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15

  还有一点小失落,因为他彻底的被弟弟比下去了,作为兄长,有点小失落……然后暗暗下定决心,自己要迎头赶上,不能输给弟弟!
  至于麻贵,则一直处在震惊当中。
  萧如薰,那个九边将门里羡慕嫉妒恨的家伙,不仅有很好的名声,还迎娶了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为了高富帅,二十二岁就是三品参将,独守一路,本来这已经很让人羡慕了,没想到高富帅还特别的牛逼能打,三千人愣是把人家九千人打得丢盔弃甲!更别提里面还有三千拥有极强战斗力的套虏骑兵!
  以往九边那些殆战的家伙遇到一两百套虏骑兵就喝一壶了,还经常花钱买通那些套路让他们不要南下或者转向他处,这已经是九边将门公开的秘密,但是萧如薰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口气灭了三千套虏骑兵,斩杀著力兔,大涨我军军威!这件事传出去,必将极大的震慑河套套虏!也将为九边将门在朝堂上狠狠出一口恶气!
  著力兔也被杀了,首级在,功劳妥妥的跑不掉。
  哱拜的养子哱云也被杀了,首级也在,跑不掉。
  城外几乎堆积成山的六千首级,相当可怕!跑不掉!
  这下子,萧如薰是真的可以威震九边将门了!
  步兵也就算了,三千套虏骑兵,那是骑兵啊!到底是如何才能斩杀三千骑兵?他自己也就只有三千人啊!这家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第二十三章
主动出击
  麻贵和萧如蕙带着五百骑兵二千五百步卒来到平虏城城郊驻扎的时候,远远看到平虏城外堆积如山的六千头颅,无不震骇异常,更有甚者直接尿了裤子,看得麻贵是万般不快!这里头尿裤子的士兵还有他一手带出来的麻家军的几名士兵,实在是丢了他的脸面!
  萧如蕙直接就看呆掉了,好一会儿才合上自己的嘴巴,咽了口唾沫,心中居然对自己那最小的小弟起了一丝敬畏之心。
  那可不是什么九边将门无耻之辈惯用的杀良冒功等手段得来的,城中居民好端端的活着,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斩获,要是不信,你去看看南城门那一片狼藉的样子就知道了,还有堆在城外没有燃烧殆尽的尸体也可以证明,更有贼首的头颅可以作证,实打实的六千级斩首!完全可以付诸史书记录下来的大胜!
  麻贵更是敏锐地察觉到,此役之后,整个战况将急剧转变,叛军一下子损兵近万,实力大损,更遑论三千套虏之死震慑河套蒙古人,使蒙古人不敢轻易再次南下,胜利的天平瞬间向明军倾斜!自己的三千人马加上萧如薰部剩余的兵马,完全可以组成一支不弱的机动兵力,迅速向西进发,朝叛军老巢宁夏镇城杀去,定可极大的震慑叛军!
  萧如蕙还是唏嘘不已。
  两人带着卫队入城的时候,远远的就看到了城门口一队军官正在那里等候着,萧如蕙眼尖,一眼就瞧到了站在最前面的萧如薰,激动之下只和麻贵说了一声,就拍马而去,远远的就高喊着“四弟”。
  萧如薰也就确定了眼前纵马而来的英武男子就是自己的二哥,萧如蕙。
  于是萧如薰也跨步上前,面露笑容,待萧如蕙上前下马冲过来,便相拥在一起。
  “二哥。”
  “哈哈哈哈哈!”萧如蕙狠狠地拍了拍萧如薰的后背,然后满脸笑容的看着萧如薰,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一下萧如薰:“好小子!好小子!父亲没白教你!三千人废掉了九千叛军!好小子!这下子,你这功劳可真的是参天了!我延安萧氏一族也将名震九边将门!哈哈哈哈哈!”
  “全赖将士用命!不过二哥和麻将军来的实在是太及时了!方才我还在和部将苦恼兵力不足无法出击,这下可好,这三千援军一来,小弟就有底气向叛军主动出击了!”
  萧如蕙一听就满眼放光!
  “好!这次你小子立了大功,为兄也不能落在你后面!这次出击叛军,为兄定要大展身手一次!你我兄弟二人齐上阵,当为一段佳话!哈哈哈哈哈!”
  萧如蕙笑了一会儿,便关切地看着萧如薰,语气也变得和缓起来:“我们父子五人天南地北的分开,彼此也难以互相照应,这些年,也苦了你一个人了,当初出任军职的时候,你还是白面小生,这一晃几年过去,瘦了,黑了,面色也粗糙了许多,西北苦寒之地,磨人呐!”
  萧如薰摇了摇头,微笑道:“宝剑锋自磨砺出,兄长,这是我们将门之宿命,无可推卸。”
  萧如蕙欣慰地点点头:“能有这般觉悟,就是名将之始,四弟,努力,莫要让旁人瞧不起我们萧氏,瞧不起我们将门!”
  萧如薰狠狠点了点头。
  不一时,麻贵策马赶到,十几步的地方,麻贵翻身下马,快步上前,抱拳就是一个军礼:“萧将军骁勇善战,大破敌军,大涨我九边将门之威风,麻贵实在佩服!”
  萧如薰笑道:“麻将军过誉了!末将早就听闻麻将军的威名,若要论起从军资历,末将可要居于晚辈之列了!麻将军能率军来援,末将万分感激!”
  麻贵对萧如薰好感顿生,上前亲近了一些:“哈哈哈哈!魏制台接到了萧将军的求援信之后,火速命我等前来支援,我等率军紧赶慢赶,却没想到还是没能帮到萧将军,我这心里实在是有愧!却是叫萧将军孤军血战了!”
  萧如薰忙摇头道:“麻将军不要这样说,毕竟末将这被围,消息也传不出去,麻将军此时来的其实刚好合适,末将这里正在发愁没有足够的兵力出击叛军建功立业,麻将军的援军就到了,实在是来得非常及时!”
  “哦?!”麻贵来了兴趣:“没赶上这大战,我这心里实在是不好受,既然萧将军还有他想,那,愿闻其详!”
  萧如薰伸手指向城内:“请二位将军入城,我等入城之后详细再谈!”
  三人遂并肩入城。
  入了城内的军营,萧如薰也把自己的里的三个手下部将介绍给麻贵和萧如蕙,这三人这次也是立了大功,其中两人平分斩杀著力兔的功劳,一人获得斩杀哱云副将的功劳,至于哱云,由于是被鸟铳穿心打成了筛子,所以这个功劳就被大家一致认定给了萧如薰,因为萧如薰由于创伤不能厮杀,却一直在用鸟铳和弩箭击敌,反正不知道是谁干的,就是萧如薰了!
  萧如蕙闻言细细查看了萧如薰的伤口,发现伤口长势良好,这才放心,又得知与哱云大战之前萧如薰已经击败了土文秀的军队,等于是两次战胜,更加喜不自胜;麻贵则不无羡慕的说到这次战后,萧如薰起码也是个副总兵了。
  总兵副总兵什么的萧如薰不在乎,萧如薰只想着尽快解决这场战斗,然后上书请求加入朝鲜之役,据他所预计,现在是三月十八日,距离日军大规模渡海进攻朝鲜也就只有十几日的时间了,距离明军首次出兵相助也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如果像前世那样让这场战斗拖到九月份,那对自己也太不利了。
  萧如薰是希望可以在这场战斗里得到足够的晋身之资,以大战获胜的余威至少在朝鲜之役里得到一个方面军统帅的地位,好好儿的和日本的所谓战国精锐们过过招,万历朝鲜之役没能把日军彻底打残而是让他们的主力成功撤退,让萧如薰一直引为憾事,日军擅长的铁炮在一开始也给明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萧如薰决定要用自己最擅长的战术好好儿的教教这帮狗胆包天之徒什么叫做人!
  还有一点——萧如薰绝对不会让努尔哈赤好过!
  “我部剩余兵马除了本部一千五百之外,还有一千降卒,我计划以此一千降卒作为先锋出战,而后我两军合为一军,这样总兵力过五千,就有和叛军野外争锋一战的实力了,我已着人改造车炮,届时以数十门车炮为主要火力,或可大破叛军。”
  萧如薰对自己的车炮十分的信任,这段时间天色很好,估计未来几日间也不会有雨,萧如薰庆幸之余,还有点担忧,毕竟此时正是春耕之际,萧如薰已经安排士卒帮助百姓们开始春耕,自己的屯田也要开始耕种,虽然产量不高,但是好歹也能果腹,要是一直不下雨,那可不妙了。
  麻贵和萧如蕙可想不到这些,听闻萧如薰在南关城墙设伏,以火器大破叛军,将整个南关化为尸山血海,向往之余,又有些惴惴不安。
  但是五千五百人的兵力,无论如何,也该与敌人一战,纵使留下个几百人守城备战,也有五千人的兵力可以调动,有五千人还不敢出战,那就是怂包了,更别说魏学曾的命令是“相机出战”,给了他们临机指挥的权力,这个权力让萧如薰十分的高兴。
  “叛军经此一败,士气大衰,我在大营里也听闻代总兵李昫率军北渡黄河,正在和叛军对峙,游击将军赵武也率军在玉泉等地和叛军周旋,叛军实际上已经是两面对敌,情况堪忧,我军歼灭他们一支生力军,更携大胜击之,定可势如破竹!若是打得好,更能起到定鼎之功!”
  麻贵十分兴奋的分析道。
第二十四章
病入膏肓的巨人
  时不我待,更兼求功心切,以麻贵为主将、萧如薰为副将的五千明军在整顿了一天之后就合兵出击了,萧如薰留陈燮带领五百兵卒留守平虏城监理城墙,与妻子彩云依依话别。
  因为萧如薰所部极其擅长使用火器作战,于是麻贵做主将军中分散的鸟铳和佛朗机铳全数交给萧如薰所部,组建“火器营”,以萧如薰统帅,增强军队火力。
  萧如薰将军中所有能使用鸟铳的兵卒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支七百人的鸟铳队和三百人的车炮队,一千人的火器营算是完成了,成为了这一次五千明军出击宁夏镇城的绝对王牌。
  根据大家的联合分析,萧如薰认为哱拜将军队主力分布在灵州鸣沙州玉泉一带和魏学曾部主力对峙,手上兵力吃紧,之前那九千人的损耗极大,哱拜是否得知消息还不一定,得知了消息做出对策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明军有一到两天的缓冲时间可以做准备,之后就要果断出击,直插叛军心腹之处。
  为了保密战况,萧如薰没有将这次行动派人告知魏学曾。
  大军黎明出发,向着宁夏镇城的位置前进,第一天一路顺畅,除了前锋索敌哨骑斩杀了几名落单叛军败兵之外,并没有成建制的叛军存在,直到第二天,大军行进了将近百里的时候,哨骑回报,遇到了被叛军占据的姚福堡,麻贵当机立断决定攻城,顺便抓几个舌头问问叛军的情况,找找突破口。
  麻贵安排明军趁着夜色深沉之际,突然出动,四面围城,也不用火器,以免震动其余叛军,经过一个时辰的破袭战,这座只有三四百人守卫的小城堡被顺利攻破,明军损失甚小,叛军抵抗力度也很弱,几乎等明军上了城以后就跪地求饶不敢再战,一问之下才得知,这座城堡的主力被拉出去裹挟从贼,留下来的都是些老弱残卒,根本不堪一击。
  麻贵把这座城堡的指挥官,一个把总给捆了,带到了自己的面前,和萧如薰萧如蕙一起会审,这把总痛哭流涕说自己本不愿从贼,奈何从守备从贼,他的父母家人全部都被叛军带走前往宁夏城作为要挟,逼迫他们为叛军做事,为了家人的性命,他们不得不从贼,现在官军既然来了,就意味着平叛顺利,他们不敢抵抗,愿将功折罪,把知道的全部告诉官军。
  萧如薰和麻贵互相看了看,一起点了点头,于是萧如薰便说道:“你只要老老实实地把你知道的都告诉我们,我们自然不会为难你,还会想方设法为你救出家人,现在就要看你是否有将功折罪的担当了。”
  这把总立刻磕头表示愿意将功折罪,愿意带一百弟兄跟随大军一起平叛,之后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只求将军饶恕家属,不要加害。
  麻贵应允了。
  据这个把总所说,他们所知道的河西四十七堡的具体情况都是差不多的,明面上都有五百到三千的守备军,但是实际上这些年来军官将门吃空饷的情况相当严重,太祖旧制之军队二分守备八分屯田,守屯结合,寓兵于农,太祖曾经骄傲地宣称“朕养兵百万,不耗百姓一粒米粮”,但是现实却是成祖以后,军制日渐糜烂,将门军官依靠权势私吞军田,也有地方豪强勾结守备军官占据军田,所得利益平均分配之类的事情发生。
  因此,整个边境的屯田制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军户逃窜数量严重,好一点的还有六七成,某些逃亡数目巨大的地区,居然只有二三成的兵力戍守,战斗力可想而知,所以河西四十七堡之所以如此快速的投降而不战,不是不想战,而是根本不能战,城堡里只有三五百老弱残兵,甚至有的城堡只有几十个老兵戍守,根本谈不上守城,直接连城门都关不上就直接被攻破。
  麻贵闻言大为恼怒,怒斥贪腐军官地方豪强害人,而萧如薰和萧如蕙互相看了一眼,意思是再明确不过了。
  麻氏一直以来都被九边将门排挤在边缘,不受重视,盖其并非汉人出身,而萧氏一门则深谙其中的道理,虽然不曾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要说萧氏没有从中得利,那就太高看了萧氏了,当然,这一点九边将门都很清楚,而且军户的战斗力急剧衰弱乃是制度使然,不是人力所能挽回,九边稍微精锐一点的军队都是募兵而来,将门募私兵戍守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为了占据军田从中获利,将门大肆吃空饷,然后有点抱负有点责任心的还会募私兵增强自己的实力,没责任的只想混日子的干脆就躺在钱袋子吃空饷。
  文官巡阅御史来了掩饰一下,或者干脆贿赂一下,上行下效,大家都很清楚,便一起把皇帝老子蒙在鼓里,敢于抵抗的将军和军队是越来越少,明初大军打的蒙古人丢盔弃甲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被压制的状况再次出现。
  只是萧如薰没想到,河西之地,国之边陲,如此重要的宁夏镇,居然那么轻易的就被哱拜拿下,原来是这个原因,他们居然把手给伸到了国家最边陲的战略要地!大明放弃河套已经是战略上的一招臭棋,若是宁夏再丢,就将再次重现北宋西北糜烂之局面!
  那些名义上的守备官面对叛军汹涌而来的情况,根本无法抵抗,又不想死,只能投降,被迫带着自己的私兵从贼,然后留下副手守备城池,为了保险,他们的家小统一被带去了宁夏镇城看守,以免他们降而复叛。
  萧如薰劝住了怒火中烧麻贵,劝他以平叛大事为首,其余的,以后再说。
  “这种情况若不遏制,宁夏镇形同虚设!叫我如何可以视若不见?!”
  麻贵的正义感爆棚。
  萧如薰无奈的笑了笑,表示道:“九边将门不说同气连枝,至少也是一根绳儿上的蚂蚱,动一环就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是将门就不会没有靠山,牵扯面太广,你我根本无能为力,既如此,就不要好高骛远,先把叛乱平息,立下战功,提升官位和地位,之后再去想别的。”
  麻贵深思良久,无奈的摇头苦叹,答应了萧如薰。
  三人就商议开了,叛军主力全都在前线和明军主力对峙,后方防备几乎为零,那么我们的这支部队完全可以直捣叛军老巢,突袭宁夏镇城,彻底搅乱叛军的战略部署,给予叛军极大的心理威慑,试想一下,如果我军的火炮在叛军老巢发炮,给叛军带来的威慑力是何等的恐怖啊!
  三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于是麻贵下令,不管这些堡垒,直接冲向宁夏镇城的方向,遇到堡垒直接攻破即可。
  那投降的把总马高站出来说四十七堡他多有朋友同袍在,愿意劝说他们主动开城反正,将功赎罪,麻贵大喜过望,当下应允。
  接下来,两天的强行军开始了,在麻贵和萧如薰的率领下,五千吃饱喝足养足精神的明军开始了强行军,一路向西,两天的时间里一路遇到了十余座堡垒,有几座是大军抵达,城内守将看到情况之后主动开城,马高劝说了八座城堡主动开城,麻贵甚至没有把军队带到他们就开城反正了,然后加入平叛部队将功折罪,一路下来,军队里还多了五百多个反正军,一起被编入了前锋军。
  这一路下来,萧如薰居然发现没有碰到一支成建制的叛军主力,完全是一路顺风的打下来,没有遇到任何阻碍,足以想象这次的叛变是如何的不得人心,若是得人心的话,他们的进展绝对不会如此的快速,但是之前,叛军的进展也很快,足以想见明廷在这里也没有什么忠实的臣子,不过是看谁的拳头大而已,只要对象不是蒙古人,那么跟随叛军似乎也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情。
  明亡实亡于万历,这一说,实在是不假,但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是难以改变的,就好像1997年,欧洲的竹子一夕之间全部开花死去,不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而是其母体是来自于1907年的中国湖北,自从诞生的那一刹那,就已经注定了要灭亡的结局,不管繁衍出多少株,都会在同一时刻死亡,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时候,会不会也想到了这一点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