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2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9/815

  当然了,明文人政府也有一点好,那就是对北边蛮夷绝对不妥协,对于蒙古部落的态度非常强硬,杀了他们多少人也不会有人说大军杀戮不好,反正只要不让他们看在眼里就好,他们就不会多嘴,这是明比宋要好的地方。
  自然的,对于明政府来说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两边不打是最好的,要开打肯定是要钱的,要钱他们就要开始扯皮,就要开始你争我抢,非常烦人,所以还是不打仗比较好。
  这样的思想不仅让文官们奉若真理,也让武官们受到影响,觉得各司其职打好防守战就可以,没有必要出击塞外,像当年那个马芳一样天天打仗年年打仗,打的草原鸡飞狗跳一样又有什么好?
  不还是弄得像如今这样?
  两汉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了,但是那又怎么样?胡人死绝了吗?
  大明太祖八次北伐,成祖五次亲征漠北,甚至也达到了封狼居胥的地步,那又怎么样,北虏不还是年年南下吗?
  那些说扩张的也根本不去考虑那些土地对大明有没有好处,一点粮食都长不出来的地方要他有什么用?不仅寒冷,还非常耗费钱财,打下来一点收益没有,每年还要倒贴进去不知道多少钱才能维持,真以为大明就那么有钱吗?
  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省钱成了明政府战略防御的重要原则,怎么省钱怎么来。
第六百一十章
敢不敢?
  想当初萧如薰揍日本揍得那么凶那么狠花了那么多银子却没有遭到多少苛责,原因之一是东南沿海还有山东等数省的强烈支持,二就是从日本身上撕扯了一大块肥肉下来堵住了官员们的嘴。
  打仗不仅不花钱,还赚钱,还赚的那么多,那么好的事情怎么会不愿意呢?
  于是萧如薰在文官们的眼中就有了不一样的地位。
  以后数次征战一旦说起让萧如薰挂帅出征,文官们也都没什么抵触情绪,反对的人也很少,因为有利可图,但是北伐蒙古这种没有丝毫赚头的事情,人人都看得出来,支持力度肯定极小。
  萧如薰估计就算是打到了归化城,也就是烧杀抢掠一番然后祭告天地一番,然后就可以光荣班师,然后回去接受赏赐,交出总督的地位和职权,交割兵权,就可以滚回缅甸继续当镇南候了。
  没办法,这就是武将的宿命。
  可是萧如薰不甘心,他真的很不甘心,难得有那么好的机会和借口,若是不能做些什么,那么这一战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又是为了什么?
  不管怎么样,他都要尝试一下。
  所以,现在,他需要在军中确立一下第一阶段的目标,先把这些家伙给骗到归化城再说,等骗到了归化城离开了大明本土,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拉着他们继续往前了。
  但愿这招能行得通。
  “本督知道诸位多有所顾虑,不过现在,首先粮草方面是不用担心的,大军绝对不会缺少粮草,武器军械之类的也可以就地拿取,作为总督,这点职权本督还是有的,什么都有了,诸位,则必须出击归化城,将土默特部斩尽杀绝!”
  诸将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好长一段时间都无语。
  收复大同就可以了,打归化城干什么?有必要吗?这笔钱是用来买同我们一起出兵的吗?
  这些话绝对不是一个两个人想要对萧如薰说,但是他们都不敢说的太明白,虽然大家都有所疑惑和顾虑,可是面对萧如薰这个刚刚灭了扯力克、威望和风头都一时无两的人来说,他们还真是有点心里发憷,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于是还是李如松站出来询问。
  “总督,收复大同是朝廷的目标,若是出击塞外,那可不是小事,是不是要先请示一下朝廷再说?”
  萧如薰点了点头。
  “朝廷方面本督自然会去请示,但是我要求诸位做好出击塞外的准备,土默特部男女老幼数十万,本督连一个都不想放过,老幼可以杀掉,其余的都是财富。壮丁可以抓回来做奴隶卖掉,壮女可以抓回来卖给没有钱娶妻的丁男婚配,他们的牛羊马咱们可以全部抢回来,或者放牧或者卖掉或者改善伙食,总而言之,土默特所拥有的一切,本督都不想放过!”
  萧如薰的话说得斩钉截铁,李如松便闭口不言了,他知道萧如薰是下了决心的,而且他肯定可以做到,更关键的是就算他不是总督,他也是皇帝封的提督,拥有指挥他的军队的职权。
  如今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制衡萧如薰,更别说他已经给大家分润了那么大一笔钱,拿人家手短吃人家最短,那么大一笔钱财,他们如何舍得放手?
  “塞外蛮夷虽然看起来穷困,但是牛羊马身上的任何物件都不便宜,更别说他们的皮制品在大明非常紧俏,得到的话可以卖个好价钱。而且本督可以明白的告诉你们,出了塞外出击北虏,除了需要听本督的命令行军征战、不准因为缴获而私相械斗之外,战后一切所得都是你们自己的,你们抢到什么都是属于你们自己的,本督分文不取。甚至于你们烧杀抢掠也可以,你们奸银掳掠北虏妇女也可以,不管是什么事情,本督一概不管,出了塞外,本督便没有军纪军法,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本督以自己的名义为担保,你们不会受到任何指责。”
  萧如薰见他们有些意动,便再下了一剂猛药,告诉他们,咱们出去不仅是为了杀人,也是为了赚钱,就等于是去正大光明的打劫,你们想要什么,只要塞外有,你们都可以去抢,抢到了就是你们的,本督什么都不要。
  说穿了,咱们此次出去,就是为了去烧杀抢掠,把北虏在咱们的地界上做过的事情都做一遍,发泄你们的兽欲,顺便大家一起发一笔横财,就看你们敢不敢跟着本督一起去打,本督打仗从来就没有输过,这是你们都看在眼里的。
  怎么样?你们敢不敢?
  诸将纷纷呼吸急促起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似乎都在等第一个人站出来。
  最终,第一个站出来的还是李如松。
  “末将以为总督说的可行,总督,末将谨遵总督指令!”
  李如松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决定支持萧如薰北上攻伐,倒不是萧如薰给的这笔钱让他心动了,而是萧如薰所说的允许他们自由烧杀抢掠甚至是肆意妄为这个事情让李如松心动了。
  李如松很清楚,征战至今,除了萧如薰所部镇南军是真的军纪严明之外,其余部队都是被萧如薰的大名震慑住不敢胡作非为,但不是不想胡作非为。
  比如自己的部下,包括辽东汉骑和女真精骑在内,大家都被压抑了很久,只是慑于萧如薰的威名。
  不能随便杀人不能随意抢掠,这种要求只有在萧如薰统军的时候会被要求,辽东汉骑需要释放,女真精骑需要释放,甚至连榆林和太原的兵也需要释放,萧如薰不允许大家在汉地释放,现在是可以压制,但是万一他调走了……
  眼下如果就算不能在汉地释放,若是出击塞外可以尽情释放的话,倒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而且还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这样的话!
  大家的心里都很清楚这个选项的诱惑性有多大。
  两个大佬本来就是凑一起的,是当前职位最高的,而榆林和太原的骑兵因为之前和萧如薰闹得不太愉快,又被一顿棒子一颗甜枣弄的有些胆怯,眼下见萧如薰的意志不可动摇,李如松又鼎力支持,那么……
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将难求
  前面大佬在冲锋陷阵,那么后面的小弟们的危险系数就大大降低了,大多数人一看,那就跟着算了。
  反正到时候责任也不是咱们这些底下人担负。
  他们想的也非常明确。
  就是跟在大佬后面烧杀抢掠,抢到的都是咱们自己的,这笔买卖怎么算也不算亏,就算到时候朝廷追究又能怎么的?这里五万多士兵还能一起追究不成?你朝廷有这个胆子?
  权衡再三,所有将官纷纷表示一定支持萧如薰的北伐,萧如薰终于统一了内部思想,确定了以归化城为北伐目标的战略意图,并且大胆的予以实施。
  至于请示。
  萧如薰决定收复大同之后再做请示,先斩后奏,等朝廷指令抵达的时候,他搞不好已经把归化城拿下,正在里面欢庆胜利呢!
  不过皇帝那里还是需要交代一下的,萧如薰目前紧靠皇帝面对群臣,反正就是不会和群臣站在一起,所以就要靠皇帝的支持来站稳脚跟,自然需要对皇帝交代一些事情,正好,把那些价值最高的珍宝也一起献给皇帝就是了。
  他秘密写了一封密折,让亲兵进到他的帐篷里面,然后小声耳语几句,亲兵点点头,转身离开了。
  正月二十八日,萧如薰率兵抵达了太原城,在太原城做了一番安排,给大军补充了粮食,从那些粮洞里面将堆积如山的粮食给弄了出来充作军粮,将军队的后勤工作做好,整顿军队一天,然后动兵往北边的雁门关而去。
  就目前得到的军事情报来分析,北虏一开始是兵分两路的,一路是平型关,一路是雁门关,平型关这里早早地攻破了,雁门关这里被山西巡抚魏允贞带兵死守两个月,愣是没让北虏攻破。
  后来北虏发现事不可行,又得知平型关被攻破了,就分兵一部分往平型关而来。
  结果正好撞上了柴国柱带兵收复了平型关,被柴国柱用红夷大炮狠狠收拾了一顿之后,又发现平型关也拿不下来,这样子拉锯了好一段时间之后才从平型关撤走。
  撤走之后,按照雁门关的来报,那一批北虏就没有再回去,不知道是去了大同的别的什么地方,反正平型关已经被柴国柱守住了。
  而雁门关门口还有北虏在尝试进攻,人数大约有三万多,努尔哈赤率领辽东骑兵抵达之后,魏允贞便转消极防御为积极防御,屡次下令努尔哈赤率领辽东汉骑出击关外北虏。
  关外北虏被努尔哈赤连消带打,也就是人数多扛得住,而努尔哈赤兵少,不足以及破他们,饶是如此,他们也被努尔哈赤斩杀了三名将领,斩首三百多颗,无法再直接威胁雁门关城。
  魏允贞用自己的毅力和坚持将雁门关死死守住,没有让另一股北虏从雁门关南下,可以说萧如薰可以从容调兵进攻扯力克并且最终全歼扯力克军,魏允贞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若是没有魏允贞死守雁门关牵制一路敌军,山西的战况怕是早就更加恶化了,与此相比的,董一奎在平型关战死就略显唏嘘了。
  萧如薰还记得当初在宁夏和董一奎共事的时候,听闻董一奎战死在平型关的消息,萧如薰还有些难过,等柴国柱传来战报说只找到了董一奎的首级而没有找到董一奎的尸身的时候,萧如薰就更加唏嘘了。
  将军百战死。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尤其是在大明将门普遍衰落的万历时期,虽然传闻中又一萧如薰为首的五虎大将,但是谁都看得出来,眼下的局面不过是一时兴盛,大明的一时兴盛非常勉强,这些将军们的横空出世也非常勉强。
  除了萧如薰一个人可以独当一面在各方面战场取得胜利堪称帅才之外,其余的将军们也只是将军,可以率领偏师,而无法统御全局,面对一路偏师敌军可以与之战,但是面对对方全力冲击的一场国战,他们一人就无法抵御。
  这不是他们自身的能力不足,而是所处的环境限制了他们的发挥,他们无法成为帅,因为只有文人可以做帅,武人只能做将。
  他们没有萧如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得到掌握十几万大军的权力,他们最多也只能带一两万人做一路偏师罢了。
  而有做帅才潜力的几个人,董一奎就算一个,可惜他战死了。
  剩下的几个人里面,有的地域之见太甚,名声太坏,已经没有做帅的未来了,比如李如松;有的则是前景不明,生死不知,让萧如薰甚为担忧,比如麻贵。
  所以综上所述,大明的名将们各自为战,可以在各自的战场上将各自面对的敌人打败,最不济也能牵制住。
  但是一旦遇到一场双方都倾尽全力的国战的时候,谁也无法单独抵御强大的北虏南下,而可以统御全局的人物却根本不能被允许存在。
  文官集团忌惮文帅更甚于忌惮武将,一旦有功就必须要调离前线压制起来,比对付武将还要犀利,因此,大明问题的根结在于过于强大的文人政府和他们奉行的省钱主义,若是不能改变这些,那么谈什么都是假的。
  萧如薰缅怀了一会儿董一奎,便继续率军北上了,不过在率军途径汾州晚上扎营休息的时候,萧如薰被一名锦衣卫总旗求见了。
  “你说你是骆指挥使派来的?”
  萧如薰坐在帅帐之中,一边写军令一边看了看这名锦衣卫总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9/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