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3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2/451

  得了牛耿的指点,张无悔也就没有疑惑了,老老实实的按照苏宁的指示,公事公办,和扬州刺史一起来到了张亮的住处,传达了皇帝的指令——着东海海军大将军张亮率海军全部船只赶赴琉球诸岛援助出海遇难者,不得有误。
  张亮得到指令之后也没有过多的废话,即刻下令海军准备,与此同时或许是出于想要炫耀的心理,就邀请了他所了解到的扬州一带两位最高权力拥有者——管理政务的扬州刺史和管理贪污腐败的张无悔张员外郎。
  这是很正常和合理的举动,张无悔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官场上的事情他也了解了不少,大家相互吹捧,相互帮助的事情没少发生过,即使是贞观年也一样,只不过由于皇帝的大力关注和贞观革新的展开,这样的集体活动少了一些而已。
  但是作为地方军事首脑,和政治首脑以及情报首脑相互结交也是很有必要的,而且现在看来这两个人的关系还不错,知道这两人的身份都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老于人情世故的张亮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机会。
  没给他们两人反对的时间,张亮即刻下令海军准备集结,然后命令自己的厨子在阅兵台上摆上一桌酒席,邀请两位同僚一起观看海军的雄壮。
  说到底,这雄壮与否也不是他张亮一个人说了算的,不过现如今的情况下,已经由不得张无悔拒绝了,只好硬着头皮一起去赴宴,抵达了海军军港的时候,老实说,张无悔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到了,他从来都没有见过海军,连水师也没有见到过,所以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海军,什么是战船,但是如今当他真的看到的时候,确实被震撼了。
  什么是海军?什么是战船?这就是啊!
  和苏宁自己一开始认为的都有了不少偏差,唐代的造船技术其实并不差,只是因为和汉代一样的情况,陆军取得的战果实在是太耀眼了,以至于同一时期的海上征战以及水师取得的成就被陆军完全掩盖了,而且中原王朝基本上都是内陆王朝,对领土的重视远远超过对领海的重视,以至于并没有领海的概念。
  《旧唐书崔融传》记载说“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唐国史补卷下》亦说“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辑居多”;这些都表明唐代航运业非常发达。
  民间如此,军事上也是如此,对外征战的时期,无论是太宗远征高句丽所动用的强大水军和刘仁轨大破日本百济联军时所动用的海军,都是一等一的强大,足以体现出大唐水军的力量,但是和很多时候一样,一个时期内一支军队和一个兵种的强大,并不意味着以后也可以继续强大,就好比陌刀兵一样,除了大唐,没有别的朝代可以用出来。
  海军需要的是数百年的积淀,数百年的经验积累,英国海军的强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练出来的,那是几百年和欧洲其他国家争斗的时候练出来的,和西班牙葡萄牙打仗,和荷兰打仗,和法国德国打仗,英国皇家海军一直都是非常坚挺的,打了几百年才打出一个日不落帝国,海军何其难也!
  但是张无悔可没有这种思维,他所关注的,就实实在在的海军的数量和船只的雄壮,以至于他真的认为眼前的海军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可怕军队!
第六百九十四章
冰火两重天
  在张亮得意洋洋的向张无悔还有扬州刺史许枚炫耀自己的“治军成果”之时,李二陛下正在宫里面经历着冰火两重天,何谓冰?乃走扬州港口出海之李博义、李孝协、李道立三人耳,此三王以扬州作为出海口,如今已经初步品尝到了何谓“地狱航线”,也让李二陛下品尝到了他们的哀怨,故曰之“冰”。
  何谓火?乃走广州南下路线之李神符、李道兴、李奉慈三人耳,此三人选择了广州路线,从广州南下南中国海,一举获得堆积如山的香料,自料已将富甲天下的三人无不欢欣鼓舞,除李道兴被授予交州都督一职而不得不从广州路线南下从而获得意料之外之收获以外,李博义李奉慈二人都是纯粹的运气,此三人让李二陛下感受到何谓“火”。
  至于最后一个李德良,则是选取了北方幽州航线,还没有消息,所以无喜无悲,他身体自幼就不好,兄长也是,兄长病逝之后他才继承了爵位,也因此他参加航线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给他的后代留下些基业,不要因为自己的无能而牵扯到后代,七王出海中唯一一个不为自己而为后代者。
  扬州航线船队大败而归,什么也没有得到,广州航线船队获得堆积如山之香料,即将一夜暴富,这鲜明的对比让李博义李孝协和李道立三个人几近晕厥,也让李道兴李神符和李奉慈三人欢欣鼓舞,一边是冰一边是火,就一个李德良一脸病容的坐在一旁默不出声,李二陛下觉得很不自在,苏宁和李承乾陪侍一旁也觉得不太自在。
  “陛下,我,我,我可是把全部家当都放在船队中了,这,这样一来,我……这总要有个说法吧!”李博义苦着一张脸道,李博义在武德初年和他的弟弟李奉慈一同被封王,不过显然弟弟的运气比哥哥好,两兄弟一人选了扬州一人选了广州,结果李博义中奖了,李奉慈大喜过望了……
  李二陛下瞪了他一眼:“三条航线,三条路线,怎么走,危险多大获益多大都是讲清楚的,你自己选择的路线你怪谁?你要什么说法?”
  李博义浑身一抖,李奉慈就笑着开口了:“哎呀我说兄长啊,你瞧瞧你这,唉,不过,你可别说你把所有的家当都陪里面了,兄长家中那些钱财和珍宝古玩,加在一块儿,可不是一支船队就可以拖垮的吧?兄长过谦了不是吗?!哈哈哈哈哈哈!”
  李奉慈现在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对这个和自己貌合神离的兄长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言,李博义瞬间就把斗争目标由原来的苏宁转向了现在落井下石还幸灾乐祸的李奉慈,狠狠地瞪着他道:“你,你!你别以为选对了航线就能怎么着!”
  李奉慈毫不畏惧的回敬道:“我还真觉得我可以怎么着!”
  李二陛下一挥手:“好了!不要吵了!都是一家人,成何体统?!为了点钱财就吵来吵去的,还要不要脸面?!高明(李承乾字)和三明都在这里,你们这些做长辈的还要不要点颜面?!要不要点长者之尊!”
  苏宁翻了翻白眼,他们这对兄弟还要什么长者之尊?另一个时空中李二陛下过世以后,李治那小屁孩就是特别瞧不起这兄弟俩个人,一模一样的草包,就知道吃喝玩乐,最后李治真是看不下去了,下达诏书给他们两个人“各赐市书绢二百疋,以愧切之”结果这两兄弟又是一副德行——“然不自克也”。
  李神符看不过去,就开口了:“你们两个就不要吵了!小辈都在面前,你们还吵!礼数何在?!当初路线是划定好的,人家三明都说了,生死富贵各安天命,出海之事风险大收获也大,我等可都是表明态度,无论赚钱与否都不会后悔,怎么,如今后悔了?后悔了,自己就不要出海,不要选错路线啊!”
  作为李唐皇室元老,李神符是宗室重臣,功劳不小,为人也精明,很被李二陛下尊敬和倚重,而且也能活,他哥哥李神通贞观五年就死了,他一直活到七十二三岁,活到了李治那小屁孩儿的时代,永徽二年才病死;现在看来,运气也不错,选了广州航线,大发其财,于是开始帮苏宁说话了。
  李神符的话有足够的重量,李博义和李奉慈两兄弟顿时就没敢多说话了,但是李孝协和李道立两人却实在是憋不住,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下子可算是把家底都给败光了,李神符看着这两人也要开口,立刻将他们两人要说的话给堵了回去:“你们两人就不要再多说了,生死富贵各安天命的事儿,你们还活着呢,还没死呢,比老夫年轻!”
  李博义老死不死的嘀咕了一句:“又不是你赔钱!”
  李神符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耳朵还不错,顿时就怒了:“你这混小子你说什么了?!说什么的!你你你,你是要气死我是不是!是不是!”李神符有脚疾,常年拄着一根木棍做拐杖,这一把就将拐杖举起来做势要打,李道兴一看就上前阻止了:“不可不可不可,不要这样不要这样,叔叔不可这样做!博义,快道歉啊!”
  李二陛下也站起来阻止:“叔父不可动怒!博义!你这混帐!快给叔父赔礼!”
  一直没说话的李德良一看场面不好也站起来做和事佬:“博义,你这话说的就不好了,怎么可以这样说长辈呢!”
  李博义给吓得脸色苍白,草包性子一览无遗,李二陛下看得直摇头,李家皇室还真是出了不少废物:“博义!你这混帐!乱说话!怎么可以这样揣度叔父!?快给叔父赔礼!叔父息怒,叔父息怒,这混帐是昏了头了,还请叔父不要动怒,您身子不好,不可动怒!”李二陛下上前搀扶住李神符。
  李神符涨红了脸,紧紧捏着手中拐杖,向看着猎物一样死死盯着李博义,这位老人家可是上战场和颉利可汗面对面干过仗还砍了几百个脑袋瓜子赢了的人,李博义这个草包哪里是这位老人家的对手?被李神符恶狠狠的眼光瞪的瑟瑟发抖,立刻意识到自己脑袋昏了说错了话,急忙道歉:“叔父息怒,叔父息怒,息怒……”
  李孝协和李道立两人大气不敢出一口,李奉慈躲在一旁偷着笑,李道兴在一旁冷眼旁观,苏宁和李承乾对视一眼,感觉自己萌萌哒……
  良久,李神符总算是缓过气来,长舒一口气,手里面紧紧捏着要打人的拐杖也重新回归本职,李博义喘了口气,总算不用被打了,不过李神符没那么容易就掀过这一页:“陛下,老臣自追随太上皇起兵以来,兢兢业业不敢说,至少也是专司本职,没有大功,但也未曾犯错,至少也是一心为国,从未因为自己的私心而耽误国事。
  此番出海,实在是因为自觉年老体衰,时日无多,看着家中后人多不成器,想在入土之前给他们留点钱财和后路,不至于过得太凄惨,也不想好费可,可,可这厮,你……”李神符说着眼眶居然红了,居然还要流眼泪!这下子李二陛下可慌了……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李二陛下很是生气,严厉惩处了李博义,直接把他三年的例钱都罚了,转给李神符使其消气,李博义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损失惨重了,接着李二陛下还是稍微抚慰了一下同样损失惨重的李孝协和李道立,东海海军出动救援他们的事情也不会拖延。
  好不容易把这七个人给请走,李二陛下颇有些烦恼的坐在了自己的御座上,摸了摸额头,叹了口气,赵琛很及时的端来一杯茶水,苏宁给李承乾递了个眼色,李承乾上前将茶水接过,亲手递给了李二陛下:“父亲,请用茶。”
  李二陛下抬起头,看了看李承乾,点点头,微微笑了一下,接过茶杯,吹了几口气,喝了一口:“嗯,好茶,清香宜人,苏宁,这又是新茶吧?听说你小子最近在不少地方都设了茶园,是不是啊?”
  苏宁笑了笑道:“是的,种植粮食要因地制宜,南方种稻,北方种麦,这茶也是一样的,山清水秀之地,这灵气也特别旺盛,生长的东西就特别不错,这茶是臣在洞庭山周围设下的茶园里第一次出产的茶叶,臣称之为碧螺春。”
  李二陛下“哦”了一声,然后笑了出来:“碧螺春,碧螺春,好名字啊,真不愧你才子之名,好名字啊,茶叶都能让你弄得如此高雅,文人雅士趋之若鹜,就是闲杂人等也想附庸风雅,我现在是越来越确定了,你小子是想把这个茶叶给做大呀,可以有一个洞庭碧螺春,那么其他地方就难免会有其他的茶园,其他的名字,是不是啊?”
  苏宁大大方方的承认:“没错,臣就是这样想的,茶叶是个好东西,要是不把它发扬光大,也太可惜了,这么可口的饮品,到时候扩大一些产量,价格自然而然的也就下降了,这茶叶也是高产作物,不需要多久,全民饮茶也就可以实现了,价格比五色饮四时饮要低廉许多,比之酒水也不会醉人误事,又便宜,对身体也有好处,您说呢?”
  李二陛下“呵呵”一声道:“然后再让我给你这洞庭碧螺春定一个‘贡品’的称号,你就可以大发其财了是不是?接着再弄些其他名号给我尝尝,再来几个贡品是不是?”
  苏宁还是大大方方地点头:“多谢陛下恩典!臣不胜感激!”
  李承乾“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没忍住,李二陛下也愣了一下,大概没想到苏宁这样不要脸皮大大方方的和皇帝耍宝,有点郁闷,随后摇头笑了笑:“也罢也罢,这也的确是好东西,你能给这原本用作药用的茶叶弄出这么些门道,你还真是有点石成金之本事啊!难道你真是陶朱公再世?”
  苏宁笑道:“是不是陶朱公再世臣怎么知道?不过要是以后朝堂上不用臣出力了,臣倒也的确想和陶朱公学学。”
  李二陛下看着碧绿的茶水顿了一会儿,说道:“今日之事,那三人大概暂时不会与你为难,但是,其余两人稍微好些,李博义却是气量狭小,虽然这事情本就是他们闹出来的,但是却不会那么容易就善罢甘休,不过好在叔父为人刚烈,被李博义这一折腾也不会善罢甘休,你,也就多担待着些吧,我也不想在这些事情上与他们做过多的计较,毕竟,唉,愿你不要埋怨我。”
  苏宁愣了愣,随后老老实实的点头道:“臣明白陛下苦心。”
第六百九十五章
神话公主
  从皇宫里面一路走出来,李承乾一直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所一直都在和苏宁赔不是:“三明啊,这些事情,被你看到了,我还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这自家的事情,倒是难办了许多,父亲也有父亲的顾虑,所以,希望你不要有所芥蒂,父亲,他的确有他的苦衷。”
  苏宁笑着看着李承乾道:“你什么时候这样理解你父亲了?当初不还是我给你疏导你才缓过神来?”
  李承乾先是白了苏宁一眼,而后叹了口气道:“这你就别说了好吗?人总归是要长大的,我也总归是会明白的,父亲的确有父亲的苦衷,毕竟都是一家人,父亲一直以来,唉,一家人也没什么不好说的,大家都明白的不是吗?不能让他们出仕,出仕了也只是一个虚职,没有实际职位,所以,只好在钱货方面多些补偿,仅此而已。”
  苏宁叹了口气,说道:“我当然明白这些,所以我才忍耐啊,否则,就李博义那副草包模样,连我的一个护卫都不如,大概是上辈子积德行善,这辈子降在帝王家,过上好日子了!”
  李承乾愣了一下,随后摇头苦笑:“降于帝王家,当真是好事情?三明啊,你该是最明白不过了吧?诞生于帝王家,真的是好事情?”
  苏宁伸手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说不明白,你说不是好事情吧,一生下来锦衣玉食,多少孩子做梦都梦不到这样的好日子,你说不是好事情吧,这,唉,不说也罢,反正我是不愿意生在帝王家的,至于你,我就不说了吧!”
  李承乾笑了一下,仰头叹了口气道:“我觉得我还算是幸运的,身在帝王家,莫名其妙的锦衣玉食,莫名其妙的做了太子,莫名其妙的被委以重任,将来又会莫名其妙的做皇帝,照理来说应该很枯燥,很无味,不过,还好有你陪我说说知心话,三明,我父亲常说,帝王生来就是孤家寡人,注定要孤独一生,你,在我做皇帝以后,还会这样和我说话吗?”
  苏宁低着头想了一下,抬起头笑道:“谁知道呢?不能确定的事情太多了,且不说那个时候我是否还活着,沙场征战,在朝中还要和别人争斗,一个不小心就是粉身碎骨,你也救不了我不是吗?就算要和你说话,也要能活到那个时候啊,要是活不到那个时候,一切都是虚的。”
  李承乾叹了口气道:“世事无常啊,谁都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是什么样子,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反正我是不知道的,不过,我还是会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可是结结实实的踹了我一脚,在这儿!”李承乾露出笑容,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好大一个脚印,那件白衣服我可喜欢了,被你踢坏了。”
  苏宁也想起了六年前的事情,不由得露出笑容:“是啊,是啊,谁让你不讲理的,明明是我救了,救了,那个,唉?我怎么好像记得,那个时候,额,承乾,你还记得吗?好像是,是一个小女孩儿……”
  苏宁突然想起了某些遗忘已久的片段,自己第一次进宫,第一次走错路,第一次迷路,第一次遇到了……
  想起来了!
  淳儿!
  看到苏宁恍然大悟似乎想到了什么的表情,李承乾叹了口气,用很无奈的眼神看着苏宁:“看来你是想起来了,你还真是贵人多忘事啊,要是让淳儿知道了,肯定会哭的吧?她一直念叨一直念叨的人,居然把她给忘了,整整六年,一点儿都想不起来了,你啊,你还真是无情啊!”
  苏宁连忙反驳道:“不是啊,主要是,我那个时候多忙啊,又要立府又要学习还要准备其他的事情,味仙居醉仙坊什么的,还要打仗,忙得不可开交,这个,这个,我就给忘了,后来的事情更多了,你想想这六年我可有休息过?一直都在走南闯北的忙碌好吗?那个,淳儿她,还好吗?”
  李承乾白了苏宁一眼:“好得很,好得很呐,每次我去看望她的时候,一见到我她就会问你的消息,问你这个,问你那个,知道你出去打仗了就会担心,知道你出去谈判了也会担心,知道你胜利归来了就高兴得不得了,连我这兄长都忘在一边不理不睬,亏我一直说你很忙,淳儿年纪又小,面皮嫩不好意思说找你,她要是知道你干干脆脆的给忘了她,估计她会瞬间崩溃吧?”
  苏宁顿时就囧了:“这个,这个不至于吧,她,她才多大啊……”
  李承乾说道:“十二岁,怎么了?十二岁很小吗?要不是你之前和孙先生一起提出来的男十七女十五适合成婚的规矩,淳儿都能许配给人了,民间女子嫁人十二三岁的很正常啊,虽然长安城如今情况是好了些,但是其他地区依旧啊,你以为这多少年的传统是你几句话就能解决的?父亲都不敢颁布诏书好吗?”
  苏宁低下头,没好意思看李承乾:“那个,那个淳儿现在怎么样了?我,我是不是应该去看看她?合适吗?”
  李承乾调笑道:“现在想起来问啦?我之前一直都没和你提,就想着你能不能想起来,谁晓得整整六年你提都没提过,现在好了,想起来了?都结婚了,晚了。”
  苏宁争辩道:“喂喂喂,你当我是禽兽吗?六岁的孩子我还不至于下手吧!芮涵我都等到十五岁才迎娶她,何况是淳儿,今年也才十二岁吧!按照皇家的规矩还要三年才能出嫁吧!你别以为我不知道!”
  李承乾冷笑道:“是啊,我知道你知道,但是我还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这个事情我知道但是你肯定不知道,你知道吗?你想知道吗?”
  苏宁大怒道:“别兜圈子!快说!”
  李承乾翻了翻白眼,说道:“当初你家里面给你寻亲事的时候,你觉得父亲就没有想法吗?这自古以来啊,皇帝的女儿,那些公主,基本上都是要嫁给功勋大臣,或者是外邦领袖之类的,而且自从大唐决定不把公主外嫁并且严格控制大唐女子和外族男子通婚之后,公主更是只能嫁给功勋臣子。
  父亲现在就很看好薛礼还有王玄策他们,只要他们立下更大的功劳,就会选择我几位优秀的妹妹许配给他们作为皇室的嘉奖,而当初,你要成婚的时候,我父亲可是打算选一个公主许配给你,直接让你做驸马的,结果当时和你年岁相仿的不是已经嫁人了就是已经有婚约了,而父亲最终选择的可以下嫁给你的就是淳儿!”
  苏宁顿时被雷的外焦里嫩:“不是吧?淳儿当时才六岁吧?”
  李承乾无所谓的说道:“这不很正常吗?反正当时你也年轻,等个五六年等到现在淳儿十二岁了就可以送到你府上去了,不是挺好的吗?这又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特例啊,不过就是考虑到你是家中独子,要上战场,一个不好马革裹尸弄得你这一脉绝后那罪过就大了,而且考虑到当初你还有一个三十八岁成亲的兄长,父亲实在是无法下定决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