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815

  “你们两家各出四百万,不分上下,又各有罪过,本督帮着谁都觉得心里过意不去,而且更别说本督极为厌恶战事,实在不愿再起干戈,你们两家何不就此握手言和,止干戈,不要再起争端?和平共处岂不更好?”
第二百四十三章
不能和背主之贼共存于世
  听了萧如薰的提议,前田利家立刻表示强烈反对。
  “萧提督,暂且不说银子的事情,丰臣氏怎么可能容忍德川家康这样的叛徒共存于世?先主秀吉公就是被德川家康害死,我们怎么可能和如此血海深仇之大敌共存于世?!”
  德川家康似乎也急了,开口道:“萧提督,丰臣氏狂妄自大发动战争,居然不知死活的向大明开战,绝对能看出这些人的狼子野心,我德川氏只想守牧一方,安居日本海岛之地,为大明守得东海安宁,别无他想,萧提督万万不可轻信这丰臣氏余孽的一面之辞!”
  “混蛋!德川家康!你这厚颜无耻之辈!背叛旧主罔顾恩德,你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你为何不切腹以谢天下?!”
  “秀吉不仁,自然有更为仁德的人代替之!这是天道循环,更何况我和秀吉本身就不是臣属关系,对他没有什么忠诚好尽,也没有上下之分,你为什么要拿你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我?!”
  “无耻!”
  “卑鄙!”
  “够了!不许再吵了!!”
  眼看着两人如同菜市口骂街一般在谈判场所大骂出声,实在看不下去的萧如薰黑了脸。
  “本督说了!本督不愿再起争端,你们两家还是就此止干戈的比较好,别再打下去了!”
  萧如薰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前田利家刚要说什么,德川家康便抢先开口道:“提督的意思我们明白,提督为天下人着想的心我们也了解,然而我们两家有血海深仇,无论如何也无法共事,提督既然要求我们两家止干戈,那又该如何止干戈呢?”
  前田利家听着德川家康这话说的也对,便没有阻止,而是非常期待着萧如薰的回答。
  他们或许预想过萧如薰的回答答案,比如在朝廷担任不同的官职之类的,却唯独不曾想到萧如薰的回答如此惊悚。
  “这容易,就以你们目前各自军队所实际掌握的地区作为凭据,谁掌握了谁就占领,截至今天为止,你们双方的军队不得再向对方所掌握地区前进一步,作为见证者,大明会在石见驻军以监督你们各自的言行举止,监督你们是否遵守此和约,谁要是公然违背和约,大明就攻打谁!”
  前田利家和德川家康看着萧如薰,如同看外星人一样。
  “怎么,听不明白?本督这样想也是深思熟虑过的,你们既然无法共存,那么就按照我中华的例子,让你们的天皇裂土封侯建国吧,丰臣氏还是中央政权,德川氏为地方封建国,拥有自治之权,除了向你们的天皇上供之外不需要缴纳赋税,至于你们各自在各自的封国之内搞什么,那就不管了。反正,总而言之,一句话,你们谁都不许再起干戈了!你们也打了那么久了,需要让天下百姓好好的歇一歇了,再不歇歇,百姓都要被你们打光了,你们这个国家也就要崩溃了,你们愿意看到这一幕吗?再说了你们日本之前不也是这样来的?主君把土地分赐给底下的臣属,臣属负责带兵为主君征战,这一点和我华夏周王朝时期差不多,都是如此,封邦建国,领土内自治仅此而已。只不过考虑到你们双方的关系需要修正,短时间内你们也无法接受对方,所以干脆眼不见为净,德川氏就在目前得到的领土内封邦建国,丰臣氏在目前掌握的领土内依旧执政,大明在石见驻军监督你们两方,不允许再起干戈,还天下一个青天白日,还百姓一个安安稳稳,岂不善哉?”
  萧如薰缓缓解释自己的构想,且不说前田利家是如何想的,德川家康却缓缓的寻思开了。
  诚如萧如薰所说的这样做了,的确有分裂日本的嫌疑,但是就此时此刻的情况来看,获利最大的毫无疑问是自己,自己的精锐损失殆尽,全靠着如今的情况才能掌握一支远不如之前三万人精锐的部队,如果继续征战下去,说不准这三万人也要完蛋,自己会成为光杆司令被那些人给架空,到时候实力衰退的自己也不一定能得到主宰的位置。
  但是如果接受萧如薰的条件,再从明军的安排下得到一块最大最肥沃的领土,重新构建自己的势力,那么不仅可以获取宝贵的喘息之机,还能有机会一个一个的把这些心怀异志的混蛋有各种手段收拾掉,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外部环境相对安稳的情况之下,否则,自己只能成为手下这些实力大名的背锅侠。
  他们现在已经有反客为主下克上的趋势了,到时候随着征战发展,输了就一了百了,大家都玩完,赢了的话战后指不定又是一战,而实力大损的自己能压服这些人成为新的日本主宰吗?
  家臣团和精英士卒损失殆尽的德川家康没有这个底气。
  所以萧如薰的这个安排实际上是最符合他的利益,他可以从头开始,从织田时代开始,重新积攒争夺天下的实力,继续成为天下有数的百万石大名,依然身居高位实力雄厚而不是背锅侠,德川家康依然很滋润——他不会为其他人考虑。
  但是明军的安排对于其他人却有些不好说了,比如前田利家。
  不,也不能说是前田利家,说是丰臣氏更合适一点,现在显然前田利家执掌了丰臣氏的最高权力,丰臣秀次也是听前田利家的,前田利家显然是打算帮助丰臣秀次收拾德川氏叛军的,在德川氏叛军被明军大大削弱的大好前提之下将德川氏一举消灭才是最符合丰臣氏和前田利家自己的利益的,可是明军横插一脚,居然要他们放过危如累卵的德川氏,这如何能接受?
  想通了这个环节,前田利家当即表示自己不能接受。
  “不能和背主之贼共存于世!”
  前田利家强硬的表态。
  而德川家康看出了萧如薰的不爽之后,乖巧地表示:“德川氏愿意接受萧提督的安排。”
  两下里相比较,萧如薰立刻倾向了德川家康,强硬表态。
  “你们丰臣氏如果不答应,那么大明就只好新账旧账一起算,咱们战场上见!我要助德川氏一臂之力!”
第二百四十四章
一切遂成定局
  顺应萧如薰的怒喝,周围的明军再次举起了火铳和刀剑,气势汹汹的盯着前田利家,萧如薰身后的大营里突然传出了隆隆战鼓声和士卒的吼叫声,明军诸将皆凶神恶煞的盯着前田利家,煞气冲天,声势惊人,锐气十足,饶是德川家康一直在装乌龟也没能面不改色的坦然接受这一切。
  这是击败了并且覆灭了他称霸天下希望的明军,怎能不恨?怎能不怨?
  只是更多的是畏惧而已,三万人的损失已经把他敢于和明军作对的胆气打没了,至少现在,至少这几年,他并没有胆气和明军再次开战。
  不客气地说,战鼓声响起的那一刻,前田利家就软了,他本家的精锐也就几万人,按照明军的精锐程度,真要打起来,他没有胜算,毕竟德川家康的例子就在眼前,换言之,让德川家康得到休整的机会当然不好,然而他本身就不需要休整的时间吗?丰臣氏的残余势力就不需要一点休整的时间来统合内部吗?
  想着丰臣内部现在乱糟糟的局面,前田利家实在是没有底气说自己可以轻松的收拾掉内部的离心势力和外部的敌人,丰臣内部的势力经过了一次大摧残之后还未洗牌,现在强制压制住了,但是矛盾并未解决,大量事物需要处理,一时半会儿根本解决不了,如果继续和德川家康鏖战,怕是会出现什么要命的意外。
  前田利家默然无语,没有继续反对,但看起来也不像是接受的样子。
  萧如薰便决定唱一会儿红脸。
  “你的顾虑本督心里也清楚,但是眼下的情况,你们双方谁能继续坚持打下去?将近二十万青壮覆灭在朝鲜,你们有多少后事需要处理?战争之后的粮荒财荒,你们又要花多少心思去处理?本督虽然强势,但是要的都是大明应该得到的,大明对日本其实没有兴趣的,打完之后,把罪魁祸首杀掉之后,只要你们赔偿,大明不会追究,关键就在于你们能否做出该有的姿态来!”
  看着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把视线投向自己,萧如薰便接着说道:“本督知道你们双方积怨颇深,难以化解,所以才让你们分隔两地,德川氏把封地设置在最西边,丰臣氏在东边,中间设置一些你们双方都能接受的大名做缓冲,这样的话你们不用直接接触,也不会产生什么摩擦,还有大明军队在石见监视,这多好?不打仗难道不好吗?本督可最讨厌打仗了。”
  火候差不多了。
  “话都说到这里了,你们双方也就不要继续互相看不顺眼了,打仗打仗,打来打去,苦的还是天下百姓,你们是需要天下百姓耕种田地缴纳赋税的,百姓都给你们打仗打没了,谁来种田耕地?谁去经商缴税?和平发展不好吗?大明也退让一步,这个石见国还是你们的,只是租借给大明五十年,期间一切事情大明处理,五十年以后,石见国还给你们!”
  说着,萧如薰把笔递给了前田利家和德川家康。
  “签下吧,只要签了,这场不该发生的战事就该结束了,丰臣家呢就上奏你们的天皇,给德川氏封一个高官,封一块封地,不比他之前要小的封地,其余的哪些人呢也最好都一起封了,安抚一下,丰臣氏的人呢就把之前德川氏旧的封地给接收了,就等于是换封地而已,大家各取所需,安享太平,从此止干戈,不再征战,对酒当歌风花雪月,岂不美哉?”
  德川家康早就意动,而且心里还有些别的心思,看了看这四百万的银子,还有石见国的所谓五十年“租借”,下了下狠心,下笔签了自己的名字,顺带着还把一系列同盟里的东国大名的名字也给签了上去,然后盖上了一枚印章。
  前田利家看着德川家康签字签的十分痛快,心里一慌,想着德川氏签字了而自己不签,万一叫萧如薰不痛快直接和德川氏结盟,自己不就倒大霉了吗?
  但是这四百万银子和石见国的“租借”,这……这实在是难以让人接受,但是他转念一想,德川家康也承担了同样的事情,也要付四百万两银子和石见国的租借,这种事情不是他一个人承担,就算是骂名也有两个人一起分担,上面还有一个丰臣秀次当冤大头,这样一想,前田利家也觉得轻松了一些。
  眼下不签也不行了,德川家康这家伙已经签了,自己不签的话会成为众矢之的,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过几年翅膀硬了再说。
  这样想着,前田利家犹豫许久,到底还是落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和丰臣秀次的名字,盖上了印章,至此,《大明日本互助友好条约》正式生效,具备了法律效应,如果日本方面违背其中的条款,明军将有理由直接发动战争。
  石见以法律的形式被日本的最高领导层“租借”给了大明,等于默许了大明在日本五十年的银山开采权,加上三个海岛,明军足以在海上构筑一条防线,使得日本始终不能继续将自己的目光投向朝鲜。
  条约签订之后,在萧如薰的安排下,以德川丰臣双方目前所实际占据的土地为划分标准,将日本一分为二,属于德川势力的地区包括整个九州、长门国、周防国以及四国地区的伊予国,剩下的地区归属丰臣氏,丰臣氏的自我分封萧如薰不干预,而德川氏的自我分封中,依照德川家康的恳请,萧如薰亲自进行了划分。
  德川家康得到了肥前肥后筑前筑后四国为领土,依然是百万石大名,而剩下的二十多个大名则被均匀的分布在其他的地区,每个人的等级都在十万石左右,保证了德川家康的盟主地位。
  德川家康表示满意,表示今后一定服从萧如薰的安排,会尽快的整理好内务,年内必然向大明朝廷缴纳八十万两白银的赔偿银,争取五年之内把欠款赔付完毕,同时向萧如薰请求和大明展开正式的堪合贸易,可以合法的前往福建浙江等地和大明做生意,当然也会开放自己麾下的港口和大明商人做生意,而且大明商人做生意不用缴纳关税,并将受到德川氏的保护。
  一切遂成定局。
第二百四十五章
他们都在厉兵秣马的准备着
  对于德川家康乖巧顺从的态度,萧如薰也表示满意,赞许了德川家康忠诚的行为,赞许了德川家康的忠诚,表示德川家康是我们大明最忠诚的狗腿子,你们这些小大名都要老老实实的听命令,不然的话,你们都会死得很惨!
  最后分别的时候,萧如薰注意到德川家康的面色似乎不太好。
  哼!老狐狸,像狐假虎威,总要付出点代价吧?
  借着明军的军威,强行将划分的领地要走了最肥沃的一块,自己依然是百万石大名,什么也没有损失,过去领地内的财物和家人和家臣会被丰臣氏礼貌的送来,他的地位是保住了,然而其他一批大名就不一样了,他们有的是得到了比较多的领地,有的得到的新领地却还不如之前得到的多。
  在萧如薰的威压之下,他们什么也不敢说,但是他们会将这股怒气转移到德川家康的身上,德川家康会因此被孤立,这些大名也将成为他麾下的离心势力。
  这样一来,他想要保证自己的地位,不被丰臣氏趁虚而入,就必须要得到明军的支持,成为明军忠实的拥护者,一旦失去了明军的支持,这二十多个大名可没几个愿意站在他这一边,极有可能未来开战的时候会首先造反。
  而且他也注意到了,萧如薰也没安什么好心,封给他的四个国名义上有一百三十多万石,但是这些地区都是之前的朝鲜之役里损失最大的地区,男丁被抽调的最多,人力物力被消耗的最大,除了少数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都是千疮百孔急待休整,根本不足以让他强军备战。
  他身上还有四百万两银子的债务,虽然他私人的财产足以垫付相当一部分,可是那是私人财产,是他发家的根基和保证地位的基础之一,不能乱用,如果交给大明,他的根基将会动摇,他需要大量的钱来维护自己的地位,维持自己的威严,这些钱就是他作为主公的底气。
  当然,他也不担心近几年会发生战事,他损失惨重,丰臣氏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手下的大名们没得到什么好处,而丰臣氏手下的有利大名们死的死伤的伤,只剩下寥寥数人,剩下的一些小大名反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日本方面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将得到一些空余出来的领地。
  这场由丰臣秀吉发动的战争,至此告一段落了,但是谁都知道,这场战争没有真正的结束,利益分配不均匀,对外战争的落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利益诉求不满足,血海深仇没有平复,战争的导火索太多,如果不是明军强势压住,这场战争是不会停止的。
  丰臣方面也是一样,丰臣秀吉死掉了,丰臣秀次勉强上位稳定局势,用自己的家臣团取代了之前丰臣秀吉手下家臣的职能,勉强维持了局势,大战在即,牛鬼蛇神们也暗暗静静的等待着结果,是帮丰臣还是帮德川,但是现在局面改变了,丰臣和德川都被明军打趴下了,两方面在明军的斡旋下握手言和,将日本瓜分了。
  一些人对明军的无理要求感到不满,要求集合日本全国之力和明军决死一战,夺回国家的尊严,但是这样的声音太微弱了,绝大部分人更加在意的是新的形势下,自己能得到多大的好处,能否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他们为此不断的上下奔走,牵线搭桥,为了自己能够分封到更好的土地而战斗着,没有谁有心思去考虑和明军战斗夺回石见银山的事情。
  反正就算夺回来了,石见银山的银子也落不到他们的口袋里去。
  现在的新形势是丰臣氏掌握了三分之二的日本土地,而德川氏占据了三分之一,自此,那三分之一的领土上的出产只有极少的一点会以向天皇上供的名义送到京都给天皇,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将是德川氏自己处理的,为了促成这样的勉强和平的局面,在明军代表的支持下,在三方面的斡旋之下,日本天皇最终决定封德川家康为征西将军,驻守西方。
  征夷大将军是幕府的代表,被封了征夷大将军就等于有了开幕府的资格,成为天下武家和诸侯的共主,但是丰臣氏自己都得不到这个职位,就更别说允许德川家康得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