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4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9/815

  麻威顿时觉得刘綎说的有道理。
  正是因为镇南军北伐以来势如破竹痛快酣畅,才震慑住了那些墙头草官员和军队,因为如此的强势,才能让他们不敢抵抗不敢做对,可一旦露怯,一旦被打败了哪怕一次,都可能造成后方不稳。
  他们可还没有在地方建立稳固的统治,四川还不是他们的后方,甚至可以说云南也不是,只是大多数人都在观望而已,一旦得出了结论,局面可能会再度反转。
  这大概就是镇南军必须要一直往北进攻不能停滞的理由。
  要继续营造强大不可战胜的形象才能巩固现有的基础。
  而且更关键的是刘綎说的另外一个理由。
  “麻老弟,你真的愿意就这样等着大帅那边把京师拿下然后直接去京师?就打算止步于此了?你想想,现在跟在大帅身边的那些人毫无疑问立功肯定是最大的,到时候抵达京城,第一批授赏的也是他们。他们跟在大帅身边所以战功最大,而我们就停在这里不再前进了,也不去大帅身边,授赏的时候肯定没有他们抢的多,到时候白白错过大好时机啊!要是我们把西北和关中拿下了,然后主动带兵去京师和大帅会合,那是多大的功劳?”
  有道理啊……
  麻威作为镇南军步军四大营之一的主将,得到萧如薰的看重得以独自指挥一支人马负责一个方面战场,他自己认为自己的能力肯定不差,否则萧如薰也不会这样看重他。
  但是如果在攻下京师大封有功之将的时候他没有赶到,没能抢到头啖汤,说不定反而会被那些后来的人给挤下去。
  这种事情他可不愿意遇到。
  停下来?
  麻威思考了一会儿,感觉不能停下来。
  不仅自己不能停,军队也不能停,要让镇南军士兵继续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万一停下来转入守势,那么好的士气和战斗意志就白白浪费了。
  于是两人直接给萧如薰写了一封信,就开始商量下一步该怎么进攻了。
  然后两人就大眼瞪小眼了。
  怎么打?
  眼下从汉中进攻关中就五条路。
  要么走祁山,要么走陈仓古道转连云栈道,要么走褒斜道,要么就作大死尝试走骆谷或者子午谷。
  怎么都不容易。
  嗯,的确,从汉中进攻陇右和关中一点都不容易。
  自古以来在这一带发生的战争次数太多,该用的战略战术都已经用的差不多了,战例信手拈来,一点都不难预测,所以比起玩计谋,其实还是实力更加重要,君不见诸葛武侯死而后已也未能实现自己的计划吗?
  思来想去,刘綎和麻威觉得自己主动出击似乎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他们预测接下来李汶可能会迅速进攻汉中收复四川,原因无他,为了粮食。
第八百六十章
麻威下定决心要在汉中和李汶决一死战
  西北方面的军粮少部分是关中自给,但是关中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土地兼并严重,早已无法供给军用,所以军粮大部分由蜀中提供,现在汉中被占据,蜀中粮道断绝,李汶要是不来进攻的话迟早饿死。
  李汶进兵的最好道路就是两条,一条是走连云栈道,从宝鸡南下进攻汉中,这条道路是洪武二十五年重修大修的,北段连接陈仓古道,整修相对较好,也相对利于大部队进兵,所以这条道路是一定的。
  另一条道路应该就是祁山道了,从固原派兵抵达天水很近,当初诸葛亮北伐进兵天水的道路,这里有水路,利于运粮,利于运兵,也是可以选择的道路。
  蜀道难行,十万大军很难同时走一条道路,兵分两路或三路的可能性极大,而李汶可能也会担心刘綎和麻威会重走诸葛亮出祁山的战略,主动出击,把天水当作突破点,越过秦岭走渭水东进关中平原,实现对宝鸡的猛攻。
  所以李汶肯定会将自己手下的兵马分别派驻到宝鸡和天水,通过渭水河流将西安和宝鸡还有天水的兵马连成一线,形成一条稳固的防线,从而首先实现稳稳的不败的局面,然后准备进攻。
  以汉中现在的态势来看,李汶只要这样做,那就没错。
  只要西安、天水和宝鸡这三方面被李汶驻军死死压制住,那么在优势兵力的威胁之下,刘綎和麻威的进路其实也就是被阻断了,正面进攻的话,无论怎么走都不占优势。
  相反,李汶要是进兵的话,却占据主动,完全可以兵分两路进攻汉中。
  蜀道难行这一点一直到如今也没有什么改进,摆在刘綎和麻威眼前的道路和当初诸葛亮面对的情况没什么区别。
  唯一有区别的就是局势,天下大势在萧如薰,蜀中粮道也在萧如薰,李汶现在比刘綎和麻威要急切的多,因为他没有多少粮食可供挥霍了,而刘綎和麻威却有大量的粮食。
  李汶必须进攻,不然的话就没有活路,而且他没有援军,这是最有利于刘綎和麻威的,刘綎和麻威不需要主动出击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思来想去,两人逐渐改变了看法。
  “要不然,咱们就以逸待劳吧!先不要主动出击,反正李汶为了粮食肯定会打过来,他手上有优势兵力,没必要怕咱们,肯定会打过来,咱们就是守在汉中,以逸待劳,在汉中吃掉他!”
  刘綎摸了摸脑袋,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麻威看了看刘綎。
  “这倒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咱们主动出击的话难度太大了,在秦岭大山里,防守永远比进攻容易!”
  “没错!”
  刘綎点了点头:“粮道被咱们掐断了,朝廷那边运粮食也运不过来,大运河也被咱们切断了,李汶要是脑袋清醒的话,肯定会调集四镇兵马南下和咱们决一死战,咱们就以逸待劳!”
  麻威看了看地图,开口道:“这样说来的话,咱们要防守汉中了,以免被李汶真的把汉中给抢走,那可就不好了,四镇边军的战斗力和川中守备军不可同日而语,咱们不能轻视他们。”
  刘綎也点了点头。
  “不过有一点。”
  麻威笑了一下:“四镇边军是用来对付北虏的,擅长草原作战骑兵作战,但是面对秦岭川蜀如此艰难的山路,他们可就没那么擅长了,而对于这里,我麾下镇南军,你麾下川兵都十分擅长,这是我们的优势。”
  刘綎一想也对,便笑了出来。
  “哈哈哈,你这样一说倒也是,咱们还就是以逸待劳了,不过……”
  刘綎伸手指向了地图上的另外两条道路:“他们会不会走骆谷道或者子午道来攻打我们?”
  麻威看着刘綎问道:“你知不知道走子午谷或者骆谷的下场?”
  刘綎摇了摇头。
  “没听说过。”
  “魏太和四年,曹真掌兵,决定从子午谷进兵汉中讨伐诸葛亮,结果碰上大雨,魏延说是要十天走完的路程,他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耗尽粮秣,军队士气低下,还没打仗就折损严重,最后不得不退兵。晋永和十年二月,桓温北伐,命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兵,一同攻秦,结果呢,秦丞相苻雄率领七千骑兵在子午道击败司马勋,逼他退兵。”
  麻威完整的把这两个战例说给刘綎听:“谁不知道子午谷?道路难行,运量困难,大队人马南下尤其困难,要想在子午道打开局面,非轻装简从小股部队不可,但是这对咱们有什么威胁?至于骆谷,那就更别想了,李白的蜀道难写的就是骆谷,那是难于上青天,李白说它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大部队根本不要想着通过,曹真的儿子曹爽就是栽在了骆谷道里。唯一对咱们有大威胁的大概就是褒斜道了,褒斜道出口距离汉中最近,也是入蜀大商驿,唐以来多次整修,不过只要咱们牢牢守住褒城,这也不是问题。”
  “你知道的那么多?你还读过书?”
  刘綎大字不识一箩筐,对麻威居然知道这些感到好奇。
  “这是大帅的要求,镇南军的三万老底子个个都认字,最少的也能读写五百多个字,我们这些高级军将各个都被袁黄先生教导过读史书,尤其是一些经典战例,要我们熟记在心,这是基础!”
  麻威顿时感受到了学识上对刘綎的压制,顿时明白文人面对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武将是什么样的心理了。
  爽!
  刘綎有点尴尬的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出于对知识的敬畏,他有点犹豫的询问麻威:“那,老弟啊,你说,咱们该怎么守?又能守住汉中,又能把他们在汉中全部吃掉?”
  麻威盯着地图看了好一会儿。
  “当年蜀汉防守汉中,有两套战术,一套是魏延和诸葛亮的战术,一套是姜维的战术。”
  刘綎忙说道:“那就用诸葛亮和魏延的战术,这个我还是知道的,姜维最后把汉中丢了,蜀汉就灭了,所以咱们就用诸葛亮和魏延的战术吧!怎么打?”
  “看情况吧!当初王平是分兵据守阳平关和兴势山,以及汉、乐二城,将来犯之敌挡在汉中全境之外,使之不得入汉中,以我们擅长的山地作战抵消他们的人数优势,待到他们师老兵疲粮草匮乏的时候,他们就完了。”
  麻威的脸上出现了自信的情绪。
  “咱们可不能学姜维啊,真要把他们放进来,汉中周边可是一马平川,平地上决战咱们人数少,也不知道是咱们吃掉他们还是他们被咱们包饺子,长途跋涉,他们必然粮草紧张。只要我们坚守一个月,他们必然断粮,到那个时候,可就是咱们说了算了,我可不打算把他们放回去!好了,老哥,咱们可以开始把当年那些荒废的差不多的军事据点给修一修了!”
  麻威下定决心要在汉中和李汶决一死战。
第八百六十一章
万无一失
  当李汶从西安方面得知四川沦陷的消息的时候,他是极其震惊的。
  作为关中和西北四镇的重要粮食来源,四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突然告诉他四川已经完蛋了,已经完全被萧如薰的叛军占据了,这让他情何以堪?
  萧如薰起兵造反的事情他也才知道不久,从京师传来的消息实在是有点慢,等他知道的时候,得知大运河已经被萧如薰占据封锁,朝廷需要他调遣一支人马去京城勤王,于是他就把甘肃的达云所部派去了。
  其实李汶自己也觉得十分荒唐,这才刚刚打了一个打胜仗的萧如薰怎么就造反了呢?
  刚刚在北边血屠三十万北虏,让北边得到了空前的和平,李汶刚刚松了口气打算颁布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政令的时候,突然就得知萧如薰造反了,朝廷要征调西北兵马前去平叛。
  这简直荒唐!
  但是既然是朝廷的命令,他也不会反抗,老老实实的派去了精锐军队,还准备调集更多军队以备不时之需,并且通知四川运送粮食备用。
  结果粮食没来,四川巡抚谭希思自己带着蜀王一家子逃难来了,说四川已经被萧如薰的叛军占据了,失去控制了,紧接着又传来了汉中也被占据的消息,这让李汶大惊失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9/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