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1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815

  就算是分五年还清,一年也有一百六十万两,加上一座银山一百万两,等于加在一起每年大明能从日本捞到二百六十万两银子,相当于每年的财政收入翻一番!这几乎是直接就解决了大明的财政危机,解决了那些争论多日还无法消停的亏空,大明的面子保住了,里子也抢到了,打仗不仅不花钱,反而还赚钱!
  赚得还那么多,那么大!
  将近十万的青壮俘虏可以用来做事情,朱翊钧甚至打算在朝廷里专门成立一个管理战俘做事情的衙门,到时候修路修宫殿修衙门修城池都不要出人工费,省下了一大笔开支不说,还能争取一个“仁政”的说辞,叫那些白眼狼一句话说都不出来。
  大量银子的流入,大大的缓解了财政危机,政府可以有更多的钱去办事,很多拖延不决的赈灾事宜也能吩咐下去,各地闹事情的人也能安抚住,天下总算可以安定一段时间了。
  这一仗也大大的提高了大明的国威,告诉周边的宵小之国都不要肆意妄动,否则大明天兵降临之时,就是尔等覆灭之日,日本就是尔等的前车之鉴!
  朱翊钧在自己的寝殿内放声大笑,来来回回的踱步,拿着战报看一会儿就大笑一阵,看一会儿就大笑一阵,吃晚饭的时候,破天荒的吃了三碗米饭还不停,又吃了许多肉和绿叶菜,吃得肚子滚圆的,受不了了又出去散步消食,遇着谁都是一张笑脸,身边几个近侍都莫名其妙的得了赏赐。
  这一整个晚上就听着朱翊钧不停的喊着萧如薰如何萧如薰如何,这些近侍是何等的耳聪目明,这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名字,知道,这个人,已经简在帝心,距离飞黄腾达之日不远了。
第二百四十九章
烦恼的王锡爵
  最近些时日,王锡爵非常烦恼。
  自从十五天前奉诏返回朝廷开始,他就一直未曾宽心过,回到朝廷担任内阁首辅本身就是大明文官最高的荣耀,然而此时此刻,这份荣耀却并未让王锡爵感到多么快乐,相反,王锡爵只感到强烈的忧虑,这种强烈的忧虑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强烈,几乎搅的他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
  明明是内阁首辅,却有着如此强烈的忧虑,怎么看都不正常。
  没错,此时此刻的内阁首辅,此时此刻的大明朝内外都极其不正常。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王锡爵的在国本之争最激烈的时候退下去了,用母亲生病作为掩护,之后迟迟不归朝庭,说白了,这老家伙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官位,知道皇帝绝对不会轻易妥协,那个时候带头冲锋只会使得自己罢官回乡永不叙用,名声倒是有了,但是权力就没了,现实的利益动物们是不会鸟他的。
  而作为一个政治动物,王锡爵早就有了宁可将自身的名誉舍弃一部分也要抓住权力的决心,这样的决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的决然,当他眼睁睁地看着申时行、许国这些大佬们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不断丢掉官位的现实状况之后,他更加明白,今上万历皇帝是把这次的国本之争视为当年嘉靖皇帝的大礼议,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嘉靖皇帝的手腕和智商在大明皇帝里都能算作上上之选,所以数十年间将朝臣玩弄在手掌之中,但是后期,他的手腕已经被看透了,群臣也升级了,万历皇帝也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不像他爷爷那样对大臣们那样的苛责对待,但是要让他妥协,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他没有他爷爷的手腕和胆魄,但是他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他才三十岁,急什么?他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力和大臣们耗着,耗不起的不是他朱翊钧,而是其余的那些七老八十的大臣们,当然了,大臣们也不是没有优势,人多势众前赴后继,就是他们的优势,内阁阁老们更是起了模范带头作用,一个倒下一个接着冲上去,带领群臣屡屡进攻,几近逼宫。
  然而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政治动物之间也是千差万别,大明顶级的文官内有政治家的存在,也有政客的存在,政治家懂得解决问题,而政客只知道制造问题从中渔利,王锡爵不是政客,但也不算是个合格的政治家,合格的政治家敢于直面风风雨雨,而王锡爵虽然有解决问题的心,却没有直面风雨的胆气。
  正应了那句老话——人在江湖,是越混越老,胆子呢,是越混越小,王锡爵显然是就是代表性人物,胆子是越混越小,临了了,看到了之前几位阁老的下场,他决定绝对不和皇帝正面硬刚,小虾米皇帝不好意思下手,但是他这种大鱼,皇帝一刀一个绝不含糊。
  但是呢,这就触犯了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群臣和皇帝之间有一条共同的红线,就是国本之争的站位,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的政治斗争,是皇帝和群臣之间权力与威望的博弈,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当中,王锡爵这样的大佬,是没有蛇鼠两端的机会的,他必须站队,必须旗帜鲜明的站队,否则他会遭到两方面的联合打击。
  所以,选择就十分明确了,不能和皇帝正面硬刚,不能蛇鼠两端,两个条件结合在一起,他就只能选择向皇帝妥协,不然的话还能怎么办?他必须要选择站队,选择和群臣站队在一起虽然有名声,但是结局就是成为群臣的替罪羊,而如果选择跟皇帝站在一起,至少可以保住职位,然后想方设法的调和皇帝和群臣之间的矛盾。
  所以王锡爵很烦恼,很苦闷,他回京担任职位以后,基本上每一天都有大量文官前来拜见他,询问他对国事的看法,询问他该如何应对目前的局势,有些干脆就鼓动他立刻上书皇帝请求立太子,这些家伙一个接一个,中心意义都是请他立刻扛起国本之争的大旗,和皇帝争锋相对。
  他们说,赵志皋那个老家伙尸位素餐,什么也不做,要不是正值战事,他们真想把赵志皋赶走,现在听说战事快要结束了,皇帝也没有什么继续拖延时间的理由了,所以考虑到大家的斗争问题,他们期待着王锡爵站出来主持大局,为大家之首。
  一个接一个,毫不停歇,像是连环炸弹一样把王锡爵的脑袋炸的一团浆糊。
  作为官场老油条的王锡爵也渐渐察觉出了目前朝廷局势的问题,关键点所在就是朝鲜之役的结束,听说朝鲜之役情况很好,等到朝鲜之役真的胜利结束之后,被一时压制住的国本之争必然会重新开启,而且势头会更猛,这一次,估计就真的要分出个胜负了,到底是皇帝赢,还是群臣赢,一切都将见分晓。
  不甘心成为一坨大炮灰的王锡爵也迈开了自救的步伐,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招数,就在萧如薰的战报抵达京城的当天晚上,王锡爵想出了这个绝佳的主意,他决定第二天就找机会密奏皇帝,向皇帝投诚,并且表达自己的诚意。
  王锡爵很清楚,这是他唯一的机会,所以,他连李成梁的求见都拒绝了,专心致志的写好了这封奏折,第二天午后,王锡爵悄悄的一个人来到了皇城里,让人帮他向皇帝传达求见的意思。
  朱翊钧还沉浸在朝鲜之役的巨大战果当中没有摆脱出来,但是听到王锡爵求见,他本能的感到厌恶,这些老大臣们和底下的言官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言辞更为温和,而言官们更为激烈,可是内核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可恶。
  “不见!”
  朱翊钧正在兴头上,不想让关乎于国本之争的事情打搅了他的兴致,在他看来,王锡爵求见自己的唯一理由就是国本之争,他刚回朝,站稳脚跟的方式就是站队,很明显,王锡爵已经选好了队列,现在是来表明态度的,而他朱翊钧那么多年了也没几件高兴的事情,现在要好好的高兴高兴,所以不见。
  之前为了多少向臣子们表达一下自己想要和解的态度,所以破例宣见了大臣,可是这些大臣不仅不知道分寸,反而还得寸进尺,让朱翊钧大为恼火,一气之下又好多时日不宣见大臣,大臣求见也不见了,这次迫于形势把王锡爵找回来,没想到王锡爵不直接来拜见皇帝,倒是和自己的同僚相谈甚欢。
  看来这又是一个申时行,又是一个许国!
第二百五十章
王锡爵请见朱翊钧
  原先,朱翊钧看到的是一个缩头缩脚有所畏惧和顾忌的王锡爵,认为王锡爵可能对自己尚且有一些敬畏,并不会像其余那些非常放肆的家伙们一样,居然敢带着群臣逼宫,但是现在看来,王锡爵若要想着保持自己的地位,也必须要和群臣站在一起,而不是和自己这个皇帝站在一起。
  不过朱翊钧的太监肯定是和他站在一起的,所以太监们还是非常尽职尽责的把王锡爵拦在了宫廷之外,传达了皇帝不想见他的旨意,王锡爵心里着急,拉住了大太监,开口便道:“请转告陛下,老臣的确是来和陛下商议国本之事,但是老臣绝对不是申时行,绝对不是!”
  太监们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意识到此事不一般,领头大太监眼珠子一转,立刻吩咐身边的小太监快速跑回去给皇帝带话儿,自己留在这里看着王锡爵并且把他请到一个小亭子里面坐下。
  小太监腿脚利索,没一会儿就把话带给了朱翊钧,朱翊钧寻思了一下,觉得这话不对味儿,王锡爵可能是有什么别的东西想要对自己说,申时行和许国这些个又臭又硬的老石头已经被赶走了,王锡爵表态说自己不会成为他们,那也就是说他并不会想着成为下一个被赶走的内阁首辅。
  这似乎是个好消息。
  朱翊钧觉得还是有必要见一见王锡爵。
  王锡爵得知了朱翊钧的意思,常常松了口气,大太监立刻微笑着把王锡爵引入了宫中一路上还与他说说笑笑。
  “哦?陛下心情极佳?”
  王锡爵听起这大太监“不经意”间说起皇帝心情非常好的事情,顿时就像和这大太监心有灵犀一般,一张不明数额的银票以肉眼难辨的速度从王锡爵的袖口转移到了大太监的袖口内,这般招式犹如行云流水一般,足可见识完成这般高难度动作的两人是如何如何的艰苦训练此间技巧。
  大太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表态,立刻乖巧无比,将事情和盘托出。
  “昨日中午偏晚一些,一封战报没有经过通政司就直接传到了宫里面,直接到主子手上,主子看过之后龙颜大悦,连喊三声‘好一个萧如薰’,接着一整个晚上都是笑呵呵的,饭食还多吃了很多,很多内侍和宫女都被主子打赏了,一直到现在主子还是乐呵呵的,大家伙儿还在寻摸着主子爷为什么那么高兴,这个萧如薰又是何许人也,王阁老,您老在内阁里想必什么都知道,呵呵呵呵……”
  大太监没有再说下去,因为王锡爵已经明白了一切。
  朝鲜之役结束了,大明获得了胜利,而且这胜利还是酣畅淋漓了不得的大胜利,否则皇帝陛下是不会高兴到现在的。
  萧如薰,西北将门世家子,平定哱拜之乱的关键人物,献上以火药掀翻宁夏城墙的计策,并且主导实施,一举掀翻了厚重的宁夏城墙,一举平定了宁夏战事,接着时隔数月,再次以主将的身份奔赴朝鲜,从万历二十年的十月三十日开始出兵以来,到如今,已有将近五个月。
  之前十一月十二月的时候,大明连战连捷,将倭寇之兵十五万打的几乎崩溃,一路溃逃到朝鲜釜山,两军在釜山对峙了月余,萧如薰又请求水师出战,于是皇帝拨内帑三十万两给水师当军费,水师遂出动,听说水师全歼了倭寇水师,掌握了制海权,战局一片大好。
  最近就没什么消息传出来了,也不知道战况究竟如何,知道的人好像也守口如瓶,不知道是被谁下了封口令不准外传,里里外外一片噤声,当初的王锡爵也不是很清楚,知道他重新上任内阁首辅之后,才得知了萧如薰居然率军打到了日本本土,还挑拨了日本内战,干掉了日本的摄政王丰臣秀吉。
  这是最新的消息,不知道目前又是个什么情况,但是从那封战报给皇帝带来的反应分析,应该是一场远超酣畅淋漓的大胜利。
  这个萧如薰,在日本干了什么?
  联想到之前李成梁的信件,还有李成梁的屡屡求见,王锡爵的心里有了计较。
  李成梁和这个突然崛起的军中新星萧如薰在争夺第一武将的地位,之前李成梁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但是萧如薰的崛起速度太快,过程太匪夷所思,现在眼看着又是一场大胜到手,不知道具体是个什么情况,难怪李成梁要紧迫,要担忧,要是换成王锡爵自己,估计也会担忧。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更别说李成梁的辽东系武将联合辽东系文臣在朝中横行霸道那么久,早就惹得朝中诸人十分不满,倒李的势力也是一天天壮大,这一次萧如薰拿下主将的位置,不仅是萧如薰本身的实力使然,而是倒李势力愿意看到李成梁倒霉,所以推波助澜,间接的帮了萧如薰一把。
  正是所谓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李成梁嚣张了那么久,看起来也终于到了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时候了,如果辽东系真的不能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利益和帮助了,而萧如薰又简在帝心,深得皇帝的赞誉,王锡爵觉得没有必要为了垂垂老矣的李成梁去得罪一颗新星,顺便得罪他背后的皇帝。
  绕过通政司和文官们的层层防御给皇帝直接送战报,这样的待遇可不是什么武将就能拥有的。
  很快,王锡爵就来到了皇帝的宫殿门口,里头的皇帝很快就宣见王锡爵,王锡爵把奏折揣在袖子里,颔首小碎步进入了宫殿,而后一个大礼参拜:“老臣王锡爵参见吾皇,愿吾皇万岁!”
  对面的朱翊钧没有动弹,没有说话,叫王锡爵心里一个咯噔开始哆嗦起来,皇帝不理睬自己?这是什么意思?下马威?大家都那么熟了,需要吗?
  好在皇帝还是很快就说话了。
  “哼!嘴上说的好听!还万岁!被你们一本一本的参奏,一口一口的骂着昏君!朕能活到五十岁,就算是万幸了!”
  皇帝的语气不好,可见心中对群臣的意见有多大,怨气有多深。
第二百五十一章
三王并封
  君臣之间相互嫌恶到这种地步,便观古今中外历史,大明朝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了,而这一切,到底该从何开始追寻呢?
  王锡爵不知道,也不会知道。
  “陛下请息怒,一切都是臣等的错!”
  反正捡好话说就是了,此时的皇帝只是在发牢骚,而不是有针对性意义的问罪,王锡爵并不担忧。
  “你们的错?不不不,你们怎么会有错呢?你们都是读书人大老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们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叫做错了呢?只能说是朕这个皇帝昏庸无能!不仅不能帮到你们,反而还要拖你们的后腿!你们读书人老爷们说的都是对的!朕这个皇帝什么都是错的!是吧?!”
  朱翊钧开口就把王锡爵骂的狗血淋头,句句诛心,直指这么些年读书人为什么那么牛逼的根本,把憎恶的源头上溯到了宋朝,可见皇帝对文臣们是何等的憎恶,对文官政治是何等的憎恨,罪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又是如何的咬牙切齿。
  这等深深的成见,又该如何化解呢?
  事已至此,王锡爵才忽然发觉,自己想要调和君臣矛盾的想法是何等的幼稚与可笑,这双方分明就是无法调和的死对头,君臣之间的矛盾根本就在于君权的失落和文官权力的膨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作为文臣的一员,王锡爵却根本没有退路。
  “陛下请息雷霆之怒。”
  王锡爵痛苦的闭上眼睛,双膝一弯跪伏于地,浑身颤抖着。
  朱翊钧痛痛快快的发泄了一通怒火,原本高兴的他,根本就不想对王锡爵这个冤大头如何的痛骂,只是听到那句苍白到近乎讽刺的问安时,他实在是无法忍耐心中的怒火了,时至今日,他终于想起了曾经不知道从哪儿听到的一句民间俗语——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
  大明给了你们读书人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特权,你们非但不感激,还想着将这份权力从皇帝手里彻底夺走,把皇帝变成无用的吉祥物,无用的傀儡,既如此,国家重文轻武到底是为了哪般?到底是为了什么?
  只是如今看到王锡爵跪在地上五体投地般瑟瑟发抖,朱翊钧突然觉得说再多的话都是无用的,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吐出来,颓然的摆了摆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