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8/451

  与此同时,大唐主力击溃了吐谷浑精锐,吐谷浑的精兵一旦崩溃,吐谷浑的国力也就完蛋了,他们只有三十万人口,按照古人的说法,十人取一为兵都是穷兵黩武,更何况他们一共集合了十二万军队,就算他们是马上国家也不至于如此夸张,所以精锐军队只有那么五六万,剩下的都是东拼西凑的。
  吐谷浑的精锐兵马一旦被大唐消灭了,吐谷浑就完蛋了,他们第二步的计划,就是和大唐正面交战,顺便消耗掉吐谷浑最后三万兵马,他们和大唐鹬蚌相争,打到最后,大唐也该精疲力竭了。
  接着就是吐蕃赞普带来的十万军队就可以趁虚而入,一举击破大唐军队,然后占据吐谷浑全境,至于西域的那一万军队,完全不是吐蕃军队的对手,这样一来,整个吐谷浑加上之前攻取的领土都归属吐蕃所有了,他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大块土地,遏制住大唐西去的道路,独霸西域,快速发展,到那个时候,情况可就要改变了。”
  李承乾倒吸一口冷气,惊叹道:“吐蕃那样的国家竟然也有这样智计深远之士?我觉得都能和房相公还有杜相公相比了,要正是如此,估计还真不好说啊,但是,吐蕃既然定下了全盘计划,为何又要改变计划,和大唐合作,还要自请为番属呢?”
  苏宁说道:“因为吐蕃和大唐的一战让他们看到了大唐军队的战斗力有多强,也知道大唐的军队和人口远在吐蕃之上,纵使消灭了这四万军队,你觉得按照咱们的脾气,会放过他们吗?别人不说,我第一个请缨上阵!让整个吐蕃都给将士们陪葬!!更别说其他的将军们和军事大学的那群小老虎了,开玩笑,和大唐做对?活腻了!找死!”
  看着苏宁恶狠狠的模样,李承乾觉得心中豪气万丈,的确,这几年来大唐每战必胜,要是打败了反而是头条新闻了,要真是那样,估计大唐会让那个吐蕃亡国灭种,现在的大唐,可绝对不是软脚虾,估计李二陛下御驾亲征都有可能。
  “吐蕃这样一做,就离亡国不远了,大唐一定会出动大军报复,到时候吐蕃不仅仅损兵折将,更连一点土地都得不到,搞不好还要被大唐攻取大量领土,得不偿失,曹公上表所言中,吐蕃国内也甚为复杂,一些祭司掌握大权,吐蕃赞普也无法与之争斗。
  那些祭司宁愿把食物烧掉祭司神也不愿意把食物给快要饿死的人吃,甚至还会让体质羸弱没有办法当兵种地的人当作祭品,献给什么神明,也多亏了他们,吐蕃人口才一直上不去。”苏宁接着说道。
  李承乾皱紧了眉头:“祭司?竟敢如此大胆?大唐境内要是有这等人,非要满门抄斩不可!哪有吃活人的神明?那是厉鬼,不是神!那种人也能在吐蕃掌握大权?那吐蕃会是什么景象?”
  苏宁说道:“高原闭塞,民智未开,吐蕃自然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对于大唐而言却是好事,吐蕃穷山恶水,人口少,却几乎全民皆兵,每一个活下来的人都很能打,战斗力强大,我大唐之兵只有陇西秦兵和塞北燕兵在身体上能与之抗衡,但是吐蕃因为那些祭司和那些所谓神明而一直缺乏人口,发展不了。
  对于他们而言是致命疾患,对于我大唐而言却是可以限制吐蕃实力的良招,此次吐蕃如此做态,又赔礼又道歉,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他们所求会不大吗?通商之事,用在西突厥和西域诸国以及薛延陀都是克制他们的妙招,但是用在吐蕃,却很有可能被禄东赞和松赞干布反过来利用,对付那些祭司,到那个时候,对于大唐绝对不是好事。”
  李承乾深思良久,问道:“可有解决的方法?”
  苏宁说道:“目前还没有想到,但是既然大唐已经接受了吐蕃的礼物,通商之事就不可避免,否则将失信于人,可是一旦通商,我很担心会有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所以拍过去通商的商人,都会是纵横司的密探,绝对会万分小心的做事情,吐蕃人的一举一动都会严密监视,比如松赞干布和禄东赞,特别是那个禄东赞,我总觉得,这家伙会是我大唐的大敌。”
  李承乾说道:“第一次看到你也会忌惮外族,平常看你对外族不是打就是杀,要么就是榨干钱财之后直接吞掉,我父亲常常说你是对付外族的大家,什么阴损招数都想得出来,连商人都被你用的比军队还有效果,怎么这一次如此忌惮外族了?那禄东赞当真如此可怕?”
  苏宁说道:“狮子搏兔亦须尽全力,无论是东西突厥,还是薛延陀,乃至西域,都没有给我那种感觉,但是如今这个吐蕃,还有那禄东赞,却让我觉得很不妙,幸好大唐已经废止和亲,颁布保密法令,保证吐蕃没办法从大唐这里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技术,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谁知道他们还会有什么招数?
  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松赞干布和禄东赞没有被一时的利益蒙蔽双眼,反而是忍住了冲动,注意到了未来可以得到的更大的好处,从这一点就看得他们所图不小,松赞干布有雄心,禄东赞有野心,这一对碰在一起,对我大唐可不是好事情,谁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吐谷浑?西域?大草原?乃至于……大唐!”
  李承乾一愣,随后悚然一惊,一拍桌子站起身子大吼道:“大胆!小小吐蕃竟敢如此狂妄!?竟敢觊觎天朝上国之土!?孤定要亲提十万兵荡平吐蕃!”
  看来李承乾真的很生气……
  苏宁摆摆手,说道:“这只是我自己的猜测,算不得真,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次的谈判,我要向陛下请缨,我要见见他们,然后才能决定后面的路怎么走,这两个人不可小视,真想不到,大唐周边的异族里面,居然能出现这样的人物,若是可能的话,我真想派人将他们暗杀,永除后患!”
  苏宁真的动了杀机,若想将吐蕃的崛起扼杀在萌芽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干掉松赞干布和禄东赞,尤其是禄东赞,吐蕃对唐国策就是他一手缔造的,干掉他,才能一劳永逸,但是,留着他们,苏宁到底还算是熟悉他们,对他们有影响,能防备他们,要是真的干掉他们了,万一又出现几个苏宁不熟悉的更厉害的人物怎么办?
  中华大地周边能出现这些异族精英的概率不大,但是一旦出现了,对于中华而言就不是好事,汉代有冒顿可汗,打的刘邦魂飞魄散,匈奴三代单于把汉朝压在身子底下几十年翻不了身;唐代有吐蕃,有高句丽,有回鹘;宋代最多,前期有李元昊和耶律阿保机萧燕燕等人,后期有完颜家族,最后还遇上了千年难得一遇的草原天骄,把北宋南宋闹得不可开交;明代则遇上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又上演了一次蛇吞象的悲剧。
  这些异族精英人不多,但是奸诈狡猾绝对不在汉族精英之下,苏宁觉得,就算是杜如晦,在没有修习纵横之术以前,恐怕都对付不了禄东赞的计谋,更别说房玄龄了,但是修习了华夏族历史上最著名的权谋之书《鬼谷子》之后,加强版杜如晦,应该能和禄东赞过过招儿了。
  当然,我也要和你们过过招儿,我倒要看看,你们还能不能让大唐下半辈子不得安生!哼!
第六百零一章
府兵的缺陷
  大唐的环境真的是很不错的。
  关中地区没有被完全破坏了生态系统之前,千里旷野,万里沃土,不愧是天府之国,一路走去,只觉得神清气爽,若不是正处于冬季,恐怕这种感觉会更好,哪里像如今的黄土高原?满身伤痕,几乎是无法恢复的致命伤,哪里还能和前秦时代诞生了横扫六国的大秦帝国的那个关中相提并论?
  大秦以五百万之民养了一百万的军队,相当于是五个人里面就要有一个人当兵,几乎是所有的壮丁数量了,不单单说商鞅变法带来的成果和大秦发达的农业科学体系,关中地区肥沃的土地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若是换作什么贫瘠的土壤,无论是谁也没有办法打造一个铁血大秦出来。
  谈论到秦朝,人们都会说是强秦,谈到唐朝,那叫做盛唐,苏宁一直都以为中华帝国里面最强的朝代不是大唐,而是大秦,唐朝最盛,秦朝最强,大唐军队的主力就是陇西兵,关中地区的军府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在府兵体制下,唐军主力都是出身陕西的秦国故地的秦兵。
  就算是在宋朝,军队战斗力极其衰弱的时代,岳飞还未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关中地区还是出产了大宋战斗力最强的专门对付西夏的西兵和最富盛名的种家将,自汉代以来就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之说,汉代著名将门皇甫家族和马氏家族以及不少名将也都是出身关中地区,以后无论哪个朝代,西北地区的军队战斗力一定是非常强大的。
  地区的限制,生活不易,环境不好,唐代之前的所谓关西,更多的还是偏向于凉州地区,而非具体的关中,从汉朝自唐朝,关西凉州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使得关西的概念逐渐往关中长安地区偏移,这就是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汉代尚且树木葱郁的凉州地区,放到如今,已经是一片荒漠了。
  若是没有开发江南和山东复兴计划,估计再过一百多年,关中地区还是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伴随着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崩溃,关中地区的衰落是毋庸置疑的,大唐时代是关中最后一个辉煌的时代,而大宋的关中则是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最后的牺牲,几百年的时间里面为了对抗西夏和辽人金人,百万西兵代表关中尽了最后一份力。
  大宋以后的关中,已经难以为中华民族做出什么贡献了,关中之血在抵抗金人南下的战斗中已流干,关中对得起中华了。
  苏宁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大秦的强悍,大汉的强大,大唐的兴盛,大宋的悲壮,无一不和关中地区有着无法隔开的联系,一直到金兵南下南宋再也无力收复关中为止,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面,关中儿郎为华夏民族付出了他们能付出的一切,直到满身伤痕奄奄一息为止。
  “怎么了,三明,总觉得你好像兴致不高。”杜如晦骑在马上,看到面色有些黯然的苏宁,不由得开口问道,作为此次大唐谈判团的正副代表,杜如晦自然要关心苏宁,大唐谈判团此次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不仅仅要应付极难应付的吐蕃人,还要让西域诸国答应西域都护府的重新设立,为此免不得还要有一些明争暗斗,所以才会让大唐右仆射杜如晦亲自出马,苏宁作为屡次参与谈判的谈判高手,以其丰富的经验和多次不辱使命的经历被任命为副使。
  苏家只有两子,一个在千里之外的西域屯驻,一个出使吐蕃与西域参与更加激烈的唇枪舌剑的斗争,对于苏家像火箭一般快速崛起的大致缘由,明眼人都看得很明白,不说四十多岁的苏定方拼了老命的征战沙场,年仅十七岁的苏宁也为了国家屡次外出作战与谈判,富贵都是拿命搏回来的,人家比你会搏命,比你敢搏命,那么人家就能得到应该得到的。
  苏宁抬起头看了看杜如晦,笑笑说道:“无他,只是有些怀古伤今而已,关中为大唐付出了太多了,也为华夏付出了太多,前秦横扫六国的便是关中兵,前汉对抗匈奴、开拓西域和对抗羌人的大多数也是关中兵,到了大唐,收拾突厥人僚人吐谷浑人的还是关中兵,关中人太苦了啊。”
  杜如晦闻言一愣,随即笑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正如你所说,大唐之兵可以与高地之兵相抗衡的唯有陇西秦兵和塞北燕兵,塞北燕兵还要镇守北平,防备薛延陀高句丽等外族,动弹不得,任务同样严峻,所以对付西边外族的重任只好压在陇西秦兵身上了。
  其他地区,虽说江南和山东地区已经开始初步建设军府,可可是数量还是少,维持地方治安已经不容易,出国征战的话,恐怕只能给大唐丢脸,不谈训练,只谈身体也是略有所差,江南温暖湿润,民皆短小,气力不如北兵,不善弓马,南兵北上作战者,自古以来失败者居多。
  东吴孙权十万兵北上合肥,却被张辽七千兵马击溃,晋室南迁之后北伐也不在少数,败多胜少,若是防御倒还可行,但是若论进攻,除了陈庆之七千白马军和宋帝刘裕之外,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所以大唐对于南兵北上的事情一直都拿捏不准,主要战力,还是关中兵。”
  苏宁说道:“其实不说环境身体因素,陈庆之与刘裕并非是偶然,用兵不在猛,而在精,南兵也不是不如北兵,若论水军,自然是南兵优先,那些熟识水性的水中汉子,打起仗来,不一定比北兵差到哪儿去,我以为,大唐若要发展军队,增加军队数量,就一定要开发江南,将江南之兵也纳入到主力军队中,哪怕仅仅是水军,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少江南之军若成,江南战事就无需北兵南下,北兵南下水土不服者也不在少数,曹孟德不也是因此而败吗?江南之军完全可以用来对付江南之敌,若事事都要用上北兵,那关中民众岂不是苦不堪言?”
  杜如晦笑着点点头,无奈的说道:“却也是如此,但是,无论如何,对付吐蕃和开拓西域,用的还是关中兵,在那些荒凉之地作战,江南兵不行,塞北兵也不一定的派的上用场,距离最近最熟悉当地气候的关中兵还是要派上大用场,西域都护府若成,估计也需要大量关中兵戍守。”
  苏宁皱眉道:“府兵虽好,却是有一大缺陷,府兵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并不是完全脱离土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活儿需要府兵去做的,一旦西域都护府成,在当地设立军府设立军队恐怕不太可行,都是外族人,和大唐不是一条心,要说移民过去也不能一下子就移个几十万过去,苦寒之地,就算是关中之民也不大愿意过去吧?
  这样一来戍守时间就要加长,即使是轮换制度,也不免的要对农务产生影响,关中建设就要受损,粮食产量也要受影响,马上就是春耕了,戍守西域起码需要几万军队,这样一来,就不会对春耕造成影响吗?大唐全国之兵也不过六十万,这样一来,确实有些麻烦啊!”
  杜如晦摇摇头说道:“所以才会有长征健儿一说,但是,老夫始终觉得不妥,这是府兵一大缺陷,需要改进,否则大唐日后开拓更多土地,拿什么戍守?”
  苏宁也点点头,曾经被压制下去的设立义务兵役制度的想法再一次抬起了头,不得不说,如果说在大唐本土实行府兵制度,而在大唐一些难以直接设立军府就地征收军队的地方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将府兵制度和义务兵役制度分割开来使用,招收一批职业军人,或许会是一条出路也说不定。
  苏宁试探着问道:“杜相,您以为,如果大唐可以建立一支并非是府兵而是完完全全的军队会如何?不需要种地,大唐发给兵饷供养,吃穿用度都是朝廷供给,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随时待命,主力军队将土地打下来,他们去镇守,或者干脆让他们去出国征战,他们不需要种地,只需要当兵打仗就可以了,您觉得这样如何?”
  府兵制度下,府兵出战要自备武器和口粮,只有朝廷只会准备一部分粮食以备不时只需,也就是说大唐府兵的性质和欧洲骑士差不多,自备装备口粮打仗去,打完了回家领赏,战死了朝廷发给抚恤金,就类似于雇佣兵一样,和义务兵役制度下的职业军人是不同的。
  所以苏宁此言倒是让杜如晦有些意动,若是有一支那样的军队的话,估计如今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只是朝廷花费养一支军队,这个消耗不是一般的大,而且数量肯定不能少,起码五万人,那样的话又是多少钱?不打仗也要朝廷供应吃穿用度,这倒是有些浪费了,只是这支军队随时待命,指哪打哪,还可以随处镇守没有家乡的牵挂,这是多好的事情,但是……
  杜如晦苦笑道:“这样的军队恐怕难以招募啊,谁人不思乡呢?更别说异国他乡一待就是那么多年,谁能经受住?”
  苏宁说道:“倒也不能这样说,说起来的话一些父母双亡者或是天生无父无母者不就可以了吗?还有一些无家无室者,在大唐找不到女人,干脆就到外族去找,把土地打下来之后戍守在那儿,那儿肯定缺男人,大唐的这些精壮男子不就可以占据那里了吗?不需要多少年,第二代民众都要喊大唐男人叫爹!地方就是这么占领的。”
  杜如晦一愣,随后哈哈大笑:“哈哈哈哈哈!此言甚是,此言甚是,三明啊,等谈判回来你把这个事情和陛下说一说,看看陛下是什么反应,哈哈哈,不过大唐国内找不到妻子的男人可不多,不就是无业游民吗?大唐也不缺女子,你这样一来,就不知有多少男子可以享受齐人之福了,哈哈哈!”
  苏宁阴险的笑着,这事儿要是办成了还真是好处多多,这不就是同化吗?把外族男子干掉,女子留下和大唐的光棍儿们生活,不需要多久,剩下来的孩子都是正宗的大唐子民,喊大唐男人叫爹,那效果有多好?
  倒是这样的制度要和李二陛下说清楚,与其搞一个不伦不类的长征健儿,倒不如招一批无牵无挂的职业军人,也好为义务兵役制度探探路,虽然不能全部实行,可是混合一下应该还有用处,不是吗?
第六百零二章
初见禄东赞
  杜如晦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很有建树和能耐的国士,在军国大事上他的谋略或许没有房玄龄那么犀利,但是若要论决断,从房玄龄的种种建议当中选择出适合大唐的决策,所以苏宁就会将一些想法说出来,告诉杜如晦,听听他的看法,对于这些事关重大的决策都有很大的好处。
  杜如晦既然对设立一支常备军队很有好感的话,那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十有八九是可以实行的,大唐国内总归是有这样的人的,入军校无望,也不喜欢读书,那么没有别的出路之下,就加入这支军队,成为一名职业军人,终身为大唐作战,五十岁退役,之后的日子会有大唐政府全面负责,只要你活下来,五十岁以后的生活政府承担。
  这支军队,就是以后征战西域收拾吐蕃人的主力,不论是在西域还是在吐蕃,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战斗,所以长期驻军就很有必要,中国古代军队最大的缺失就在于难以扩大胜利果实,往往出兵外族取得一场胜利之后就收兵回国,胜利果实无法被保障,过一段时间他们的实力又恢复过来了,接着骚扰中原,中原帝国耗不起。
  汉武帝是怎么对付匈奴的?大范围持续性的打击,以消耗掉文景之治留下的一半的人口作为代价,彻底解决了匈奴之患,最后一战之前朝中的反对势力空前庞大,都认为没有必要再继续打下去了,汉武帝孤注一掷,力排众议,集合十万铁骑和五十万步军民夫发动了汉匈之间的最后决战漠北决战,终于彻底击败匈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当时的生产力和交通环境之下,注定了农耕民族在和游牧民族的交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游牧民族只要有马有羊有水草就能生活,飘忽不定,农耕民族却是定居在某一地点不会离开,而且所谓以战养战的策略被认为是有损天朝上国威仪,战后条约从来没有被重视过,所以农耕民族发动一场战争的损耗是惊人的。
  汉武大帝之所以会遭到几乎满朝文武的反对就是因为最后的决战一旦发动,那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事实上世界上的历史研究者也为中国汉王朝的那一场漠北决战感到震惊,一个农耕民族可以对一个游牧民族发动那样长时间持续不断的连续打击,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内只此一例。
  虽然汉王朝为此付出了一半人口的代价,文景之治留下的充沛国力被消耗一空,汉武帝下了轮台罪己诏,开始休养生息,但是结果却是匈奴再也没有力量和汉王朝交战,压在汉王朝身上几十年的匈奴被彻底干翻,再也翻不起大的风浪,至于几百年后威震欧洲的阿提拉所代表的匈人帝国,已经不是汉代时期单纯的匈奴人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绝响,甚至大唐帝国也没有对一个外族进行过如此猛烈的打击,事实上除了突厥以外,唐王朝并没有那样危及到国家安全的强悍对手,只有大汉帝国和汉武大帝能够有这样的实力与魄力,合奏一曲世界历史上的绝响。
  这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自古以来故土难离的习俗和国家军队制度上的缺失,以及作战指导思想上的不足,但是如果可以解决掉后面两者,第一个要素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的,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要家乡何用?说难听点,项羽的话其实非常现实,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但是如果乡中没有亲人与旧友,回去又如何?
  大唐在今后若要长时期的控制西域和藏地,那么府兵制度就完全无法供应足够的军队,当地没有足够的汉民,没有汉家人口,府兵制度下哪里有兵可以用,当地的外族还不能进入大唐军队当兵,所以只有从内地征调,内地的士兵都是府兵,他们也有农活需要干,也要承担家庭任务,一下就离开好几年,府兵一定不满意。
  常备军就很有必要了,常备军一旦设立,对付西域和吐蕃就不需要那么困难,大唐也不会出现恒罗斯之战战败以后就无力继续向中亚发展的事情,有一支职业军队在手,无论多远,都可以派出去征战,虽然消耗很大,但是若是大唐的财政充裕,李二陛下看中了这个制度的优点之后,府兵制度是否还可以继续发展下去,就有待商榷了。
  谈判团只有一百人,除了杜如晦和苏宁以外,还有十个纵横司的主要官员陪同,剩下的除了卫兵就是纵横司新近学员,很有前途和能力,就带到外面去见识一下,学以致用一下,纵横司不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地方,纵横司是学习如何唇枪舌剑为大唐争取最大利益的地方。
  从这些地方出来的学员,都是大唐政府相当倚重的谈判高手,每一场战争以后都会有他们的存在和战败的部族国家签订不平等跳跃,废掉他们东山再起的能力,这一点从西突厥兵变事件以后就得到了大唐朝野的广泛认同,后来的屡次谈判都是纵横司在杜如晦的率领下独自完成,任务完成的相当完美,纵横司的名望越来越高。
  而在政法大学建立以后,原来属于纵横司内部的纵横学院也被纳入了政法大学,面对全社会招生,当然,最隐秘的血滴子的招募和培训还是只能够放在纵横司内部执行,纵横司已经走上正轨,全大唐也默认了纵横学派的崛起和复兴,而杜如晦已经成为纵横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比起复兴始祖苏宁还要有威望。
  兵家觉醒,纵横家崛起,法家复兴在即,墨家已经在工部工作,诸子百家中最实用重要的四家已经重新走上复兴之路,至于儒家和道家这两个主要探究人伦道理的哲学性质的学派,暂时被人们忽视了,虽然文士依旧以儒生自居,可是儒生究竟能干什么,他们自己也觉得很迷茫,所以大量儒生也进入了政法大学学习法学和纵横学,苏宁觉得,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最好还是用作哲学用途比较好,用来治国,太消极了。
  法家力图打造的法制国家,却因为皇帝的存在而存在致命缺点,因为皇帝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什么时候,皇帝也要俯身于法律之下,才算是真正的法制大成,治理国家需要以法治为基本,以儒术和道术为辅助,向董仲舒那样,只能引来酷吏,什么也得不到。
  其实苏宁很想批斗董仲舒的,但是考虑到他的天人感应很受李二陛下的推崇,而且涉及到皇权的根本意义,苏宁还是决定缓一缓,董仲舒这厮当真是狡猾透顶,一招天人感应就把儒家和皇室绑在了一起,要不是儒家豪门自绝于天下,苏宁还真没有办法对付他们。
  以后的道路,且艰且险啊……
  十三天以后,杜如晦和苏宁率领的谈判团抵达了吐谷浑原先的边境处,在那里,李世绩亲自带人迎接,见到了杜如晦这位纵横司大佬,李世绩也不免的要上来巴结一下,纵横司现在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唐第二部门,第一是尚书省,第二就是纵横司,级别是司,但是李世绩总是觉得这纵横司极有可能要在将来升级为纵横省,成为三省之后的第四省,没办法,涉及太广了。
  “此间小事居然劳烦杜相亲自前来,某当真过意不去啊!”李世绩一脸笑容,看在苏宁的眼里就有些鄙视他了,这家伙也聪明得很,知道什么人应该巴结,什么人不巴结,虽说参谋总部设立以后文武相互不相干,但是杜如晦是个例外,纵横司也是个例外,纵横司是文官部门,但是却掌握着武将集团的核心利益——西突厥商队。
  所以任何一个武将都不敢给杜如晦什么脸色看,就算是侯君集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也会乖乖的喊一声“杜相公”,不过现在没什么必要了,李二陛下亲自下令,把侯君集家族在西突厥的利益全部剥夺了,侯君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彻底震慑住了那些不太安分的武将,同时武将们也意识到,纵横司其实就是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8/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