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5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5/815

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一个人在战斗
  有些时候,萧如薰也会觉得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以及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劫富济贫。
  将最有钱的一群人的钱都给抢走,然后拿去花掉,建设经济,拉动内需,让国家活起来动起来,而不是一潭死水。
  事情不可能一件一件的去做,而是同时有很多事情在一起进行,不可能等到国家完全平定之后他采取发展经济。
  人民的需求是很大的,如果发展不到相应的水平,是要出乱子的。
  所以萧如薰选择提前发展几个他能完全掌控的省份,在这里将未来大秦发展的模范打造出来,吸引最精英的人口聚集在这些地方,着重首先发展这些地方,吸引更多的人口,降低人们对土地的渴求。
  千百年来的习惯不可能因为一两年的几个政策就发生巨大改变,但是萧如薰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生对这个情况做些许的改善,至少让更多的人相信不靠土地他也能活得很好。
  不要让人们有了钱以后就去大量购买土地,有了钱以后就去购买大量的房屋和奴仆,过上醉生梦死的日子。
  就像他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一样,不指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把庞大的教育体系给建立起来。
  他只是希望能够在各地兴建蒙学,帮助人们扫盲,让百姓们不再成为睁眼瞎,不再轻易地被鼓动被欺骗,能识字,能写字,不再是文盲。
  接受教育这种事情,萧如薰不再希望它成为一种特权。
  从先秦时代教育属于贵族到宋以前教育属于士族世家,这是一段曲折的历程,士族和贵族的争斗以士族的胜利而告终,从此中国没有了血脉贵族,但是却多出了士族。
  士族垄断了教育之后,俨然成为了新晋贵族,虽然没有贵族身份,但是有贵族所拥有的一切,他们就是实际上的贵族。
  一直到唐末的白马驿大屠杀和宋朝教育进一步普及之后,士族世家才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寒门才终于占据政治舞台。
  可是时至今日,曾经的寒门读书人俨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贵族们,依靠自己能接受教育的特权,享受着从前贵族一般的待遇,并且再次掏空了国家的根基,主导了国家的一切。
  所以萧如薰明白了,教育这种东西,无论怎么加强宣扬,无论怎么让科举变得更公平,只要不是全民普及,只要还有人不识字不能接受教育,就一定会让所谓的狗屁贵族精神再次死灰复燃。
  他们会依附在国家的身体上吃肉喝血,一边宣扬自由民主,一边宣扬贵族精神,给人民群众洗脑的同时,暗中利用特权将广大人民群众无数年的奋斗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吃掉,把一个强盛的国家吃空。
  萧如薰有理由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他身边那些出身贫苦一起奋斗过来的兄弟们当中就一定会出现“贵族”。
  他们会开始做自己曾经最痛恨的事情,无论自己如何告诫他们,他们也一样控制不住自己,因为有权力。
  萧如薰自己活着的时候可以压制他们,可以控制他们,甚至可以用强制手段消灭他们。
  可是百姓一天不能脱离愚昧,一天不认清所谓贵族精神的本质,就一天无法消灭这可恶的幽灵,他们依然会无数次的出现。
  等自己死了,还有谁可以压制呢?振邦吗?
  所以,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让尽可能更多的人识字,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教育,让尽可能多的人不再是文盲,让他们具备最起码的读写能力,从而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基础的了解。
  他不希望自己一手消灭掉的蛀虫们转世轮回重生在自己曾经最信任的战友们的身上,然后把这个国家拉入下一个轮回。
  他渴望权力,他需要权力,他喜欢权力,可他同时也希望这个国家越发的强盛,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不受欺负,没有人会饥饿,没有人会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他竭尽全力的将前明遗留下来的杂碎们干掉,撕碎,扔进火堆里烧得干干净净,将地方上的毒瘤们一个接一个的剐出来,不惜让这副身躯变得血淋淋,到处都是伤口。
  不惜让自己变得冷血残酷,不惜用最恶劣的手段对待那些寄生虫们,不惜将他们打入深渊永世不得超生,不惜做着世界上最黑暗最可怕的事情,不惜被后人称为杀人魔王。
  如此这般作为,他只是希望能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重新焕发生机,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可以集中力量发展,可以集中力量跨越历史的轮回,做到不一样的事情,引领世界的潮流。
  他不希望这个国家的劳苦大众们所创造出来的财富被少数人吞吃掉。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他有无数的追随者愿意跟着他一起战斗。
  他也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他没有真正能够理解他的思想的追随者。
  追随者们都在为了自己的未来和后代而战斗,为了自己的后代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为了自己可以享受名利权位,在战斗的过程中他们就希望自己可以成为那些曾经他们最痛恨的人。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就是你能做王侯将相,而我也能取代你成为新的王侯将相,仅此而已,而不是让王侯将相所代表的东西消失掉,成为人们所共有的东西。
  现在大家还在努力奋斗,只为了彻底铲除那些遗留,让百姓们喘口气,过几天好日子。
  可是一旦遗留们被铲除完毕,战友们或许会占据那些遗留们的位置,停止大家曾经努力为之奋斗的事业和理想,将某些东西重新带回大秦。
  因为他们已经摇身一变成为遗留们,他们需要这些东西为他们自己服务,他们会放弃会摒弃曾经的奋斗,甚至恐惧这种奋斗,宣扬它的罪恶。
  然后,会给曾经发生过的轮回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许一个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好看的愿景,而彻底违背大家当年的初衷,违背自己的初衷。
  萧如薰不可能活到五百年以后一千年以后并且永远保证这个国家这份事业不变味。
  他一旦闭上眼睛离开这个世界,一切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吗?
  他不知道。
  所以萧如薰竭力发展中央调查司和中央审计司,竭力在军队里扩大影响力,竭力思考更合适的军制,竭力让那一天的到来晚一些,好让他可以多一点准备的时间。
  他不知道自己能否阻止这轮回的再次降临,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彻底消灭这轮回,但是他觉得,可能性大概是不大的。
  阻止个一两次或许还可以,但若要完全消灭估计再过五百年一千年也不一定做得到,或者永远也做不到。
  可是无论如何,他都要继续战斗下去。
  既然坐在了这个位置上,就要做该做的事情,无为而治不是皇帝该做的事情。
  没人能做到的事情,哪怕是做不到,也要尝试,就算人亡政息,也要在这有限的几十年间尽最大的努力杀掉更多的蛀虫,让百姓多几十年的休养生息。
  各乡建立蒙学的政令已经传达下去,各县乡政府立刻开始建造校舍,打造桌椅板凳,铅活字块的烧制也要加快速度,新的识字教材的编造也要加快,总而言之一切都要加快。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能留给他犹豫的时间并不多,思考完了就要决定,不能犹豫。
  现在的敌人还在虎视眈眈,未来的敌人已然磨刀霍霍。
  一个人战斗的萧如薰更是需要更多的更多的时间。
  他不能真的只是一个人战斗,他还需要盟友,只要拥有这个盟友,他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格格不入
  因为陈龙正的请求,所以萧如薰决定带着陈龙正和袁俨一起,去看看正在通州组织修建大驰道的袁黄。
  袁黄将修建从京师到沈阳的大驰道的任务大体上划归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关内阶段,是通州到山海关这一段距离的修建,正在进行,关外阶段的暂且就不考虑,关外现在还在权力交接之中,自身还不稳定。
  袁黄办事很有效率,在这个状态下,大驰道已经修建了一百多里路了,他研究了秦始皇修建大驰道的史料,参考了各方工匠的意见之后,才定下了自己的计划。
  秦始皇所修建的供车马快速行驶的大驰道,不是简简单单的平整地面,而是铺上枕木规定严格的宽度,形成一条类似于现代铁道的道路,不过不是用铁而是用木。
  其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而这正是萧如薰修建大驰道的要求。
  而且驰道不仅仅只是一条道路,在规定的距离范围内,会有专门的“车站”,车站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负责给运送物资的队伍提供住宿和食物,也给运送的马匹提供饲料,还会负责道路两旁种植树木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这些车站要负责相关道路的养护还有提供更换所用的马匹,使得在极端需要的情况下保证运送的物资以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快的速度昼夜不停的运送。
  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甚至可以运送人。
  现代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节省地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公认的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
  这种速度比传说中的八百里加急还要快,也难怪秦始皇可以在那个时代动员五十万秦军南下岭南并且移民百万填充岭南,将这块土地真正掌握在手中。
  没有强大到了逆天的运输能力怎么能办到那样的事情呢?
  五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就算放到现在的大明朝也是无法想象的。
  当初朝鲜之役,四万多明军的粮草运输都差点拖垮了明政府的后勤,可见明政府的后勤能力与秦政府之间的天差地别。
  每每想到这一点,萧如薰就痛恨后来那些王朝的无能,秦朝都能办到的事情,到后来却办不到,这也是萧如薰坚持中央集权不允许地方挑战中央权威的原因。
  只有国家政府强大,才能有足够的动员力办大事,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之上,中央集权才是最好的制度。
  在这样的制度下,萧如薰一力推动各项政策,没人敢反对,所有人都在老老实实的做事情,对萧如薰要求重建驰道的命令也不敢反对,全力运行行政机器,将地方灾民统辖起来,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袁黄在给大家打前哨战,他的成功可以给其他大驰道提供经验和信心。
  眼下就是如此,一边修路一边种植树木,还定下了每隔一百里路设立一个车站的规矩,又在驰道旁边下令修筑直道,专供大军行走,可以在行军时让军队和辎重队一起前进。
  在这个无法弄出火车和铁路的时代,驰道和直道已经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极限了,萧如薰需要驰道和直道,需要更加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成很多的事情。
  袁黄同样也是如此考虑的,这件事情不仅仅是萧如薰为了巩固统治而去做的,更关键的是在于对国家的好处更大,袁黄认同这个理念,所以才会愿意拼尽自己最后一分精力完成大驰道。
  他本不想再见到萧如薰,但是萧如薰带着陈龙正和袁俨一起来视察大驰道的修建,他不得不见。
  但是迎接这种事情他就一定不会去做的。
  前来迎接的只是袁黄的几个副手,还有一群负责人,但是袁黄就是没有来,萧如薰也不觉得奇怪,就在这群人的带领下视察了一下建筑工地,看了看驰道和直道的修筑进程以及修筑情况,觉得非常满意。
  对袁黄的办事水平,萧如薰是找不到任何缺失的。
  或许袁黄也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遗憾也说不定。
  “陛下,老父他……他一定不是有意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5/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