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1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815


第二百七十四章
决然的母子(下)
  朱翊钧已经无所畏惧了,哪怕母子两人正式撕破脸皮,他也在所不惜。
  “母亲,且不说您是否可以废掉儿子,就算您要废掉儿子,您选择谁来登上帝位?潞王弟吗?母亲,您老了,如果皇帝不是您的儿子,您觉得您还能继续在宫中做您的皇太后吗?还是说您想违背大明祖训,再一次垂帘听政?母亲,那些混账连儿子的话都不听,更何况是您呢?”
  朱翊钧的话叫李太后气的直发抖。
  她知道,朱翊钧是有恃无恐的,因为他没有威胁,不说他已经到手的武功,就说唯一一个可以威胁他的皇位的直系血亲,已经被他惯坏了,成了一个人人愤恨就差天怒人怨的熊孩子,他要是做了皇帝,免不得又是一个正德皇帝,甚至比正德皇帝更加荒谬,群臣绝对不会答应。
  而她若要保证自己的地位,想要安度晚年,就要让自己的儿子做皇帝,如果换了别人的儿子,她还怎么安然的做这个皇太后?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她在防备着她的儿子,她的儿子也在防备着她。
  她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及时的出手阻拦朱翊钧放纵弟弟,她一开始以为是兄弟情深,直到潞王大婚的时候,她才意识到朱翊钧的居心不良,朱翊钧的皇位已经彻底的稳当了。
  群臣不敢行废立之事,即使他们对皇帝有诸多微词,但是也不敢行废立之事。
  她一个老太太,又如何敢呢?她一个老太太,又敢做什么呢?
  她所依仗的,无非是过去的威望,可是这种威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耗殆尽,并且很大程度上,这种威望来自于身为皇帝的儿子,而并非是她本人,她没有治理国家的法统和大义名分,法统和大义名分在她的儿子的手里,哪怕是现在,除了王锡爵之外,群臣也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她的确拿朱翊钧无能为力。
  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会放纵朱翊钧为所欲为,去做他想做的事情,王锡爵说的没错,朱翊钧是要和天下士绅读书人为敌,他是要和大明的整个统治阶层作对,而所依仗的,无非是一员战将和几万军队。
  朱翊钧要对付群臣,可是群臣的背后站着天下所有的孔圣人门徒,站着所有的读书人,而读书人的背后站着什么?站着几乎掌握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士绅地主豪强,还有掌握着天下三分之二的银子和货物往来的晋商和江南豪商,皇帝要对付群臣不难,哪怕全部砍头也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但是皇帝砍头之后会发生什么?
  消息封锁从来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只要一点消息走漏,瞬间就能引发整个大明境内的动荡和不安,被杀掉了利益代言人的商人们地主们豪强们会怎么想?那些将会失去特权的读书人会怎么想?
  大明的统治根基从来不是那些贩夫走卒们,说穿了,大字不识一个的他们只是一群随时给统治集团提供税收的猪猡而已,愚蠢不堪,容易煽动,稍微激一下就会变得极为疯狂,稍微引导一下就会成为天下的灾难。
  大明的统治根基是直接掌握着这些愚蠢的农夫农夫和贩夫走卒们的命运的地主豪强豪商,他们才是在地方上维持稳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确是帝国的吸血虫,吸食着帝国的血液,然而他们却能保证地方上的安宁,因为地方上不安宁他们一样受损失,这一点上,帝国和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所以,他们是帝国天然的盟友。
  不要以为大明建立强大的政权和军队就能掌握天下,太祖和成祖可以这样说,但是那之后的历任皇帝谁敢这样说?地主豪强扎根当地十几代人,统治根基比大明的统治根基还要深厚,大明亡了他们照样能做新朝的顺民,新朝照样会和他们分享权力,其中唯一的差别就是他们会上缴多少税收而已。
  读书人们就真的为国为天下?他们中大部分人所图的,也不过是举人以上免除税收的福利特权而已,天下有多少读书人成为举人之后摇身一变成了地主豪强的?他们为的是什么?不还是为了钱财吗?
  大明走到今日,的确走进了死胡同,但是这样的死胡同,从古至今无数王朝都走进去过,没有例外!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变法,一个是推翻旧朝,而古今天下多少变革是成功的?至于推翻旧朝,古今中外哪个国家的皇帝会推翻自己的政权?
  朱翊钧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了侵犯,他要唯我独尊,他要收回权力,他要用军队的强制力杀掉不服从他的人,可是……
  我的陛下,你这是在和你的统治根基作殊死搏斗啊!你就算再恼火再愤恨,他们是你的根基啊,无论他们多么腐败,他们也是你的根基啊,你一刀把根基切断了,你可有准备好新的根基继续维系你的统治?你把朝臣都杀了,谁来维持朝政正常运转?谁为你处理政务?谁为你治理天下?你自己吗?你自己可以吗?!
  你以为你所做的事情没有别的皇帝想做吗?
  曹操想做,所以他提出了唯才是举令,杨广想做,所以他开创了科举,然而他们成功了吗?
  王锡爵没有废多少口舌,就成功的让李太后知道,皇帝的政变是注定要失败的,现在控制住还来得及,还能把消息封锁住不为人所知,如果再迟一点,等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等皇帝真的动手了之后,皇帝母子将首当其冲,天下会涌现出无数清君侧的草头王,大明天下会瞬间烽烟四起。
  别小瞧了整个天下的地主豪强啊!我的陛下!他们不是你的顺民啊!没有可以掌控一切的皇帝啊!我的陛下!
  除非你有扫除整个天下全部的地主豪强豪商的准备,除非你做好了将你的天下全部打碎重组的准备,除非你做好了让你的天下人头滚滚血流成海的准备!否则,我的陛下!你终将失败!大明也将在这样的烽烟中轰然崩塌!
  “皇帝,若你打定了主意要做这件事情,可以,完全可以,只是你要先做一件事情,你把哀家杀掉,你把哀家杀了之后偷偷的埋掉!”
第二百七十五章
凡人的悲哀
  朱翊钧双目圆瞪。
  “母亲!!!你为何如此?!”
  “为了大明天下不被你毁掉!为了哀家这风烛残年的老婆子不跟着你一起给大明殉葬!为了祖宗们的祖坟不被那些野心之辈给生生的刨掉!”
  李太后走到了朱翊钧面前,盯着朱翊钧,满脸愤怒。
  “皇帝,你以为你只要控制住朝臣你就赢了吗?你以为你靠着几万军队就能赢了是吗?你知道你的敌人是谁吗?你知道你要面对的是什么局面吗?你知道太祖成祖说一不二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吗?你觉得大明还能承受那样的代价吗?”
  连着好几个反问,朱翊钧被李太后问的直愣神。
  “张师傅的教导被你抛到了脑后,张师傅的谆谆教诲被你忘的一干二净!张师傅不动刀兵都能做到的事情,你为何要动刀兵?动刀兵是最后的手段!你把你的臣子当作仇寇,你的臣子又会把你当做什么?你要对你的臣子举起屠刀,你觉得他们会乖乖的洗干净脖子等着你来杀吗?你以为这些从数百万人里脱颖而出的人杰都是蠢猪吗?!”
  李太后指着朱翊钧的鼻子痛骂道:“你不过是二选一的结果而已,你以为你算什么?先帝只有两个儿子,而你是长子,先帝去的早,实际上哀家别无选择!所以你根本没有威胁!可是那些臣子,哪一个不是从数千数万人乃至是数十万人里面博杀出来的?他们每一个都是大明的精英!是大明最优秀的一群人,你有什么依仗觉得你能完全驾驭他们?帝王心术你学了多少?帝王权术你学了几分!?你的天下不是打下来的,你的天下是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我留给你的!你是捡现成的!说穿了,你不过是投胎投的好!进到了我的肚子里面!所以你才是皇帝,否则,你狗屁不如!”
  李太后气喘吁吁,面色发红,指着朱翊钧一顿痛骂,将朱翊钧骂的呆立当场,面色惨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太后拿着那封染血的信,冷笑道:“你觉得这封信哀家为什么能得到?哀家告诉你,王锡爵用两千两银子买通了你的内侍,让他们给哀家送信,哀家又让人出去买通其他的内侍,知道了那个姓刘的内侍会从什么地方出宫去送信给什么人,哀家就派人埋伏在哪儿,他一出现,就叫哀家的人用水火棍给打死了。朱翊钧,你连自己身边的内侍都管不住,你连自己身边的人都无法掌握,你连哀家这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婆都斗不过,谁给你的胆量谁给你的勇气让你和整个大明的精英人杰开战的?!你是想叫朱家断子绝孙从此不复存在是不是?!此时此刻,哀家但凡还有一个儿子,但凡你的儿子有十五岁,哀家都会毫不犹豫的废掉你这个看不清时局的东西,你要感谢老天爷,没有给你任何的威胁,没人能威胁你的皇位,连哀家都做不到!”
  李太后接着往前走了几步,低下头冷冷的盯着张鲸和骆尚志。
  “今日之事,就当作没有发生过,张鲸,骆尚志,你们回去调动你们的亲信,将所有知道这件事情的内侍和番子,全部杀掉,一个不留,哪怕是知道一点点蛛丝马迹,听到一点点风声的,都全部抓住杀掉,但凡哀家之后听到一点点关于今日之事的消息,哀家就能立刻取了你们的性命,听清楚没有?”
  张鲸和骆尚志浑身直冒冷汗,他们骇然发觉,这位老太太远远比他们所敬畏的皇帝更加凶猛。
  “臣(老奴)谨遵太后懿旨!”
  话音一落,朱翊钧整个人就瘫在了地上。
  李太后回头看着呆若木鸡的朱翊钧,心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情绪,有伤心,有愤怒,有憎恨,有厌恶,还有担忧,还有害怕,还有不甘,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这么多的感情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心里。
  “此事尚且没有任何一个臣子知道,王锡爵已经被哀家下了封口令,若要保住全家不死,这件事情就能跟着他一起被带到棺材里面,他不久之后就会上表辞官,从此以后他的余生都将处在哀家的监视当中,哀家要是死了,就换作你来继续监视,若是你我母子两人都活不过王锡爵,那么就要在临死前,带上王锡爵一起走,这是哀家答应让王锡爵继续活下去的条件。”
  李太后看着瘫在地上呆若木鸡不言不语的朱翊钧,闭上眼,深深叹了口气。
  “皇帝,你三十了,古人云,三十而立,过去的一切,哀家都能认为你是年少无知,可是这之后,你就再也没有其他的理由了,你别怪哀家,哀家不想死在战火中,也不想眼睁睁地看着你被乱臣贼子杀掉,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一次政变,能要了你的命,却要不了那些你想除掉的人的性命。就像是刚才,若是哀家想要你的命,你能躲过去吗?从古至今,被乱臣贼子毒死的皇帝就真的少吗?皇帝,哀家能做的都做了,哀家做不到的也尽力去做了,你要是恨哀家,尽管去恨好了,只是,不管你多么憎恨哀家,哀家也决不允许你把大明国运葬送在自己手上,哀家绝不允许你做亡国之君。”
  说完这些,李太后深深的松了一口气,转身,慢悠悠的朝着宫门外走去。
  走出去之后好久以后,朱翊钧还能听到李太后嘴里念叨着的那句“难得糊涂”,以前他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是今时今日,此时此刻,没有人能比他更明白了。
  他终于认清楚了他和嘉靖爷爷之间的差别,他甚至想到,他的父亲未必看不出天下的局面,只是他的父亲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认定自己没有那样的能力,所以才“难得糊涂”了一把。
  他没有他父亲那么豁达,他没有他父亲那么能坦然面对一切,所以他要抗争,他要斗争,他要做名副其实的天下至尊。
  然而世间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人终于认清了自己。
  朱翊钧,只是一个拥有皇帝名号的凡人而已。
  从今往后,将不会有人知道,朱翊钧曾经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了死亡和绝望,也不会有人知道一场注定极其血腥的万历宫廷政变就被这样消弭于无形。
  揣着一颗四分五裂的雄心,朱翊钧点燃了那封染血的信。
第二百七十六章
救火队员李太后(上)
  萧如薰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朱翊钧曾经如此接近过死亡与失败,这些事情是不会付诸于史书的,也难以为外人所知,他也是那个时候才知道,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
  宋应昌和萧如薰在四月初一抵达了天津卫,大军上岸列队整顿花了一天半,休整花了一天半,三天以后的四月初四,东征大军正式开始朝着京师进军。
  为了这一天,大军经历了大小数十战,和无数强敌浴血厮杀,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将二十万倭寇击杀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土,倭寇远征军自其酋首丰臣秀吉以下全部将领无一漏网,死的死抓的抓,大明军队不仅仅获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这还是一场扬威海外稳固大明威名,震慑周边宵小之辈的荣誉之战。
  大家一路上都在畅想着自己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封赏,李如松想要封爵,其余的将军们也想封爵,而且由于这一次大家获得的战功实在是太大,就算是封爵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点大家心里都有低,所以,大家不断的畅聊着自己封爵之后该是何等的荣耀和辉煌,该是如何的扬眉吐气等等。
  但是落在了真正的明眼人眼里,比如宋应昌,比如萧如薰,比如袁黄,他们所考虑的显然和功勋武将们所考虑的不太一样。
  “老夫已经命人去信京城开始运作,但是情况究竟如何,老夫也不是很清楚,老夫只知道,这件事情不太好办,这招以退为进也不知道能否奏效,那些京城里的高官们哪一个不是此中好手?季馨,坤仪,你们说这事能成吗?”
  宋应昌的问题其实也是萧如薰和袁黄的问题,作为主要授功者,此次征战的决策层显然是首当其冲,他们三人是最需要考虑自己的退路的,之前皇帝的三王并封令让本来明朗的局势再一次变得浑浊不清起来,让萧如薰和袁黄都有些看不清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里也是惴惴不安的。
  “我想,如今朝堂的关注点已经从我们转移到了三王并封的事件上,大家都在讨论三王并封的事情,大军凯旋反倒屈居第二位了,但是这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减轻我们的关注度,让我们更容易浑水摸鱼,更方便我们去运作此事,说不定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
  萧如薰的意见得到了宋应昌和袁黄的赞同。
  萧如薰猜对了一半,没有猜对另外一半。
  朝堂上现在的主要关注点的确是三王并封事件,但是实际上,三王并封的事件已经被解决了,因为就在大军抵达天津卫的那一天,四月初一,万历皇帝朱翊钧下诏给内阁,宣布收回三王并封的召令,表示自己之前欠缺考虑,没有考虑到群臣的意见,所以收回这个召令。
  群臣满意之余,也多了一丝疑惑——这一次,皇帝服软的也太快了吧?之前每一次都要折腾掉几个高官,然后拖延一段时间再服软,这一次,谁也没落马,皇帝就服软了,这不科学!皇帝改性子了?
  群臣没有一个人知道宫廷内的巨变,没有一个人知道曾经有一把屠刀距离他们那么近,他们却毫无察觉,他们盲目的欢庆着胜利,然后决定给皇帝一个甜枣——礼部尚书罗万化开始紧急安排大军凯旋归来的礼仪问题,各项指令一路绿灯,毫无拖延,办事效率高的可怕。
  礼部的确忙碌,但是最忙碌的其实是东厂和锦衣卫,为了封口行动,张鲸和骆尚志连着三个晚上没有睡好,指挥东厂的番子和锦衣卫的密探到处抓人杀人,秘密的毁尸灭迹,宫里面的内侍一夜之间少了几百号人,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但是熟知宫廷政变规则的宫人们老老实实的一句话不敢说,生怕多说一个字,屠刀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砍掉自己吃饭的家伙。
  朱翊钧的精神萎靡不振,整个人仿佛失去了所有的精气神一般,不说话,不出宫殿,不临幸后妃,只是吃饭睡觉,内阁来的全部的奏折他都不看,置之不理,只把皇帝的印玺叫王德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知道内情的王锡爵深深叹息,亲自带着奏折跑到李太后的宫殿里,请李太后当一把救火队员,处置这些他无法处置的国事。
  李太后知道朱翊钧的问题,但是她没有办法也没有想法去解决,只想着在朱翊钧恢复过来之前,帮他把国事料理一下,王锡爵现在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人选,什么事情和他商议之后,请李太后盖上皇帝的玉玺。
  “太后,眼下唯一的难题就是东征军诸将的封赏问题,陛下之前曾经说要给东征军诸将厚赏,但是具体怎么赏,还没有个定论,就被三王并封的事情给抢了风头,现在大家伙儿都等着,尤其是礼部,正等着安排礼仪的规格,到底是封爵不封爵,太后,您得拿个主意。”
  李太后翻看了一遍有功将士名单,把目光聚焦在了萧如薰三个字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