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815

  本来,按照得理不饶人无理狡三分的优良传统,言官的任务就是开喷,喷的越狠地位越高官位越大,还不怕被打被杀,那是十全大补丹,被揍一顿名声就起来了,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很多言官根本不怕死,只怕无人关注。
  但是这样的硬功绩,还是实打实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硬功绩,他们愣是找不到喷的理由,这让他们十分不爽,以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态度去面对这份请功奏折,却一样找不到可以喷的地方,当然他们不知道,可以喷的地方原本是有的,甚至可以让他们致萧如薰于死地。
  然而和文人集团离心离德的宋应昌和刘黄裳爱惜人才,玩了一手移花接木,保了萧如薰的命,而萧如薰自己也有第二方案,走了锦衣卫的路子私下里给皇帝上密奏,如今那足以致萧如薰于死地的奏折正在朱翊钧的手里拿着。
  “陛下,这是萧平虏通过锦衣卫暗线发给陛下的密折。”
  朱翊钧接过密奏,翻开,仔仔细细的看了起来,看了许久,朱翊钧仰天长叹一声:“国朝善待文官,以文统武,到头来,却是一武将勋贵最懂朕意。”
  朱翊钧合上了密折,盯着骆思恭问道:“这份密折除你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吧?”
  骆思恭点了点头:“除陛下与臣之外,并无任何一人得知有此密折。”
  朱翊钧点了点头,顿了顿,开口道:“这要是让那些混账东西知道了,朕可就不仅仅是损失一员善战的大将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张诚,你不是一直跟朕抱怨在外多有不便处处被掣肘吗?朕这就给你找帮手了。”
  张诚询问道:“不知陛下所说的帮手是?”
  “你看看这个。”朱翊钧把手上的折子递给了张诚:“朕允许你看。”
  “老奴遵旨。”张诚有些颤巍巍的接过了奏折,打开来扫了一眼,赫然一惊。
第一百二十四章
暗流涌动
  “萧提督要为陛下擒获十万倭寇俘虏以助陛下开矿?”
  “不仅仅是开矿,开矿哪里需要用到十万人手?修城池,修黄河,修筑河堤,修筑粮仓,修筑大道,修整运河,修缮宫殿房屋,以往那些混账东西总是说朕要这个要那个不知道体恤民力,现在好了,朕不用大明子民,朕用倭奴俘虏,那些混账东西还有什么话可说?到处在外散播你们这些奴婢鱼肉百姓奴役百姓开矿,说朕是世间罕有的暴君,好啊,好啊!现在朕不用大明子民了,不要他们服役了,朕只用俘虏,只用这些倭奴俘虏!这些战犯!那些混账东西就算是说破天也说不出朕的不是!叫他们聒噪!”
  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朱翊钧叹了口气:“群臣都在糊弄朕,都不想让朕得到更多的钱,恨不得把全天下的钱都给揽到自己的手上!只有萧如薰懂朕的意思,尽全力支持朕,朕有如此大将,也不怕孤立无援了。”
  骆思恭和张诚互相看了看,非常应景的齐声高呼:“臣(老奴)恭贺陛下。”
  “呵呵呵呵……”朱翊钧微微笑了一阵:“别高兴的太早,那些混账东西的道行深的很,萧如薰一个二十三岁的毛头小子,又是武将,如何与他们斗?能为朕在外面捞些好处,却没办法真的在朝政上帮到朕,不能为朕扭转乾坤,朕明天得下一道诏书,试试水。”
  朱翊钧的眼中闪烁着慑人的光芒。
  萧如薰真正的意图,只有几个人知道,但是萧如薰在朝鲜大破倭寇的消息却是实打实的传了出去,一时间朝堂为之肃然,民间议论纷纷,议论的中心内容都是大明要出现一个名将了。
  于是李成梁十分的烦恼。
  萧如薰没有出现之前,大明边帅第一人是他,也是他成就了自正德嘉靖以来第一个军功封爵的武将的地位,天底下无数武将敬仰,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只能望其项背,而无法超越,本以为能带着这个殊荣一直到死,却没想到临老,却冒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生挑战自己的地位。
  原本武勋集团就是一盘死水,李成梁不理睬他们他们也翻不起什么浪花,出了京城他们就是废物,只有在京城还能守住一亩三分地,但是谁知道这基因突变的效果那么恐怖,愣是给这群废物整出了一块金子。
  一块黄澄澄的成色十足的真金,先在西北荡平哱拜叛军,又到朝鲜叱诧风云,一战而灭四万倭寇,收复近半朝鲜,一下子稳住了战局,保住了朝鲜,不少人为之称赞。
  而这个时候,他李成梁大明第一名将的地位就不保了,连带着他的几个儿子,最优秀的那个儿子也无法与之相比,李氏将门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原本武勋集团是一盘散沙找不到一个可用之人,现在冒出来了一个,极有可能统合整个武勋集团的全部力量和人脉在京中翻云覆雨。
  他李成梁可已经和萧如薰结下了梁子,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更别说是两个不同派系的军人代表,怎么着也要比一比。
  但是他李成梁都六十多快七十的人了,怎么好意思跟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比?说出去也不怕人家笑掉大牙,但是可以与之相比的儿子们却一个个的凶悍有余智谋不足,最优秀的李如松还在萧如薰的麾下做骑兵统领。
  大战获胜是萧如薰打出来的,李如松斩首不少,但是不是首功,只能算中规中矩没有丢了他李成梁的面子,但是李成梁需要的结果显然不是这些。
  辽东系的武将和文臣在大明竖敌不少加上他那个儿子每到一地为官一定要折腾出一些什么东西,一定要和某些地方大员闹出不愉快,而地方大员在朝中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辽东系文臣和他辽东李氏的处境实际上很不好。
  以往是没有一个可以与之抗衡的武将出现,其余的朝廷势力找不到可以扶持的标杆性人物来对抗辽东系,麻贵身份特殊不是华夏苗裔,不能登堂入室,所以他们只能忍气吞声,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一颗闪亮的将星冉冉升起,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牛鬼蛇神们开始动乱了。
  导火索就是宋应昌的请功奏折,不仅详述了萧如薰的功绩,还顺带着提了一笔,朝廷拨付到辽东都司的二十万两军费银子,给辽东军打伤了仓库守卫,肆无忌惮的提走了八万,只剩下十二万,他宋应昌和萧如薰那里的处境一下就变得艰难起来,连筹措粮草都有些困难了。
  之前不提,那时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次,朝臣对嚣张跋扈的辽东军无可奈何,找不到可以整治他们的人,也只能忍气吞声,但是现在一颗新星冉冉升起,眼看就能和李成梁掰掰手腕了,非辽东系的想要“倒李”的文臣们就像是嗅着腥味儿的苍蝇嗡嗡嗡的就扑了上去。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宋应昌果断运用了这一真理,对李成梁发起了逆袭。
  弹劾辽东兵贪赃枉法嚣张跋扈的奏折堆满了整个通政司,大家都像是英勇无畏的战士一样雷厉风行的出战了,慢慢的从批斗某些辽东兵嚣张跋扈不识大体开始,一路深入,直到把矛头对准了辽东军和辽东系的标杆人物李成梁的身上,要求问罪于李成梁。
  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比如出镇辽东十数载,带出一帮目无法纪只认钱货的强盗匪徒之辈,毫无军纪可言,残害百姓杀良冒功,还把过去的陈年旧账全部翻出来,辽东军爆破手郝杰的折子被旧事重提,一时间李成梁居然有了风声鹤唳之感。
  带头抢掠银两的辽东军将官被一一点名要问责,受了太多太多气的倒李势力决定展开前所未有的大反攻,把多年来受的气一起发泄出来,将李成梁打回原形。
  李成梁为此忧心忡忡,他当然知道这些事情都是他指使去做的,但是他没想到萧如薰那么能打,给了宋应昌那么大的底气,直接对辽东军发难,这发难发的猝不及防,让李成梁毫无准备,只好找到他的靠山大佬问计。
  李成梁写了一封信派人火速送给正在老家探病的王锡爵。
  自张居正以后,李成梁陆续得到了申时行、许国和王锡爵的庇护,申时行和许国都因为国本之争而去职,无法回到朝廷枢纽,无法给李成梁提供应有的庇护了。
  但是王锡爵却很聪明的借口母亲病重回乡探视,借此避开了国本之争的最高潮,所以没有被牵连,而是暂时请假状态,赵志皋得以暂代首辅,可以想象的是,王锡爵一旦回朝,欣赏萧如薰的赵志皋肯定会退居二线。
  那时候,李成梁的机会就来了。
第一百二十五章
冷却
  李成梁的确有机会,但是关键是现在王锡爵不在朝中,保着李成梁的力量不够,而赵志皋一心和稀泥,跟着朱翊钧走,张位身为次辅,虽然是站在他这里的,可是毕竟是次辅,事情还是要让给首辅去做,哪怕是暂代的首辅,那也是首辅,而且就算王锡爵回来,次辅也是赵志皋的,张位就要顺位下移成为群辅之一。
  首辅和次辅和群辅,那是有天壤之别的,张位可不会因为李成梁的事情而彻底和赵志皋交恶,更别说上头还有个万历皇帝虎视眈眈,下面的小臣闹事,万历皇帝不好出手,高射炮打蚊子没什么好下场的,可是他们这些大佬要是随便搞事情,皇帝会立刻出手绝不手软。
  今上的手段不比他爷爷要弱到哪里去,区别只在于今上手里没有严嵩,而嘉靖皇帝有。
  张位已经在宁夏和朝鲜之战以前率群臣进逼,几近逼宫,几乎逼得万历皇帝妥协,已经彻底恶了皇帝,这个时候要是还搞事情不知进退,估计等待张位的就不是告老还乡,而是彻底被激怒的皇帝派来的飞鱼服和绣春刀们。
  可想而知,张位的处境何等艰难,这种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时候,张位不可能做出头鸟给李成梁说话,赵志皋和张位都不作表态,底下六部堂官也不好表明自己的态度,除了石星一个劲儿的呼吁大家把视线转移到战争上为战争服务之外,大部分人高官都保持沉默,看着言官们做出头鸟猛喷李成梁。
  而且这个时候,大佬们和六部堂官们似乎嗅到了一点点不一样的味道。
  十一月二十三日,萧如薰的战报抵达之后两天,皇帝朱翊钧突然下了一道手令给兵部,询问石星调集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水师北上朝鲜联合朝鲜水师作战的可能性和耗费。
  皇帝的计划是联合朝鲜水师在海上大破日本水师,掌握制海权,然后攻取对马,切断朝鲜和日本国本土之间的联系,直接把日本国的那十几万兵马给困死在朝鲜国内,尽快结束战争。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很有建设性,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又有多少可行性呢?
  战船几何?水手水兵几何?何人为帅?军费几何?
  关键就在军费上,户部根本拨不出什么款项,要打海战,那还要皇帝从内库拨银子出来,皇帝的内库是有限的,要是拨不出那么多的银子,又该如何?国库里的钱都去哪里了?自古征战没有不从国库拨银子做军费的,只有大明要皇帝私人掏钱来打仗,群臣还以为是理所当然……
  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才知其辛苦艰难,你们,当真要把大明朝最后一滴血也给榨干不成?
  石星忽然萌生了退意。
  第二天石星就把兵部商议的结果给了朱翊钧,朱翊钧看了,石星说,万历十九年备战的时候,沿海各省已经大建战船备战,如果要出动,三百艘战舰是不成问题的。
  如果出动三百艘战舰出战的话,至少需要三十万两银子的军费,这还不算一次海战之后补充的费用,除非一战终结倭寇水师攻占对马,如果要打消耗战,恐怕水师需要的军费还要增加数十万两。
  关键是人力消耗很大,不仅需要水师军兵,还需要大量的水手去操作船只。
  而且水师统帅的人选也有待商榷。
  总而言之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皇帝陛下您的要求咱们认为可以,可是出多少钱那就是您老人家自己的事儿,您老人家要真是舍得,五十万两银子的预算您要是能拿出来咱们立刻出兵绝无二话,打完还能给您结余一些,如果不行……去的少还不如不去,就让萧如薰多费费心,给您包抄一下倭寇吧!
  说实话朱翊钧原本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萧如薰特地说了,朝鲜有水战名将,却没有足以摧毁倭寇水师的战船,朝鲜水将李舜臣是难得的水战天才,凭劣势兵力孤军奋战,大大削弱了倭寇的运输能力,但是他一支船队无法影响到整个大局,若要彻底切断倭寇的海上运输,非打垮其水师不可,而这,至少需要五百艘战船的规模才可以办到。
  海战之后还要进行抢滩登陆作战,登陆对马攻占对马,抓捕岛上全部倭寇,占据对马,把双方战线前移到对马岛一线,使对马岛成为朝鲜半岛的屏障而不是倭寇的跳板。
  五十万两银子的预算啊……
  朱翊钧陷入了纠结之中——他的内库的确有点小钱,但是绝对没到可以任意拨款不顾及其他的存在。
  朱翊钧的纠结和朝堂上的风暴暂时还没影响到萧如薰,但是朝鲜半岛上陡然转变的天气确实影响到了他,十一月二十五日开始,气温陡然下降,据萧如薰观察,气温应该下降到了零下,因为他放在帐篷外的碗里的水第二天一早完全上冻了。
  临津江还没有上冻,但是估摸着按照这样的态势,临津江的上冻也就是这几天的事情,渡江和倭寇进行决战的时机快要到了。
  而在这个时候,宋应昌给萧如薰写来的信也送到了萧如薰的手上,萧如薰拆开来一看,陡然一惊,看完整封信之后,萧如薰才惊觉自己的后背都被汗透了,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宋应昌和刘黄裳这样的文将看到自己的那封捷报,自己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皇帝可能真的来不及动手保护自己。
  看完信之后,萧如薰把这封信烧掉了,烧的干干净净只剩灰烬,彻底消失在天地之间。
  又欠了一个大人情啊……
  萧如薰走出了军帐,让凛冽的寒风吹在自己的身上,深深吸了一口寒气,让自己燥热的心冷却下来——不得不说,连续两次大胜让自己也有些飘飘然,忘记了这里不是大唐,而是大明,武将是没有资格议论政务的,急切的想要让自己的“行政才华”施展一下,却忘了自己的根本处境。
  自己还是太急躁冒进了。
  萧如薰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阿嚏!”
  正在反思见,萧如薰听到有人打喷嚏,回身一看,看到是守在自己的军帐外边的两名士兵。
  “怎么,冷吗?没有好好穿衣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