洲大为畅销,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反正换了不少钱就是了。
  一阵剧烈的疼痛之后,百姓们换来的是近乎永远的安逸。
  因为大秦皇帝为他们扫平了北方边患,将北虏历史性的扫平了,将他们整个覆灭掉了,以后北虏扣关南下将会成为历史,成为教科书上的一部分。
  不再鲜活。
  整个蒙古部落因为慧眼识英雄而得到完整保留的只有科尔沁一部,隆武十四年得到赐封时,整个科尔沁部的总人数大约在五万人。
  萧如薰恩准科尔沁保留原先的规矩,在原先的居住地上放牧,给他们圈定了一个范围,修了一条路去他们那里,还很贴心的给他们修建了居住的城池。
  将他们圈养在了草原上,放牛放羊,挤牛奶挤羊奶,然后剪羊毛,通过大驰道送到卖给政府,换取生存物资以保证生存,从此乖乖的。
  剩下的全部被俘获的北虏都被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苦役建设运动,和被俘获的倭人一起,承担起了建设大秦美好明天的光荣使命,此一段时期有史料统计称北虏和倭人年均死亡量在二十万以上。
  到隆武二十年的时候,倭人的死亡数量已经突破了四百万,大部分都是死在大驰道建设和江南地区的灭螺行动之中,尤其是灭螺行动,死的人更多。
  基本上都是被榨干劳动力到最后一刻,被血吸虫感染然后被一把火烧掉了。
  多亏了这些人,他们在整个江南十年如一日的消灭钉螺,到隆武二十年的时候,江南地区曾经钉螺繁盛区的几大淡水湖周边地区已经难觅钉螺,江南地区百姓的血吸虫病已经大体控制住了。
  萧如薰在北边除害,他们在南边除害,为了大秦人民的美好生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秦人民会记住他们,然后很快忘掉。
  攻击察合台叶尔羌两国以及乌斯藏的时候,获得了五十多万口众,这些口众也被安排了各种苦力建设运动,多亏了他们,那些地方的城池才得以快速建立,才让这些地方具备了基础的生活人的条件。
  萧如薰发现现在这些地方还没有想象中生态环境那么糟糕,当然若要控制起来,也没有那么容易。
  地图上所看的国家疆域图其实一般都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真正掌握的地方一定要有人居住,要有行政设置和一系列的建设。
  这对于广大贫困少人地区来说是很难的,青海西藏和新疆一带,想要完全掌握一点都不容易。
  对于古代中国而言,就算是传统核心地带,也就是秦国统一之后的那一块疆域的完全掌控都要到清朝去了。
  更不要说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开发都是在清朝中后期,而在此之前,所谓的掌控和疆域划分大部分都是看驻军位置,或者是所谓的羁糜统治,不收税,不压迫,不干预,所谓的三不统治。
  古时候人们掌握一块新开拓的土地是很困难的事情,可以说江南地区的开发都要到宋朝以后了,而唐朝以前是关中时代,开拓一块区域往往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不要看地图上画得那么大,其实掌控不是那么回事儿。
  明初,对奴儿干都司等东北一大片土地的掌控是很有限的,基本上所有的军事卫所和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沿着河流分布,河流两岸建设了一系列的军事卫所,沿着松花江和黑龙江河流两岸建设卫所和控制,一直延续到今库页岛。
  河流意味着水源补给,意味着交通顺畅,意味着有水可以浇灌土地,意味着可以种植粮食生存下来。
  不能长粮食的地方是不能生存的,现在也是一样。
  萧如薰攻略了这些土地,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无人区,有人那也是流动性很强,这些年在这里,那些年在那里,攻略是攻略了,但是这些长不出粮食的地方,又该如何治理呢?
  修路,没有天然河流,就要用人力来修一条生命路线出来,通过这条路,连接华夏神州和新获得的领土,像触手一样,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沿着道路扩张过去,这就是所谓的征服后控制。
  萧如薰在国内修筑八条大驰道,就是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下达到地方,将地方牢牢掌握住,而对待新获得领土也是一样,修路。
  沿路建设军事驻点和居民点,路要经过军事要地和可以居住人的地方,连成一线,形成一条畅通的通道,便于中央政府对他的控制和掌握,便于今后进一步的开发。
  所以要真的说对这些地方控制住,比如说偌大的青藏高原,大秦所能控制的也就是沿路两边和边疆地区的驻军点,还有大城市。
  但是这些地方也算被掌握了,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是这么些,其他地方,没人,难以生存,控制了人,就控制了这块地区。
  将人集中到修筑的道路两旁的地方居住,将人管住了,地方就掌握好了,至于其他的戈壁山地荒漠之类的地方,说穿了,现代都无法利用,还是无人区,最多修几条公路而已。
  不管怎么说,修路都是最重要的,路修不好,一切都办不好,所以萧如薰在征伐过后,讲究的是就是修路了,修路是百年大计。
  他又定下了大驰道计划,修路到北海,修路到河套地区,修路到青海地区,然后再修到乌斯藏地区,修一条可以让中央政府掌控地方的路。
  不管多艰难,没有交通通道的话,就不算真的掌握,就不能真的掌握。
  就算掌握,交通不兴,还可能造成新的割据政权,大秦今天所付出的心血就将付诸东流。
  朝中有人觉得将这些地方纳入统治修路的话会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虽然修路可以让倭人让北虏去修,但是财政支出一样存在。
  他们说这些地方打下来就好了,完全没有必要纳入治理,也看不到太大的经济利益,修路等支出极大,长此以往,恐怕会造成财政上的负担过重。
  财政部不停哭穷,说国库空了好多,看上去就像是心里被挖空了一样,非常空虚。
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
  对于这群守财奴,萧如薰并不反感,但是财政支出是必须要做的,不准停。
  所以从隆武八年开始,财政支出上就多出了一大笔修路费,也多亏有一大批免费劳动力可供驱使,否则这条路修起来也是真的不容易。
  修路这件事情从隆武元年开始就没停过,到隆武二十年为止,大秦财政部支出了千万两银子,民政部统计付出了不知多少倭人和北虏俘虏的性命,才终于将大秦境内的八条大驰道完成,小官道还要继续修。
  然后修到北海的河套的青海的新疆的和乌斯藏的,每一条路都是钱和人命。
  那倭人和北虏也不是心甘情愿愿意修路修到死的,被压迫太甚看不到曙光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暴乱。
  从隆武六年开始,倭人暴乱发生过不少次,尽管萧如薰采取了倭人治倭人的方式来转移仇恨,但是转移仇恨大法并不总是奏效,总有倭人想要号召自己的同胞一起反抗秦人逃走。
  为了杀掉这些暴乱分子,秦军也付出了几千条人命。
  不过随着秦军武器的更新换代和管理方式的规模化规则化,倭人暴乱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了。
  但不是说就没有,隆武二十年倭人暴乱和北虏暴乱一共发生七次,为此死掉了一万多倭人和三千多北虏,秦军损失了两百多人。
  这样的损失放在这里,财政部一统计,满满的都是血泪。
  反对的声音自然就起来了。
  为此,萧如薰召开朝会,阐明了西部高原山地戈壁荒漠在军事上的意义。
  他用唐朝吐蕃和吐谷浑的旧例讲述这些地方不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下,会被其他人控制,一旦被其他人控制将会威胁大秦的西疆。
  唐国都长安都被吐蕃人打进去过,那是何等的耻辱?
  更不用说前明放弃塞北卫所之后百余年间被北虏压着打,财政支出可就比现在要少?
  秦始皇为何建设长城,这是暴政吗?
  综合算一笔经济账,经济支出总比军事支出要好,现在支出的多,未来支出的少,收入的反而更多一点,现在不支出,未来暴乱四起,受苦受难的还是大秦百姓。
  所以这片地区必须要在大秦的掌控之下,绝无可能放弃。
  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为了后世子孙计,无论付出什么样的艰辛,无论需要多少年,我们都要将这些地方牢牢掌控,绝对不能放弃!
  “一寸山河一寸血,后世皇帝如有放弃隆武开疆所得土地者,非吾子孙!”
  萧如薰将这句话刻在了石碑上,立在了皇极殿正门侧边,将此一条例立为后世皇帝是否合格的标准,永远不准拆除。
  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对后世子孙的威慑力。
  但是他辛辛苦苦开疆拓土所得到的足以保卫中华不受攻击伤害的屏障,绝对不能轻易抛弃掉。
  所以他加紧下令进行道路的修建,加紧推行牧羊织毛衣的政策,让所有人都看到草原高原对大秦的经济价值,看到经济价值看到利益,才会有人想要保卫,否则只是一块石碑,真的,会有多少人在意呢?
  朱元璋还不允许宦官干政。
  当然随着秦军武器的更新换代和科技的日益进步,这种损失和代价也变得越来越少。
  比如赵士祯主持下的燧发枪量产计划获得了极大成功,隆武十八年的时候成功实现了一定规模的量产化,为秦军保证每年有五万支线膛燧发枪的生产量。
  之后还能再做改进,还有更高的产量,为此,萧如薰十分开心,重赏了赵士祯。
  秦军鸟铳手开始逐步换装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精准度更高的燧发铳,有了燧发铳的装备之后,对付倭人和北虏的暴乱就更加轻松。
  除此之外,军工部对钢铁冶炼也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让钢铁生产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在现有情况之下,已经很不错了。
  从隆武六年得到毛织机之后,萧如薰大力推广毛织机的使用,在隆武十年大力将羊毛衣投入市场,还给军队增发羊毛衣冬装。
  羊毛衣的出现大受欢迎,因为价格便宜而且保暖效果好,由此带动了这个大秦对羊毛衣的大量需求,于是乎大江南北数个省份都出现了羊毛织衣工坊,在大江南北卖的非常火热。
  隆武十三年开始,萧如薰指示皇庄退出民间市场,改作外贸方面和军队特供,将民间市场让给了民间商户,表示皇家不与民争利的态度。
  海外贸易则由于民间力量弱小,难以形成规模,便以皇庄牵头,皇庄作坊为主,将溢出的订单交给民间商户来做,统一对外商贸,维持数量和利润。
  因为羊毛衣羊毛裤羊毛袜羊毛手套甚至是羊毛围巾羊毛帽子的出现,使得长年以来没有很好的保暖品的百姓们对此十分欢迎。
  在这个温度逐年降低并将持续降低的小冰期,羊毛衣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由此,中原大地的大市场对羊毛制品的需求量达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程度,数年的财富积累让民间普通百姓的手上也有了余钱,买一些羊毛衣裤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加上这些制品的价格被皇庄压在了一个比较低廉的地步,皇庄退出之前对各种方面也作了安排,对羊毛制品的价格有了限制,所以寻常百姓也能卖起,成为了主要消费力量。
  一亿多人的大市场,是这个时代绝无仅有的超大市场,这个市场一旦形成,对羊毛的需求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乎,北上放牧风潮在中原和江南甚至是岭南形成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5/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