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4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9/451

  李承乾怒道:“纵横部如何处置?除了你,谁能够掌握纵横部而不出差错!除了你,我如何放心把纵横部交给别人?你才多大?我才多大!我们还有明天!还有未来!你还没有做宰相,你还有很长的路,你都不要了,未来你都不要了!你还记不记得当初你对我说过的话!”
  苏宁说道:“现在纵横部江南分部主管兼寒州刺史张无悔可以胜任此职,此人从十多年前的吐蕃开始就被我看重历练,纵横部大大小小事物已经精熟,经历过江南及岭南之乱,成长快速,可以托付重任,只是其一直未曾扬名,若要授予其纵横部尚书之职,还需要一些时间,先以其政绩斐然为由召入京师,继而将他提升为纵横部右侍郎,待得一段时间后,许其纵横部尚书之职,其人可以胜任,可以信任。”
  李承乾一愣,大怒:“你为何如此让我失望!”
  唯有李二陛下一言不发,看着苏宁灰败的面容,深深叹了口气:“李迎梦,我确实不曾知道建成还有这样一个私生女,若是知道,尽早除掉,也就没有今日祸患了……承乾,你不要怪罪三明,这都是我的错,是我当初做了错事,遗祸至今,不仅仅害得你母亲她们受伤,也害得三明到了如今的地步,都是我,都是我!”
  李承乾面色难看至极,到头来深深叹了口气,坐在了椅子上,叹息道:“父亲,事到如今说这些还有什么用,不管是对是错,如今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三明不能走,波斯之役刚刚打完,朝廷中没有比三明更加善于应对外务和商务的官员,于公于私,我都不能放任三明辞官。”
  苏宁摇摇头:“纵横部的官员已经被我培养出来,可以很好的应对这些事情了,承乾,你才是皇帝,这些事情应该你做主,而不是我。”
  李承乾一愣,继而勃然大怒:“这些都不重要!我只是不允许你这样颓丧!这么多年了,无论什么事情,你都没有像今天这样过!突厥我们挺过来了,灵州,西突厥,吐谷浑,吐蕃,西域,辽东,倭国!我们都挺过来了,无论多么困难的局面,你苏三明从来都没有像今日这样颓丧过!你才三十一岁!不是九十一岁!我不允许你这样自暴自弃!”
  苏宁还是没有任何起色,长孙眼看着李承乾如此暴怒,李二陛下一脸内疚也不打算插话,只好站出来打圆场:“承乾,你先冷静一下,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三明,你说你要走,那么你打算如何处理苏氏?如何处理今后的事情?你的子女,你的家人,你如何处置?”
  苏宁开口道:“已经决定好了,我与芮涵还有其余妾侍以及年幼子女离开长安城,四处游历,母亲年事已高,不堪久行,留在三原县封地,把苏府一应事务交给兄长打理,年长子女留下就学,交给兄长和师尊代为看管,其余一切不变,仅此而已。”
  李二陛下闭上了眼睛,微微叹了口气,李承乾不发一言,沉默不语,长孙默默的看着苏宁,突然说道:“你是打算满大唐的去找寻迎梦的踪迹吗?”
  说出这句话的长孙却是一语道破天机。
  这里仅仅只有四人,苏宁把实情也告知了他们,长孙是女人,最了解这里面的内情,苏宁不忍杀李迎梦,任其逃走,李二陛下心怀愧疚,更兼年老退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往日种种浮现于眼前,无尽的悔恨与失落,面对李迎梦之事除了震惊就是愧疚,再也兴不起一丝杀意,李承乾面对苏宁和李二陛下的沉默与复杂感情,决定不再追究李迎梦的个人责任。
  李承乾只是下令将李迎梦余党全数剿灭,不知踪迹的李迎梦则不再在意,他知道,李迎梦既然走了,苏宁既然放她走了,就不会再出事了,而且这件事情关乎到李二陛下和苏宁两人的个人声誉问题,一旦被公众得知,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尤其是现在掌握起居注和史书编纂的文官集团极为强硬,若是被他们得知,谁知道会在史书里面如何攥写?
  李承乾登基之后亲自下令不杀言事者,绝不因言治罪,定为铁律,原本就强硬的文官集团更加有恃无恐。
  李二陛下想要碰史书尚且不行,李承乾就更不用说,跟在身边的起居郎年纪很轻,但是性格相当耿直,李承乾知道不可能从他手中得知起居注里面写了些什么,除非撤他的职,但是就这一点很重要,其他职位都好说,唯有起居郎和门下侍郎这两个职位特别敏感,品阶很低,但是李承乾若要动,一定会引来满朝大臣的质疑和询问,而这两个职位没有满朝大臣的赞同几乎不可能更改。
  这其中尤其以魏征这块硬骨头最为难啃,另一个时空早该死掉的魏征此时却还活蹦乱跳,李二陛下尚且压不住他,更别说李承乾,很多决策中主要的问题制造者和反对者都是魏征,不论是谁的决策,即使是苏宁的,也要把苏宁的建议拉上手术台解剖,一点一点的从鸡蛋里面挑骨头,就差配备光学显微镜了,李承乾每每被他弄得连脾气都没了,只能屈服,这大概也是这个时空的不同之处。
  而在那之后,苏宁所编纂的《资治通鉴》之前所未公布的唐卷——武德贞观两册也被公布,据说打算编纂本朝史书和个人回忆录的官员们如获至宝,李承乾没有作为,太上皇李二陛下闭口不言,默认了这两卷披露了相当一部分内情的文章的公布,然后公布之后,天下似乎并没有想象般那样震动,除了几个老儒叫嚣着要杀了苏宁除外。
  或许真是如同苏宁公布之前所说的,事情发生在大家眼皮底下,动静很大,大家心里都清楚,只是不说,念及李二陛下的好处,就算说了又如何?如果是杨广,不说照样有人造反;所以文人们似乎并没有多少为李二陛下避讳的想法,皇帝李承乾说不出反对的话来,他亲自将自己的年号定为承和,就是说明了不在意避讳之事,如果此时干预,就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朝令夕改,自食其言,绝非为君之道。
  “我与她十数年夫妻之情,十数年枕边之人,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劝服我自己忘掉这个人的存在,并且相信她就在我的枕边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我不知道到了现在为止我和李建成谁在她的心中更加重要,但是我也想亲口询问一下她,之前没有询问,但是如果我能再次见到她,我一定要问,否则我一辈子都不能安心,死也不能瞑目,承乾,或许你不能理解,但是我现在就是这样的心情,我觉得我该做的都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现在是时候离开了,即使没有这件事情,我也要离开了。”苏宁这样说道。
  李承乾默然无语,长孙闭口不言,令人感到不自在的沉默维持了一会儿,之后,是李二陛下打破了这种沉默,他的身体微微有些颤抖,好一会儿才停下来,似乎下定了什么重要的决心一样,开口说道:“苏宁,朕给你最后一道命令,若是你可以再次见到她,替我向她道个歉,就说,我对不住他们父女。”
  李承乾瞪大了眼睛,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话,长孙却反而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似乎早有预感,苏宁先是一愣,随后露出了释怀的笑容:“臣苏宁谨遵太上皇之命!”
  承和三年正月十七,传国三原侯、上柱国、纵横部尚书苏宁第五次上表辞官,群臣沉默不言,而皇帝李承乾亦无可奈何,遂应允之,随后,除了赏赐苏宁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以及一品文官衔以外,还做出了晋升苏宁为一等秦国公的决定,封号“秦”与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之前的王爵号“秦”一样,以示皇家荣宠不绝,传国三原侯爵位由苏宁嫡长子苏庆仁承袭,苏府一切待遇晋升一级,苏宁其余三个儿子得福荫,皆获得官职。
  紧随其后,李承乾也不知是出于何种心理,又做了一件让全天下感到震惊和不解的事情……
第九百九十八章
我有一个梦想(上)
  李承乾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做了这件事情,苏宁不知道,就在李承乾宣布为苏宁加官进爵以补偿他放弃权力的举动之后,李承乾又在没有和苏宁做任何商量的前提下突然宣布把已经二十多岁却至今没有婚配的皇妹临川长公主李淳下嫁苏宁,为苏宁平妻,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一石激起千层浪。
  苏宁首先就懵逼了。
  他看着李芮涵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灵儿兰儿和武照还有一家子男女老幼奇怪的眼神,觉得浑身不自在,决定立刻去皇宫找到李承乾询问一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不是说好放我走了吗?为什么还要弄出这些个幺蛾子?要我带着公主去四处游历?!
  还有,为什么偏偏是……淳儿……
  没人知道那一天苏宁冲入皇宫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守门卫士也只知道苏侯爷进去的时候是一脸的纠结,出来的时候是一脸便秘,似乎发生了什么很让他感到郁闷的事情,他们不知道究竟皇帝陛下和苏……公爷说了什么事情,不过看起来应该不是坏事才对,因为在七天之后,似乎是皇家等不及了要把公主丢给苏宁一样火急火燎的举办了婚礼,准备之匆忙和速度之迅速超乎想象,又成了唐初最大疑案之一,让人们感到不解。
  太上皇的女儿,如今皇帝的妹妹,生母是地位仅次于长孙的韦贵妃,身份何等尊贵,就这样下嫁给了苏宁,居然还是以平妻的身份,虽然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平妻的前例,但是,公主做平妻,是不是有些太过了?而且苏宁的正妻李芮涵郡主是否答应?是否有不高兴的地方?郡主的父亲李孝恭是否有过反对?是否同样不乐意?人们都不知道。
  八卦是人类的本能,在被无数大妈时代广为传唱之后,事情的本来面目已经不可追寻,大妈时代们把事情的真相毁的面目全非,让人不忍直视,所以后来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传说版本,也多亏了大妈时代们的传颂,唐初四大疑案中的公主案之所以如此欢乐,大概也就是如此。
  苏宁知道,他抵达皇宫的时候,李孝恭,李二陛下和李承乾三人都在,似乎料定了苏宁会过来,除了李孝恭满脸不爽之外,李承乾和李二陛下脸上都带着一种名为轻松的表情,李二陛下的表情好像是在说你小子是逃不了成为我女婿的命的,虽然十多年前没有成功,但是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应该是可以表示我如今的心情的。
  李承乾倒是解释了一下,说正好是因为这个事情的发生,否则他是绝对没有理由和胆量把公主嫁给他做平妻的,毕竟是公主,历史上虽然有平妻和左右夫人的例子,但是绝对没有公主什么事情,如果是寻常时节,百官一定不会认同,但是如今不一样,大家都以为苏宁是因为什么事情而放弃了权位,皇家想要补偿他,所以做出了这样的决策,朝臣和天下悠悠之口都可以被堵住,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至于李孝恭那里虽然很不爽,但是作为知道内情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李孝恭没有反对,反正苏宁的嫡长子庆仁已经确定承袭传国三原侯的爵位,那么就算临川公主生下儿子,也不会把传国三原侯和苏家家主的地位给抢走,这是肯定的,所以既然如此,加上宫里面的传说,李孝恭也就认了,发生了这种事情,李氏家族内部也是极为矛盾,感情复杂,遇到了这种事情,谁还能淡然处之呢?
  至于李芮涵那里,还有其余的家人,对于此事好像都有些不太想要评论,本来家中遭逢大变,大家的心情都不好,苏宁的心情也很不好,那么多天来,大家的心情都比较压抑,连庆仁都没有想要继续作怪惹怒父亲,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很温和的四娘为什么会突然消失,父亲为什么突然那么消沉,现在家里面突然传来父亲又要娶妻的消息,大家的反应似乎都不如想象中那样强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宁的心情可想而知了,继而又在婚礼之前的六天,回家之后的第二天,李承乾再次下诏让苏宁进宫,进宫之后,李承乾却没有接待苏宁,而是把苏宁送到了一个偏僻之所,苏宁一样就认出来这是十八年前自己和淳儿初次相见的地方,顿时苏宁就明白了,贞观四年的那一幕,或需要在这里重演。
  这里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苏宁在这里见到了谁,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依旧没有人知道,史书上对于此事的记载甚为简略,只有“承和三年初,上以临川长公主尚苏宁”之记载,倒是民间传说又一次大放异彩,苏宁进皇宫和离开皇宫都被不少人看在眼里,他们发挥想象力,四处传说。
  而这些原始的传说被文人墨客们知道之后,文人墨客们发挥浪漫的天性和优美的文辞,继续渲染,渲染出了一番才子佳人式的传奇故事,居然还有人把这件事情算作了上辈子的缘分,木石前盟之类爱情故事,使人不得不感叹“人才在民间”这话是多么的正确。
  事情远没有那些传说说的那样曲折离奇,也没有文学艺术作品所描述的那么浪漫美好,苏宁倒是的确不知道另一个时空里嫁给了周道务且一生不离不弃的临川公主李孟姜就是淳儿,而且这个时空中,淳儿推辞了三五次李二陛下和李承乾为她的指婚,李二陛下和李承乾都不愿意逼她,但是一开始也不理解,得知了内情之后,倒也多了几分忧虑,而这一次,实在是天赐良机。
  虽然这样做或许对刚刚遭逢大变的苏宁有些不太好,但是李承乾和李二陛下是打着“害你丢了一个就还你一个”的想法,也为了心中再也装填不下别人的淳儿,这才有了这样的决策,苏宁没有反对,苏府也没有反对,于是,临川长公主下嫁一等秦国公苏宁的婚礼就在这之后第六天举行,长安城欢庆三天三夜。
  在那之后,苏宁就让家人整顿行装,准备离开长安城,离开长安城之前,苏宁去了很多地方,比如去了李泰的王府,去和名满天下的火药王爷告别,李泰很是舍不得苏宁的离开,因为苏宁一旦离开,他在很多问题上的疑惑就没有人能给为他解答,和他一起思考。
  蒸汽机的发明已经进行到了最后的试验阶段,只差一点点就可以成功,虽然距离实际使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距离火车的出现或许还有一段时间,但是这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了,至少苏宁已经可以想象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可以看到大唐的轨道铺遍全国。
  苏宁笑着告诉他:“我们可以使用飞鹰联络,无论我在哪里,无论你在哪里,我们都可以利用飞鹰传书,你把你的想法和疑惑告诉我,我也把我的想法疑惑告诉你,纵使天涯海角,我们依然可以联系,我们依然可以一起研究,再者说了,你才二十多岁,我才三十多岁,我们还有好几十年,如果不出意外,每年春节我会回来,不过以后要是走远了,估计就回不来了,所以啊,你要快点把超级交通工具制造出来,让我可以方便的回来!”
  李泰一脸的自信:“放心吧,我三十岁之前,一定把它弄出来!”
  接着,苏宁和自己的一群小伙伴们道别,长孙冲,李震,程处默,尉迟宝林,李伯瑶,他们从天南地北的各地军中赶回到长安,他们接到了皇帝关于苏宁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大惊失色,全部都赶了回来,苏宁只是笑呵呵的拉着他们去醉仙坊喝了一顿酒,感受了一遍久违的兄弟喝花酒的快感,虽然大家都才二三十岁,但是都是从军之人,天南地北,谁知道下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谁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交通落后的年代,第一次见面,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
  杜荷远在罗马边境处屯兵备战,是在脱不开身,就派了王玄策赶回来慰问苏宁,薛仁贵也从辽东军里面赶了回来,一起喝了一顿酒,相互勉励了一下,然后挥手告别,苏宁告诉他们,不要懈怠,自己虽然的确是出去游历的,但是也有替代天子巡视天下的名分,遇到不平之事可以当机立断处理,不需要经过当地县府州府的允许,也有可能直接跑到他们的军队里面和他们相聚,顺便检查一下他们的军队有没有偷懒。
  最后,苏宁去了那些和自己关系最好的老家伙们的府邸,一个一个的给他们道别,给李世绩最后敬了一杯酒,给程咬金最后烤了一只羊,给牛进达最后烧了一次红烧肉,去军校瞻仰了英雄纪念碑,祭拜了忠魂祠,最后巡视了一遍军事大学,政法大学和格物大学,最后看了一遍长安城的美景,看了看随处可见的外国商人……
  事情都办完了,该走的总归要走,大家伙儿约定了,在同一天,一起离开,苏宁是决定先往南边走,看看南边曾经被自己改革过的地方现在如何,要去看看有没有官员和商户勾结在一起的现象发生,如果有的话肯定是定斩不饶,所以就不能和他们之间的某一些人一路离开了。
  苏宁带着妻妾,带着年幼的儿子和女儿,带着忠心耿耿的四大护卫和一群卫士,和所有兄弟好友在长安城外告别,从不同的方向离开了长安城,有往北去的,有往西去的,有往东去的,苏宁是往南去的,大家最后道了一声珍重,朝着不可知的未来而去。
  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乃至于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尚且不敢确定,又有谁可以说自己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谁知道自己的路该怎样走?苏宁同样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他所能做的,也就是不断的走啊走啊,一直走到再也走不下去为止。
  从贞观四年走到承和三年,快二十年的历程,走完了贞观朝,成为了承和朝的重臣,苏宁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他相信后人在阅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一定会在这段辉煌的历史中发现自己的身影,发现那么多超越时代的想法的提出之人是自己,知道贞观大革新的主要策划者是自己,知道未来的民主之路的奠基人也是自己。
  该做的都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还有什么是需要自己留在这里的呢?
第九百九十九章
我有一个梦想(中)
  从离开长安城的那一天起,苏宁就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他所看到的天下不再是悲惨世界了,不再是贪官污吏横行的世界,苏宁一直很担心,在古代王朝中,无论皇帝多么铁心反腐,其成效始终是治标不治本,历史上杀官杀得最狠的皇帝是朱元璋,对付贪官的刑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发明不出来,可是大明朝的贪官绝迹了吗?
  权力得不到制约,贪污腐败就难以杜绝,但是绝对的权力平衡是不可能的,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贪污腐败如何能被赶尽杀绝?所谓民主制度只是将贪污腐败遏制在了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让更多的人可以去监督公权力使用者,并且有权利罢免公权力使用者,可是那就能完全避免贪污腐败吗?以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之威尚且不能根除贪污腐败,无论多么铁血的帝王也做不到,甚至很多情况下,皇帝都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厉行反腐,会让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
  苏宁想过很多种办法,从扩大御史数量到修订法律,在这个时代所能做到的所有的事情他都尝试过,力图做到最好,可是在李二陛下时代,依然发生了三大港口的贪腐事件,李二陛下大开杀戒,杀了近一千人,废掉了几百名官员的职位,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行动几乎夭折,以贞观时代的朝廷政治清明程度尚且难以抑制大贪腐事件的发生,又谈何其他时代呢?
  李二陛下在位的时候,有些话苏宁不敢说,李二陛下也绝对不会接受,但是从小就相识的李承乾却不一样,比起李二陛下在刀光剑影和阴谋诡计中的成长历练,李承乾接受的是正统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苏宁很大的影响,在行为处事方面,较之于李二陛下,更倾向于使用温和谈判的手段来解决而不是以刀和剑去解决,这是李承乾的优势所在。
  所以在李承乾即位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每一次和李承乾奏对的时候,苏宁都会把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的灌输给李承乾,告诉他,自上而下的反复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皇帝个人的言行好恶只能起得了一时的作用,而起不了永远的作用,若要起永远的作用,首先就要以法律的形式把这些条文给确定下来,使之成为国法,其次,就要在手段和方式上下功夫。
  昔年诸葛亮治理西蜀,第一步就是召集法正黄权等大臣一起制定了严苛的《蜀科》,有人说这样做是否太过严厉,容易伤害当时立足尚不稳定的刘备集团和蜀民之间的感情,但是诸葛亮说,乱世重宽容,弛世用重典,在和平年代,失去了战争的威胁,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温饱水平达到之后,自然就会追求更高水平的东西,贪污腐败和犯罪就会滋生。
  这个时候如果不用严苛的法律把人们的行为规范住,那么民心就会败坏,道德就会沦丧,刘璋治理蜀地被人称之为暗弱,就是如此,外界虽然动乱,可是蜀地歌舞升平,整个蜀地就是贪污腐败的温床,蜀地经过刘焉刘璋父子数十年的治理,尚且在两三年之内就被刘备攻取,那么多人投降附敌,原因就在此。
  但是苏宁对于诸葛亮的话做了引申解释,苏宁对李承乾说,我们的外部环境不够安稳,但是内部,神州本土已经相当安稳和平,经济发展很快,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似乎已经到了使用重典的时候,但是千万那不要忘了,百姓是我们的根本,我们最担心的是百姓造反,而如果没有外部因素,很难想象百姓会主动造反,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官逼民反,官不逼,人民生活有着落,为何要造反?
  真正需要用重典的不是百姓,而是官员,我们制定的民法可以宽容,可以温和,多多采取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尽量不要去打扰普通百姓,而真正需要控制和对付的,就是各地官员和各地豪强,汉初因为使用黄老之术,在几十年里面为汉朝积累了强大的国力,为反击匈奴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豪强横行,官府与之勾结,使得百姓不知有朝廷,不知有皇帝。
  所以,我们需要对官员和豪强使用重典,以法家之术对之,对于平民百姓则使用温和的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尽量不要去打扰他们,交够了赋税,没有犯罪,那就可以了,让他们繁衍生息,多多生孩子,积累人力物力,藏富于民,等到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感念于朝廷恩德,自然会效命,至于原本就拥有大量财富和势力的豪强,则要抑制,不能使之鱼肉乡里,对于掌握大权的官府,则要监察,不能使之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更要防备他们和豪强联合,只手遮天。
  想要做到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我们对付商人很简单,不允许商人以及其子孙后代做官,一人经商,全家及三族之内亲属不得入仕,主要以学习法家之术的官员充当当地官员,充当市舶司的官员,严防商人腐败,但是对付地方豪强和官府腐败,却是很严重的问题,需要小心谨慎,一着不慎,官逼民反,我们是镇压,还是不镇压?
  法家之术和黄老之术交替使用,虽然说起来好听,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又该如何呢?其中有太多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朝廷官员终究难以把握,所以,应当把这份权力下放给当地人,组织民众推选德高望重之辈担任乡间三老,并不一定要年龄大,有德才,有名望,足够公正,就可以做三老,为民间代表,与当地官府一起治理地方。
  本地人总会照顾本地人,和外来的官府官员不一样,如果官府做出了不利于当地发展的决策,三老可以驳斥,就像是门下省驳斥皇帝旨意一样,三老可以驳斥官府政令,乃至于弹劾县府官员,甚至是州府官员,直接告御状,三老可以代表民众直接上报皇帝,惩治当地官员等等。
  这是最原始最古老的民主监督政策了,也是目前苏宁可以做到的最高程度,苏宁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否可行,也不知道这样的政令推动到地方上会不会得到彻底的贯彻与执行,也不知道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问题,所以这一次苏宁离开长安城,顺便还带上了李承乾“代替天子巡视天下”的指令,不告诉官员具体行踪,以此震慑官员。
  承和朝的主要法令修改都是针对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难保地方官员对于朝廷政令多有抗拒和阳奉阴违之做态,苏宁自己也有些担忧,虽然已经不能在朝廷里面做出什么决策,可是自己还是可以发挥余热的,杜如晦选择去当一个教书先生,去发挥余热,李靖选择写兵书,给军事大学做教材,以此发挥余热,苏宁也就选择游历天下,巡视天下,震慑天下,以此发挥余热。
  越来越多的老人会退下来,会把权力让给年轻人,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可是老人的经验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越来越重视实干才能的朝廷用人方针指导下,难以想象以后的朝廷会出现很多的只知清谈而不知实干的官员,大家都很能干,都有预热可以发挥,老死家中不是最好的选择。
  以杜如晦、李靖、苏宁为首,大唐的臣子们也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和皇家禅位传承相对应,臣子一旦到了精力不济的情况下,就该主动向皇帝上表辞官,让出权位给更年轻的官员发挥,而自己就该退居二线,不是说完全退隐,而是可以选择学习杜如晦、李靖或者苏宁,选择当一个教书先生,或者写写回忆录或者自己的经验之谈以遗后世,再或者就像苏宁一样游历天下,巡视天下,发挥余热,就算是离开了朝堂,也是可以发挥出作用的。
  李靖杜如晦和苏宁的做法无意间为大唐的臣子们准备了另外一条道路可以走。
  苏宁并不知道自己的做法会给以后带来多大的影响,他只知道自己目前的做法是最合适的做法,他南下江南,渡过淮河长江,进入他曾经奋战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看到了薛仁贵曾经死战的河道,看到了曾经破敌的江岸之战,他抵达了庐江,在十多年前曾经大醉的周瑜墓碑前,再一次和已经作古的周都督把酒言欢,周都督遇到过明主,可惜明主离开的太早,继任的主子显然不具备容纳周瑜的胸襟和气魄。
  苏宁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李世民,遇到了李承乾,李世民雄才大略是不容置疑的,胆气十足也是不可置疑的,纵使有错,可是大唐盛世一手由他打造也是不可置疑的,他没有杀功臣也是不可置疑的,他有足够的胸襟和气魄驾驭群臣,在他的手下,功臣很好的善始善终,这在历代帝王中是极其少见的,定天下而大杀功臣几乎是一个定理,没有多少皇帝可以避免,李世民就是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
  而他遇到了李世民,正如同周瑜遇到了孙策,而且苏宁的运气也很好,李世民没有早死,而他的继任者李承乾也不像孙权那样,城府太深,表面宽宏,内里气短;所以他可以活到现在,可以活得这样潇洒,甚至可以在私下里场合不对李承乾称臣,而依旧以幼年称呼相称,满朝文武大臣,仅他一人而已,他很感激这一家子,被改变过的一家子,总是他知道如果没有他,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
  他来到了当初居住过的府邸,见到了当初和自己并肩作战的人们,巡视了当初因为自己的政策而定居在这里的人们,因为土地政策而定居江南的江北人,他们都生活得很好,没有人欺压他们,没有人折磨他们,政策在这里很好的贯彻实施,大港口所带来的充裕资金为这里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充足的资本,这里的人们的脸上,可以看到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对未来的期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9/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