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5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3/815

  但是袁公,在我治下缅甸,三年来,一个人都没有饿死过,我也会把这个当作目标,推广到华夏全境,我有信心我可以做到,虽然我的手段残酷了一些,但是对付那些吃肉吸血的蛀虫,好好说话管用吗?
  没用的,他们绝对不会把到手的东西交出来,他们不会顾及底层农户的死活,就算是刀架在脖子上,他们一样不会交出自己的命根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亘古不变,所以,他们必须死。
  我是在革命,此革命非一朝一代之变更,而是天下之变更,我会改变自秦汉以来一直延续到如今的某些东西,我不会把目光局限于神州一地,打破这层枷锁的希望,就在大海之上。”
  袁黄摇摇头。
  “你所说的太广阔太空泛,你可知道做起来有多么不容易,从咱们在缅甸一穷二白的开始起家以来我们吃了多少苦头?你要重整天下的难度比在缅甸起家更难数倍,你考虑过吗?就现在这残破之天下,饿殍遍地流民四窜,稍不留意就是民变,还是动摇国本的民变!一国之君主要做的事情,你能做到吗?你知道该怎么做吗?你知道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吗?”
  “从‘修’字开始着手。”
  萧如薰回答给了袁黄一个字,让袁黄十分疑惑。
  “修?修什么?”
  “修路,修城池,修河堤,修学府,修宫殿。”
  袁黄一愣。
  萧如薰继续说道:“动员军队和流民饥民修路修城池修房屋修宫殿,天下残破,需要大肆修整,而这就是眼下的破局之所在,由中央拨款,官员管理军队监督,动员流民饥民加入修缮大军,大修天下。
  袁公,我说了,我现在非常有钱,天下初定,的确很不安稳,危机四伏,危机从何而来?从人!人心思变,就容易发生危机,而在眼下让人心无法思变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忙碌起来,让他们根本无暇思变。
  修路,修城池,修房屋,修宫殿,来做工,就能有饭吃,不做工,就没饭吃,以工代赈,不仅可以修缮残破天下,更能聚集流民饥民便于管理,不使其失控,也能让他们忙碌起来,无暇思变,更能让他们吃饱肚子,不至于饿死。
  对于军队和官员来说,这将是无比浩大之工程,军队要管理饥民流民,军队一样很忙碌,官员要负责统筹工地,官员也一样很忙碌,同样也能起到锻炼军队和官员的作用,眼下隆冬时节,无需春耕,一切都可以着手开始。
  只要我有钱,我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他们安定下来,让他们有事情做,只要有事情做,只要忙碌,就没有时间想别的事情,这段时间内我可以集合我的智囊们为新朝设定新的制度,新的规矩,种种一切都可以有时间来设定。
  路修好了,城池修好了,房屋修好了,宫殿修好了,制度也完善了,规矩也立好了,天下就安定了,路修到哪里,就能安定到哪里,人乱,无非是无事可做,只要有事可做,让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就无暇他念。”
  萧如薰深吸了一口气:“修路,修城池,修房屋,修宫殿,同样也是在修人心,修天下。”
  袁黄紧锁眉头。
  他发现自己找不到更好的应对方法了。
  让人忙碌起来,让人有事情做,让人有奔头,让人稳定下来,心里安定下来,天下也就随之安定了。
  吃饱饭,但是也不是那么的饱,有活干,也不是那么的轻松,有赋税要缴纳,但是绝对到不了吃不上饭的地步,每年还能有盈余做点其他的事情。
  人就安定了,社会就稳定了。
  以工代赈其实就是这个原理,但是历朝历代以工代赈的效果都不是太好,无非是钱不够官员贪污等等问题。
  但是只要有钱,就能稳定度过这段立国之初最容易动荡的时期,将军队官员和百姓放在一起,容易相互监督相互钳制,让谁的心里都生不出其他的杂念出来。
  将任务摊派出去,每支军队每名官员负责的地方摊派出去,随着道路的延伸,崭新的大秦王朝的力量触角就能延伸到地方上,从中央到地方一点一点延伸下去,路修到哪里,中央政府的力量就延伸到哪里,还能顺带消灭豪绅地主,重新划分田地,重新统计户籍。
  将往日被豪绅大户隐匿下来的人口重新纳入朝廷户籍当中,还能起到理顺民政增加税收的作用,最终,新朝可以完完全全掌握整个天下,只要度过这段时间,新朝对天下的掌握将无与伦比的强大。
  那将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坚实王朝,而唯一的问题就是要有足够的钱,然而对于钱,萧如薰有足够的钱,抄家的钱和做生意得来的钱,袁黄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萧如薰不会缺钱,而会源源不断的得到更多的钱。
  只要有钱,这个政策就能维持下去,一直到天下彻底安定的那一天,而随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第九百五十四章
重新开始吧!
  天下安定之后会发生什么,袁黄不知道。
  那存在于萧如薰的想象之中,袁黄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该怎么设想,这一切都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究竟该怎么着手该怎么推动,他难以想象。
  可是他却能隐约地看到这样做的前景,隐约地看到一些希望的光辉正在闪烁,隐约的能看到一些他心中所向往的东西。
  但是在这一开始,的确是过于残酷了。
  可是在厌恶这种手段的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萧如薰的确是在匡扶天下,和他最初的希望是一样的,只是手法不同,过程不同,但是目的,从未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萧如薰变得面目全非宛若怪兽,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萧如薰从未变过。
  袁黄沉默了许久。
  “教书就算了,我已无法再去教书育人了。”
  袁黄说出了这样的话,但是紧随其后,他又说道:“但是我愿去修路,我愿把风烛残年献给全天下,而且,我不想再看到你了,萧如薰,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你看待你,所以,我再也不想看到你。”
  萧如薰也不知心中是何滋味。
  一路走来相互扶持,没有袁黄就没有缅甸的兴盛,没有袁黄就没有他稳定的大后方,但是事到如今,也要分道扬镳了吗?
  萧如薰忽然想起了曹操和荀彧。
  可是袁黄之于萧如薰对于荀彧之于曹操要更加重要,又能帮着搞内政又能帮着统兵打仗,没有谁比袁黄更让萧如薰放心。
  大概是情感深度吧!
  曹操和荀彧的交情最深,萧如薰和袁黄的交情也最深,后起之秀无论多么优秀,都不及当初携手白手起家的情分。
  但是事到如今,这份感情已经无法维持,萧如薰只能放弃。
  他不是优柔寡断的人。
  如果跟随他的人阻碍了他的道路,他一样会做出赐一个空食盒给任何人的决定,绝不手软。
  沉默了一会儿,萧如薰做出了决定,他缓缓开口道:“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袁黄面不改色。
  “说吧。”
  “如果我想迁都,该迁到何处?”
  “迁都?”
  袁黄一愣:“为何要迁都?”
  “天气越来越冷,整个北方的粮食产量大大下降,京师地处太北,人口又多,需要大量南方粮食供养,损耗民力过甚,此番我以切断京杭运河之策将沈一贯一击杀死,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我很担心。”
  萧如薰说出自己的担忧。
  “你想往南边迁都?南京?”
  “不,南京太南,是偏安一隅。”
  萧如薰摇头否决了南京。
  “西安?”
  “西安已经无法成为国都了,比京师的条件还要差。”
  萧如薰还是否决了西安。
  “那就依然是京师,不要改动。”
  袁黄的话让萧如薰皱眉。
  “为何?”
  “为何?为掌控天下,为强中央而弱地方,除非你想放弃辽东,那么,你尽可以选择内迁国都,若你还想对外进取,就留在京师不要动,天子守国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兵权。”
  萧如薰明白了袁黄的意思。
  为了防御边患,要保持庞大的边军,为了保持中央地位,又要保留强大的禁军,同时防止武将作乱又要以文统武,宋就是如此做的,结果造成冗兵局面,百万军队几乎拖垮了财政,还没有战斗力。
  “你若把国都内迁,就重走了宋的老路,你对你自己很有自信,但是等你死了,你的后代还能如同你这样牢固的掌握军队吗?中央离边军太远绝对不是好事,天子守国门的意义就在于此,掌握全国最主要的兵权。你不是认为你打败的大明是一个烂摊子吗?虽然是一个烂摊子,但是至少除你之外没有武将作乱,你若想革除弊政,尽管革除就是了,但是眼下南方富裕北方困苦,你若再南迁国都,北方还有人吗?”
  袁黄没有说地形形势等等问题,只说了一些隐患,就让萧如薰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了偏颇,定都在京师的确有很多的不妥之处,但是若不在京师定都,这一带地区还能留的住人吗?
  没有人,北方大地又该如何控制?庞大的军队?
  而且更不要说辽东,京师地处东北之间的华北咽喉地带,地势之重要无出其右,辽东是万万不能丢掉的,那么为了更好地控制辽东,把都城留在北京依然很有必要。
  也不要说在南方富裕北方困苦的局面之中,把国都定在北方从南方吸取养分的做法本就是为了稳定,不让南北差距过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那么粮食环境等等问题……
  满清都能站住脚,萧如薰不相信自己无法站住脚。
  但是这样一来,开通海运就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了,继续依靠大运河是不恰当的,正好未来的政策里开海也是重要一环,在开通海运的同时辅以开海政策,的确也算是一石二鸟了。
  萧如薰思虑再三,还是决定之后召集人手一起商议都城的问题。
  而眼下,袁黄的问题似乎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解决。
  “袁公,一路走来,多谢你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3/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