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3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7/815

  一众打过宁夏朝鲜的萧如薰的元从老部下都在唏嘘当年的峥嵘岁月,而出身中原流民的齐大勇、钱正和薛伯禄等人则有些羡慕的看着这些元从将领。
  目前为止,镇南军几大营的主将里面除了一个白虎营主将廖忠之外,其他都是从宁夏出身跟着萧如薰南征北战的元从系,和萧如薰的感情自然不是他们可以比得上的。
  这个廖忠也算是有奇遇,他老家山东,本身是个练家子,一身大枪的功夫过硬,天生的军伍中人,万历二十二年镇南军初次组建就凭借这手功夫入了萧如需的眼,刚进军队就当了把总。
  后来几次难得的剿匪战役里面展露出了过人的勇气和天分,连续立下不少战功,被萧如薰带在身边亲自指导训练。
  万历二十四年镇南军改组的时候,他就被破格提拔为镇南军步军四大营之一的白虎营主将,而出身萧如薰亲卫、跟着萧如薰在朝鲜打过仗立过功的麻冲只能做他的副将,当时让不少老人都啧啧称奇。
  但是即是如此,廖忠也是羡慕这些元从大将们跟随萧如薰南征北战的资历和深厚的情感,谈起过去的事情的时候,总让这些缅甸参军的缅甸系武将插不上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该说不说,咱们这群人能有今日,全靠四郎,要说这全大明最好的将军,还就是咱们四郎,你们说说,当今武将,还有哪个能和咱们四郎相提并论?百战百胜,军功封侯,永镇南疆,执掌四海,从倭国到缅甸,这一大片海域都是咱们四郎说了算,一人肩负大明南疆安危,当今大明,还有哪个武将能和四郎相提并论?”
  赵虎作为元从系武将的大哥大,一向是萧如薰最忠实的拥趸,这个时候夸起萧如薰来也是收不住嘴。
  元从系武将自然无话说,缅甸系武将本身都是弃子流民出身,因为萧如薰的缘故,不仅活下来了,还能投身行伍建功立业扬名立万,无异于再造之恩,他们对萧如薰的感激和忠诚并不弱于元从系武将。
  这种话自然是没有人会去反对的。
  袁黄坐在主位上,看着武将们即使是在这个时候也不忘记夸他们的将主,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他们想说的,未必不是自己想说的,那么多年了,袁黄还是第一次在一个武将的身上看到了那么多可以称之为希望的东西,说不定,正如叶梦熊所说,将来,萧如薰一定可以匡扶天下。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在他需要的时候,把他需要的东西给他,为他准备好,处理好一切后勤,让他放心的大展手脚,而不会受制于任何事情。
  这是自己这个年近古稀之人最大的念想了。
  当然,若是能看到他匡扶天下的那一日,哪怕是付出几年的寿命,也是值得的啊……
  就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一日了。
  如此欢乐的氛围之下,即使没有酒,袁黄也觉得自己有些微醺了。
  欢乐的宴会也有结束的时候,战争并未结束,大家还有各自的任务要做,夜深之时,袁黄便让大家都回去睡下,明日一早再开军事会议,最后,袁黄把赵虎留了下来。
  萧如薰有三个最亲信的人,赵虎,陈燮和王辉,三人是萧如薰的家将,从宁夏平虏城时期就跟着萧如薰出生入死,一路见证萧如薰的崛起,自身地位也水涨船高。
  如今,陈燮脱离了正规军序列,是警察部队的提督,执掌五千警察,负责整个缅甸的治安缉盗工作,直属于自己,不可谓不位高权重。
  王辉是炮军主将,跟随萧如薰北边征战去了,留在缅甸军中的只有赵虎一人,赵虎三十五岁,俨然是镇南军第一大将的声势,虽然兵权上只是一营主将,但是在军队中的地位非常高。
  家将出身,一路追随,赵虎王辉陈燮三人被称作亲信中的亲信,地位崇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萧如薰不在,袁黄在军队里的某些事物上也要和赵虎商议一下。
  “军师,有什么事情吗?”
  赵虎好奇地看着袁黄。
  袁黄点点头,开口道:“其实,在出兵之前,我收到了萧侯的信。”
  赵虎一愣,忙问道:“信上说什么?四郎什么时候回来?北边的仗打得怎么样了?”
  “倒没说什么特别的,除了让我问候一下萧侯的家人,也没什么,就是信尾提了一句,说他可能短时间内无法回来了,这次北虏南下的事情不简单,不是单纯的北虏寇边,这后面可能牵扯到不少人。”
  “牵扯到不少人?”
  赵虎皱起了眉头:“这北虏寇边也是寻常事情了,怎么就牵扯到不少人呢?总不至于说是有人放北虏入关才搞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吧?”
  袁黄看着赵虎不说话,赵虎的眼睛渐渐瞪大了。
  “谁那么大胆子?那最少都是诛三族的大罪啊!”
第六百九十一章
袁黄的担忧(上)
  谁有那么大的胆子?
  是啊,谁有那么大的胆子,会去干这种诛九族掉脑袋的事情呢?
  怎么想都不可能的对吧?
  但是,它就是发生了。
  看着赵虎错愕的神情,袁黄忽然觉得这个问题挺滑稽的。
  是啊,上溯千年,哪朝哪代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呢?
  皇权不是被权臣架空,而是被文人进化而来的士绅豪强团体给挟持,国家表面是被文官团体掌握,推行正确的文官政治,实际上则是被以文官政治为保护伞的地方士绅豪强和商帮联合体给掌握。
  上面是文官以大义和金钱蒙蔽搪塞对抗皇帝与异议者,下面则是以举人身份过渡到士绅豪强的团体掌握地方实权,架空明政府的基层组织,或者说明政府的地方政府组织就被他们掌握,因为他们也是体制内的。
  明政府是典型的小政府,政权只到县一级,县以下就没有政府,这就给士绅团体大开方便之门。
  士绅优待的国策之下,士绅团体开始主导国家,一如两晋时代被世家门阀所主导的政治体制,大明的士绅团体成为了新的世家门阀,而且更加强大,更加具备可延续性,更加海纳百川,吸纳读书人加入他们。
  而与此同时,洞悉了国家政治游戏规则的商人们也从弱势群体的形象当中挣脱出来,开始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几乎快要赶上他们的老祖宗,也就是被商鞅变法废掉的那群巨商大贾。
  二者合二为一,将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具备大明特色的官商主义道路,终于成就了不败金身。
  而大明朝的商鞅——张居正,则终究没有成就商鞅的事业,虽然一样身死,但是张居正没有商鞅的强悍,他没能扶植起在他死后足以保卫变法改革成果的强大的新利益集团,所以人亡政息。
  或许张居正尝试过,比如恢复秦军的首级至上制度,试图扶持军队势力,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张居正知道商鞅的套路,其他人就不知道吗?
  时过境迁,天下早已换了人间,张居正的失败打从一开始就露出了苗头,比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张居正,张璁显然聪明得多,他只对勋贵势力和皇庄下手,避开了文官团体,所以他的风评不似张居正那般极端。
  大明朝有堪比大变法时代的豪商巨贾,有堪比那个时代累世贵族的士绅豪强,却没有堪比商鞅的变法之臣与堪比秦孝公的锐意变法之君,也没有那个时代风云际会般的局势,失败是无法避免的。
  那之后,大明朝似乎就没有希望了,而官商士绅豪强们也愈发的肆无忌惮了。
  所以,如今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似乎,也不奇怪吧?
  袁黄是这样思考的。
  “军师?军师?”
  赵虎的呼声把袁黄的思维拉了回来。
  “嗯?哦!”
  袁黄的思维飘得有些远了,他深吸了一口气,开口道:“想一些事情想得有点远了,伯威,此番北虏南下,的确是有人在背后主使,但是背后主使之人可能没有想到会造成那么可怕的后果,他们低估了北虏的贪婪。”
  赵虎不可思议地问道:“这个事情,朝廷知道吗?”
  袁黄点点头:“朝廷知道,并且已经有些准备了,这个事情是必须要一查到底的,否则,没办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只是……”
  赵虎问道:“只是什么?”
  袁黄略有些忧虑的皱了皱眉头。
  “此事不该是萧侯参与进去的,萧侯虽然得封总督,但是依然是武将,是勋贵,大明朝朝政历来不允许武将和勋贵参与进去,萧侯言辞之间,似乎有想要参与进去的想法,这很危险。”
  赵虎不大明白这里面的关节。
  “都是同朝为官,为什么不行呢?四郎可是总督,总督也是文人的官儿,借着这个官名难道就不能做些什么吗?陈元德本来也是武将,现在是警察提督,也在管民政,四郎说过在其位,谋其政,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袁黄点点头,作为曾经的文官团体当中的一员,他非常明白这里面的关节。
  “其他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没那么严重的分别,但是大明朝的分别就是如此泾渭分明,能干预朝政的,只有在京的进士文官,没有掌过兵,没有打过仗,出身要清清白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瑕疵,否则,都将被排斥。”
  赵虎露出一脸费解的表情。
  “这又是个什么道理?朝廷里何曾有了这种规矩?”
  袁黄一愣。
  是啊,他说的对啊,朝廷里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规矩的呢?太祖开国吗?成祖靖难吗?还是说……土木堡之变?
  嗯,现在想来,很多事情都是从土木堡之变开始的。
  那一段时间的前后,大明朝真的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了。
  “总而言之,这不是什么好事,我已经派人送信去给四郎了,让他不要参与此事,仗打完就立刻回来,京城里的漩涡不是他能参与进去的,一个不好,可能会有性命之危!”
  “性命之危?!”
  赵虎瞪大了眼睛:“有人要害四郎?”
  袁黄面色严肃。
  “倒不是说有人要害萧侯,而是说萧侯贸然参与到这件事情处置当中的话,极有可能会落人话柄,还会招致朝廷的打压,轻则丢官,重则丧命,像当初戚少保一般都是比较好的下场了。”
  赵虎忙忙说道:“四郎可是侯爵,是勋贵!”
  “那又如何?勋贵正是朝廷主要提防的对象,更不要说是萧侯这般在边疆镇守手握兵权的特殊勋贵,只是因为缅甸一地的特殊性才能允许萧侯掌兵,若是换作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朝廷对萧侯的提防可一点都不少,只是萧侯一直以来都忠心为国,安守本分,朝臣找不到理由和借口,又需要萧侯和缅甸帮他们收容中原难民,如此才有我等看似平和的生活。”
  “军师的意思,是说朝廷如果找到了借口和机会,是不会轻易放手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7/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