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3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8/451

  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军队就算是人数再多,也是乌合之众而已,没有威胁力,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后汉光和六年,黄巾贼军起事造反,明明只是乌合之众,却将有明确的建制和制式武器的官兵打的大败,一开始的措手不及还可以理解,但是一个月之后呢?两个月之后呢?
  官军还是不停的溃败,整个中原山东之地几乎尽数为黄巾贼军所攻占,他们哪里来的战斗力?哪里来的战术战法?一开始可以归咎为偷袭,但是之后呢?那些郡县的县令和太守结城自守,都有守城武器,有刀有枪有弓箭,可是黄巾贼军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却依旧可以把那些城池给攻下来,把成建制的几百上千的官军给打败,因为什么?
  不说黄巾贼军在后来被分割消灭了,接着又一次东山再起,他们的战斗力似乎并不像书中所描述的仅仅只是乌合之众而已,乌合之众是没有战斗素养没有战斗意志和统一领导指挥的民军,可是黄巾贼军并不是单纯的乌合之众,他们取得了很多胜利,打败了很多官军,后来的国贼董卓,精锐的西凉兵马都被黄巾贼军打败过!
  董卓的西凉军可是长年累月在边境和外族打仗的军队啊,战斗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后来关东诸侯联军都讨不到好处,那可真的不是乌合之众可以做到的事情啊!精锐大军也不过如此啊!
  可是我们还是把他们当作乌合之众,所有人都视为乌合之众,蚁贼,区区乌合之众,区区蚁贼,却使得煌煌大汉四百年就此倾覆,诸位,黄巾贼军之于大汉,阿拉伯军之于波斯,何其类似也,何其类似也!诸位,你们认为呢?”
  杜荷不说还好,一说出来,所有人都觉得他说的很有的道理,他们都读过苏宁的苏氏三国,的确,苏宁把黄巾贼军形容为乌合之众,可那都是历史人物们亲口说的乌合之众,也是三国志里面记载的乌合之众,但是,他们当真是乌合之众?武器,建制,战术战法,领导,他们的确是类似于乌合之众的军队,但是,他们却是拉开了汉王朝覆灭序幕的始作俑者……
  这是乌合之众可以办到的事情吗?
  “你还别说,还真是啊!青莲,这是为什么啊?”程处默拍拍脑袋瓜子,惊讶的询问道。
  杜荷舔了舔嘴唇,很坚定的说道:“那些阿拉伯人,悍不畏死!”
  柴绍猛地瞪大了眼睛。
  悍不畏死!
  的确,的确,的确是这样!一般的军队若是在平原之地上遇到了对方的骑兵,不是结成军阵对抗就是一条死路,他们都明白步兵对付骑兵就是死路一条,死亡率很高,这是共识,几乎没有步兵敢于单挑骑兵,但是那些阿拉伯人不是,连正规的武器都没有,连盔甲都没有,装备甚至不如大唐的新兵蛋子,但是战斗意志却极为坚韧!
  而且,杜荷说的没错,没错!悍不畏死!那些阿拉伯人的确是悍不畏死,一个衣衫褴褛的阿拉伯步兵,只拿着一支长矛就敢怪叫着冲上前去和波斯骑兵单挑,也不管波斯骑兵是否会杀死他,就是一个劲儿的拼命攻击那个波斯骑兵,很多时候这些阿拉伯兵会被杀死,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好几个阿拉伯兵冲上来把波斯铁骑的马给刺倒,然后把躺在地上的骑兵杀死!
  悍不畏死!
  他们根本不害怕,根本不知道撤退,只知道不停的进攻,他们的战术战法的确是陈旧老套甚至不存在,但是他们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都是一等一的强悍,遇到了被奢靡的生活摧毁了意志的波斯军队,他们就像是老虎,而波斯只是羊,没有斗志的羊,装备再怎么精良,也不会是悍不畏死的老虎的对手!
  这和当初汉末时期的黄巾贼军造反何其相似,何其相似!简直就是翻版!
  刚才观战的时候,自己只是被他们的战术战法所震惊,感到极度的无趣,可是不知不觉间,居然忽略了这样一个可以左右战局的重要情报——阿拉伯人的战斗意志极为坚韧,几乎是不把最后一滴血流干,就绝对不会屈服!
  这是什么样的战斗意志?什么样的军队才会有这样的意志?这到底是为什么?还有,当初的黄巾贼军为何那样的悍不畏死?为何那样的奋战不止?是什么给了他们力量,让他们在如此的逆境中逆转形势,战胜在物质上远远胜于他们的波斯人?是什么给了他们一个步兵敢于单挑一个重甲骑兵的勇气?
  这样的军队,一旦得到了波斯的富庶,就会急速发展,发展的极为恐怖!李二陛下的决策是多么的正确,如果不在他们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把他们给消灭掉,将这种可怕的敌人消灭在萌芽之中,他们就会发展成庞然大物,连大唐都无法不严阵以待的庞然大物!
  幸好,幸好,大唐的君主非常睿智,大唐的军队非常能打,不至于给这个可怕的敌人以喘息发展之机。
  如果自己只是认为他们是乌合之众,到时候两军交战的时候,大唐就会轻敌,轻敌是最要不得的,一旦大唐骑兵们看到了那些悍不畏死的阿拉伯人是如何吐血也要把骑兵拖下战马砍死的时候,大唐的军人们就会怀疑自己眼前所看到的一幕,并且失去一部分斗志,如果连自己都是这样的,那么大唐的失败将不可避免!
  董卓的军队也是那样的能打,不照样输给黄巾贼军?
  真的是不可以小看他们,真的是不可以小看任何一个对手,柴绍真的挺感谢杜荷的,多亏他发现了这一点,否则,自己真的要成为国家的罪人了……
  “青莲,你说的很对,阿拉伯人的确有一种让我们无法理解的悍不畏死的精神,这种战斗精神会非常的麻烦,他们会战斗到最后一刻也不停息,如果不杀了他们,他们就算还有一口气也要和你纠缠,这种战斗意志很可怕,你们回去之后要把这个情报告知所有的士兵,告诉他们,我们将要面对一批极为难缠的对手,对付他们的方法就是一个,将他们斩尽杀绝!”
  柴绍恶狠狠的话语让大家伙儿都知道,柴绍的斗志被激起来了,他认为自己遇到了等级相近的对手,觉得正好是棋逢对手,可以拼尽全力大战一次,看看谁是英雄谁是狗熊,没错,小将们也渐渐地觉得血液开始加热,似乎有沸腾的趋势了,这样敢于战斗的敌人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了,这样的敌人,绝对是适合大唐军队拼尽全力的对手!
  战斗任务很快下发了,柴绍也通知了波斯人,这一次就让大唐军队来对付阿拉伯人,大唐军队要狠狠的收拾阿拉伯人,没有柴绍的明确要求,波斯军队不可以进入两军交战的战场,免得造成误伤,这次的战斗,由大唐军队独立承担,基础目标——夺回前两道防线,升级版目标——夺回卡迪西亚。
  波斯人觉得不可思议,觉得那位英武不凡的中国将军是疯了,他们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波斯三十万军队都没有打败阿拉伯人,那位中国将军只有七万军队,他是哪里来的勇气和信心让他做出这样的保证和要求?他难道觉得仅仅七万军队就可以让他把那些残暴的不怕死的异教徒打败吗?把他们打回起点,难道这位中国将军还打算率领中国军队把美索不达米亚夺回来?
  他在说笑话!不,他疯了!
  那些对大唐军队抱有很大希望的人纷纷觉得失望,那些原本在观望的人又打算重新和阿拉伯人进行接触,试图获取一些比较好的待遇——在泰西封被攻破之后。
  没有波斯人认为大唐军队可以做到这一点,甚至连对他们抱有最大希望的小皇帝和伊萨姆都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伊萨姆劝说了柴绍很多次,甚至小皇帝亲自出马劝说柴绍,以至于他背后的那些顾问们也站了出来劝说柴绍停止他那不切实际的想法,对于这些质疑和劝说,柴绍一概不听。
  我并不需要听你们的命令,我只需要把阿拉伯人打败就可以了,其他的,我不在乎。
第八百六十四章
最强之交锋(上)
  确定了要和阿拉伯人面对面硬碰硬的来一家伙之后,柴绍就开始召集诸将制定战术战略,如何应对这些悍不畏死的阿拉伯人的不要命的进攻,大唐军队再怎么剽悍骁勇,估计也无法对他们的精神造成重创,这些悍不畏死的家伙也不知道为何如此坚韧,正所谓恨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大唐虽然很强横,但也怕不要命的。
  阿拉伯人就是那些不要命的,打起来真的好狠,一个步兵就敢单挑一个骑兵,虽然那个骑兵的战法蠢蠢的,但是也是骑兵,还是重甲骑兵,那铠甲比大唐的大部分骑兵都要厚实,那些步兵尚且不畏惧,更别说其他的了。
  柴绍和小将们不知道阿拉伯人为何如此悍不畏死,如果苏宁在的话还可以给他们一些意见,比如阿拉伯人之所以如此狂热且悍不畏死是因为宗教的原因,当初的黄巾军之所以在初期如此悍不畏死的作战也是因为宗教的原因,人是很容易被鼓动的,有时候不分阶级不分地位,都很容易被鼓动,一旦被鼓动起来了,恐惧什么的都会被抛到脑后。
  人都是怕死的,但是人也有不怕死的时候,宗教就是可以让人不怕死的一种方式,但是不论是何种方式,通往的道路只有两条,也只有这两条道路可以让人不怕死,一条是爱,另一条是信仰,总归是要有点儿念想,所以才会不怕死,把心里面填满,就没有空档可以装恐惧了。
  阿拉伯人是用信仰武装起来的人,他们符合所有狂热者的要素,比如穷苦出身,比如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比如崇拜某一个英雄,然后得知了宗教的存在,得知了神明的存在,他们没有文化,没有分辨力,也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只要他们对现实不满,就有鼓动起来的可能,越贫穷越分化的地方就越容易鼓动,鼓动起来的狂热程度也最高。
  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是很苦的,在崛起之前他们获得很苦,所以就有了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播基础,同样的古代欧洲会有基督教的传播,古代的印度会有佛教的传播,到了中国,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信奉宗教并不能被皇族接受,宗教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总会产生世俗权力和神权的斗争,欧洲被神权征服,中东和西亚直接就是政教合一,而中国则是世俗权力征服了神权。
  所以中国有宗教,有宗教传播,却永远也占据不了主流。
  这就是那些狂热信奉某一宗教的人的可怕之处,乃至于政教合一的国家的可怕,这些国家里面人人都有信仰,上层的权力斗争并不会影响下层普通群众的信仰,他们真诚的信奉着某位神明,深切的希望生命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希望,因为这些原因,狂热的战士也就诞生了。
  对于大唐充满理性和自信的骄傲战斗习惯,大唐的战斗力是用战斗堆积起来的,大唐的斗志是无数次的胜利激发的,大唐的战斗精神是凭借着严明的军纪军法所塑造的,这是一支渐渐向国家军队的精神靠拢的军队,是一支渐渐向职业军人靠拢的士兵组成的军队,宗教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影响。
  他们或许会在战斗之前祈祷一下神佛,可是最主要的还是关怀着他们的家人,希望已经去世的家人或者亲人在天上保佑他们,而没有家人或亲人去世的才会请求神佛的保佑,大唐军人的最大期盼和心理慰藉是爱,对家人的爱,对家乡的思念,而非信仰。
  或许之前还不是,只是为了应付征兵条例而不得不参军,可是这么多年来,所有人都知道了,战争可以为大唐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打仗不仅仅是为了国家打,更是为了他们自己打,为了他们自己打,就是在为他们所爱的人打,希望自己和所爱的人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父母,妻子,子女,那是他们最大的信仰,也就是爱与责任。
  一支以爱与责任为心灵填充物的军队与一支以信仰和希望为心灵填充物的军队之间的交锋,是很有看头的,说是目前世界上精神最强大的两支军队也不为过,一支军队的精神强大与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它的战绩与战斗力,阿拉伯人拥有信仰,所以他们战胜了空虚的波斯人,大唐人有爱,信仰并不能摧毁大唐的爱。
  怎么看也是势均力敌的交锋,怎么看也是一场非常激烈的交锋才是。
  所以柴绍非常的关注,哈立德也非常的关注。
  从泰西封内部的眼线所带出的关于一支很奇怪的军队抵达了泰西封并且接到了波斯皇帝亲自接待的消息,这让哈立德觉得有些疑惑和不解,什么军队可以让波斯皇帝亲自迎接接待?那是什么波斯大将军回援?接下来的情报让他有些目瞪口呆,一群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军人组成的军队,他们说的话我们听不懂,他们写的字我们也看不懂。
  内部消息是,这是一支来自于东方的强大国家的军队,数量大概是在五万人左右,据说是波斯皇帝身边的亲信亲自跑到那个大国去请来的援军,也不知道波斯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但是肯定不小,出动了五万人的军队,显然也不是弄着玩玩的,而是非常在意的非常重视的,波斯皇帝和那个大国的皇帝说不定已经结盟了。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这个好像在什么地方听过……对了!伟大的先知在去世前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国,中国人,似乎就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据说他们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有非常辉煌灿烂的文明,罗马人似乎和他们曾经有过很好的来往,虽然那时好几百年前的事情……
  这个让先知如此憧憬的国家,为什么会和那群贪婪且愚蠢的波斯人混在了一起?还如此大力的相助他们?这到底是为什么?先知不可能有错,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人被波斯人蛊惑了,波斯人一定用大量的钱财和宝物收买了中国皇帝,所以他们才会帮助波斯人!对!就是这样!
  几乎是一瞬间的,哈立德做出了决定,如果中国人会帮助波斯人前来攻打自己的军队,那么自己一定会狠狠的教训中国人,让他们醒悟,让他们知道谁才是他们真正的盟友,谁才是真正的朋友,波斯人是在欺骗他们,实在用钱财那种庸俗的东西蛊惑他们,拥有大学问和大智慧的中国人不应该那么容易被蛊惑的,除非是中国的皇帝是一个贪婪的人!
  恩,不仅仅要教训中国军队,更要教训中国的皇帝,居然那么轻松就被波斯人给收买了,帮着波斯人攻打那么憧憬他们的先知的追随者,真的是太伤人心了!
  哈立德觉得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很恼火,他发誓,只要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出现在战场上,就一定要狠狠的教训他们,把他们给打醒,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当然,不能下手太狠,我们是要互相往来的,是要去他们那里寻求真正的学问的,先知说的话,一定没错误,一定要按照先知说的,去中国寻求学问,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幸福!先知,虽然你的肉体已经离开了我们,可是你的灵魂依旧伴随着我们,您一定会伴随着我们,直到我们找寻到追求幸福和心中理想的道路,先知,您一定会看着我们的……
  哈立德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信徒,是一个虔诚的穆罕默德的追随者,他坚信着他心中的先知所说的一切,他坚信着他的先知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都是有道理的,他要为了先知的遗憾狠狠的教训中国人,那些被金钱冲昏了头脑的人!
  虽然不知道中国人的战斗力如何,但是居然和波斯人混在了一起,想来,战斗力也不会多强,再强也强不过罗马人,罗马人再怎么强也不是我们的对手,所以,对付中国人并不难,只不过,还有很多希望知道的事情,比如,中国人是否知道先知的存在,中国人是否知道先知所说的学问到底是什么,中国还有多少人掌握着这种学问等等……
  当然他还要质问中国皇帝,为什么要和他们作对,本来,他们应该是朋友,打通了通往中国的道路之后,信徒们应该就去那里追寻先知的脚步,可是,中国人这么做,简直是太伤人心了!
  哈立德很生气。
  柴绍当然不知道他和大唐军队已经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哈立德眼中背叛了他们的人,就算知道了也只会觉得莫名其妙,什么伊斯兰教,什么《古兰经》,听也没听过,《金刚经》和《道德经》倒是听说过,和这个有关系吗?先知是谁?我不认识,他怎么知道学问在中国?我都不知道啊!
  柴绍很无辜,他躺枪了,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是,和一个狂热的教徒讲道理就和自杀一样,不要指望能够让他用正常的思维去考虑正常的事情,这是不太现实的,要和他讲道理,就要懂得他的思维,然后和他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交流,不过基本上没有人有这样的耐心,所以一般都是一枪解决。
  柴绍没有枪,但是有火炮,所以决定一炮解决掉,这才是王道。
  想要对付那些阿拉伯人,摧毁他们的信仰,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柴绍从军事角度来说,用新式武器打击那些人,他们就算再悍不畏死,也会对火炮产生恐惧,对那种震耳欲聋的巨响还有那种非常恐怖的震动以及火炮的巨大威力产生恐惧,这种恐惧一旦产生了,就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了,再怎么着也是人,再悍不畏死也是人,都是人。
  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就有恐惧的时候,不是吗?自己有三十门火炮,那可是最强力的武器,到时候狠狠的对着他们轰,然后燃烧罐和投石机出动,接着强弩和弓弩发射,箭雨不间断打击,狠狠的收拾他们,最后骑兵以锥形阵冲锋,用和波斯人完全不同的冲击战术,把他们完全搅乱,绝不停止奔跑,最后步军结成军阵稳步推进,将他们彻底碾碎。
  而且这种进攻不会那么简单的停止,强大的骑兵的冲击力也不会停止,不会像波斯人那样穿那么重的盔甲导致体力的不足,从而使得马匹不能急速奔跑并且长时间坚持,在战场上,速度才是骑兵的生命和杀伤力的体现!
第八百六十五章
最强之交锋(中)
  决定要出战的这一天早上,柴绍起得很早,昨天就听说了阿拉伯军队有异动,似乎正在集合军队的消息,柴绍随即判断这是阿拉伯人不打算继续等待而是准备出兵攻打波斯人的首都了,大概是听说了大唐的援军抵达,让阿拉伯人多少有些担忧,那个叫哈立德什么的既然是个名将,就一定明白拖得越久,变数越大。
  柴绍本来是不着急的,因为波斯人给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比大唐给的待遇还要好,吃的全是美味的羊肉兔肉鹿肉之类的不说,还有很奇怪的其他的食物,虽然叫不上名字,但是都很好吃,而且还有酒喝,还有水果可以吃,士兵们吃的都很满意,把连月赶路留下的疲惫一扫而空,饱饱的睡了几个觉以后,状态彻底调整好了。
  状态调整好了,其他的就很容易了,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将重新恢复到顶峰状态,不,不仅仅是顶峰,是更加强大的状态,天天吃肉,状态自然好,大唐现在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军人的待遇进一步提高,可是天天吃肉的除了西突厥和薛延陀的两支驻外军队,其他的军队也就一个礼拜可以吃一次肉,对了,肉食军,肉食军的建立,十二支敢死队一样的存在。
  大唐现在是处于府兵制和募兵制共存的地步,也是府兵和常备军共存的时代,府兵主要负责对外作战,常备军主要负责征服领土的管理和占领,当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非常强悍的特殊部队就不应该按照府兵的模式半农半军,那会损失战斗力,还是应该长久保持比较好。
  所以如今的炮兵、八牛弩队、投石机队和十二支肉食军属于常备军里面最精锐的最主要的一部分,而其他的常备军则属于卫戍军,也就是驻守当地的军队,常备军里面分为常备守卫军和常备战斗军,常备守卫军就是州县兵之类的,常备战斗军是大唐战斗力最强的常备军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快速进入战斗状态的最强军队。
  虽然服兵役就是毫无疑问的主力军队,但是府兵的存在因为农业的限制而导致府兵并不能不分时节的战斗和远征,尤其是远征,那就必须要由身为职业军人的常备战斗军来担负这个责任,所以府兵虽然是主力,可是在用途上除了最大的国家战争里面需要用到府兵,其他很多时候军校的学子可以承担那一部分,常备战斗又可以承担剩下的部分。
  也因此,因为考虑到军队军心的问题,由府兵制度下兵将不互为统属的特殊优点也消失了所以为了保证军队不成为某一个将领的私人军队,同时也为了保持常备战斗军的战斗力,李二陛下下令,常备战斗军的驻地就是长安城外,府兵不需要再来长安城戍守了,长安城的戍守任务就交给常备战斗军。
  而且因为军校学子的活跃表现,大唐军队现在有很多的基层军官都是军校学子担任,相当一部分极其优秀的已经进入了军中的中高层,比如杜荷,所以呢,他们的另外一层身份——天子门生,将会是皇帝直接领导军队的一个很有效的保障,参谋总部只有在皇帝授权的情况下才可以指定战斗计划,接着皇帝下发虎符,参谋总长开始调兵遣将。
  经过上一次的募集之后,常备战斗军的人数已经有了二十万,占据大唐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余常备卫戍军的数量是三十万,也就是大唐目前处于常备军和府兵对半开的状态,这主要也是府兵当中的一部分被转为常备军的原因。
  柴绍统帅的这七万兵马毫无疑问,都是常备战斗军,也就是大唐最精锐的二十万军队里面七万人,战斗力最强的佼佼者,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支装备了火药武器的陆军,无论从军队装备还是军队兵员素质以及将领素质和基层军官素质来说,这支军队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罗马军团里面最厉害的拿过来,照样揍给你看!
  唯一的例外,就是眼前这支用狂热的宗教思想武装起来的阿拉伯军队,这支军队在目前而言装备战术都是落后的,原本他们根本不是萨珊王朝的对手,可是正是因为狂热的教义与崇拜使得阿拉伯军队虽然装备落后,可是战斗力极强,汉王朝之所以可以平定黄巾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黄巾军自己的错误,而在阿拉伯军队没有犯什么错误的时候,绵软无力的萨珊王朝自然毫无还手之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8/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