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4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2/451

  这混蛋,临死了还想坑苏宁一把,要不是早就知道这家伙图谋不轨,苏宁也不会防备这家伙,居然还大胆到了直接带人袭击东宫,被李二陛下早就准备好的玄甲军杀了个片甲不留,老巢被火炮轰成渣渣,李元昌果断失败了。
  李元昌事发,当初的江南案以及高句丽突袭的谜团全部解开,李二陛下从李元昌的府邸的暗格里面找到了很多很多的信件,据说是李元昌很多年来和一些身份特殊的人的往来信件,都很隐秘的藏了起来,苏宁没看到这些信件,以后也没有消息,不知道最后这些信件是如何处理的。
  不过在这之后,苏宁也逐渐发现了一些人莫名其妙的消失,三原县上也消失了几个人,莫名其妙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的消失,百姓们报官,但是官府似乎没有什么动作,加上这些人本来也就是没什么存在感的,渐渐的也就为人们所淡忘了,不过苏宁却猜测,这估计和李元昌的案件脱不开关系。
  血滴子和血花已经完全交给了李二陛下,苏宁已经什么都不管了,他觉得自己再掌握这样一支暗中的力量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从古至今,掌握暗中力量的无一不是暗中王者,可是却要为此付出永远呆在黑暗中见不到阳光的代价,的确,掌握了血滴子和血花,权力会非常大,权限也会非常大,不知道多少事情多少人的把柄都在自己手里,但是,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苏宁扪心自问,觉得不是这样的,他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忍受这样那样的威胁,所以,还是交出血滴子和血花的控制权比较好,不管李二陛下之后会启用什么人做血滴子和血花的掌控者,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了,苏宁知道,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就已经离开了最黑暗也是最具备权力的地方,那个地方,绝对不是自己想要的。
  放弃它,并不是多么可惜多么难以接受的事情。
  而自己真的想要的,只不过是如今这一大家子安安稳稳的坐在宽广的马车上过日子,自己在外面打拼,在外面拼命,那都不要紧,只要自己还活着,还可以继续奋斗,继续打拼,那么权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分别,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原装产物,而是舶来品,从另一个平行时空中跨越时空的限制而来,对于自己而言,这个世界里面和自己有着感情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也是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佐证。
  无论未来的世界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变得和原本的那个时空有所不同,苏宁都不会觉得难过,不会觉得悲哀,不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穿越者的本分,不管是不是穿越者,在穿越完毕后的那一刻,苏宁就该明白,自己已经是这个被自己所发现的世界中的一员了,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等三原侯,柱国勋,纵横部左侍郎,这熠熠生辉的名号闪烁着刺眼的光,但是如果可能的话,苏宁希望让这束光线尽可能的温柔一点儿,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抵抗强光的视力和耐力,自己的朋友和兄弟们可以忍受吗?家人可以接受吗?这一切都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苏宁搂住了月华的身子,把小梅抱了起来,放在自己的腿上,温柔的为她整理头发,抚摸着她柔软的脸蛋,自己的骨血,自己生命的延续,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过存在最好的证明,不就是这些人吗?权力名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到头来只是虚无之物,可以授予你,也可以授予他人,而自己可以带来带走的,只有来自于最亲密的人的那份最真挚的感情。
  出生的时候有人为你笑,去世的时候有人为你哭,那就最好不过了。
  苏宁知道,自己也将会迎来这一天的。
  来到这个时空已经有十年了,十年间,发生了许许多多想得到的想不到的事情,经历了那么多事情,苏宁才愈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情感,来之不易的亲人和朋友,无论他们现在在何处,是在草原上还是在高原上,是在西域征战还是在波斯帝国扬名立万,是在半岛上治理地方还是在倭州上为大航海事业奉献力量,他们都是苏宁最宝贵的财富。
  而近在眼前的长安城,巍峨的城墙,比起贞观四年大了足足三倍有余的占地面积,无一不显示大唐的国力和国势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强劲上升期,并且这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于一直持续下去,看不见未来,看不见衰落的可能。
  但是那又如何呢?
  苏宁只知道抱紧自己的女儿,温柔的看着自己的家人,这些经过无数磨难和想象不到的心路历程而聚集在自己的身边的家人,还有她们为自己带来的名为父亲的荣耀,那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且真正为之奋斗的,守护的。
  长安城,皇宫,东宫,太子,皇帝,那些,似乎都不是苏宁所追寻的,一世荣耀又如何,位高权重又如何?到头来,谁会笑?谁会哭?
第九百一十五章
不要忘了今天的誓言
  进入李承乾东宫帮助处理政务的第一天就是极为繁忙的一天,这一天里面,苏宁深切的感受到了李承乾为什么会哭着喊着要求有人来帮他的原因,倒也不是他真的不行,实在是事情太多,东宫属官不多,可以帮助他处理政务的不过十余人,可是面对成百上千份奏折,就算是铁人也是需要休息的。
  所以,苏宁一来,就立刻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李二陛下开始完成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成就,但是这却苦了李承乾,李承乾和他的东宫属官每个月都要享受那么一两次超负荷运转的快感,那种感觉真是欲仙欲死,要死要活,如果可能的话,苏宁相信他们不会想有第二次。
  苏宁摸不透李二陛下对于这种问题是如何考虑的,作为皇帝,要关心的首要事情就是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其次就是皇位的传承,关于皇位的传承,任何一个皇帝,只要拥有皇帝的权力,那就不会乱来,一定会严格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将皇位托付给哪一个儿子是最好的,并且在这之前就要好好儿的考察这个儿子,培养这个儿子。
  李二陛下在培养李承乾的问题上丝毫不放松,非常尽职尽责的培养他,但是皇帝之所以是皇帝,就是有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总是害怕有人要谋夺他的皇位,正如同宋真宗临死前还差点儿对自己的儿子下手,差点儿把大宋朝最有能力和作为的皇帝宋仁宗给弄死,而且宋仁宗还是宋真宗唯一一个可以继承皇位的儿子。
  即使如此,宋真宗依然担忧,中国古代整个中央集权时代里面脾性最好、皇帝执政最温和、皇帝本人性格也是最温和的宋代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他的朝代,那些个性格强势杀人如麻的铁血帝王优惠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这种问题上放松了,那怎么对得起自己拼死拼活夺皇位呢?
  所以说苏宁觉得皇帝很累,一方面要培养继承人,一方面甚至担忧最适合的继承人会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谋夺皇位,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把皇位交出去,不到自己闭眼了绝对不接受皇位的失去,古代所有的禅位之举都是被迫的,没有皇帝心甘情愿的放弃皇位,这是个定理。
  李二陛下如此费心费力的培养李承乾,却也不会忘记要告诫苏宁谁才是如今的皇帝,他才四十多岁,还没有到老的处理不了政务执行不了权力的地步,他还是皇帝,只要他还活着一天,他苏宁就是李世民的臣子,不是李承乾的臣子。
  皇帝们的心里究竟是如何对待这种问题的呢?
  苏宁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他觉得李承乾很累,非常累,又要接受培训,又要接受来自于自己皇帝父亲的疑虑,苏宁相信李承乾自己已经察觉到了一些事情,他已经二十三岁了,不小了,是个成年人了,李二陛下二十八岁抢了皇位做了皇帝,李承乾也不过是五年的差距而已。
  李二陛下会有所担心,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儿子的年龄越来越大,自己越来越衰老,儿子越来越强壮能干,他自然会有所顾忌,年龄大的帝王都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导致统治能力下降,一些年轻的时候很英明的皇帝到了老年会变得很昏庸,很不可理喻,比如典型代表唐玄宗。
  李二陛下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不过现在他才四十一岁,不算年老,当然也算不上年轻,可是正当壮年的年龄,出现这种情况,总让人觉得有些奇怪,有些疑惑,李承乾的问题暂且不说,李二陛下把这些事情交给他,却又对他说了那样的话,意味着什么呢?
  苏宁看了看李承乾的面色,他知道李承乾的心里面也是五味杂陈,不过不能表现出来,作为皇帝的儿子,还是太子,他不能表现出哪怕一点点不满意的神色,哪怕心里面已经不满意到了极点,也不能表现出来,哪怕皇帝也知道,只要不表现出来,就不会有事情,安安稳稳的等着老皇帝去世,自己当新皇帝,仅此而已。
  他拿那样多的奏折和公务麻痹自己的感觉,麻痹自己的情感,使得自己的恐惧和担忧并不会被旁人所见到,对于旁人或许有用,不过对于已经相识了十年的苏宁来说,这只不过是掩耳盗铃的举措而已,越是表现的不在乎,就会越来越在乎,苏宁觉得这应该是前几天的那顿酒没有喝过瘾,所以他才没有把所有的问题都给交代清楚。
  还要好好儿的喝一顿酒才可以,把他灌醉,让他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这样的话,或许他可以好受一点儿,而自己也可以好受一点儿,该说的话不说出来憋在心里头,迟早是会生病的。
  不过眼下这些堆积如山的公务还没有处理完,这个时候让他喝醉,估计明天一早长孙皇后就会拎着大棒子过来找自己的麻烦,追杀自己,所以苏宁果断的压制住了八卦的欲望,协助李承乾一起处理这数量繁多的公务。
  三天之后,李二陛下完成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成就,拿到了成就点,心满意足的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地点开始办公了,李承乾终于获得了休息的机会,和苏宁一起在狭小的东宫里面放一张桌子,烧几个菜,烫一壶酒,开始了属于知心好友和男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苏宁觉得这样的交流多举办几次对于李承乾而言是一件好事,而对于苏宁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李承乾可是自己长期饭票的保证,没有他的话自己可没什么好日子过,他要是心理变态了对于自己而言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不让李承乾被压力压垮,就是苏宁现今阶段最大的任务。
  “我们之间喝酒吃饭的机会很少了啊,最近三年,只有上一次和这一次,一共两次,吃你亲手做的饭菜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咱们都长大了,没办法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了……有些时候,做梦都能梦到咱们刚认识那会儿打架的事情,现在想想,就好象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可是一睁眼,自己就已经二十多岁了……”靠在东宫小厨房的门上,李承乾端着一只酒杯,苦笑着说道。
  苏宁正在炸鸡块,听到李承乾这样说,也不由得怀念起当初的那段岁月,那段没有什么忧虑,大家都还年幼,都还有犯错的权利和资本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日子,比起现在来说,真的是难以言表啊……
  “我们终归是要长大的,现在不长大,以后还是要长大,还是要面临这些问题,除非我不是苏宁,你不是李承乾,那么我们就都没有这些烦恼,但是我们还会有其他的烦恼,人活在这世上,要想没有烦恼,一辈子做小孩子,怎么可能呢?咱们啊,都已经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这一天终归是要来的,早一点来,比晚一点来要好得多,不是吗?”苏宁翻动着锅里的炸鸡块,慢慢的说道。
  李承乾仰头喝干一杯酒,看着手里的酒杯道:“父亲对我越来越生疏了,我甚至可以感觉到父亲甚至在防备我,他把这些事情交给我做,但是却对我愈加的防备,前些天他会这样告诫你,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三明,你说,我到底该怎么办?我还不想做皇帝,父亲却在担心我会夺走他的皇位吗?”
  苏宁夹起一块炸好的炸鸡块塞进了李承乾的嘴巴里面,不让他有吐出来的机会,李承乾瞪大了眼睛面色扭曲的把滚烫的鸡块吞进了肚子,一下子挣脱开苏宁的控制:“做什么呢!那么烫!”
  苏宁板着脸冷然道:“你也知道这很烫?那你还说?这些话就像这些刚炸好的鸡块一样,看起来好吃,其实烫的要命,能要了你的命!陛下是在提早给你打预防针,当你心里面有了这些想法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一点儿,鸡块好吃,但是刚刚出锅的时候,是可以烫死你的!”
  李承乾的面色变了一变,放下了酒杯,深深叹了一口气:“三明,你说,我生在帝王之家,还可以做皇帝,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我自幼就不愁吃不愁穿,别人家的孩子会为了吃穿而愁,而我却不用担心,我有足够的钱,足够的仆人,足够的卫士,足够的老师,足够的书本,足够的地位和权力,但是上一回我代替父亲巡视长安城,却非常羡慕几个在大树下玩耍的孩童,如果我的幼年也可以向他们那样,该多好?”
  苏宁转过身子继续拨弄鸡块,慢慢说道:“你是否幸运我是不知道的,我也不能说你幸运还是不幸运,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不是一样的,但是我只知道我十分庆幸我没有出生在帝王家,而且我也会告诫我的孩子们,愿他们生生世世莫要诞生于帝王之家,高处不胜寒,一句寡人不是那么好说的,会连一个可以说知心话儿的人都没有。”
  李承乾看着苏宁,说道:“三明,你告诉我,即使我做了皇帝,你也会陪在我身边,陪我说知心话的,对不对,三明,你告诉我!”
  苏宁转过身子,看着李承乾,直视他的眼睛:“我不知道你那个时候还会不会拥有现在的心态,你那个时候还会不会希望我这样做,我只能说,我只能给你保证,如果到那个时候你作为皇帝依然希望我可以对你说知心话,并且你也有知心话愿意对我说,我一定一直陪在你身边,直到你不在希望我这样做为止。”
  李承乾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笑了笑,说道:“看好你的鸡块,好了,别弄糊了,就不好吃了!好久没吃过你的炸鸡块了,我时不时就会想起当初我们和青雀一起躲在宫里面吃这些东西的时候,那个时候多好啊,吃得多香啊,吃了那么多,却总是觉得吃不饱,现在我仅仅是一碗米饭一盘绿叶菜,就觉得再也吃不下去了……”
  苏宁也笑了笑,转过身子把炸好的鸡块乘入盘中,放在桌上,和李承乾对座,给他斟了一杯酒,给自己也满上了一杯酒,然后举起酒杯,笑道:“那就趁现在多吃一点,你可是太子,大唐未来的君王,怎能被饿坏掉?当然了,但愿你我都不要忘记今日的誓言,无论未来是什么样的。”
  李承乾笑着,举起自己的酒杯与苏宁碰杯,笑道:“有违此誓,天人共弃!”
第八卷
唐梦
第九百一十六章
新的开始
  新的征程会有新的开始,新的开始会带来新的人生,对于苏宁来说,新的开始和新的人生并不会对本身造成多么巨大的影响,可是对于心境而言,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有一个好的心境,就有一个好的起步点,一个好的起步点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而言,是有很大的作用的,这会关系到他会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他所遭遇到的逆境。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都不能让自己的心里面空着,心里面满满的有东西,就不会无聊,就不会空虚,难过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自己被世界所遗弃,没有人陪伴的时候,自己也可以有事情做,就算仅仅只是权宜之计,也可以让自己显得有目标,有冲劲,不至于百无聊赖,心里面生出许多不该生出的想法。
  李承乾被李二陛下安排了新的任务,以太子的身份主持一场今年的科举考试,苏宁要以副考官的身份辅助李承乾主持这一场科举考试,如今的科举考试可不是过去那种单纯考四书五经六艺的考试,而是崭新的科举考试,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地方的官员位置缺乏和新近需要的官员位置都会被公布出来,想要获取这个职位的,就来参加相对应的考试。
  中央的职位和地方的职位原本在待遇上是不一样的,在大唐,原本京官的待遇会比地方官的待遇好很多,所以很多地方官员削减了脑袋想要做京官,这也是大唐中央集权的一种方式,重中央而轻地方。
  现如今也还是差不多,中央的官员待遇依然好于地方,但是幅度已经相差不大了,相反是各个地方之间的官员待遇有较大的差异,比如一些富庶地方的官员虽然在薪资上并不比穷苦地方官员的薪资高,但是富庶地方的生活条件还有官员待遇以及安全方面都是一等一的,类似于吐蕃高原和西域之地这些刚刚获取的领土中,那里的官员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待遇以及人身安全都没有很高的保障。
  而现在官职需求最大的就是那些新近获取的地方上的官职,很少有人愿意去那些地方做官,环境不好,待遇不好,人身安全也不好保障,所以一般而言通过科举考试的人都不愿意去那些地方做官,针对这样的状况,大唐吏部和礼部一起制定了一个规定,初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一旦通过,至少要在边疆穷苦地方任职三年才可以申请调职,前往内地更加富庶的地方担任更高的官职。
  从第一次改革后的科举考试开始,所有通过考试的预备官员一定要去那些新近获取的领土上担任职位至少三年,然后才有机会参加政绩审核和为官审核,经过吏部礼部和皇帝三方面的同意之后,才可以被调往内地担任更高的职位,不过这个制度也有缺失,所以在这方面也有其他的对应措施,比如做出了什么政绩和在边疆地方担任职位多少年以后可以申请直接调往都城长安城做官。
  纵横部的调查报告显示,通过三年边境地方考验的官员都是有一定能力和干劲的官员,而且大多数都很年轻,都不到三十岁,这样年轻富有干劲的官员如果放在那些富庶安定已经基本上安定下来的地方做官,只会让他失去干劲,让他逐渐适应安稳的生活,失去向上的冲劲,从而变得贪污腐化。
  在那些基本上富裕安定没有大的问题的地方,最适合做那种地方官的是那些已经四五十岁快要致仕的老年官员,而年轻官员不应该呆在那种地方,更应该在边境和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考验自己,然后获取更强的能力和更高的晋升阶梯,到时候可以直接作为中央高层官员的候补。
  从政法大学里面出来的这些学习了儒家法家纵横家等百家之术的学识渊博且有行动能力的年轻学子官员,他们应该在更加艰苦的地方锻炼,成为大唐将来的栋梁之才,那些富庶的安定的安全的政通人和的地方,不适合年轻人去折腾,那里恰好适合黄老之术,与民休息,不去打扰民众,让他们安心的生产,保证好治安和法律就可以了。
  科举考试为此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年轻学子通过科举考试之后唯一可以取得地方就是四方边境,吐蕃、西域、草原、辽东、倭岛等地,随便选,但是比必须去那些地方,别的地方你没有资格去,不去艰苦地方锻炼之后,你休想去富庶的地方过舒服的官老爷的日子,事实上,你要是不努力干活儿,一年一次的政绩考核绝对能把你给撸下来,不要以为大唐没人愿意吃苦。
  李承乾接到了这个任务之后觉得有些头疼,科举考试乃是如今的大唐最重要的事情,谁都不敢懈怠,皇帝的眼睛和三省的眼睛都盯在科举考试上,让皇太子做考官就是有着不让科举考试被人情关系所侵蚀的意思在里面,皇太子可不怕你的什么权利威胁和好处交易这些东西,所以皇太子可以保证这一切的最起码的公平。
  评卷者是按照三比四比三的比例从政法大学的教授讲师、民间著名学者还有三省七部的官员代表选择,一共是一百个人的评卷团队,从三个方面评断一名考生是否有足够的学识、能力和品德担任他所要报考的官位,如果有一方面不认同,那么这个考生就会被罢黜,没有任何理由,尤其是品德方面,如果人品有问题被看出来了,直接PASS。
  关于本次科举考试的考卷范围和命题,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纵横部的代表更进一步提出科举考试是国家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确确实实可以选拔出治理地方发展地方的实干人才,卷面考试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有些时候的部分要害职位如果没有实际操作的考核,就不可以贸贸然的授予职位。
  副考官苏宁表示赞同,他也认为某些对于专业能力要求很高的官位,在一张卷纸上难以察觉出什么不一样的,和主考官皇太子李承乾进行交流之后,皇太子李承乾将制定实际测试的权力赋予苏宁,认为卷面考核考不出来的东西就要在实际考核中测试出来,否则,万一选拔出来一个只会读书什么也不会的家伙做官,那地方可就一塌糊涂了。
  苏宁受命之后把这个消息上报给了李二陛下,李二陛下很快批示同意这样做,并且如果实验的很成功,以后的科举考试就都要加上这个测试内容,测试实干才能,如果实干不过关,那么考试的名次再高也没用。
  消息一经传出,举国考生震动,无论是政法大学毕业的还是民间自发参考的考生都对此表示忧虑,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实干到底代表什么,意味什么,需要如何考核,需要何种考核标准,如何才能算得上是通过了考试,如何才算是可以正式做官,而且还要去那么遥远的地方那么艰苦的地方做官,朝廷的科举真的要弄到这样的程度吗?
  不过这样的考核方式是整个大唐的官方都认定的,那些很有资格的老人们也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的,他们都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官员的进步,有利于地方上的发展,一群年轻的学生官员在那些地方磨砺自己,很有利于将来朝堂上实干官员的扩充,利于大唐的长远发展。
  皇帝就这样拍板的,朝堂上的大佬们也是这样认定的,你不想参加考试可以,想参加的人多得是,大唐别的不多,就人多,人一多,人才也就多,更别说现在很多的寒门子弟都可以读上书学习知识,不用多少年,大唐的人才储备会达到一个非常恐怖的程度,按照苏宁之前定下的教育体系前景规划来看,不用多少年,每一个大唐的道都会有一所代表性大学,和长安的大唐政法大学是一样的性质。
  每一个县都有一所小学,每一个州都有一所中学,虽然道不是行政单位,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唐以道为单位建设大学的计划,把教育规范化,尽可能的免费教育,免费供应午餐等等,尽可能的减轻百姓的负担,让每一个适龄学子都可以读书学习,开启民智,等到那个时候,大唐将再也不用担心没有人才可以用了。
  现在的科举考试还是过渡阶段的科举考试,因为国民教育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建立起来,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还是书本的数量和教育资金的数量,这都限制了大唐普及教育的能力,这两年大唐四面开战,现在还有波斯方面的战役处于相持阶段,虽然不用大唐负担费用,但是那也是需要人力物力的。
  战争影响了大唐的教育建设和地方建设,战争结束之后,从战争中获取的巨大利益就要全部投入到恢复建设中和教育建设中来,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就是一个信号,一个大唐未来几年间的施政目标从战争转移到建设上的信号,为此,整个大唐的人们都要做好准备。
  科举考试只是一个开始。
  在李二陛下阅读完整部《资治通鉴》的当天,也就是《隋卷》的最后一卷的时候,贞观十四年三月初一,天气凉爽的时候,大唐帝国改革后的第四次科举考试正式开始,开考当天,李二陛下把苏宁喊到了宫中,把整整一部《资治通鉴》还给了苏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