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1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9/815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衡量着此事的利益得失。
  有识之士叹息不已,叹朝廷心胸狭隘,容不下一个帅才,叹朝廷失去了平定北疆的大好机遇,还要将北疆的糜烂状态持续下去不知道多久,叹大明的命运多舛,好事多磨。
  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叹息,既定事实也不会改变,一切都在稳步向前走。
  十月中下旬,萧如薰接到了从海上而来的封赏使者,得知了自己被封为镇南侯、缅甸镇总兵官、世镇缅甸的消息,并且被赐丹书铁券,以示荣宠。
  也得知了自己的驻兵请求被基本驳回,除宁夏本部五千人以外,其余部队都要撤回,然后允许萧如薰在缅甸镇民中挑选合适人选编练新军,额度是三万。
  第一批难民已经在海港等待,朝廷吩咐萧如薰立刻安排水师北上迎接,水师北上之后,允许缅甸镇留一百条战船为水军,其余战船全部回归各地港口驻守。
  朝廷赐萧如薰黄金五千,白银三万,土地一万亩——随意选取缅甸镇良田授予。
  总的来说,朝廷除了付出五千两黄金和三万两白银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虚的,就连万亩良田都要萧如薰自己在缅甸随便圈一块,那就是自己的封地了。
  饶是有了心理准备,萧如薰还是不免的感到一阵郁闷和窝火——这帮家伙的吃相太难看了,白白教天下人耻笑,我都主动请求留在这里了,你们的吃相就不能好一点吗?
  封赏使者是个欣赏萧如薰同情萧如薰的文官,和萧如薰说起了这个消息在朝廷公布之后引发的风波,有一批有识之士实在看不过去王锡爵和张位的所作所为,主动上书帮萧如薰说话,指责朝廷吃相难看,苛待功臣,不仅寒了功臣的心,也会寒了天下有识之士的心。
  为朝廷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斩首数十万的结果,居然是封在了一个蛮荒之地世镇,连中原都不让回,朝廷待功臣何其薄也?
  对王锡爵不满意的言官开始借题发挥,开始炮轰王锡爵,还有些人把炮火对准了张位,因为小道消息说这个建议是张位最早提出来的,就有言官骂他短视,骂他心胸狭隘,还有人爆出杨俊民全力支持此事的消息,这下子就捅了马蜂窝,新仇旧恨一起上,言官弹劾杨俊民渎职的行为立刻成为了政治正确的事情。
  张位好几天呆在内阁值房不露面,杨俊民干脆就连家门都不敢出了。
  然后,接连爆出了赵志皋和石星力争召回萧如薰无果,然后差点在内阁上演全武行的消息,群臣群情激愤,指责王锡爵误国,骂张位短视,最后王锡爵被逼无奈向皇帝递上了辞呈,三来三往之后被允许,王锡爵退位,赵志皋顺位登上一级,再度成为大明内阁首辅,张位晋升内阁次辅。
  但因为之前的事情,张位晋升内阁次辅被很多人非议,加之内阁人数不够,难以处理繁重的政务,进而赵志皋决定召开庭推大会,选举有名望有威势的大臣进入内阁以填补内阁缺员,此事被皇帝允许。
  兵部尚书石星成为热门人选。
  然后京城的头版头条就成为了猜测谁会最终进入内阁,萧如薰的事情再也无人关注。
  看着那封赏使者愤愤不平的样子,萧如薰就知道——政治动物不把该利用的东西榨干利用价值,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第三百八十七章
简单的军人
  萧如薰被封为镇南侯,世镇缅甸的消息很快就在东南亚的小国中还有缅甸的明军中传播开来,小国们各有各的想法,暂且不表,单说明军中各军队的想法就相当的复杂。
  萧如薰在大明各地方军队中的地位是很特殊的。
  从万历二十年开始,萧如薰就从宁夏本地的军官世家中脱颖而出,平定了宁夏的哱拜叛乱之后,萧如薰就基本上成了宁夏镇各军队的头头,也一度担任宁夏总兵,不过很快就被调到朝鲜战场上,和当初肆虐大明东南腹地的倭寇血战数月,把日本打的四分五裂,灭了他们二十万军队,立下了不世战功。
  然后没休息多久,又被调到了缅甸战场,灭掉了十多年来一直骚扰大明南疆的牛皮糖一样的恶心国家,将大明在南洋的声威恢复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不仅开疆拓土,还大涨大明的颜面,使得大明大展威风,二十多个小国重新入贡,再次加入了大明的朝贡体系。
  这些都是明晃晃的功劳,战绩,如果说这些是威望的代表,那么萧如薰和各部队的合作就是实实在在的关系所在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官的地方就有争斗,有兵的地方就有山头,这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真理。
  萧如薰作为西北土生土长的军官世家出身的武将,当然是属于宁夏镇派系的边将,在扩大一点,属于北军,属于九边系统,和非九边系统的各部队属于不同的山头,不同的派系。
  在派系山头林立的大明军队里面,想要左右逢源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然了,也不是做不到,但是如果没有深厚的人脉和实力加成,那就是痴心妄想,而对于萧如薰来说,这从一开始也就是痴心妄想。
  他第一次统帅各地兵马打仗的时候,才二十三岁,身上只有平定宁夏叛乱的战功,有一个用火药掀翻宁夏城墙的光环,军中都称呼萧如薰为火药将军,私下里还有人戏称萧如薰是火药狂人,离了火药就活不下去的狂人。
  除此之外,萧如薰就是一个嘴上眉毛办事不牢的毛头小子,那些辽东山东大同宣府还有南兵,哪个愿意鸟他?本想着这就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可谁曾想萧如薰愣是在战前用三个月的时间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替吴惟忠解决难题,收拢了南兵的军心,棒打李如松,威慑了其余军队。
  一战平壤消灭数万倭寇,初步确立威信,二战峡谷,不用火药纯用冷兵器,几万颗人头战果累累,三战开城四战汉城,一个月的功夫就把之前倭寇大半年的战果给废掉了,七八万颗人头堆成了山,将萧如薰的威信确立的无比坚硬。
  当然,除了威信之外,萧如薰的信誉也得到了各军队的认同。
  一位威猛的将军想要得到士兵的畏惧,那是很容易的,多杀人就好了,但要得到士兵的尊重,那就难了,尤其是不同地方出身的将军想要得到其他地方士兵的尊重,那就更难,好比宁夏出身的萧如薰要得到山东枪兵的尊重,你说怎么弄?隔着几千里的地方,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我凭什么尊重你?
  萧如薰偏偏就能办到,不偏不倚,不刻意偏袒哪支部队,给各部队一样的战斗机遇,战果也基本上均分,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当自己的本部取得太大战果的时候,还愿意把本部留守下来,带着其他派系的军队去赚军功,你说这样的统帅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不说别的,单说自己一手带出来的部队,就算不考虑其他,单说彼此之间的熟悉和配合也是最好的,战场上打仗没有电话没有电报,全靠将军个人威信和战鼓声的指挥,士兵如果熟悉将军,将军的鼓声一响,士兵就知道怎么做,彼此之间的配合十分默契,使用起来宛如将军的手臂一样可靠。
  这就是客观意义上嫡系部队比旁系部队使用起来效果好的原因所在。
  可是萧如薰偏不,既能带嫡系部队打胜仗,也能带旁系部队打胜仗,约束嫡系部队的军纪也十分强力,不允许嫡系部队挑衅其他部队,明知这样会给嫡系部队不好的观感,但还是这样去做,尽量维持各部队的平衡,发生无法调和的事件,就拉出去打仗,一场胜仗下来,什么矛盾都平息了。
  得了战功,得了赏赐,自己只拿自己该拿的,其他的都分给部下,还特意拿大头赏赐给部下,尽量照顾到每个立功的士并,更重要的是,懂得关心别人,能考虑到实际情况,比如南兵在朝鲜征战,不太习惯朝鲜的严寒气候,冬衣太薄,南兵难忍严寒,萧如薰不嘲笑南兵,直接下发双份冬衣给南兵御寒,所以得到了南兵的集体拥戴。
  北兵和南兵彼此之间吃不惯对方的主食,萧如薰就尽量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给各地方军队做家乡的食物,甭管正宗不正宗,有这份心就是大明将军里的独一份了,给北兵做大饼,给南兵搞汤面,不说做得如何,光是这份心,就被打败多数的军人所感受到了。
  你发自内心的关怀底下的部队,士兵就能感受到,在战场上这种朝不保夕的情况之下,威猛且仁义的将军最受欢迎,你关心士兵,士兵就愿意为你死战,士兵们没什么家国情怀,没什么大道理,现在也没有政治思想教育,他们为什么而战?基本上都是为了生活,为了生活而战的,活才是第一位的,所以逃兵多,战斗力弱,但是在萧如薰的手下,这些士兵都甘愿死战,愿意为萧如薰拼命。
  你以为是什么高尚的情怀?不是!是因为萧如薰施恩给这些士兵,让他们感觉自己受到了恩情,得到了照顾,他们感激,他们信任萧如薰,所以才会愿意出死力为萧如薰而战,哪有那么多高尚的情怀?哪有那么多大义?你指望大字不识一个的士兵去了解国家民族大义?
  要不然为什么皇帝总是那么忌惮统兵将领呢?
  很简单,有威望的将领登高一呼,大头兵们就真的敢对皇帝发动逆袭,舍得一身剐,能把皇帝拉下马,这绝对不是说说玩的!没有政治思想教育的现在,士兵极易成为有威望的将军的私兵,士兵才不管谁是皇帝,开国之初尚且还会忌惮,承平日久了,谁管你是不是皇帝?老子们的日子过得不好,就拿你开刀!
  这种情况在宋代之前尤为显著,饶是宋代之后极力压制军队,但是军队的本质如此,你再怎么压制,到了乱世,军队依然剽悍,依然是政权的基础,所以无论是王锡爵还是张位还是赵志皋还是石星,都绝对不能接受三万百战雄兵彻底成为萧如薰的私兵的存在。
  这三万兵马如果用得好,凭萧如薰的威望,登高一呼,这三万人会立马嗷嗷叫着随着他北上攻城略地,没有谁比文官更清楚江南各地的驻军是何等的积弱,也没有谁不担心萧如薰在南兵中的威望能否号召南兵狼兵倒戈相向,然后瞬间拿下整个江南,和朝廷南北对峙,进而出兵北伐。
  原因无他,军队就是如此的暴力而简单。
  所以当士兵们得知萧如薰被留在缅甸不得回中原,而他们即将离开萧如薰回到中原的时候,一度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逆反心理,对萧如薰所遭遇的几乎等同于流放的待遇十分不爽,主要将领如麻家子弟,还有邓子龙刘綎等人,纷纷为萧如薰打抱不平,要为萧如薰上书向朝廷讨公道,甚至于萧如薰的宁夏本部里还有大量少壮派军官支持萧如薰造反割据,和朝廷分庭抗礼。
  萧如薰哭笑不得,对这些士兵军官好言安抚,说这是自己的期待,是自己所要求的事情,和朝廷没有关系,他想留在这里为朝廷戍边,还大明百姓一个安全和平的环境,这是他的理念,希望大家予以成全,还请不要向朝廷上书,否则不仅他的处境会更加艰难,上书将领也会遭遇不公的对待。
  因为朝廷会认为萧如薰在军中收买人心,结党营私,那就不美了。
  将军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纷纷憋屈的偃旗息鼓,可他们虽然偃旗息鼓了,但是他们心中的憋屈和不满,萧如薰还是非常明确的看到了,尤其是刘綎和邓子龙两人,对那帮文官几乎已经发展到了仇恨的地步。
  为此,萧如薰专门请这两个在南兵体系里有着很大威望的将军吃了一顿饭,向他们阐明了一些道理,告诉他们低调做人做事,绝对不要违背朝廷的意思等等,虽然憋屈,但是安全——两名宿将憋屈的应承下来,并且说今后萧如薰有什么需要的,他们一个在广东一个在四川,这两条地头蛇绝对给萧如薰足够的帮助。
  他们带着川兵和广东兵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缅甸。
  南兵将军们对萧如薰则多是依依不舍的态度,脱胎于戚继光俞大猷体系的南兵,和北方将军一贯尿不到一壶里面,唯有一个萧如薰和他们处的非常愉快,这一离开,也不知道又要被编入哪个操蛋的将军的麾下做些操蛋的事情,他们非常不爽,也非常舍不得离开萧大帅的指挥,更想念萧大帅的辣椒和大面饼。
  萧如薰好言安抚他们,告诉他们老老实实做事,低调做人,不要忤逆上官,更不要顶撞将军,不是谁都能像他萧某人这样一笑置之的,小心被穿小鞋。
  南兵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自己所认同的大帅。
  狼兵推举自己的首脑来到萧如薰的帅帐向萧如薰告别,说和那么多汉人将军合作战斗,只有萧如薰真的把他们当自己人看,别人都把他们当蛮子看,别的就不说了,粗人不识字,也不会说话,以后萧将军要是还能用到我们,要是还能继续在一起战斗,我们绝对为萧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别说打倭寇打缅甸蛮子,就算是造反,咱们也会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和萧将军走一遭!
  萧如薰哭笑不得的把憨厚的狼兵们送上了船只,目送他们离去——这些后是壮族苗族的兵,不懂汉人的道理,不懂汉人的文字和语言,不懂汉人的规矩,但是却懂得忠义和报恩,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对谁掏心掏肺,造反这种事情都说得出来,可见他们对大部分明将是十分不满意的。
  最后还有麻家的二十多个小子,麻贵托付给他的小伙子们,萧如薰问他们是不是也要跟着船队回到麻贵的身边,他们一个个大摇其头。
  “老叔把咱们托付给了大帅,大帅就是咱们的天,大帅让咱们往东,咱们绝不往西,大帅让咱们往南,咱们绝不往北,今后也不回去了,大帅在缅甸,咱们就跟着大帅在缅甸,甭管去哪儿,上刀山下火海,眉头皱一下,就不姓麻!”
  麻虎如是说道。
  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真的叫萧如薰有些感动了,战场上结下来的情感,当真不是说说玩的。
  袁黄这位读书人里的精英就放弃了朝廷的官职,转而成为萧如薰唯一的文人幕僚,留在了一穷二白的缅甸蛮荒之地,还写信给自己在吴江县老家的家人,令家人举族南下到缅甸而来,放弃吴江县的家宅,从此定居缅甸,还给在浙江的一众学生好友写信,邀请他们到缅甸来相助萧如薰建设缅甸,虽然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来,可是袁黄已经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
  萧如薰为此极为感动,力劝袁黄不要这样,六十岁了还要背井离乡,实在是让他过意不去。
  袁黄哈哈一笑,说自己祖上因为靖难之役开罪朱棣而被迫背井离乡来到吴江县,吴江本来就不是家乡,离开了也无所谓,缅甸虽然一穷二白,但是与袁黄看得出来,萧如薰必然能把缅甸开发成为一块富庶的人间天堂。
  他是这样确信着的。
第三百八十八章
缅甸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
  最近这些时日,纳瑞宣有点烦恼。
  倒不是说什么太大的烦恼,太大的烦恼现在已经不会有了,毕竟烦恼的根源已经完蛋了,但是小烦恼还是有不少的,除了国家内部的一些问题,还有彭世洛府的重建问题之外,纳瑞宣最大的烦恼来源于麾下汉人臣子和汉人士兵还有汉人百姓不断离开他的事实。
  原因就是缅甸镇的建立和萧如薰对缅甸镇绝对掌控权的确立,在此之后,萧如薰在整个东南亚的范围内,向各个小国家的汉人移民发布宣告,希望他们可以回归华夏的怀抱,加入一穷二白除了土地什么都没有的缅甸镇,他会按照人口和户口数,以超过中原之地数倍的数目给大家授田,以此换取大家的回归。
  从南宋被蒙元灭亡开始,就出现了一部分不愿意做异族铁蹄下的亡国之民的人们下南洋求取生存的事情,整个蒙元期间,这样的事情也不少,明前期这样的事情几乎消失,而伴随着明后期土地兼并的剧烈和商业活动的繁盛,就有大量失地农民出身的商人开始下南洋定居南洋各地,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沿海省份出身。
  应该说要不是失去了土地走投无路,他们也不愿意离开家乡去往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但是为生计所迫不得已,只能前往异国他乡,有些人运气好,在异国他乡发了财,可更多的还是干着血汗工厂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资苟且度日,生活相当的差劲,这些人占据了海外华人的大多数,他们所期待的,或许依然是家乡耕种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只是他们的家乡已经没有他们的土地了,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这是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的写照,为了生存,只能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在海外发财的概率多少比国内发财的概率要多一些。
  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的愿望,乡土情结浓厚的当下,能够回归神州过上过往安逸富足的日子,才是他们的期待。
  而萧如薰的一纸宣告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再派人迎接各地流民的同时,萧如薰也派出船只到东南亚各个有华人居住的小国里发布大明的宣召,号召华人们前往缅甸镇定居,宣布缅甸已属神州,属于华夏,需要开发,需要建设,大家只要过去,就能得到土地。
  这是非常吸引人的条件,多于大多数正在海外从事血汗劳作的华人们来说,更是如此。
  小国虽然有所不满……废话,当然不满,这些华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都算得上是精壮劳动力,人口缺乏的他们,需要这些华人帮着他们干活,更别说还有一些华人富商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税收,带来更先进的生产力,你现在一纸诏书把他们都给喊走了,我们怎么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9/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