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4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7/815

  未来到底会如何走动呢?
  萧如薰看向了叶梦熊。
  “叶公,等大事平定天下安稳以后,叶公想要做些什么?”
  萧如薰为叶梦熊夹了一筷子菜,放入了碗中。
  叶梦熊微微一笑,把目光投向了南方。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能活到这份年岁,早已知足了,不敢再奢求什么,等大局平定,天下安稳之后,我便回家,回惠州,与妻儿老小共享天伦之乐,度此余生,别无他求。”
  萧如薰也把目光投向南方,微笑道:“天伦之乐固然是美好的,叶公便不想执掌朝政入阁拜相?”
  叶梦熊停顿了一会儿,无奈笑道:“年纪大了,一路北伐已经耗尽了这些年的精力,现在所想,无非是回家安度晚年,入阁拜相听起来不错,但是细细一想,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罢了,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人到晚年,家庭和乐,家中妻儿老小具在,没有过早去世之人,一家子和和美美,那该是何等的福气啊!”
  叶梦熊又饮了一杯酒,如此感叹。
  这种生活,别说古人,现代人又有多少求之不得呢?
  曾几何时,萧如薰的梦想也是如此,末世之前渴望出人头地,在此之后只想活下去,初到大明来,心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只想在大明享受生活,接过哱拜叛军给了自己当头一棒。
  原来在这里也要拼命才能活下去。
  步步高升,步步往上爬,步步建功立业,逐渐成为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逐渐做到了自己曾经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逐渐走上巅峰,直到如今。
  似乎,一切都不是最早的那个萧如薰想要做的事情了,萧如薰如今想做的事情,萧如薰自己都有些迷茫,自己都有些看不清自己,越到一切走向明朗的时候,越是迷茫。
  “季馨呢?等天下平定之后,季馨又想做些什么呢?如同你之前所说的那样,夺回河套,北伐草原,让京师成为内地而不是前线?如此光复大明洪武年间的盛况?”
  叶梦熊看着萧如薰。似乎很在意萧如薰的回答。
  “那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河套,草原,辽东,这些北方的地面都要占据,都要控制在手中,绝对不能失去,否则中原腹地不安,不仅劳民伤财,还十分危险。”
  叶梦熊看到了萧如薰眼中的认真,知道他是认真地在说这些话,也是认真的打算做这些事情。
  对国家而言,这毫无疑问是有利益的。
  “如此作为自然好,但是国家疲敝,灾民极多,粮食收成锐减,又该如何处理?”
  叶梦熊提出了问题。
  “以工代赈。”
  萧如薰直接说出自己的办法:“与其简单的发放粮食和赈灾款,不如以工代赈,一路走来,我发现地方城池多有破败,地方道路泥泞不堪,地方水利工程急需整治,那么好的机会,只要朝廷拨款以工代赈,做工的人有饭吃,不做工的人就没有饭吃,如此一来,便能一边解决灾民问题,一边解决工程问题,不至于引发动乱,两全其美。”
  叶梦熊抚须笑道:“此法当然好,以工代赈的办法也不是没有人想过,但是办到的人却很少,主要还是朝廷缺钱,季馨又该如何缺钱的问题呢?”
  萧如薰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当然可以解决,叶公拭目以待便可。”
  “哦?当真能解决?”
  叶梦熊将信将疑。
  “当真能解决。”
  萧如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把那些家伙的命都给革了要是还拿不到钱,那也就别混了。
  在此处小酌,算是和过去进行一番告别,和过去的自己完全告别,从而迈向崭新的人生,叶梦熊能感觉到萧如薰似乎想明白了什么事情,一边为他高兴,一边倒也有些疑惑。
  从年龄上来看,萧如薰就是叶梦熊的孙子辈,叶梦熊也的确是拿萧如薰当自己的后辈看待,不过有些时候,叶梦熊的确不知道萧如薰在想些什么。
  但是这也不重要了,对于现在的萧如薰来说,稳定下来,把沈一贯的事情解决掉,然后重新让朱翊钧登基就可以了。
  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李如松带兵赶到京师,萧如薰亲自迎接了李如松,拉着他的手一起到中军大帐畅谈往昔,李如松表示对萧如薰在他离开之后发生的事情深感痛心,对沈一贯的卑鄙无耻表示极度的愤慨,愿意帮萧如薰战胜沈一贯。
  萧如薰则表示非常开心,当天晚上还召开了宴会款待李如松。
  也就在这个晚上,萧如薰下令京师周边主要中高级武将和全部官员全部往卢沟桥大营齐聚,他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召开重要的军事会议,商讨该如何应对沈一贯,接下来该如何行动,甚至关系到战后的利益分配。
  于是各军主要将领和主要官员全部聚集在了卢沟桥大营。
第九百二十一章
混乱的京师
  京师外大军云集,萧如薰带兵二十万包围京师的消息沈一贯已经知道了。
  达云临阵投降,不仅将武清献给了萧如薰,也把通州献给了萧如薰,顺带着卷走了三万甘肃精兵和一万京营精锐,把沈一贯手里最后的一张牌给拿走了,现在沈一贯和一个光杆司令没什么两样。
  倒不是说他手上没兵,萧如薰大军席卷房山良乡、袁黄率军进抵通州的时候,京师周边所有的京营驻军就疯了一样的涌入京师城池之内,十几万人的迅速涌入没人能拦住,沈一贯也拦不住。
  等他们全部进来之后,城门被关上,吊桥拉了起来,被护城河保护着的京师顿时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孤城,随后,萧如薰大军将京师团团包围,轻轻松松的锁死了这座孤城。
  沈一贯的内阁值房已经三天没有人敢进去了,除了沈一贯府上的老仆三天来准时准点的把饭食送进去,然后沈一贯自行出来上厕所之外,已经没有人敢和他搭话了。
  三天来他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处理一件政务。
  整个皇宫全是虎视眈眈的锦衣卫,皇城之内全在锦衣卫的掌控之中,而皇城之外则不尽然,到处都是流窜的京营兵,除了几大城门被有组织的军队控制起来,还有朝阳门东城区的一块区域被房守士的大同兵把守比较安全之外,京师的大部分地区都成为了犯罪的天堂。
  流窜的找不到队伍的士兵为了吃饭到处抢掠,没地方住就抢百姓的房子住,有钱的人和有准备的人自己有防御措施,溃兵不敢接近,那些小老百姓就倒霉了,百多万人口生活的巨城之内,也不知道有多少凄惨的事情正在发生。
  锦衣卫的力量保证皇城的安全已经不容易了,内城因为有大量官宦人家居住,所以不得不守,现在是在靠能控制的京营兵把守,而整个外城区已经成为巨大的混乱区域,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几天里面被害。
  房守士已经三次求见沈一贯没有任何回应了,他数次来到皇宫里面求见沈一贯也没有得到接见,当然,他这样做的原因不仅仅是要劝诫沈一贯,更重要的是为了探听朱翊钧现在住在什么地方。
  这几天的努力没有白费,孙承宗告诉他,已经可以确定太上皇朱翊钧现在居住在之前嘉靖皇帝生活过的玉熙宫里面,生活起居被锦衣卫精锐严密监视和控制,想要接近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现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时候都难以接近。
  房守士对此感叹不已。
  这样的局面之下,局势又会如何转变?
  反正他只是想要保住朱翊钧的安全,让朱翊钧重登大宝稳住天下,除此之外他都不在意,沈一贯的死活他不在意,朝政他也不是很在意。
  虽然这几日京城里发生的事情他也有所耳闻,不过在沈一贯没有理睬的情况下,整个朝廷运转已经停滞,各级官员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没有人有时间有功夫去管别人了,尤其是外城的那些老百姓,更没有人在意。
  各城负责管理治安的兵马指挥使司已经瘫痪,甚至成为那些溃兵的临时避难所,也就是内城城门上那些黑洞洞的炮口和枪口让溃兵们不敢轻易接近,否则,内城被冲击也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房守士也在担心,在萧如薰二十万大军的强烈压迫之下,还能有多少人保持冷静呢?
  登上城楼看着朝阳门外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军营和军队,他何尝不倍感压迫呼吸困难?
  这种压迫要是持续久了,人真的会出问题的。
  而且更严重的是朝阳门的粮食仓库里的存粮已经非常危险了,现在主要的粮食都是提供给内城的官兵和皇城内的达官贵人们,外城已经没有人去在意了,外城那数十万百姓和士兵也不知道要靠什么存活。
  房守士也知道,一旦粮食没了,人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会干出什么事情那就很难说了。
  他想在京师内乱之前阻止这一切,所以也确实想要见到沈一贯,他不想看到皇帝重登大宝以后看到的是残破不堪的京师。
  不过想要见到沈一贯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是现在的皇帝了,房守士也没见到现在的皇帝。
  当然要是他知道现在的皇帝在干什么估计也会气的昏过去。
  他在学习赵构。
  京师大混乱大震动的时候,他听到了那剧烈的嘈杂声,那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掩盖住的声音,他听到了,虽然那个时候他正在龙床上和自己的皇后翻云覆雨孕育下一代。
  那剧烈的声响着实把他吓得不轻,他让人去找沈一贯,想要得到心理安慰,但是没想到沈一贯居然不出来见他,沈一贯一点消息都没有,直接把自己关在内阁里不让人接近。
  皇帝求见都不见。
  这下子朱常洛慌了,他想知道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他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安全的,还是说自己不安全了,直到他偶然听到外面两三个内侍在小声说着——萧贼二十万大军包围京师了!
  他当场就被吓得跌在了地上。
  好一会儿他才爬起来,然后又爬回了自己龙床上,把刚刚坐起身子的皇后又给按倒,比之前更加剧烈的翻云覆雨起来。
  这种极端的身体快乐似乎刻意压制住心里的恐惧,他之前尝试过,觉得很有效果,眼下,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去掩饰自己的恐惧了。
  说起来,小皇后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这位和她年龄相仿的小皇帝丈夫虽然索求的多了一点,但是她反而很高兴,莫名其妙的被抢到皇宫莫名其妙的成了皇后,她也很恐慌的,她也需要安慰的。
  性和爱是最好的逃脱现实的方式了,能让人感受到极端的快乐,从而暂时忘却一些事情。
  当然随后的贤者时间会让这些烦恼加剧。
  虽然小皇后对自己的丈夫时不时的还要去临幸其他两个妃子感到不满,但是这个时候,还是不提这些了。
  两人一起在极端的快乐之中逃避现实,不去想那些纷扰的事情,哪怕是性命攸关的事情。
  正是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7/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