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2/451


第六百零九章
常备军与宗教二三事(下)
  “对于你大兄成为公爵而你还是一个侯爵,你没什么意见吧?”李二陛下心情大好之下开始调侃苏宁,苏宁正好也有些事情要和李二陛下说一下,所以也没急着告退去干坏事,听到李二陛下这样说,苏宁回答道:“大兄都已经四十余岁了,曹公比大兄还要小两岁都已经是国公,大兄才是县公,对此臣还是有些意见的。”
  李二陛下笑道:“你的意思是苏烈比之懋功也不遑多让?懋功可是大唐屈指可数的将帅之才,苏烈虽然勇猛,善于统兵,但是指挥一整支军队作战并非那么容易,我也是有所考虑,苏烈善于统帅骑兵,但是,究竟他的指挥能力能否合格,我还有些顾虑,若要他成为国公,起码也要有统帅大军战胜敌国的战功才可以,否则,那就熬着吧,十年以后差不多就可以做国公了。”
  苏宁说道:“大兄用兵并非只善于骑兵,往日家中论战之时,大兄也会使用步军和弓弩军组成军阵为主力,而骑军为策应,交替掩护作战,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大兄都能保证军阵不乱,条理分明,作战次序井然,军规严谨,臣以为,大兄颇有周亚夫遗风。”
  李二陛下笑道:“你还真是举贤不避亲啊!”
  苏宁也笑道:“既然是人才,管他是谁,为何要举贤避亲?那不是浪费人才吗?在臣看来,大兄也具有率领一支军队战胜敌国的能力,只是看陛下有没有这样的魄力让大兄单独率领一支军队去征讨敌国。”
  另一个时空中,苏定方有消灭三个敌国的功绩,都是他单独统兵作战,并无其余著名人物相助,苏定方绝对是帅才,也是个将才,和李世绩不同的是,苏定方的武艺更上一层楼,而政治能力则稍显缺乏,李世绩不单单强于军略,也强于政治,所以才会是万年不倒翁,只是他的孙子太不争气了。
  李震眼瞅着就要结婚了,熊孩子李敬业也要诞生了,因为战争而延后的婚期也被确定下来,贞观七年除了苏宁,原本确定下来的几个小伙伴的婚期都被延后了,连李承乾都因为国战而延后婚期,更别提其他人了,所以,接下来的一年内,基本上没什么事情的话苏宁就要做好被暴打好几顿的准备,竹藤盔又可以发挥作用了。
  苏定方在另一个时空因为出身的原因而被一直压制,可是到头来还是成为了国公,一方面是唐朝军功体制的优越,一方面是他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就好象李二陛下得到薛仁贵之后让他看大门看了好多年,直到李治登基才大放异彩,厚积厚发,浴火重生,苏定方已经沉积了数十年,是时候爆发了。
  李二陛下明显有些严肃了,说道:“苏烈的事情我也有所关注,你所说倒也不假,开战之前懋功也对我说过苏烈的能耐,所以我才会让他做安西都护府的代理都护,锻炼一下他的能力,等郭孝恪从长安到西域,至少也要几个月的时间,这几个月可以给他很好的锻炼,锻炼的结果不错的话,我会考虑给他更高的位置,大唐不会埋没任何一个人才。”
  苏宁拜道:“陛下英明!”
  李二陛下笑了一下,然后说道:“李道彦的事情,你也听说了没?”
  苏宁一愣,随后说道:“听说了,那件事情的确是道彦叔叔做的不对,当众质疑李将军人品,那是奇耻大辱,李将军没有将道彦叔叔的当场斩杀,就是看在陛下的面子上。”
  李二陛下点头道:“我也知道,懋功顾忌皇族,顾忌我,所以没有下狠手,我已经下令削减李道彦公爵爵位,降为三等侯爵,让他自己反省去,只是如今皇族内部有些不满意,你现在也是皇族一员,我也没什么不好和你说的,这就算是家事,几位老人指责我对族人太过苛刻,我也不好说什么,你给我想个办法,听到没?”
  苏宁一愣,郁闷道:“陛下,臣虽然是皇族,但是毕竟不姓李,有些事情,臣还是不便于出面的,要是牵扯的太过,总会有人说闲话不是吗?”
  李二陛下笑道:“你也会担心这些?你怕什么?你是皇族,是芮涵的夫婿,堂堂正正的身份为何不用?再说了这又不是什么太过敏感的问题,太上皇你尚且不惧,你还怕其他老人?给他们一点好处让他们闭嘴就可以了,纵横司我不方便插手,一些安排我也不甚明白,就交给你了,去和克明商量一下!”
  苏宁郁闷地点点头,只好接下这个任务,然后便说道:“陛下,且不说道彦叔叔的事情,安西都护府既然已经确立,那么驻军几何?驻军从何而来?谷州浑州二州也需要驻军,驻军几何?从何而来?”
  李二陛下坐直了身子,打开一份奏折看了看说道:“无忌给我的意见是安西都护府初立,且西域诸国大多谨慎,驻军不宜多,否则容易引发怀疑和冲突,也不宜少,否则难以控制局面,人数以三万为最佳,至于剩下需要的兵马,可以在谷州和浑州二州各驻扎一万兵马,加在一起,就是五万,且东西呼应,随时可以相互支援。
  至于军队来源,自然是关中府军,我大唐第一个都护府,自然需要精兵强将,关中兵马精锐,就从关中征调兵马去戍守,怎么,你有什么意见?”
  苏宁说道:“那军队驻扎时间为多长时间?”
  李二陛下皱了皱眉头,说道:“就仿照西突厥驻军例,一年为期,地域既然较远,怕是要有两年才能轮换,就为长征健儿,加些饷钱便是。”
  苏宁说道:“问题就在这里,陛下,臣始终觉得,这府兵虽好,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可以极大减轻国朝负担,但是也就是因为这些,他们还要承担家中农活,也属于壮劳力,大唐如今最缺乏壮劳力,还有很多土地需要开发,冬日作战还好,若是春日春耕时节需要作战,岂不是会影响到春耕?
  那便是有些麻烦了,大唐今后要做的事情更多,需要军队更多,开拓的疆土越大,当地人都不是我族类,哪里能纳入军府充做府兵?驻军还是要从大唐内地征调,那样一来,大唐本土军队数量更加紧缺,长期以往,便会出现国土上没有足够军队戍守的情况,军士也有家庭,思乡心切,极易出现逃兵情况,到那时,又该如何?”
  李二陛下皱起眉头,深深思索着,良久,却思索不出什么问题,于是开口道:“这倒的确是个问题,你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是否有所考虑?把你的考虑告诉我,我想一下。”
  苏宁点头道:“臣的想法就是在府兵之外再设立一支常备军,之前臣也提过常备军的想法,但那时没有今日这般情况,所谓常备军,就是脱离府兵,完全归属于朝廷的军队,不从事农业生产,只负责征战四方,戍守疆土,吃穿用度,具为朝廷负责,所用兵器马匹盔甲,也都归朝廷负责,平时发放兵饷粮食,朝廷养之。”
  李二陛下陷入沉思,大唐的府兵并不需要朝廷出粮食,就算作战也是自备粮食兵器,所以参加军队的都是一些家中环境比较殷实的农户,穷人还没办法当兵,就算当也只能做辅兵,苏宁的意思,就是设立一直完全归属朝廷,没有战时为兵平时为农性质的军队,无论什么时候,都只负责战斗,不负责耕种土地,就好象是……
  职业军人。
  “那么组建一支军队朝廷所需要支出的军费绝对不是小数目,而且按照你说的戍守边疆,一去多少年,能经受住吗?不会思乡吗?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李二陛下一边说一边思考。
  苏宁把和杜如晦说的理由说了出来:“倒也不能这样说,说一些父母双亡者或是天生无父无母者可不会有什么家乡的顾虑?还有一些无家无室者,在大唐找不到女人,没有财产,没有土地,无法生存,那么这支军队不就给了他活下去的机会吗?
  与其在大唐老死饿死,干脆就到外族去拼搏一把,把土地打下来之后戍守在那儿,那儿肯定缺男人,大唐的这些精壮男子不就可以占据那里了吗?不需要多少年,第二代民众都要喊大唐男人为父亲!
  大唐也有很多男儿想要当兵,但是家中财产不够,所以当不了府兵,但是在劳动改造政策开始之前每次战斗辅兵的数量可在少数?这就意味着除了府兵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男儿想要当兵,却没办法成为正式的府兵。
  劳动改造政策确立之后,为了不耽误农务,运送粮草这些事情都交给战俘去做了,军队对辅兵的需求量大大减少,很多原来想要从军的人很是失望,这些人就是成为永久士兵的最好人选,只要大唐一旦开始招募,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招募到相当一批的永久士兵。
  然后训练他们,选拔出五万人的优秀士兵,送到谷州浑州和安西都护府,他们就是正式的士兵,没有回家乡的需求,反而可以在当地结婚生子,西域战乱过后男子数量锐减,这正是我大唐男儿的好机会啊,过了十年二十年,当地的百姓可都是大唐军人的后代了,可以设立军府,征召府兵了。”
  苏宁一番话说完,李二陛下愣住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指着苏宁哈哈大笑道:“哈哈哈哈哈!好小子,好小子,算计外族都算计到几十年以后了,哎呀,吐蕃,吐蕃,究竟他们犯了什么错招惹到你?我现在相信了,只要你一出手,吐蕃完全没有招架的力量,西域也是我大唐的囊中之物,还不用起刀兵,哈哈哈哈!”
  李二陛下笑的那么开心,很显然,这个事情就成了,大唐如今的情况,与其一直维持府兵制度,倒不如开始进行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共同存在,募兵戍守边疆,府兵做为主力征战四方,打下来的领土都交给募兵去占领,去同化,去结婚生子,用基因和血统战胜当地人,把他们变成实实在在的汉家儿郎,同化为汉家领土!
  吐蕃和西域,这是大唐挺进中亚战略的两块绊脚石,一定要消灭掉,然后才可以向中亚进发,避免高仙芝曾经犯下的错误,遇到的挫败,在此之后,大唐的政策愈加成熟,策略愈加完善,中华帝国的顶峰将远远不止另一个时空,至于究竟能到什么程度,苏宁自己也不知道。
第六百一十章
普度众生
  洛阳,净土寺。
  一轮明月悬在天边,周围点缀着几颗明亮的星星,一位穿着朴素僧衣的中年僧人盘坐在一个小亭中,双目微闭,口中念念有词,手中佛珠不断地转动,象征着他虔诚佛教徒的身份,这小亭叫做望月亭,是他最喜欢的一处可以宁静心神参悟佛道的好地方,每天晚饭过后睡觉之前,他一定会在这里度过。
  “长捷师兄,长安大觉寺来信,住持法师邀请我等往长安一叙,说是要商量一下往吐蕃国传教的事情。”一个穿着同样朴素的中年僧人慢悠悠地走过来,左手拿这一封信,右手行佛礼,很是虔诚与尊敬。
  “大觉寺?吐蕃国?”端坐在望月亭中的长捷法师闻言睁开了眼睛,站起身子走上前,接过信件,打开来看了一会儿,眼中疑惑之色愈发浓郁:“朝廷向佛道两界遍发邀请函,邀请佛道两界修为高深者往长安而去,希望选拔出二百五十名高僧与二百五十名道长组成团队前往吐蕃传教,还是受到了吐蕃国主的请求?师弟,这当真是大觉寺信件?”
  被称作师弟的中年僧人双手合十点头道:“正是如此,此等大事,怎会有假?更是朝廷直接下达文书,不会有错,年前朝廷大破吐谷浑,灭之,吐蕃出力不小,想来是吐蕃国主的请求,陛下也就答应了。”
  长捷法师点了点头,又看了看信件,疑惑道:“吐蕃虽处高原之上,然玄奘来信称吐蕃国就在天竺国北方,既然如此必然是有佛徒传教,那为何还需要我等?朝廷此举,却是叫贫僧好生疑惑,至于道教,向来都在本土传教,从未外出,此时为何又要邀请道教高人一同前往?”
  中年僧人说道:“旁的暂且不说,既然陛下已经下达文书,而大觉寺住持又提出邀请,师兄还是前往一次为好,原因应当也会说明,朝廷貌似并非强制我等僧众前往吐蕃苦寒之地,到时若事不可为,再回来便是。”
  长捷法师点点头,收起信件,而后又像是感叹一样说道:“若是当真可以去得吐蕃之地,倒是可以试着和玄奘会面,数年未曾相见,也不知道他如今怎样了。”
  中年僧人笑道:“师兄莫要担忧,玄奘三年前便已抵达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研习佛法,现在应当还在研习高深佛法,待得玄奘研习归来,自然有相见之时,命里有时终须有,何须强求呢?”
  长捷法师闻言温声笑道:“师弟近些年研习佛法颇有所得,倒是看得比师兄还要透彻了,可喜可贺。”
  中年僧人笑道:“毕竟玄奘还是师兄的亲兄弟,即使出家人无家,但终归还是血浓于水,我等到底还是人,师兄,吐蕃苦寒,师兄身体又不是很好,若实在不可为,还请归来,若是玄奘从天竺国归来才知道师兄已经圆寂,那该是何等感伤?”
  长捷法师笑着摇头道:“若吐蕃并不需要我等,我等自然不会前去,但若是吐蕃众生当真需要我等,普度众生,也就是我等使命,为此,何须有生命之担忧?玄奘回来时,若是得知贫僧为普度众生而去,一定会欣慰,他能为研习佛法而不计艰险,跋涉四年方才抵达天竺,这已经是我佛门中人之楷模了。”
  中年僧人无言以对,长捷法师便笑道:“你也莫要太过在意这些事情,正如你所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纠结于此,于修行不利,师弟切记。”
  长捷法师说完转身便走,显然是去打点行装,往长安而去,中年僧人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叹了口气,这兄弟二人,当真是一样的性子……
  和长捷法师一样,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佛寺中的高僧接到了消息,纷纷往长安而来,各地道观的道长们也纷纷往长安而来,就连长安总院的孙思邈都要带着一众医者询问一些事情,鉴于孙思邈在长安道教界以及整个大唐道教界的特殊地位,还有他身负爵位,李二陛下倒也允许他参加会议,只是定然不会允许他去吐蕃就是了。
  洛阳距离长安城很近,加快速度的话,很快就可以抵达,所以相对于其他地区的高僧道长,长捷法师是第一个抵达长安城的外地高僧,一入长安就往大觉寺而去,当初天竺高僧来长安城讲学的时候,他也来过这里,轻车熟路,显然大觉寺的僧人也都认识长捷法师,一见长捷法师前来,立刻前去通报。
  不一会儿,大觉寺住持空景法师就出来迎接了,空景法师是长捷法师的好友,曾经给他的兄弟玄奘讲解过佛经,佛法修为高深,一见他出来,长捷法师立刻迎上去:“空景法师,好久不见了。”
  空景法师笑眯眯的说道:“好久未见,还请入寺吧,有何事都请入寺再说。”
  长捷法师点头答应。
  入寺,进入禅房,空景法师请长捷法师坐下,而后给长捷法师倒了一杯水,笑道:“三日前才将信件送出,没想到现在就到了,速度真快啊。”
  长捷法师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水道:“情况紧急,事关重大,容不得在三思虑,有何事,都还是听明白之后再做考虑最好,那么,还请空景法师将缘由告知贫僧吧,为何朝廷需要我等僧众和道众入吐蕃传教?依贫僧所知,吐蕃虽无道教,但应该有佛教才是。”
  空景法师的面色变得有些严峻,开口说道:“五天前,纵横司侍郎杜如晦杜侍郎来到寺中,与贫僧谈话,他把一切缘由都告诉了贫僧。”
  长捷法师有些吃惊:“杜侍郎?”
  空景法师点头道:“年前大唐与吐谷浑之战中,吐蕃出力不小,更在安西都护府设立过程中出力很大,所以大唐于情于理也要给予一些感谢,吐蕃国主就提出了请求中土佛教道教教众进入吐蕃传教的请求,杜侍郎非常不解,询问这是为何,一开始吐蕃国主尚且不愿意说,到后来才说了出来。
  原因就在于吐蕃高原之地,交通闭塞,民智不开,风俗严苛,因此催生出一邪教,该教以贿赂吐蕃一些高层人物以站稳脚跟,并且蛊惑教众,宣扬某些神明不可违逆之说,并且不允许吐蕃民众信其余宗教,只能相信这一种教派。
  吐蕃本就是苦寒之地,粮食产量极低,本来就不够吃,却被这邪教以贡献为名巧取豪夺,纷纷夺走,大部分自己挥霍享乐,少部分焚烧祭祀神明,即使千里饿殍,也在所不惜;更有甚者,拿活人祭祀,一些体弱不堪劳作或当兵者就要被拿去活人祭祀,乃至于活活烧死,手段之残暴,心肠之狠毒,令人发指,闻所未闻。
  因其得到吐蕃部分权贵支持,吐蕃国主亦无能为力,这才请求大唐,拯救吐蕃民众于水火之中,陛下遂起意,以我佛教教众与道教教众本慈悲为怀之念,立誓普度众生,拯救万民于水火,这才请求我佛门与道门派遣高深长者入吐蕃传教,将吐蕃民众从邪教手中拯救出来,普渡吐蕃民众。”
  长捷法师听的脸色苍白,满脸唏嘘不忍:“时至今日,竟有如此狠毒残暴之邪教耶?活人祭祀?昔日佛祖割肉喂鹰,只为拯救一只乳鸽,而那些人居然拿活人祭祀,天下之大,哪有以活人为食之神明?我佛家戒律当中最重要的便是戒杀戒荤,即是如此,我佛家当如此邪教天敌!
  我等佛者以慈悲为怀,立誓普渡天下众生,如今眼见耳闻吐蕃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岂有坐视不理之缘由?更兼陛下下令,我等更当责无旁贷,空景法师,若我大唐佛门决意往吐蕃一行,普度众生,请为贫僧留一席位,若是大唐佛门无人愿去,我长捷就算只有一人,也定要前去,不计生死!阿弥陀佛……”
  长捷法师一身正气,发下誓言,让空景法师眼前一亮,抚掌赞叹道:“长捷之意,贫僧已然明了,吾道不孤也!”
  长捷法师一愣,而后惊喜道:“空景法师也要前去?”
  空景法师笑着点头:“贫僧也是佛门中人,若是宣扬佛法,普度众生之机遇,便是刀山火海又如何?俗世人可为功名利禄上刀山下火海,我等自当为心中执念上刀山下火海,纵使他邪教如何猖狂,真理在我心中,我等,便立于不败之地。”
  ……
  长安总院,孙思邈练功房内,孙思邈的小弟子念空看着自己的老师一本又一本的检查书籍,寻找药方,然后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药方放入一个箱子里面,大有一副要离开长安奔赴苦寒之地的驾驶,心中倒是郁闷不已,小小的年岁,他自然不愿意去吐蕃那种苦寒之地吃苦受罪,长安总院的日子多好啊?师傅受人尊敬,还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凭医术封爵的人,注定流芳百世,他作为弟子,鸡犬升天也未尝可知。
  在长安,孙思邈的名号就是民间最有效里的通行证,出去购买物品的时候,一旦人们知道他是孙思邈的弟子,或者是为长安总院购买物品的时候,总会有商家免除费用或是减免费用乃至于倒贴一些物品的事情发生,念空一次又一次地推辞,这些商家却不停的坚持,他们会说我的命都是孙神仙救回来的,这点身外之物算什么东西?
  即使明明知道这些人的感情并不是对着自己,但是念空依然很满足,他很庆幸自己从一开始就跟随着孙思邈,不离不弃,所以才有今天的地位,他本身的医术也常常受到孙思邈的夸奖,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但是皇帝一纸令下,明明孙思邈没有必要前去,却还是打算请命而去,作为道门的代表,带领道门精英前往吐蕃传教,顺便广施药汤,治疗疾病,减轻吐蕃民众的痛苦,贯彻道门的宗旨,以及他作为一个医者的本心,普度众生,拯救劳苦大众。
  大唐人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长安总院的一切也步入了正轨,孙思邈觉得,即使把目前的这一切都交给自己最中意的继承人来继承也无不可,自己注定要为天下人付出,医治天下疾病,虽然吐蕃人不是我族类,但也是人,他们也会有病痛,更何况还在被邪教奴役,欺骗,作为最先进文明的代表者,孙思邈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帮助那些苦命的人。
  即使他们不是大唐的子民,但是作为一个医者,医者父母心,任何求助于我的病人,我都不能拒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