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2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4/815

  李成梁并不在乎,完全不在乎,只要能守住紫荆关,什么都是值得的。
  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定襄城失守,一万余守军大部战死,或被杀戮而死,少数被俘虏,定襄城被付之一炬。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王世扬的坚壁清野战术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为了逃命,每个人都不惜一切的奋力奔跑,逃命的速度非常快,连蒙古人的马都追不上。
  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抵抗四天之后,忻州城失守,两万守军战死几千人,剩下的大部分都提前撤出了,王世扬认为坚壁清野战术已经完成,大部分人口已经转移到山西南部避难,继续牺牲拖延时间已经没有多少价值。
  王世扬决定要主动反击了!
第五百一十五章
悲催的努尔哈赤
  在王世扬的计划里面,接下来就要在号称山西三关之一的石岭关最大限度的杀伤蒙古人,削弱他们的战斗力,使得他在太原城外为他们准备的数万人组成的大阵可以派上用场。
  总是守城不行,若要击退北虏,必须要出城野战,要反击!
  此时此刻,王世扬在太原镇的五万余兵马已经准备好,而从榆林镇抵达太原的四万援兵也准备好了,近十万兵马齐聚太原城,王世扬已经坚定了即使三个换一个也要把这一万蒙古骑兵全歼在太原城外的决心。
  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石岭关保卫战打响。
  王世扬安排在石岭关守备的军队虽然撤走了一部分,但是也足有一万五千,守将是王世扬的亲信部将马遵,马遵为人勇猛善战,更善守,石岭关地势险要准备充足,王世扬认为足以抵挡蒙古人十天左右。
  王世扬失算了。
  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石岭关失守,守将马遵战死,一万五千守军只有数百人狼狈逃出,大部分都战死在了石岭关,仅仅六天就战败了。
  二十七日,王世扬接到了石岭关失守的消息,大惊失色。
  他觉得石岭关至少可以防守十天,可是为什么六天就战败了,而且守军几乎全部战死,连善战的勇武之将马遵都战死了?他十分不解。
  回来报信的士兵说,蒙古人连续猛攻石岭关城五天都没有成功,明军的防守游刃有余,可是在第五天的晚上,蒙古人忽然发起了夜袭,重兵压境,明军几乎刚刚发现就战败了。
  逃回来的士兵哭着说蒙古人“密密麻麻好像杀不完”一样,就像是突然得到了增援一般,一口气压垮了石岭关守军。
  马遵不甘失败,曾经在黎明时分带人反攻石岭关,结果陷入重围,残兵全部被杀,马遵也战死了。
  王世扬顿时感觉到了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但是究竟哪里不对,王世扬也不知道,他只能立刻传令三军——蒙古人即将来袭,各部按照事先规定,进入待定作战区域,准备一场苦战!
  王世扬的军事素养还算是及格水平的,至少比起宋代的某些文官要强得多,也比某些瞎指挥的首辅要强得多。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一万蒙古骑兵大概是有来无回的,毕竟是十万打一万,就算是用人命去堆也能堆死那些蒙古人。
  他是如此决定的,他顶盔掼甲,做好了和将士们一起战斗的决心。
  而就在石岭关失守的同一天,北京城外,已经抵达京师四天的李如松所部两万精骑正在城外军营里无所事事的休养生息。
  对于士兵们来说,有仗就打,没仗就不打,这是很简单的事情,他们不会有什么紧张焦急的情绪,尤其是对身经百战滚刀肉一般的辽东铁骑和女真精骑,战斗宛如吃饭喝水一般简单,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
  甚至对于再次被李如松强行征召了一万骑兵助战的努尔哈赤来说,这都是非常希望的事情,他是希望这一战不用他的骑兵上阵就可以回去了。
  自从朝鲜之役结束以后,损失超过四千骑兵和五千匹马的他虽然得到了明廷的大量金钱和官爵的褒奖,但是这些金钱和官爵并不能让他最紧缺的壮丁人口瞬间增长回来。
  他手下最多也就能出动三万到四万的壮丁战斗力,一战损失十分之一,还是非常精锐的那种,他实在是有些心疼,但是他的主子李如松相招,他不敢怠慢,失去了李氏在辽东的支持,努尔哈赤寸步难行。
  而且这也是他求官心切,主动要求的,自己挖的坑自己跳,他也只能认了,他不得不跟着去朝鲜。
  但是这一次,就像是被强迫一样,他正在筹划着对海西女真的再一次征讨,结果李如松就急吼吼地跑来,张口就要他出动一万精骑跟着他入关出战,努尔哈赤当场懵逼。
  为何?
  努尔哈赤这样询问。
  李如松急匆匆地解释了几句,他这才知道明帝国被蒙古人袭击了,现在情况很危急,蒙古人快要打到京城去了,他老爹、努尔哈赤的老主人李成梁被临危启用,带着几万京营兵去防守紫荆关了,情况很危急。
  京营兵是个什么德行,李如松当然也知道,否则当初入朝鲜的时候,萧如薰带去的就不是大明东西南北各地联军,而是曾经最强大的京营军了。
  现如今是个人都知道京营的腐败,本来是不应该用的,但是这一次,情况紧急,来不及征调其他地方的兵马了。
  老李硬着头皮带着京营废物们去和生猛的蒙古人战斗,大李的半条命都被吓掉了,忙不迭的准备了一万精锐的辽东铁骑,算了算人数不太够,没底气,于是又来找努尔哈赤,要努尔哈赤出动一万骑兵,凑足两万人入关作战。
  努尔哈赤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大李啊,我这里正要出动兵马攻打海西女真,你居然要……这是第二次了大李!
  第一次,他本来打算假途灭虢,结果被迫假戏真做,丢了四千多勇士的命,修养三年才勉强恢复好,正准备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横扫海西女真增强实力,结果就在这个档口,李如松又来了。
  “大郎,不瞒你说,我这里正在打算对海西部发动攻击,他们一直都在挑衅我,我要是再不回击,别人会怎么看我?这样,我调一万人给你助战,剩下的,我带去攻打海西可好?”
  他小心翼翼的苦着脸询问。
  结果李如松一拍桌子就站了起来。
  “奴儿,你那点小心思还以为我看不懂?咱们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你想什么我不知道?收起你那点小心思,带兵跟我入关!至于海西部……我会派人去警告他们,他们要是敢在你不在的时候动手,等老子回来亲自带兵灭了他们!”
  打一棒子给个甜枣,李如松对付努尔哈赤是轻轻松松的,毕竟从小主从有别,努尔哈赤对强悍到不可思议的猛男大李几乎是发自内心的畏惧,李家十个儿子,努尔哈赤就怕一个李如松。
第五百一十六章
萧镇南到京城了!
  从小长到大,努尔哈赤都不敢违背李如松的意思,小的时候不敢,现在更不敢。
  站在壮硕如牛的李如松身边,努尔哈赤连一点大明龙虎将军、建州女真部首领的气势都拿不出来。
  李如松的命令对他而言就是圣旨,比明朝皇帝的旨意还要管用,有李如松来提人,他根本不敢不尊从。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一次,他又得到了李如松的庇护,海西女真是绝对不敢在他入关作战的时候入侵建州女真的,这一点他是相信的。
  毕竟这几年李如松南征北战到处搞事情,整个辽东附近的女真部落和蒙古部落都快给他打麻木了。
  两万骑兵准备完毕,干粮和装备准备好,呼啸出动,一路风驰电掣,从命令抵达到抵达北京城,他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二十三日下午就抵达了北京城,吃过晚饭之后,兵部传令,令李如松所部连夜向紫荆关紧急支援。
  因为紫荆关已经连续两次求援了。
  结果,当天晚上,就在兵部指令下达一刻钟以后,李如松麾下将领还没有到齐开会的时候,突然从宫里面传来了皇帝的手令——
  令李如松所部骑兵就地安营扎寨,严守营寨不得擅自离开,一应饮食供给由朝廷提供,另外允许李如松个人进城回家探望亲人。
  这封和兵部的命令背道而驰的皇命让李如松万分纠结,按照过往的规矩,兵部指令最正规,将领在外需要服从兵部的指令。
  但是,皇帝到底是名义上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从大义的角度上来说,全国军队都必须要遵从皇命,以皇帝的命令为最高指令,就算是兵部,也是借皇帝的名义下达指令的。
  可现在兵部和皇命一前一后两道截然相反的指令下达,叫李如松如何对待呢?
  他连忙上书给兵部询问这个事情,并且在第二天一早就进城赶赴兵部询问这个情况,他已经是急不可耐的要去救援自己的父亲了。
  不过此时此刻,兵部也相当的不解,那么多年了,皇帝虽然在战争中有自己的见解,也曾经下达命令,但是那些命令也都是和兵部知会过,并不干扰前线战况的指令,或者是在战争开始之前的告诫指令,没有实际指挥命令。
  这一次,李如松抵达京城之后立刻出兵支援紫荆关的命令也是兵部知会了皇帝,并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许的。
  在现在的局面之下,军事行动还是以皇帝的意思为主,言官统统闭嘴,紧张兮兮的担心着蒙古人打到京城来会要了他们的命。
  但是皇帝就在兵部行文一刻钟之后,下达了紧急手令,下令李如松不得前进,就地安营扎寨,也没有其他的解释,也没和谁商量,这让正在紧急为战争忙碌的群臣感到十分的不理解。
  如今情况皇帝也不该不知道,大同基本沦陷,平型关告破,紫荆关告急,大明损失惨重,甚至于山西的五台都失陷了,太原似乎也成了蒙古人的进攻目标。
  雁门关守将战死,平型关守将战死,山西总兵董一奎战死,数名高级武官战死,数万兵马被屠戮,百姓更是凄惨绝伦,蒙古人这一次玩得很大,大明很危险!
  赵志皋和兵部尚书石星连夜赶到皇宫,试图询问皇帝的意见,得到的消息是皇帝已经睡下,有什么事情明日再说。
  赵志皋和石星万般不解,这个十万火急的档口,为何皇帝下令李如松的精锐骑兵不前去支援岌岌可危的紫荆关呢?
  但是皇帝就是什么都不说。
  李如松顶着黑眼圈一晚上没睡,第二天天一亮就冲进了北京城,去兵部讨要说法,石星也一晚上没睡,顶着个黑眼圈正打算等皇帝睡醒了去找皇帝讨要说法。
  而此时,皇帝不允许李如松进军的消息也传了出去,传到了不少文臣言官的耳朵里,这些人顿时不淡定了——
  这一次蒙古人也威胁到了他们的身家性命,他们对此可是关注的很,他们恨不得李如松立刻出兵把蒙古人赶走,他们才能安心继续政治斗争,可是如今李如松的兵马就在京城却不前进,难道皇帝要打一场京城保卫战?
  种种猜测不一而足,各种谣言满天飞,赵志皋和石星带着李如松在第二天上午再次进宫询问消息,朱翊钧接见了三人,好言好语的安抚了焦急的李如松,然后说,李如松暂时不用进兵,紫荆关还没有那么危险,他自有安排。
  皇帝都不着急,一副心如止水胜券在握的样子,这副模样让赵志皋和石星万般疑惑,也让李如松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皇帝不着急,他们就算想着急也没有用,没有皇帝的命令,他李如松还真敢抗旨出击不成?
  那他分分钟就要被拿下干掉。
  明中央政府的权威还是十足的,更别说不遵命的武将了。
  群臣不敢和皇帝唱反调,因为皇帝自己也身处危险之中,没有理由会下达白痴一样的指令,只能说皇帝真的另有安排,但是至于皇帝究竟有什么安排,他们是真的不知道,也不敢想象。
  皇帝总不至于和蒙古人串联起来坑自己吧?
  紫荆关要真的完了,皇帝是要负责任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4/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