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2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815

  为什么呢?因为需要朝廷忧虑的事情有很多都已经被一个人给解决了,这就给了那些朝中大臣争锋相对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好时机。
  现在的朝廷乌烟瘴气,群臣内斗不止,有才干的臣子很难有大的作为。
  徐光启很好奇,便询问那个人是谁,叶梦熊露出了追忆一般的神色,说出了那个名字——萧如薰。
  萧如薰这个名字,徐光启一点儿也不陌生,从朝鲜之役之后,萧如薰的名字就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人皆称之为万历第一名将,有些拥簇者更将其誉为超越李成梁和麻贵的国之长城。
  原因很简单,崭露头角以来,他从未战败过,在宁夏收拾哱拜之乱的残局,得了一个抗逆孤忠的美名,创造了“掀翻巨城如揭纸片”的经典战役,让朝廷大为震惊。
  之后他和李如松竞争朝鲜之役的主将之位,争而胜之,统帅四万大军讨伐日本叛逆,时年仅二十三岁。
  在朝鲜连战连捷,之后更是越过海洋打到日本本土,将日本摄政王丰臣秀吉杀死,把统一的日本打成两半,到现在为止还在东西对峙相互牵制。
  徐光启闻之,大为赞叹,觉得大明终于出现了一个有战略头脑的真正的将军,甚至是帅才。
  这一战,萧如薰击杀倭寇将近二十万,把大明多年来的心腹大患日本给彻底打残了,沿海百姓再也不用担心倭寇复来。
  因此战报传来,最高兴的最推崇萧如薰的就是沿海的山东和东南数省,也包括出身上海的徐光启。
  更妙的是,萧如薰在日本发现金山银山,不仅强多了金山银山,还要求日本进行战争赔款,每年都要给大明一大笔银子,因此徐光启认为大明财政大为充裕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了,这都是萧如薰的功劳。
  随后萧如薰南下洞武国,平定剿灭洞武国叛逆,在洞武国国境内建立缅甸镇,被皇帝封为镇南侯,御边平南总兵官,世镇缅甸,传奇暂时告一段落。
  这些就是叶梦熊的理由?
第四百八十章
拜访徐光启(下)
  这当然不是叶梦熊的全部理由。
  叶梦熊说,还不止如此,军事上的威胁并未完全解除,因为九边威胁依旧,除掉了南方的威胁,北方还有威胁,只是让朝廷轻松一些。
  真正解除朝廷的心腹之患的,就是缅甸镇的设立,为大明开疆拓土的同时,给了大明一个安置流民的地方。
  这话一开口,徐光启就明白了。
  萧如薰在缅甸的镇守,不仅仅是为大明戍守南部边疆,更是将多年以来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大量流动不稳定人群给吸纳了。
  这些人在缅甸居住,不再回到家乡,解决了多少地方官府的心头之患,恐怕这些官府官员都那萧如薰当救命恩人。
  流民造反的事件在萧如薰建立缅甸镇之前比比皆是,但是近几年,徐光启居然未曾听说过有流民造反的事件,一问之下才知道流民都被送到了缅甸镇居住垦荒去了。
  这就直接把大明内地的不安稳因素给解决了,虽然徐光启觉得这更像是饮鸩止渴。
  饶是如此,徐光启也不得不承认叶梦熊说的是对的,萧如薰一个人的出现和大活跃,把大明那些贪官污吏的心头大患都给解决了。
  有日本送银子,有缅甸甩流民,财政解决了,行政隐患解决了,地方官府大为轻松,中央政府也多了很多时间出来争权夺利。
  让一个政府有效的高速运转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忙,让人没有心思争权夺利的最好的办法也是忙,一旦忙起来,人就没有心思想其他的东西了,一心一意的只想把事情做好。
  如果从上倒下都很忙碌,那么官员也就没有时间贪污受贿政治斗争了。
  然而朝廷却轻松了,这一轻松不要紧,政治斗争再次成为了主流,朝中各党各派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
  现在的朝廷,不隐讳地说就是个火药桶,随时都可能爆炸,而爆炸的契机,可能会是赵志皋的退职,也可能是很快就要到来的京察。
  即使还是一个举人的徐光启,在家乡会所和一些士子闲聊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这山雨欲来的前兆。
  京师的确很不安稳就是了。
  但是叶梦熊话语里的意思,似乎是有让他不要急着进入朝廷,而是先去缅甸看看的想法,这让他非常不理解,叶梦熊说,他不如先去缅甸游历一番,看看是否有所得,然后再想想是否应该入朝为官。
  朝廷的党争很尖锐,这一点他明白,但是徐光启觉得,只要自己不参合这些事情,置身事外,不就好了吗?别人想往上爬,而我只想做实事,他们往上爬也需要有人来办事吧?我就是了!
  缅甸,蛮荒之地,有何可去之处?萧如薰,再厉害也只是一个武将,武将是无法救国救民的,打仗是他能做到的全部,他懂治国吗?他认识多少字?
  徐光启并未放在心上。
  只是没想到,这个萧如薰的属下居然跟到了北京城打探到了自己的住所,这可真是有意思了。
  他难道觉得一个朝廷举人会放弃唾手可得的功名随他去一个蛮荒之地做他的侯府幕僚?
  那是不入流的读书人做的事情,他这种,可完全不需要养家糊口,他想要的是实现梦想。
  不过来者即是客,不方便怠慢。
  想到这一点,徐光启便拱手回礼,将年轻男子引入家中,带进屋内,奉上茶水。
  “萧侯真是有心了,那么大老远的还让阁下过来,真是想不到,只是叶公随口一提,就让萧侯如此在意在下?”
  年轻男子笑了笑,说道:“萧侯和叶公之间有很好的私交,对叶公推举的人才也相当信任,萧侯在缅甸镇守,苦于身边无人,屡次向叶公寻求寻觅人才推荐给他,叶公一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直到几个月前才说了徐先生的名字。”
  徐光启心下了然,不由得哈哈一笑,开口道:“承蒙萧侯厚爱,在下对萧侯也甚是敬仰,只是在下家中尚且殷实,本身也是举人功名,正在等待来年的会试,以期中试为官,报效朝廷,萧侯厚爱,在下怕是无福消受了。”
  这就是明确的拒绝了,这很正常,非常正常,答应了才不正常。
  早就得到吩咐的年轻男子一点也不慌乱,笑了笑,将自己带来的长盒子放在了桌子上。
  “萧侯也预料到了,武将之身镇守蛮荒之地的边疆,又有几人愿意追随呢?萧侯说,若徐先生拒绝,则将此物赠与徐先生,希望能给徐先生之后的仕途带来一些帮助,萧侯说,他在兵部还是有几分薄面的。”
  徐光启颇有些意外,意外于萧如薰的豁达,也有点意外于他的门路,至于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他很好奇。
  “这是?”
  年轻男子动手将盒子打开,将里面的物件取出来,递给了徐光启。
  “这……鸟铳?这……不对,没有火绳,这是何物?这铳……”
  徐光启是识货的,不仅在文化素养上很高大上,在科技方面也很有兴趣和经验,在农业上也有研究,甚至于军事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堪称全才。
  这样的他对于火器自然不陌生,鸟铳这东西,在老家驻军的手上也见过不少,但是这鸟铳却甚是奇怪。
  没有火绳!
  徐光启仔仔细细打量着这制作精良入手沉甸甸的火器,看了看,敏锐地发现了原先该有火绳的地方,多出了一个奇怪的物件。
  “阁下可否告知徐某,此铳是何种鸟铳?从何而来?”
  年轻男子微微一笑。
  “徐先生应该也知道,这鸟铳最早是我东南抗倭时从佛朗机人手上缴获而来改造而成,即佛朗机人制造,传入我大明而来。只是此后便没了下文,大明以为得到了利器,便加以利用,然而泰西之地火器发展日新月异,没有几十年,他们便创制出了比鸟铳更加好用,威力更大的燧发铳。”
  “燧发铳?”
  徐光启对着这等物件大感兴趣。
  “是的,燧发铳,此铳和鸟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没有火绳,士卒上战场不需要背着很多的火绳,也不需要担心火绳烧完了鸟铳就成了烧火棍。这燧发铳是以此处的燧石以及此处的火廉相撞,摩擦生火,从而点燃此处的火药,以此激发,无需火绳,不需明火,如此,士兵就不会在夜晚被敌人察觉到。”
第四百八十一章
徐光启心中充满了愧疚
  “无需火绳的燧发铳?”
  徐光启看着手中的这把火铳,细细的抚摸着,上下打量着,看到那个打火设置的时候,相当的感兴趣,拨动来拨动去,也没找到正确的方法,年轻男子伸过手把燧发铳接过来,用力转动了转轮,然后递给了徐光启。
  “这是没有火药的,不用担心会走火。”
  徐光启略有些小心翼翼的接过了这杆火铳,然后把枪口移开,手指一扣扳机,啪的一声,燧石撞击在火廉上打出一串火星,直接捶在火门上,如果此时火门里有火药,那么必然可以引燃,从而激发火枪,实现射击的目的。
  “精妙绝伦!此物精妙绝伦,无需火绳,不需明火,那就不知道减轻了多少麻烦,徐某在家乡驻军那里见过鸟铳,士卒每每抱怨火绳燃烧太快,或是身上背着火绳使用不便,江南潮湿,塞北风大,都不便于使用鸟铳,若有此铳,则大大利于国家!”
  徐光启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这铳,萧侯可以制造出来吗?”
  年轻男子点了点头:“平定洞武国的时候,洞武叛逆曾经雇佣一支佛朗机夷的火枪队协助战斗,那些佛朗机夷被杀光了之后,从他们中的某一个人的手上得到了这种燧发铳,萧侯深感重要,用自己的家财招募工匠进行仿制,终于仿制成功。”
  “太好了!太好了!若有此铳,九边和辽东驻军的负担将大大减轻!若此铳可以列装大明军队,则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必将大大提升!萧侯此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阁下请替萧侯受在下一拜!”
  徐光启激动的站起来朝着年轻男子深深一拜,年轻男子连忙站起身子避开,然后扶起了徐光启。
  “徐先生先不要激动,还有一样东西你还没有看到。”
  徐光启抬起头,疑惑地问道:“还有?”
  年轻男子把燧发铳的枪口提起,送到徐光启的眼前,示意他朝枪管里面看,徐光启疑惑地往里面一瞧。
  “咦?这铳管中,好像有什么东西……这是……”
  徐光启伸出自己的指头往枪管里面塞,塞来塞去差点把自己的手指头塞在里面拿不出来了。
  年轻男子笑了笑,开口道:“这叫做膛线,也是萧侯从佛朗机夷手中燧发铳里面得到的一样制胜法宝,徐先生也知道,鸟铳和燧发铳的铳管是一样的,不同的在于激发所用转轮,而这膛线,则是堪比转轮的重要物件。寻常使用鸟铳时,需将火药和铅弹装填入枪口,用通条压实,而后点火引燃,成功击射,而铅弹定然没有此铳口大,也不会比铳管的宽度更宽。是以当火药引燃之时,铅弹从铳管中冲出,射击方向与我们预计的要差很多,五十步以外基本上就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准头极差。”
  听年轻男子这样说,徐光启也点了点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