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7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7/815


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这是圣君啊
  隆武二年五月初,正在督建辽东大驰道的袁黄接到了消息。
  一批从倭国抓捕送来的壮劳力将要抵达天津港,叫袁黄前去接收一批壮劳力予以管理,加快修建进度。
  开始修建一年多以来,辽东大驰道已经完成了通州到三河,三河到蓟州,以及蓟州到马兰峪关的路段,现在正在从马兰峪关往蓟镇修建的途中,看工期,估计也就半个月左右就能完成这段路了。
  一路修建,民众们的确是疲劳了,他们付出了很大的心力,为了回报皇帝给他们土地、教他们的子女可以入学读书的恩情,他们也纷纷竭尽了全力贡献自己的劳动力帮助皇帝修筑大驰道。
  不过他们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春耕时节,他们也需要完成自己的春耕任务,否则这个任务不完成的话,大家就没饭吃了。
  也就是说很快袁黄就会面临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辽东天气严寒,一旦入冬,则土地封冻难以动工,漫长的冬季是辽东无法回避的问题。
  所以现在袁黄不仅督建从京师往辽东的路,也在同时要求另外一支施工队从沈阳开始修筑大驰道,和他相对而修。
  现在缺的就是时间,缺的就是劳动力。
  此时此刻来了一批倭国的壮劳力,毫无疑问是一件大好事,对于萧如薰利用倭国劳动力而不干扰本国民众春耕的事情,袁黄还是认同的,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
  萧如薰做皇帝一年多,除了对待官员狠厉,掀起一波诛连数千人的大清洗,其他的都做得很好。
  改革弊政,强化中央集权,严惩贪官污吏,减轻百姓负担,大修天下,建设学校让孩童入学读书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自己曾许下的诺言。
  他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
  不过,这已然不是袁黄可以原谅他的理由,袁黄永远都不会原谅萧如薰,在袁黄看来,萧如薰做皇帝做的合格是应该的,是他可以接受这一切的底线,无论萧如薰做的多好,都是应该的。
  如果萧如薰做不到他所想象的那样,如果萧如薰是个昏君暴君荼毒百姓的恶君,他会毫不犹豫的揭竿而起,吹响大秦王朝灭亡的号角。
  萧如薰眼下做得很好,切实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平时袁黄喘着粗布衣服和前来做工的老百姓们交谈的时候,百姓们对新生的大秦王朝都是交口称赞。
  百姓们纷纷说那么多年了,第一次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要交纳比以前还要少的赋税,得到的比以前还要多,而且就算是做工服役,也可以得到赋税方面的减免,压力并不大。
  新的作物引进之后,在萧如薰的大力推广下,很多人家都开始种植新的高产作物,收获极高。
  现在吃饱肚子已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了,虽然说想要吃好,想吃肉吃油水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至少不会饿肚子。
  对刚刚从地主士绅和朝廷的剥削之下摆脱出来的老百姓们来说,现在这样的日子,已经是梦想中的生活了。
  有个老人家就曾说过。
  “当年,咱们盼星星盼月亮,只想着多攒几个钱,把土地从老爷们手里赎回来,好过上自在些的日子,但是无论怎么攒,就是赶不上这土地涨价的价格,一家子人省吃俭用好些年,年年饿肚子,也没办法把土地赎回来。”
  袁黄问原因,他们说——饥荒年间贱卖土地求活命,等到了好的年景,土地又买不回来了,他们只能做佃农,几代人给地主老爷打工。
  连口饱饭都是奢望。
  所以当今陛下带着他们干翻了那些个丧尽天良的地主士绅,把土地夺了回来,给了他们真正的土地自主权,还保障他们的土地拥有权,给他们高产作物让他们可以吃饱肚子,还给他们的孩儿读书,这是圣君啊!
  百姓们提起现在的大秦皇帝以前的萧大帅,那都是交口称赞满脸虔诚,言辞中看不到作伪的意思。
  而且确实的,他们的确能吃饱肚子,吃土豆吃麦饭,总能吃饱肚子,手上有些闲钱,还能买点肉吃吃。
  萧如薰在北直隶范围内推广牲畜养殖,鼓励百姓们饲养家禽,还在自己的皇庄内大量饲养鸡鸭鱼还有肉猪,压低了这一片地区的肉的价格,让一些小老百姓们也能买点肉回家打打牙祭。
  不说吃得多好,总能吃到。
  另外就是花生和大豆的大规模种植,给市场上提供了豆油和花生油的存在,加大了市场上的油料供给。
  很多官府直营的油店都把油类卖的相对便宜,老百姓们隔三岔五的也能吃到带油的菜。
  从这些小事情上,袁黄就能看到萧如薰的的确确是心系百姓,在缅甸的萧如薰和在北京的萧如薰似乎只有在这一点上从未改变过。
  这也是当年袁黄愿意舍弃一切追随萧如薰的原因和理由。
  他深切的同情和关怀着最底层的百姓,他指挥的军队从来不会伤害老百姓,颇有些当年岳家军冻死不拆屋的架势,到现在也一样。
  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他最在意的就是有没有人饿死,有没有人吃不饱饭,有没有农民没有土地耕种。
  在缅甸的那几年,没有一个人被饿死,所以当萧如薰遭遇劫难的时候,整个缅甸开足马力供应十万大军北伐,力助他挫败朝廷。
  这也是袁黄无比相信他的原因,愿意为了他出谋划策平定地方解决一切的原因,甚至愿意为他而死。
  可是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果。
  无数次午夜梦回,袁黄都在思考,如果萧如薰不走出那一步,没有称帝,那么结果会如何?
  他不知道,他思考无数次,也不清楚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他唯一知道的是,那大概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没有一个皇帝能容忍一个将军掌握五十万军队。
  换作现在的萧如薰也一样不能容忍。
  唯一的区别大概就在萧如薰做了皇帝以后对普通民众依然怀抱着仁慈之心和关怀之心,他杀官员杀武将杀勋贵杀劣商,可从未伤害百姓,连征调他们服役都要给他们相对应的赋税优惠来进行弥补。
  原本的服役是义务,最多管饭,没有弥补的道理的,萧如薰第一次对给国家服役的百姓以经济上的弥补,只要征调,必然给予弥补,这是百姓们愿意为大秦效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其实袁黄也曾经疑惑过,萧如薰作为将门出身,没挨饿受冻过,怎么就对底层人民如此关怀,怎么就愿意对他们如此仁慈?
  思考了很久,袁黄才发现他似乎从头到尾都没有看明白过萧如薰,他从头到尾都不曾真正的理解萧如薰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一方面冷血无情,动辄满门抄斩诛连三族,将前明和一切可能反对他的势力清理的一干二净。
  一方面却仁慈宽恕,想方设法的减轻百姓负担,甚至想到了利用倭国俘虏来代替大秦百姓服役做工的方法。
  要说历朝历代对百姓负担减轻之最,袁黄觉得已经找不到比大秦更实在的了,所以,这也是他愿意留在政府里,用自己的才学为这个新生国家服务的根本原因。
  他觉得读书人的理想似乎正在这个背叛皇帝背叛大明王朝和他们所有人的人的手上实现。
  虽然他绝对不是读书人眼中的圣君,但他在很多百姓眼里,就是圣君。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袁黄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答案。
  怀揣着极其复杂的想法,袁黄抵达了天津卫,准备带队接收倭国俘虏,带去工地上开始做工。
  天津卫港口在这一年多里已经成为了极其繁荣附属的港口,原先非常狭小的天津卫城也开始了扩建。
  据说按照萧如薰的规划,天津卫要成为一座经济和军事并重的堡垒,海上的水师是京师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天津卫城就是第二道防线。
  而且刨除这些因素,原来越多的选择在天津卫港口工作和生活的人也是这座城池必须开展扩建的原因之一,这里的常住人口节节攀升,因为开海的缘故,这里必然会成为一座重要的城镇。
  所以天津卫的扩建也是理所应当的。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官府人员和普通民众,大秦海运昌盛之后,来来往往的海船也是一大特色了。
  前明争论数十年都没有解决的海运和河运的争论,萧如薰这边三天就结束了,据说当初那些竭力支持河运和驳斥海运的官员一个都没有在大清洗内活下来。
  大秦中央调查司的黑阎王们在整个京杭大运河的周边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得出了京杭运河周边城镇所设立的一些商业设施大多数都和在朝官员有关系这样的结论,而这些官员又都是竭力支持河运而反对海运的人。
  前明产证过巨大争议的海运和河运的纠纷,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彻底的清查,前明中央官员和地方士绅豪商通过对京杭运河各个路段的某一项重要物资的垄断实现了巨额盈利的事实也被披露。
  于是他们在大清洗时期被萧如薰一锅端,洗的干干净净一个不留。
  然后逐渐成形的“漕帮”也遭到了萧如薰的严厉打击。
  他亲自命令军队围剿“漕帮”,发动当地百姓告密,头头脑脑抓到了就砍头,小鱼小虾们全部打发去做苦役,成为了疏通京杭运河的第一批苦役。
  然后萧如薰规定,京杭运河只为军需所用,不为民用,运输者为军队和军用船只,管理者为中央审计司,全面将之剥离出朝政,再不准任何人染指插手。
  然后全面放开了海运。
  自此,各大港口开始繁荣昌盛起来,而各大港口都是在萧如薰立国之后才开始发展的,在那之前,萧如薰就把配套措施准备好。
  各级官府和各项职能部门全部准备好,任何人敢在港口搞什么垄断搞什么结帮派之类的,统统都会受到严厉打击。
  一开始有人头铁,不信邪,搞起了帮派和装卸垄断,他们认为萧皇帝把运河抢走了,总要给他们活路,就转移阵地到了各地港口,然后被人上报给了官府。
  结果不言而喻,当地官府立刻出动警察,将帮派人员一网打尽,领头的杀掉,小喽罗全部扔到辽东去做苦工。
  萧如薰不允许任何敢于挑战中央权威的个人组织出现,一旦出现,直接灭杀,绝不留情。
  各大港口这才开始井然有序的运行,不敢有任何拉帮结派的人出现,随着朝廷大清洗的深入,敢于对这些方面伸手的官员也没有了。
  民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是袁黄亲眼目睹的,前明的弊政和顽疾被萧秦政府一网打尽,也是他亲眼目睹的,眼见着这样的一幕幕,他又如何能不深为感慨呢?
  运送倭国战俘的是战船,船只大,运载量多,而且运来的还是倭国的“倭寇”,所以不仅官府来人多,军队来得多,还有很多老百姓过来看热闹。
  他们不知道倭寇其实绝大部分都是自己人,只有少数倭人,还有东南亚海盗和欧洲人,妥妥的国际支队,他们只知道那些犯下滔天罪孽的都是倭寇,是倭国的人,所以所有倭国人都是倭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7/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