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451


第五十六章
汉语拼音(上)
  长孙冲也是读书很多的了,和苏宁接触的这段时间里面,他越来越多的感受到自己和苏宁的差距,但是他以为这些差距不是很大,可是现在看来,这样的差距,从一出生开始,就已经开始了,苏宁一生下来就跟着他的师父走南闯北,见识到了多少的道理,而自己一生下来就是高墙大院,从未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别人嘴里或者书本里面知道的。
  这样的差距,如何弥补?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没有道理的,和苏宁的巨大差距,该如何弥补?长孙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方才敌视苏宁的黄衣少女也是被惊呆了,好容易缓过神来,细细品味着苏宁说的话,看向苏宁的眼神越发的奇异……
  孔颖达岁数大,读书多,又是孔家嫡传后人,所以对于这番话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苏宁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他被这番话彻底的惊呆了,这样的道理,是什么样的绝世高人才能领悟出来的?自己读书的时候,未尝没有感受到一些疑惑,一些问题,自己想做出一些新的解答,但是身为孔子后人,他一直都以维持孔家正统为己任,认为改变就是不尊先人,出于对先人的崇敬,并不敢做出不尊先人的举动,所以他没有做出任何的改变。
  可是苏宁的这番话让他对自己一直以来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没错,他的心对他说,苏宁的话是对的,读书不是为了读书本身,而是为了学习先人的精神,并且在先人所学的基础上做出改变,超越先人!只有一代超越一代,民族才能兴盛,国家才有希望,如果只是一味的研究古人的著述,信奉古人的著述,谈何进步?固步自封,可是正确的道理?
  孔颖达猛然被惊醒了,多年以来困扰自己的桎梏一瞬间不复存在,孔颖达突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他的眼前一片明朗,乌云散尽,阳光普照,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自然,原来是这样,原来自己一直都犯了这样的错误,犯了这样愚昧而又可怕的错误!一直沉浸在先人的成就当中,一直都没有想过继续先人的辉煌,继续先人未竟之业!
  苏宁突然感受到孔颖达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变化,孔颖达的眉宇之间貌似少了几分忧郁,多了几分坦然,这老头子是怎么了?
  孔颖达回过神来,目光一片清明,他看着苏宁,笑了出来:“真没有想到,多年以来困扰老夫的问题被你一言解决了,你的身世虽然不幸,但也是不幸中之万幸,令师尊是一位不世出之宗师,老夫远不及之!读书五十载,却没有悟出这样的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令师之学问,令人神往!
  可惜令师已然驾鹤西去,否则老夫定当舍弃一切官职,拜入令师门下,哪怕做一端茶递水之杂役,只需时时聆听令师之教诲,此生足矣!三明,你之所学,比之老夫胸中学问,高下立判,老夫不能教你其它,否则便是害了你,老夫能做的,只是为你巩固学识,教你一些修身养性怡情的道理,其他的,老夫已经无能为力了。”
  孔颖达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缓缓走回了讲台,对着四十多个心神未定的学子说道:“今日三明之言,尔等需谨记在心,需知,纸上得来终觉浅,尔等万万不可拘泥于书本学识,正如三明所言,书本知识只是知识,你等今后需要的是真正的学问,是道理,知识不经过历练,是无法成为学问的。
  你等也要知道,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应付老夫,不在于应付你等双亲,更不在于应付陛下,而是为你等自己所学,你等出身豪门贵族,将来必将成为大唐高官,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起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望你等牢记今日所言,好自为之。”
  孔颖达一番大道理说出来,所有的学子都醒悟过来,对着孔颖达深深一拜:“弟子明白。”他们心中也是颇为不平静,今天,必将是他们心中最为难忘的一天。
  “三明啊,老夫是没什么东西可以交给你了,不过,你没有读过那些启蒙读物,可识字否?”孔颖达突然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读书,不读启蒙读物,识不识字?要是这样一个不世出之奇才不识字,那可就是千古奇闻了……
  苏宁点点头:“当然识字。”
  孔颖达来了兴趣:“不读书,不读启蒙读物,你是如何识字的?”
  苏宁想了想幼儿园学前班还有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想起来了,汉语拼音啊!多少年没有用过了,汉语拼音,绝对的识字好帮手!还是普通话炼成之神器,不管它最初产生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已经被证明,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识字好帮手。
  于是苏宁说道:“是用拼音识的字。”
  “拼音?”孔颖达顿时斯巴达了,这小子怎么随便说个东西都是老夫没有听过的?难道这就是那位宗师的学问?唉!老夫果然是井底之蛙,妄自揣测高人学问,罪过!罪过!
  苏宁点点头:“对的,拼音,师尊说这也是用了几十年才整理出来的,他说,我们说的话都是字,可以写出来的,这些字的发音是有规律的,比如有些字的发音很像,打架的打,大人的大,发达的达,搭配的搭,其实听上去只是音调不一样,其实是同样的一个音种。
  师尊好像是参考了极西之地的一种语言,然后利用音律的知识,对所有能够写出来的字,进行了拼音标注;所以弟子小的时候没有读过书,却是看过不少师尊用拼音标注出来的字,或者是诗,长短句,还有一些名人名言,先是记住了那些字的读音,然后逐步将拼音去除,最后,全部拼音去除,摆脱拼音的辅助,弟子就完全识字了,只要有拼音,就算不认识那个字,也会读。”
  孔颖达瞪大了眼睛,四十多个少男少女也极为震惊,这一天里面受到的刺激太多了,他们的大脑有些难以接受;孔颖达好歹也是见过大世面的,所以很快就重新恢复了理智,问道:“极西之地的语言?还有音律?”
  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大概是从东汉开始,中国人识字读字都使用两字相切读字法,所谓两字相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如“红,胡笼切”,就是用“胡”的声母h与“笼”的韵母和声调óng拼成hóng,就是“红”的读音,但是这种识字法读音不准确,普及率低,效率很低,识字的前提就是识字,并不适合全面推广,至于之前所用的直音法就更为不合适了。
  拼音最早的出现还是明末的时候,一开始的拼音也都是外国人为了方便和中国交流而创造的,至于汉语拼音一开始出现的目的是为了废除汉字,这是清末国家危亡时期一些急过了头的知识分子提出来的设想,他们认为汉字独立于世界语种,这是中国落后的原因,鲁迅更是声称:“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大量知识分子都认为这是对的,于是纷纷开始创造类似于西方罗马化拉丁化文字的新汉字。
  但是华夏五千年的传统如何可以消灭掉?汉字独立于世界,华夏不还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创造世界奇迹,屹立于世界顶端吗?中国的灭不灭亡和汉字有什么关系?苏宁不明白,老头儿更是斥责那些妄图废除汉字的知识分子是“数典忘祖”之辈;但是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人希望迎头赶上世界潮流的运动,所以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发展,建国后国家开始更加紧锣密鼓的筹备新汉字,汉语拼音应运而生,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汉字对于中国人,是不可能被替代的;改革开放以后,废除汉字计划也就被放弃了,而汉语拼音作为广泛推广的识字辅助系统,得以广泛好评。
  苏宁说道:“是啊!师尊好像说过,师尊一开始想要创造拼音的原因是考虑到了不同地方人们互相交流的苦难和识字的困难;老师您想啊,咱们大唐这么大,是吧!江南江北之间的说话口音和方式就很不相同,一个江南人士和一个江北人士之间的交流似乎就很不容易。
  江南江北口音还包括了咱们关中话,蜀中话,山东话,河北话,靠近突厥那里的口音甚至有些像突厥话,往往一个地区的人到了另一个地区,都找不到可以交流顺畅的人,都会说话,都识字,都会写字,但是互相说的话却都听不懂,这不是和聋子没什么两样吗?这也非常严重的影响了地区之间的交流。
  所以师尊就想,是否可以创造一种天下共用的口音,不同于任何地方的方言,因为采用任何地方的方言做天下共用口音,都是对其他地方的不尊重,很容易引起地方纠纷,师尊的想法是,不用废除乡音,乡人之间还是可以说自己的乡音,但是不同地区的人互相交流就用这种天下共用口音,这样既可以顺畅的交流,也不用影响到乡音的重要性。
  虽然目前大唐采用的是用关中口音做官话,但是弟子以为这样未免是对其他地方的子民的一种不尊重,那就显得我们关中人太霸道,不利于大唐全国的团结,尤其是边境地区,情况复杂,汉胡杂居,就更为复杂了,有一种可以全大唐都听得懂的口音,那就是最好不过了。”
第五十七章
汉语拼音(下)
  孔颖达不停地点头:“令师思虑深远,果然是高士,这确实是个问题,昔日老夫有一好友,二十余年未见,结果开口便是川音,老夫根本听不懂,原本还未曾觉得这是个问题,但是如今看来,倒的确是个问题啊!只是三明,你所说的拼音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拼音是如何书写的?”
  苏宁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把声母和韵母以及整体认读拼音全部写了下来,拿给了孔颖达看,把每一个拼音都给读了出来,久远的记忆回来了,那个时候大家一起排排坐吃果果的日子,还有老师说,同学们跟着一起读,老师写,同学们跟着一起写,从一个字也不认识一直到脱离了拼音,这些干净的记忆,这些童年的记忆……
  不过现在可不是感慨的时候,苏宁整理了一下思绪,慢慢说道:“这就是拼音,这种特殊文字是极西之地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文字改编而来,每一个文字都有特殊的读音,而且可以相互组合,这和我们之前所用的两字相切读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更为准确。
  而且用了音律的音标法,各种字母之组合都有读音,师尊根据我们汉字的真正读音组合出了四种读音,标在这些拼音之上,比如这个d和a,组合起来就是da,第一声读作‘搭’,搭建的搭;第二声读作‘达’,达官贵人的达;第三声读作‘打’,打仗的打;第四声读作‘大’,大唐的大,老师,您看,是否除了这四声发音,我们就再也找不到第五种?一个拼音四种读声涵盖了很多个字,是不是很方便?
  而且您听,这种读音说出来的话就可以这样说:一个拼音四种读声涵盖了很多个字,是不是很方便?您觉得呢?只要学会了拼音,通过拼音,就可以非常轻松的学会这种口音,如果大家都可以用这种口音相互交流,那么便不用担心不同地域之人不能相互交流,乡音也不用放弃,岂不是很好吗?而且拼音很好认,很好读,比起一边识字一边记住发音,不是更为方便吗?这样,就是三岁小儿,只要记住拼音,只要有拼音,也能读书。
  将来若是全大唐都得以推广这种拼音,成年人怕是做不到了,但是孩子是可以做到的,所有的孩子都学拼音,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用这种口音来说话,不说远,二十年三十年以后,这种口音就可以伴随着拼音的推广而遍布大唐了。”
  苏宁说了几句在目前听来像是火星语言的普通话,并且说出了拼音和普通话口音推广之后可以带来的好处,后来的国家不也就是在几十年之内基本完成了这个任务吗?而且目前大唐的人口这么少,推广起来更为容易。
  孔颖达一边听一边点头,他是何等的明白人精明人,所谓人老成精,而且一直以孔子为榜样立志教化万民的孔颖达更为注重这种拼音对于教化万民的作用,更是对于识字的作用!两字相切读字法较之前汉以前的读字法进步了很多,但是依旧没有跳出识字的前提就是识字这样一个怪圈,而且各地的乡音不同,说出来的话也就不同,交流起来甚是不方便,而这个拼音,本身就带有读音,学习起来,更容易潜移默化之中将口音练就。
  孔颖达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可以教会所有的孩子读拼音,并且刊印一批带有拼音的书本,哪怕是在家中,也可以识字!孔颖达也想到,如果孔家大力支持这项政策的推动,成功之后,孔家地位就会更上一层楼,孔家就会拥有更加超然的地位,自己,说不定也能和诸位先贤一较高下了!
  孔颖达感到自己的心脏跳的扑通扑通的,定了定心神,孔颖达很认真的说道:“这种声音果然较为正规,听起来也颇为清楚明朗,三明,你把这些东西整理成一份完备的奏折,老夫为你上奏陛下,这件事情宜早不宜迟,要推广到各地学堂之中,以教化万民。”
  苏宁一愣:“这么快?您,接受了?”
  孔颖达眼睛一瞪:“怎么,你不愿意把这等利国利民,福泽万代的技艺献给陛下?老夫告诉你!这是你师门绝技,你献不献,那是个人品德问题,老夫无权干涉!陛下也不会强人所难,但是你要是不献,老夫定然不与你善罢甘休!老夫天天都去你府门前坐着!让天下人都看看你是一个何等自私自利之人!
  你要知道!这等利国利民之技艺你要是献给朝廷献给陛下那就是天大的功劳!陛下和朝廷自然是不吝赏赐!你不是才封了三原县伯吗?是不是觉得爵位不够?你把这技艺献出来,老夫为你保举一个三原县侯如何?你想想,你一十四岁的年纪就能封侯,以后的前途定然是不可限量的,你没有损失什么,还可以得到功名利禄,何乐而不为?”
  苏宁顿时就郁闷了,这老家伙怎么那么会断章取义啊?怪不得那么多古文都因为断句的事情被弄得面目全非,感情都是这帮固执到不能再固执的老顽固做的孽!封侯?这个时候就封侯不符合我的利益,我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献出来呢!要是献一个东西就给我提一等爵位,大唐的爵位都给我封到最顶层了也不够,高产水稻啊土豆啊玉米啊这些哪一个不是福泽万世的好东西?还有我设想中的那些好的制度,每一个都足以震动大唐,这要是都封赏,大唐跟着我姓苏好了!
  “老师,弟子不是不愿意献出拼音之策,相反,弟子既然提出来了,就没有要藏私的想法,福泽万民流传后世何乐而不为?区区功名利禄弟子若是想取得何其容易?只是有些事情不可如此一蹴而就,拼音之策还须谨慎对待,朝廷之推广是一回事,万民能否接受还是另一回事,如何接受又是一回事,这所需耗费也是巨大的,别的不说,就是纸,又要耗费多少?
  弟子所知,最便宜的竹纸也要相当昂贵的价格,尚且无法书写,更何况是宣纸和硬黄纸?每一项政策的推动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所有人都能支持而不是反对声音不绝,师尊就说过,朝廷做出决策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朝令夕改,就会损害朝廷的威信,让万民质疑朝廷的能力,更让别有用心之人看了朝廷的笑话!
  所谓实践是检验一切道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之后可行,我们才可以慢慢推广下去,这拼音之策若要推广,绝非一两日就可行,是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之耗时,万万不可着急!我们可以现在弘文馆之中推广出来,然后积累一定的经验,再向外推广,长安乃是大唐文化人聚居之所,长安推广成功,这项策略,就成功了一半了。”
  孔颖达陡然一惊,方才苏宁的一番话激起了他想要再创辉煌的打算,触一触孔圣人的边缘,却是有些操之过急了,操之过急不是什么好事情,反而还会影响很多事情的正确实施,孔颖达深吸一口气,点点头:“老夫有些操之过急了,没有想到那么多,你说得对,这是老夫的错,你能够想到这些,非常难得,不过你还是写出来一个章程,老夫会依照此进行实践,若是可行,自然就可以继续推广下去。”
  随后孔颖达让所有学生把宣纸都交出来,放到了苏宁的桌上,让苏宁写出一个章程出来,具体的介绍一下拼音是什么,然后他就吩咐下去,苏宁可以不听课,也不用按照正常的授课程序来,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也可以自习,只是每日只要没有特殊事情需要告假,还是要来学堂的,这一点不能有误……
  苏宁看着四十张宣纸,翻了个白眼,还说不能操之过急,你这还不叫操之过急?要我当堂写出来?说不定我这边写完,不到十分钟,这东西就已经落到李二陛下手里了!说不定过几天,李二陛下就该宣苏宁入宫问对,然后“严刑拷打”苏宁还会写什么东西,晓之以利,动之以色,然后苏宁就全招了,然后李二陛下就没头没脑的开始做他的千古一帝的春秋大梦了!
  李二陛下绝对不是一个安分的人,这一点苏宁是肯定的,虽然极其牛逼,但是再怎么逆天的人还是有弱点的,李二陛下最大的弱点其实就是好大喜功,贞观初年还可以抑制一下,但是皇帝做久了产生一些厌烦的昏庸的情绪是不可能不发生的,比如贞观十年魏征就写了一份奏章,指出李二陛下“渐恶直言”,这就是明证,只不过李二陛下好歹还是比较明智的,不像李隆基,压根儿就一个极端主义者!
  需要一点点的向李二陛下交出自己所会的东西,可不能让他一股脑儿全部拿去了,否则,非惹出什么大乱子不可!大唐刚刚安稳下来,需要慢慢地休养生息,遍体鳞伤的子民们禁不起这头九天巨龙的反复折腾。
第五十八章
李二陛下的野望
  每一个人都不能完全的了解另一个人,人是独立的个体,可以有一些众人皆知的习惯,但是那只是习惯,绝对不是他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一个人哪怕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会有一些淡淡的隔阂,也会在内心中保留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那是别人无论如何都进入不了的绝对领域。
  所以妄自猜测一个人的本性,用所谓的出生年月日胡诌出来的星座啊生辰八字啊之类的来算命,这都是娱乐而已,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写书的人?我们的故事写书人怎明了?所以史书上无论如何描述一个人,都可能与现实产生巨大的差异,不管是颂扬的还是贬低的,甚至有可能是和真相完全相反的。
  岁月流逝,数不尽的真相无法追寻,尤其是人的真相自古以来就无法追寻,所以根本也就不用去追寻,也追寻不了,就像想要真正地了解李二陛下这位国君,显然读几本史书看看几部脑残历史雷剧是肯定不行的,但是通过他的行事作风,多少可以推断一些李世民的性格和行事风格。
  史书记载,贞观十年,魏人镜同志上奏指出李二陛下“渐恶直言”,这就说明了李二陛下不是一直圣明到底的所谓圣君,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缺点的正常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也有着自己的苦恼,对于皇帝这样一份吃力不讨好的职业,也有着自己的无奈,他到底也还是一个人。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这就意味着李二陛下是一位失败的父亲,家教失败,以至于他的儿子都要造自己的反,老李家都是这样的;贞观十一年李二陛下心慕周代分封制,想要“效仿先贤”,让天下忠于自己的人镇守四方,众星拱月般拱卫李唐皇室,于是诏令以荆州都督荆王元景为首的二十一名亲王为世袭刺史,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
  这不单单是公然的一股逆流,周王朝分封制的下场大家都知道,谁也不清楚李二陛下为何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分封制已经不能符合历史的进程了,中央集权帝国皇帝竟然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李二陛下是想做什么?
  当然这也是李二陛下看到朝中将有功勋之臣尾大不掉之势而展开的政治清洗,也看得出来李二陛下是个急性子,不与心腹商议,试图乾纲独断,但是他忽略了大唐的天下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天下,光一个门下省给事中就能封驳他的旨意,所以惹得心腹重臣都集体反对,谏官冒死觐见,大臣集体上奏抗议,若不是李二陛下威名犹在,就差逼宫了,长孙无忌还通过儿媳妇长乐公主向李二陛下求情,这才最终作罢。
  几个夜晚不眠不休恶补唐朝人物志,特别是贞观一朝的人物志,让苏宁对李二陛下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看法,人到底还是人,该犯的错误一定会犯,不犯错误就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也就没有改正一词的存在了,所以苏宁决定,不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绝对不能泄露消息给李二陛下!否则这个大嘴巴一定要传的满朝堂尽知!
  李二陛下是个野心巨大的人,充满着无限的野望,给他点儿阳光,他一定会灿烂,给他点洪水,他一定会泛滥……
  事实证明,苏宁的猜测是正确的,因为到了中午,弘文馆的学子们集体就餐的时候,孔颖达老头儿一个人捧着十来张宣纸,献宝似的往李二陛下处理事务的宫殿里面走,一边走一边看着手上的宣纸,一副如痴如醉的样子,一边走还一边拿手指在纸上划来划去,脚步越来越快,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头子的步伐……
  弘文馆是全日制的学堂,这也是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丰厚的体现,中午不能回家,学堂提供饭食,宫里面提供饭食的除了各宫娘娘用来讨李二陛下欢心的小厨房,也只有御膳房了,这也就是说,弘文馆的皇二代和官二代们,吃的都是李二陛下吃的东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变相的宠幸。
  整整一上午苏宁都在纵笔急书,一边把拼音的种类分别还有用处读法以及颁布天下可能遇到的阻力和问题都已经想好了,还有就是纸张的问题,苏宁建议李二陛下在没有足够的用纸和专门经费的前提下不要着急颁布,否则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十张宣纸,前面八张都是和拼音有关的问题的探讨,虽然苏宁距离离开小学二年级已经有十五年的时间了,差不多也忘掉了很多东西,但是现在的拼音只需要实用就可以了,关于拼音的起源,这些问题苏宁虽然知道,但是没有必要说出来。
  后面两张纸就是写给李二陛下的谏言了,苏宁就料到孔颖达老头儿一定会立刻就把这个消息上报给李二陛下,虽然自己建议不要急于上奏;所以苏宁专门用了两张纸的篇幅写了一份谏言,希望李二陛下私下里让弘文馆先开始试验拼音是否真的有那样的妙用,然后整理出来一整套的教学经验,等到时机成熟再下发天下试行,且不可操之过急。
  把整整十张纸递给孔颖达之后,也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说实话,虽然苏宁并不认为大唐的御膳能比现代社会的一个小餐馆的口味好,种类也不丰富,做法也只有煮和烤,但是食物绝对是精致的,干净的,健康的,绿色无污染的,绝对是不添加防腐剂,也没有地沟油的,更不敢以次充好,用猪肉马肉冒充牛羊肉,稍有差池,那可就是杀头的大罪!开玩笑,给皇帝吃地沟油?!
  所以那一碟炒青菜是那样的鲜嫩可口,那一碟鱼烩是那样的美味多汁,那小米饭是何等的香!那一碗清淡的蔬菜汤是何等的怡人~
  唉!纯天然绿色食品,哪怕没有很好的调味料,也是美味的,那是自然的味道,比起那些用了各种色素嫩肉粉之类的有毒食品,不知好了凡几。
  苏宁吃的是摇头晃脑,对于一个吃货而言,能够吃到纯天然绿色食品,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苏宁当然不知道李二陛下看到了自己那十张宣纸上所写的东西之后,是何等的震撼,也不知道孔颖达一到了李二陛下的书房之后就拿着笔墨纸砚开始临摹苏宁的字;说起苏宁这个字,还要多谢老头儿,写毛笔字一直以来都是文人雅士的身份代表之一,老头儿自诩为高人,所以自然也不能在这个点上落了下乘。
  从八岁开始,老头儿就强迫苏宁练习毛笔字,放假的时候天天练,不写满一千字不许吃饭;上课的时候一周写一封长达三千字的信件邮寄给老头儿,由老头儿亲自检查,要是做得不好,没有饭吃!平时住校,周末就去老头儿家,偶尔回家,所以没有饭吃对于苏宁而言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练毛笔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是写一千字,那更是困难重重,年幼臂力不足,被惩罚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进步也是可想而知的,十五岁那年,苏宁还获得了全市中学生软笔书法大赛的第一名,这是苏宁学生生涯获得的为数不多的奖状,而且通过这件事情,他的老师和同学们貌似确定了“字如其人不是一个普遍性的真理”这样一个真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