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451

  泉盖苏文立刻就打起了外部世界的主意,唐军,或者是百济,新罗就不要想了,和他们的积怨太深,以至于不可能有丝毫谈事情的机会,新罗人恨不得高句丽人都饿死;那么唐人呢?不知道,这个泉盖苏文心里面真没有底,而且唐人也算是高句丽的国仇了,抓走王上,杀死了姜老将军,和唐人和谈购买粮食,这一件事情要是传出去,估计自己也就差不多了。
  那么只有一个选择了,也是泉盖苏文这里比较近水楼台的——百济国。
  百济没有参加这一次几乎是席卷了整个朝鲜半岛和辽东大地的辽东会战,就像是一个乱世中的桃花源游离于几大势力之外,而且就泉盖苏文所知,百济国向来和倭国有所来往,之间的关系也还算是不错,如果可以抓紧时间的话,说不定可以从百济和倭国订购粮食,然后把这些粮食从水路运回自己的领地,还不用担心被劫掠,只要不被唐人知道。
  泉盖苏文本身和百济没有什么仇怨,而且百济这么多年来和新罗倒是关系很差,百济人应该不愿意看到高句丽被新罗消灭了,然后新罗掉转头来和百济开战,消灭百济,所以泉盖苏文觉得和百济做这笔生意应该是十拿九稳的,相对于自己这里的便捷交通,其他两个家伙或许就困难许多了。
  正如泉盖苏文所分析的,李越男和金胜面对缺粮的情况的时候也是极度的担忧,金胜稍微好一点儿,还有两个多月的缓冲期,加上他宣布从今日起削减掉所有人口粮的三分之一,他带头削减了自己口粮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没有人好意思反对的情况下,他又获得了一个月的缓冲时间,有时间好好的思索一下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李越男就痛苦了,他只有十天时间,即使他第一时间下令把大斛盛粮改为小斛盛粮以便争取时间,可是满打满算,他也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还是大家伙儿都不闹情绪的前提下,从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他该如何获取到救命的粮食,这是一门科学,一门非常值得探究的科学。
  唐人?百济人?新罗人?
  和唐人接壤的地方被泉盖苏文堵死,和百济人新罗人接壤的地方也被截断,北边长城地区他根本没有试图占领,而且那里现在饥民遍地,如果派人从那里订购粮食,难免不被那里那些饿急眼的乱民给抢走,那就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去护送粮食了,至于契丹部已经被干掉了,再往北似乎不是那么好寻找到人烟,可是往南更是行不通,往西北也是苦难重重,唯一可以走的路线就是往北,去寻找比契丹人更北一点的部落换粮食。
  至于金胜也选择好了交易的对象——新罗人,新罗人固然和自己打过仗,不过当时金胜并不显眼,而且并没有和新罗人直接交手,他当时负责的是后勤,而且他和泉盖苏文不一样,和新罗有彻骨仇恨的是泉盖苏文,新罗人三任主帅都是被泉盖苏文给打败的,最后一任姑且有东部联军在里面,可是主要还是泉盖苏文。
  如果许诺以泉盖苏文的脑袋和一块土地,说不定可以得到粮食的援助,而且双方只隔着一条江,运送粮食更加方便。
  三方面就此开始了各自的行动,泉盖苏文派人去联系百济,李越男派人去寻找比契丹人还要北一点的部落,金胜则派人渡过江去和新罗人洽谈,三方面都准备好了对应的条件,李越男甚至还打算请这些部落派兵援助,这些寒冷之地的家伙都很能打架,战斗力强,性格彪悍,请来了绝对是一股很大的助力。
  而苏宁也在第一时间探听到了三方面的共同动静,血滴子的密探潜伏在这三人身边,而且数量不少,时间很长,长到了血滴子成立之初,那些密探可都是血滴子的老人了,这一次解决掉高句丽之后,苏宁打算将他们调到总部去培训新人,这些人为了这一次的行动估计也是费尽心血,很累了。
  对于这个情况,他在几个月前就已经确定了,高句丽的三方面势力肯定有需要粮食的那一天,而且肯定也不会寻求唐人的帮助,因为这一切就是唐人造成的,他们也不会傻乎乎地来找自己卖给他们粮食,按照三个现在的情况来判断,他们做出的决策都还是比较明智的,李越男去找更北一点儿的人,金胜直接去找新罗人,泉盖苏文派了几条小船走水路去找百济人。
  可惜大唐的兵马还是没有到位,苏定方据说已经率兵往营州赶去,足足三万人,而其它的兵马还有些时候,要等到国内的常备新军和府兵新军招募完毕之后才能离开草原奔赴辽东战场,苏定方只是前军,帮助秦琼那紧缺人手的营州要地撑场面,两人又是翁婿,和苏宁又是兄弟,最好不过了。
  说实话,苏宁还挺担心秦琼的,刚开始打仗就兵分两路了,虽然自己这儿也危险,但是不知道高句丽打算的时候,秦琼他们更危险,两万多人和高句丽十五万人拼,现在倒好了,秦琼很意外的打了一个大胜仗,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把契丹人这个后患给灭掉了,据说是全族夷灭,男女老幼都没有放过。
  苏宁也不知道秦琼的身体怎么样了,马上就是非常严酷的寒冬,辽东的寒冬可是赫赫有名的,这么冷的情况下秦琼的身子骨到底能不能经受住呢?自从几年前贞观革新开始过后,苏宁就力主推广棉花种植,认为比起其他的材料,棉质衣服更容易抵御严寒,原本的辽东之地非常寒冷,冬天非常不易与行军,但是有了棉衣和护耳手套之类的棉质衣物之后,这种情况就会得到缓解。
  李二陛下派人去辽东实地考察之后,当时张俭就表示可以一试,辽东的冬季实在是太过于寒冷,当初隋王朝大军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就吃过大亏,大唐不可以也吃亏,所以李二陛下就准了苏宁的意见,开始选择一些地方种植棉花,虽然李二陛下对于苏宁所说的这种原本用来观赏的奇怪花卉可以种植织衣服有所怀疑,但是还是照做了。
  第二年,以种植的棉花做衣服的工程在那些被俘获的外族女子织工中开始了,和以往的纺织不一样,棉花这个东西还需要不少程序的先期制作,然后细致的塞入织好的其他的单衣中,和以往的用麻布丝绸直接织衣服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织好的衣服穿到身上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原本非常寒冷的冬天大家都不愿意去外面,但是只是穿了一件单衣,又在外面裹了一件厚实的棉大衣之后居然就可以在外面的严寒之中行走而不觉得冷,这种特别的衣服被上报给了李二陛下,李二陛下亲自试穿之后也表示非常的高兴——他从没想过这种目前被少数人作为观赏花卉的植物还有这样的功效。
  苏宁又得到了赏赐——十件最新的棉大衣……
  之后,棉花做为秋冬两季的军队军服基本材料就定了下来,棉大衣开始普及,无论是军队还是市面上购买到棉衣的人们都对这种暖和的衣服非常喜欢。
  如今既然打算在冬天行军,那么苏宁设计的一系列保暖服饰也该出场了……
第八百三十二章
瘟疫爆发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行军打仗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有足够的粮食,有足够的军费和足够的军械,而这三样发动战争和进行战争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后勤的体现,所以又有打仗就是拼后勤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是一旦两个国家两支军队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后勤往往就会成为决定性因素。
  在古代,限于生产力的水平,粮食的储备量一般都不会很大,不管这个国家多么庞大多么富庶,都是一样的,国家的战略储备粮食可以供军队征战的数目最多也不会超过一年,因为粮食首先就有一个储存期限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收成的问题,而且这还是只有一支军队打仗而不是同时开辟几个战场的情况。
  古代兵法之所以忌讳两线作战,就有粮食供应不足的考虑在里面,没有比较好的储备粮食的手段和足够的粮食,根本就不敢打仗,一打起来除了军队的食用以外,还有运输粮食的队伍的食用限额,人吃马嚼的,秦始皇建造长城的原因就是算了一笔账,发现比起外敌入侵就出征这样的损耗,还是建造长城更加省钱一点。
  高句丽原本就不是一个很大的国家,饶是大唐这样大的国家,那么多的领土和耕地,在得到了高产作物种子的前几年还是没有同时对薛延陀和西突厥开战的底气,否则贞观五年六年的时候就可以开战了,那个时候也不是没有过相对应的考虑,但是李二陛下召集民部官员算了一笔账之后,郁闷的打消了这样的想法。
  别说西突厥了,就是薛延陀也打不了,武德末期和贞观前四年的粮食储备基本上都被贞观四年的东突厥会战消耗掉了,而其后紧随而至的灵州之役越打越大,也消耗掉了大量的粮食,以至于刚刚得到土豆和水稻的时候,大唐正处于一个即将就要粮食见底的情况下,所以李二陛下才会那么激动,那不仅是往长远考虑了,也有为眼下考虑的想法。
  之后情况稳定了,钱财的收入剧增,粮食产量剧增,江南崛起计划开始之后,扬州和荆州两个地区的粮食种植开始了一年两季度的实验,之后大获成功,才逐渐开始推广在江南的种植,关中地区扩大的种植面积和受众人群之后,粮食的危机才逐渐解决,之后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钱财的充裕之下,李二陛下大把花钱把农业拉了起来,贞观六年以后大唐的粮食储备才回到了贞观四年的水平。
  不过只要扛住了最艰苦的时期,接下来就容易了,贞观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四个年头连年大丰收,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贞观八年九年两年的粮食产量更是把大唐的数百座战略粮食储备仓库堆的满满当当的,长安城周边的数个大型粮仓堆的都冒了尖儿,就这样能够还有很大的富裕,土豆和稻米堆的到处都是,黄澄澄金灿灿的一片特别喜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贞观十年,随着江南的问题被苏宁逐渐理清楚,财政充裕,粮食充足,各项改革计划稳步推进,内部基本稳定,李二陛下才会提出解决薛延陀和西突厥的战略思想,授权参谋总部全权策划整场会战,一举消灭薛延陀和西突厥,把北方边患彻底扫清,为下一步东征和西进的战略奠定基础。
  这样充沛雄厚的国力支持下,大唐才有底气发动草原会战,才有底气开辟两个战场,同时进行,高句丽这个战场是预料之外的,大唐最开始支撑的非常困难,随着苏宁的奇袭战略实施之后,危机解除了,大唐在充沛的国力和足够的人口的支持下体现出了强大的战争潜力,短短三个多月,二十万人的新兵入伍计划就基本完成了,军事大学的毕业学生也被乘势送入了新兵队伍担任基层军官,和新兵一起成长。
  而相对于大唐游刃有余的战争力量,高句丽则显得疲软无力,国内民众死伤严重,饿殍千里,基本上是处于竭泽而渔、引鸩止渴的状态,三大势力不断的征兵备战,青壮男子没有了就开始对其他的男性下手,男性实在是没有办法上战场了就从健壮的女人身上下手,组织了很多支女子别动队。
  男人用完了,只剩下女子,而小孩子基本上死的差不多了,一千个人里面都看不到一个婴幼儿,后代问题堪忧,这一代打光了,下一代还有多少人成长?年轻人都被拉出去当兵了,然后快速死掉,根本没有机会创造下一代,高句丽的人口锐减乃至于全体灭族都是可以预见的。
  而且随着气候的炎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出现了,贞观十年七月十六日,从高句丽各地潜藏的血滴子那儿突然传来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都惊人的一致,综合判断之后,苏宁可以认定,大同江北岸的高句丽和大同江南岸原高句丽领土上发生了瘟疫。
  行军打仗不可避免的要死人,而死人的尸体会腐烂,会产生细菌,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尸体腐烂速度加快,瘟疫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所以古人在了解到了这一点之后,就会在大战之后立刻将尸体火化或者掩埋,以避免瘟疫的产生。
  而在这场波及整个辽东和大半个朝鲜半岛的战役中,除了大唐有意识的在寒冷的季节就把尸体全部处理掉以外,整个高句丽除了泉盖苏文就没有几个人这样做了,或者说他们来不及这样做就被战争打断了,从五个月前战争开始一直到现在,整个高句丽就没有超过二十天的休战期,总是停了没几天就开始打。
  现在势力派别只有三个所以停战周期稍微长一些,而在之前,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说法,五十多个地方实力派窝在这么一块小地方,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打完之后尸横遍野,没清理完毕呢其他人就又打来了,哪有时间清理尸体?
  尸体没时间清理,就放那儿放着,天冷的时候还好,天气一热,尸体腐烂速度加快,尸体比较密集的地方,方圆好几里的地方都能闻到那股恶臭之味,更加难以接近,整个一片地区就是死域,活生生的生物都看不到几个。
  这不是最致命的,死的人多的地方也根本没有人住,高句丽的人口现在主要集中在几个势力的中心地区,偏远地区除了边防部队就没有人了,千里无人烟,疫病也传染不开,要命就要命在有些人死在了水域周边,乃至于是水流的上游地区,意思就是几百几千个,全死了之后尸体要么在水里面要么在水边上,一开始还好,渐渐的尸体腐烂了,大量肉眼无法看到了的细菌进入了水源地,随着河流慢慢向人口聚居区开始移动。
  于是,高句丽人没有大唐人如今不喝生水脏水,要喝也一定喝煮沸的清澈的水这样的习惯,细菌潜伏期一过,伴随着虽然短暂却一样炎热的夏季到来,瘟疫早已确定但毫无征兆的爆发了,几大水源地周边的人群无一不是得了瘟疫,大同江的主干道因为水流量大,靠着主干道的水源生活的防御兵团反而没什么事情,但是支流周边的那些生活的人就遭殃了。
  总体来说,新罗人因为时间相对充裕,而且国家也是统一的,情况相对较好,在瘟疫爆发的第一时间就组织了防疫队开始对瘟疫开战,也开始喝沸水不喝生水,喝远离疫区的水不喝疫区的水,对疫区进行隔离,尸体焚烧,反倒是控制住了瘟疫的蔓延,新罗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但是高句丽人,大同江北岸的高句丽人就惨了,仍然处于相互对峙并且战争一触即发状态的三大势力都是毫无征兆的就被瘟疫偷袭了,来势之凶猛前所未见,从第一个人高热不起到第一个人死去,仅仅用掉了半天时间,半天之前只有一个人有症状,半天之后不仅全是患者,死者也出现了。
  这一次的瘟疫来的更加凶狠,更加严酷,比之大唐当初的那场瘟疫来的要厉害得多,大唐那样雄厚的医疗实力和苏宁严厉的命令还有军队完全的配合,三管齐下仍然有万人丧命,就更别提根本就没有防疫时间和准备的高句丽三大势力了。
  泉盖苏文还好,兵力多,有时间清理尸体,防灾意识也比较重,最初的瘟疫爆发点不在泉盖苏文的领地,而在金胜的领地中,然后是北方的李越男领地,最后通过边防军团传染至了泉盖苏文的领地,泉盖苏文第一时间派人隔离了北方边境和南方边境,派了足够的弓弩手,见到试图越界之人就杀,杀了不知道多少人然后一把火烧掉之后终于控制住了瘟疫的再度蔓延,保住了他的老巢。
  可是金胜和李越男就不一样了,金胜领地的爆发点就是他的老巢,李越男领地的爆发点是北部长城地区,来势凶猛,从发生到大面积感染几乎没有几天,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金胜之所以发现瘟疫是身边的一个亲卫在执勤的时候突然倒地不起,一天之后死去,吓得他魂不守舍,随后他才开始注意,然后意识到,瘟疫爆发了。
  至于李越男是接到了派往北边找粮食的队伍捎来的信件,得知北边长城爆发瘟疫,人口十不存一,但是等他想要阻止的时候,第一个从长城逃入领地的第一波瘟疫幸存者已经死了,军营出现了大面积瘟疫患者。
  连粮食都拿不出来的高句丽人,怎么还有治疗瘟疫的药物呢?再说了瘟疫就是杀手,不要提什么治疗,先遏制住蔓延再说,否则没等你研制出特效药,人就全死了,大唐上一次战胜了瘟疫的幸运是不可复制的,从那以后,公共安全卫生问题进入了大唐高层的视野,这才开始了整治卫生的垃圾的集体运动,这两年渐趋成熟。
  可是这一切在高句丽都没有出现,该死的人还会死,不会死的人也有可能死,苏宁接到情报的第一时间就严令北方驻守军团封锁如今的唐高边境,不允许任何一个来自于高句丽的人进入大唐领地,不管是谁,不说明身份妄图越界者,直接射杀,尸体焚烧掉,接触这些人的士兵务必戴上手套和口罩,之后去军医那里使用酒洗手,得到军医的允许之后才可以恢复自由。
  高句丽遭殃,总不至于让大唐人也跟着遭殃,辽东半岛没什么人,都是军队,一旦感染了瘟疫可就太可怕了的,而且此处根本就没有特效药,孙思邈人在草原,更谈不上研究治疗瘟疫,高句丽人还是自求多福吧!
第八百三十三章
瘟疫横行
  贞观十年七月二十三日,从前线封锁边境的军队那里传来了有一批高句丽人往大唐防线处接近,在军队示威之后依然前进不止,且情绪较为暴躁,最后薛仁贵当即下令弓弩队发射弩箭,射死了一批人之后,这些高句丽人里面出来了几个会说汉话的人,向薛仁贵叩头哭诉说他们并没有病症,乃是居住地瘟疫横行,不得已离开居住地,前来避难,恳求大唐军队给他们一条活路。
  薛仁贵终究于心不忍,没有下令杀死这些高句丽人,便让这些人在距离大唐军营五里之地暂时居住下来,给他们准备了热水和稀粥,让他们的情绪安稳下来,接着就向苏宁请示下一步的动作,表示自己实在是无法忍心将这些手无寸铁的高句丽平民射杀,军队中也多有不忍之人。
  张亮闻言大怒,当即对苏宁说要把薛仁贵给撤下来,高句丽人是敌人,两国还处于交战的状态下,对方爆发了瘟疫对我们是好事情,而且我们躲避还来不及,你居然还想着把他们给收容到我们的领地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张亮表示自己可以率军杀掉所有试图接近大唐领地的高句丽人,薛仁贵还是太年轻,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张士贵沉默不语,但是在苏宁看来,却是比较倾向于张亮的做法,苏宁自己也比较倾向于张亮的做法,如今大唐可以将边境封锁,并且选择山中泉水饮用,已经是可以做到的最高程度了,大唐的医疗力量基本上都在草原为大军服务,自己这辽东半岛上的医疗力量还是后来才过来的,根本不具备防疫的素质和条件。
  封锁边境是唯一可行的道路,现在还不知道高句丽的瘟疫属于哪一种瘟疫,除了水源传播还有什么传播方式,飞沫会不会传播,肢体接触会不会传播,而已知的情况就是这次的瘟疫致死率非常高,属于烈性瘟疫,一般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三天,而最快的更是从发病到死亡只有短短的六个时辰,半天而已,这几乎赶得上当初被视为灭世瘟疫黑死病的致死率和死亡速度了。
  苏宁不可能放那些高句丽人进入大唐的领地,这是对数万大唐将士的不负责任,在自己人都无法保全的情况下,在这种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想着去帮助别人,那就是愚蠢,而不是仁慈,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更是想都不用想。
  苏宁决定把薛仁贵调回来,不能让他继续呆在那里,否则按照他的性子……
  虽然驱逐那些高句丽人很有必要,但是如果强行强制命令薛仁贵自己去做这种事情,苏宁不知道这会对他的性格产生什么影响,在目前,没有必要为了高句丽人而冒险,所以,苏宁决定把薛仁贵调回来,而请张亮大将军出面,带着他的本部三千铁骑去稳定住边防线。
  “张亮将军,请您带着您本部三千铁骑前往边境,将薛礼和薛礼的本部军队替换回来,而后将高句丽人尽数驱逐,不愿离开者,杀无赦!焚烧其尸,在接到明确命令之前,断断不可让一个高句丽人进入大唐边境!不论健康与否!”苏宁狠下心,做出了这个决定,把兵符交给了张亮,张亮很满意的点点头,接过兵符,转身离去。
  作为辽东道行军副总管,苏宁可以下达这样的命令,当然,也要为此而负责,可是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人会认为苏宁做的不对,再迂腐的文人,都知道瘟疫是怎么一回事,经历过瘟疫的痛苦和恐怖的折磨,没有人希望大唐再一次发生瘟疫,瘟疫再一次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下达完这个命令之后,苏宁又提笔写了另外的一份信件,这是给李二陛下写的信件,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高句丽的瘟疫是高句丽人自己无法阻止和克服的,除了染病的人全部死光,尸体被全部焚烧殆尽,才有可能终止这次的瘟疫,乃至于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瘟疫过后,整个高句丽人口全数死绝也是有可能的。
  大唐虽然有了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取下整个高句丽之地的机会,但是这种方式未免太过于惨绝人寰,对方虽然是敌国,为我中原世仇,但是终究也是人,高句丽人也是人,如果就这样眼睁睁看着高句丽人全部死光,整个高句丽沦为一片死域,却也太过了,所以,苏宁希望李二陛下可以抽掉一些医疗力量来辽东半岛,看看是否有办法把这次的瘟疫给解决掉。
  这并不是资敌行为,而就算从大唐的角度出发,放任这样多的劳动力就此死去,却也是很不划算的一种行为,如果这些人可以感念大唐恩德并且在随后的战争中对大唐少一些抵触心理,那么在大唐占据了这片土地之后,巩固统治也就容易了许多。
  写完之后,苏宁命令手下把这封信件送到皇帝陛下手中,请皇帝陛下定夺,继而微微叹了口气,虽然初时听闻高句丽爆发瘟疫的时候还有些轻松的感觉,可是到头来,心中也是有了些担忧,高句丽人若是真的死绝了,那可就真的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惨剧了,虽然不是任何人直接造成的,可是论其缘由,这数百万人的生命,所有人都要为此负责。
  还有新罗人,还有百济人,现在他们是控制住了,可是难保这次的瘟疫会来一个回马枪,这是谁都无法确定的事情,没有孙思邈的确定和长安总院那些大名医的确认,苏宁可不敢盲目地认为把死人都烧掉了那么瘟疫就解除了,这一点谁都无法保证,只有在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代表最强医疗水准的长安总院的领导下,这次的瘟疫才有可能被解决。
  可惜,长安总院属于大唐,而不属于高句丽,如今长安总院的医生们也都在草原,而不在长安,便是有心,也算是无力。
  至于秦琼那里,苏宁一早儿就派人走水路去通知他,让他多加小心,封锁边境,不允许任何高句丽人通过,尤其那里离高句丽的长城防线比较近,据说现在高句丽的一大批患病难民都被抛弃在了长城一线,要是那里的人进入了大唐领地,那么情况只会更加糟糕。
  苏宁这里都非常混乱了,就更不要提高句丽了,简直是乱作一锅粥,人心惶惶,终日不可安稳,好在三个头面人物都没有患病的迹象,泉盖苏文、李越男、金胜都没有得病的样子,不过这恐怖的瘟疫已经让他们胆战心惊了,金胜已经成为了惊弓之鸟,身边的亲卫死掉之后,他把所有的亲卫都火烧了,然后换了一批绝对健康的,绝对不允许其他人靠近他一点点,他自己把身上捂得严严实实的,大热天的也不怕得痱子。
  李越男的领地更加靠北,本来就是缺衣少食,现在更是缺药,一旦染病必死无疑,很多人都抱着必死的心冲击李越男设置的防线,然后被铁甲军队射死,被军队使用杀敌的战术杀死,李越男的动员大会上就说了,要是不想死,就要把那些患病的人统统杀死,加上那些患病的人一副我死你也要死的模样,军队已经完全不把他们当作同胞去看了。
  接近者,杀无赦!
  然后一把火烧掉,漫天飞舞的灰尘把原本就显得极为灰暗的天空变得更加灰暗,没有一丝阳光透入大地,整个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非常的闷热潮湿,成为了瘟疫传播的绝好温床,虽然瘟疫首先在金胜的领地中被发现,但是李越男这里死的人是最多的。
  新罗人也不想着打仗了,百济人也不在暗中偷笑了,纷纷把军队武装起来,武装的严严实实的,把边境系数封锁,整个大同江沿岸都被新罗军队给封锁了,新罗人史无前例的把整个沿岸都打造成了军事基地,设置了一条绵延了数百里的大防线,对任何试图越过这条防线的人赶尽杀绝。
  本国内部那些感染瘟疫的人也是毫不留情,一经发现,立刻斩杀,迅速焚烧尸体,然后封锁当地,任由那些人自生自灭,只要他们不试图越界,士兵也不想冒着危险去斩杀他们,只要让他们自己死掉然后放火烧掉就可以了,他们动手去杀也会有被感染的危险,所以并不能够冒险。
  一旦感染,就是必死无疑啊!
  张亮抵达了前线之后,二话不说就宣布了苏宁的命令,把薛仁贵和他的本部军马给解职,然后让他们离开前线,回到中军大营,这里被他的军队所接收,薛仁贵大惑不解,可是张亮却丝毫没有解释的意思,强制命令薛仁贵立刻离开,不许耽搁,薛仁贵有心问个究竟,但是被张亮的威压压的没有办法,只好率军离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