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8/451

  就是这样,就是威胁,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还真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穿了,就是要狠狠的给他们来一家伙,然后他们才能老老实实的把识字的旁支子弟交出来,这些旁支子弟可绝对不像嫡系字弟那般锦衣玉食,吃不饱饭也是常有的事情,而且为了家族,最先牺牲的都是旁支子弟,指望旁支子弟对他们有多少好感?
  旁支子弟只在乎自己的姓氏,在乎自己的身份,却绝对不在乎那些视人命如草芥的嫡系家主,所以说,这样一来,就能把世家大族给肢解了,嫡系传人继续羁押,旁支子弟放出来,散播到各地去教化万民,久而久之,世家大族也就不存在了,只会有一个个姓崔的姓卢的姓郑的教书先生。
  四个家主最终还是点了头,他们没有任何的筹码,只有这样做,只是这样一来,山东士族,就真的不复存在了,就真的不复存在了,再也没有一丝一毫复兴的希望,直接汇入寒门子弟的汪洋大海里面,成为一段历史。
第五百七十八章
扫盲
  万事俱备,东风也来了,那么一切就可以进行了,伴随着相当一部分士族旁支子弟进入到苏宁临时办理的进修班里面学习,师资资源准备齐全,这些士族旁支子弟都是对于自己明明没有做什么事情却遭受池鱼之殃感到不满的人,并且对于主家,对于嫡系一派非常不满意,苏宁很中意这种对于主家的疏离感,把握好了,他们就是终生的大唐扫盲机器。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之高下,主要还是从识字率开始看起,识字的人越多,那么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因为文字是文明的开始,只有识字,才能继续下去学习更为深层次的文化,所以,要想让大唐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变,扫盲就是第一要务,扫清大唐境内所有的文盲,就是这一阶段,大唐政府的最重要任务。
  识字了,很多事情朝廷只需要张贴布告,百姓就能看懂,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吃力不讨好,识字的人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就能产生飞跃性的进步,只有识字的人足够了,才能继续下去建设国民教育体系,李二陛下的那一句不使一人不识字,不使一人不知书才不是空话。
  当然,这些士族旁支子弟还不知道应该如何教育那些不识字的人,让他们从不识字变为识字,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比如,利用他们已经识字的优势,让已经培养出来的一批可以深入基层展开扫盲工作的启蒙老师给他们上课,让他们明白如何教导那些不识字的人识字。
  一开始苏宁觉得使用汉语拼音应该是很不错的方法,毕竟后来全中国的人都用这种方法识字,并且普通话也由此普及,但是渐渐的苏宁注意到很多问题,中古汉语和近现代汉语的差别本来就很大,抛开读音的问题,很多地方那个都不一样,就别说大唐时代那些根本难以听明白的地方方言。
  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就发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战国七雄各有各的文字,各有各的语言,各有各的钱财,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的度量衡,各有各的行事准则,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秦始皇批阅奏折都需要请各国人来为他朗读不同地方的奏折,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才会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的伟大举措,这一举措,使得中国避免成为欧洲那样分裂的状态,而保持了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但是让秦始皇也无法统一的说话读音问题,就是千百年来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就是如今,在湖南等地还有五里不同音的说法,不说普通话了,就是方言也是千差万别,听惯了普通话的人完全听不懂方言说的是什么,完全不是汉语拼音那四个读音可以解决的问题,现代汉语经过简化简化再简化,完全不是大唐时期可以理解的,苏宁也是过了好一段时间才适应过来。
  但是唐诗宋词之所以可以产生,就和这些读音分不开关系,若是强行推行汉语拼音,使得汉字只有四个声调,估计唐诗宋词也就不会产生了,那是一种罪过,一种让苏宁难以启齿的罪过,所以在后来苏宁找到了孔颖达,请求他停止对汉语拼音的研究和改造,说他不想做一个罪人,然后详细剖析了汉语拼音的弊端,说这只是方便了他自己,却害了文化传承。
  孔颖达随后意识到汉语拼音的弊端,其实他早就注意到,但是因为这样一来的确有很多字可以直接注音出来,很方便,较之两字相切读音法更为便捷,不用再出现识字的前提就是识字这样一个做法,教会一个不识字的人识字也不用那样麻烦,但是苏宁自己都提出来了,孔颖达自然也不愿意做那个罪人。
  可是若是在全大唐使用两字相切读音法的话,孩子也就算了,那些目不识丁难以教化的大人如何教导?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弱,早就过了最适合学习的时期,长期面朝黄土背朝天,若是没有适合他们的方法,估计学到底也学不会几个字,反而激起容易挫伤他们的信心和上进心,对于国家而言大为不利。
  最后孔颖达长叹:“本以为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便可改变大唐,成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却未曾想到,一个小小的识字就让我等如此难堪,若是到了往后,有更多事情需要教习,又当如何?老夫太小看这些了,苏侯啊,此事不易,此事不易啊!若要让全大唐子民都能识字读书,谈何容易?”
  苏宁也无奈,两字相切读音法的弊端和弱点太明显,却是这个时代唯一适合的识字方法,至于其他的一些旁门左道,苏宁也无处得知,只能说这个世界太不公平,连这第一步都迈出的如此艰难,没有拼音这一大利器,不识字的成年人若想识字,那可就真是太难了。
  但是随后,苏宁却注意到了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虽然说在没有汉语拼音的古代,文盲率居高不下,但是先贤为了让更多的人识字,还是在有限的基础上做了无限的努力,所以识字率还是节节攀升的,没有汉语拼音的时代中,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改良之后,人们还是想到了很多的方法。
  这就让苏宁想到了《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这号称三百千的三部有着重大意义的幼儿识字读本,古人没有办法用音符为汉字注音,但是却可以利用朗朗上口的三字句和四字句反复诵读,以此加强人们对这些字音的记忆,在记住了读音的基础上,再行认字,写字,一般而言,在私塾里面读一年书,也就可以过识字关。
  只是古代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体系建立不了,识字率自然也就无法提升,文盲率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光靠民间办学,而拥有大量教育资源的朝廷政府只关注一个国子监,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若是以这些朗朗上口的蒙学教材下发各地,让这些教书先生带着他们读书,教个一年半载的,也就差不多了,完成任务了,当然不仅仅是这三百千三部书,更何况《千字文》已经成书了,苏宁就打算把明代的《龙文鞭影》以及清代的《小学韵语》给提前带到大唐来,配合上三百千这三部蒙学教材,成为学童识字的“五经”。
  果不其然,除了整理完毕的《千字文》以外,《龙文鞭影》、《小学韵语》还有《三字经》以及《百家姓》都让孔颖达相当满意和震撼,被苏宁做了些许改变的几本书显然超出了孔颖达的心理预期,不管这些书对于识字有何用途,他们本身就是一些相当受欢迎的蒙学教材,寓意深远,朗朗上口,孔颖达拿到手之后读得摇头晃脑,让苏宁怀疑古代学子读书的时候摇头晃脑是不是就从他这里学去的。
  但是该说不说,这几本书被苏宁整理了一下交给孔颖达,孔颖达又在苏宁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整合,然后整理出完整的五本蒙学教材上报李二陛下,李二陛下大喜过望,连忙招苏宁入宫说话,苏宁一到,李二陛下就着急的询问苏宁这是如何编纂出来的,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实在是飘香奇文。
  苏宁也不好厚着脸皮说这是自己编纂的,就说这是幼年师尊教他识字的时候随口编纂的一些朗朗上口的词句,他的记忆力相当好,所以就记下来了,等到他发现汉语拼音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目前的大唐的时候,就开始打起了主意,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大唐扫盲做出贡献,于是整合了前人的智慧,将这五本蒙学教材整理了出来,希望对天下人读书识字有些用处。
  何止是有些用处,在没有拼音注音的时代,靠着韵律和上口来识字,就是不二良方了,李二陛下大喜过望,又赏赐了苏宁很多精美的食材……
  五本教材到手,李二陛下即刻下令印刷作坊立刻印刷这五本教材,能印多少印多少,趁着这段时间,苏宁把四大家族的旁支子弟弄到了手,同时李二陛下对剩下的三大家族施以强大的压力,逼迫他们也交出了一部分视为弃子的旁支子弟,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那些被抛弃的旁支子弟自然也是心中怨恨不已,得到教书老师的同时削弱了三大家族的势力,一举两得。
  孔颖达按照苏宁的想法办设了启蒙老师教育学堂,亲自为他们授课,讲解五本指定蒙学教材的精髓所在,这五本飘香奇文也让这些世家子弟读得如痴如醉,反正都被抛弃了,现在有些用处,何乐而不为,有点头脑的都明白,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冲击影响之下,他们已经回不到从前了。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弘文馆每到没有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传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类的读书声,朗朗上口,让经过的人不由得驻足不前。
  三个月之后,第一批训练完成的启蒙老师一千人训练完毕,李二陛下在目前大唐人口最稠密经济最繁华的关中地区划了一个圈,表示这里就是第一批建设蒙学,开始扫盲任务的地区,每一个乡都有好几百户人家可以教化,所以每一个乡派去一名启蒙老师,就可以覆盖一千个乡。
  选好的地区已经派去了相关的官员,也对当地政府打好了招呼,只要愿意学习的,就可以去官府报名,然后领取课本,识字读书的蒙学教堂是免费的,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愿意学习,有时间学习,就可以报名学习,中午用餐时间管一顿饭。
  为了教育普及,李二陛下可以说下了大本钱,因为目前大唐的农户还是比较穷困的,十几岁的孩子也要下地劳作,一般而言没什么时间读书,虽然家长们都表示再穷不能穷教育,可是肚子饿得难受,谈何学习?于是李二陛下一狠心,把从北边贸易里得来的一成钱财用在了教育普及地区的午餐费用上,虽然只是稀粥和馒头,却让不少人大大松了一口气。
  劳作很辛苦,几岁的孩子就算了,要是成年人的话,一天不去劳作,田里面就不像样子,虽然很想读书,但是活命更重要,所以两相权衡之下,他们很容易就会放弃自己识字读书,而全心全意让孩子去读书,可是苏宁希望全民都能识字,大人不去读书也就算了,识字还是可以的,只是这个劳作问题很是麻烦。
  幸好李二陛下为了贞观革新的大业不惜血本,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消息下达各地,群众欢欣鼓舞,教育改革计划也就此顺利展开。
第五百七十九章
侯君集的追求
  大唐选择了一千个乡作为普及教育的第一批实验地,这让不少未被选中的地区大发牢骚,这感觉就和劳动改造轮不到他们一样,山东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政府官员为此相当不满,劳动改造咱们沾不上边儿也就算了,开发江南和山东复兴计划提出没多久,而李二陛下也在扬州荆州和山东各地选择了一些地方提前搞劳动改造以平息这些地区的不满,但是这一次教育普及却还没有轮到他们,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都是大唐的领土,他们强烈要求公平对待!
  这些地区不满意,作为大唐立国之本的关中地区同样也有些地方不满意,毕竟只有一千个乡,对于人口较为稠密的关中地区而言还算是少的,所以也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轮到,虽然劳动改造已经普及了,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学习,这下子教育普及没有轮到他们,他们当然不爽!
  相对于劳动改造没有普及的地区,人们还负担这一部分徭役,所以时间不够充分,可是他们是最早一批摆脱徭役的,现在的生活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也是全大唐最富裕的,最舒适的,他们自然产生了向上的追求,对于朝廷弄出来的教育普及相当感兴趣,便因为此而强烈要求朝廷快速普及。
  他们当教书育人是砍瓜切菜吗?李二陛下哭笑不得,只能下达诏书安抚他们,告诉他们普及教育是个大工程,殊为不易,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普及,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太过苛求朝廷,朝廷对此已经是尽心尽力,皇帝都好几个晚上没有睡觉了。
  关中地区的抗议偃旗息鼓了,但是其他地区的抗议声潮却是一波接着一波,尤其是那些劳动改造和教育普及都没轮到的地区,那里的县令和州刺史的上书那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哭诉,都在恳求李二陛下可怜可怜他们,不仅仅地方民众对朝廷重关中而轻视各地感到不满,就算是官员们也颇有微词,对于朝廷的做法相当不满意,几次三番集体上书要求长官上书朝廷,但是,这如何使得?
  本来还好,但是教育普及法令一经颁布,天下震动,万民盼之如久旱之盼甘霖,结果没有轮到他们,两次都没有,心中是何其的郁闷和不满?这下子他们就怒了,百姓给基层官员施加压力,地方上基层官员给他们施加压力,他们只能给朝廷施加压力,李二陛下无可奈何,只好把留着准备明年运送粮草到边关的战俘奴隶先送往那些抗议声潮最严重的地区,缓解民怨。
  至于朝廷所需要的,就从蜀中抓捕到的那些僚人里面抽取吧,公奴司主官又来哭穷,说已经没有可以调用的战俘了,在这样下去,他的公奴司直接就关门大吉吧!李二陛下相当烦恼,同时意识到,这段时间里面埋头发展,忘记对外扩张了,这些奴隶没了来源,自然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这种意识支配了李二陛下的思想,于是李二陛下不得已下发了一道指令给参谋总部,让他们试着在大唐周边寻找一些可以发动战争的地方,大唐如今有十万之巨的奴隶缺口,看看能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这个数量或者更多的奴隶。
  没办法,这是民心所向啊,经历了售书事件之后,李二陛下深刻的意识到民意不可违逆,尤其是这个时期,贞观革新最重要的开拓时期,正是需要这些民心的时候,所以顺应民意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的做法,李二陛下也得到了不少支持,不少贞观革新的相关法案都会事先在长安城里面布告百姓,让百姓知晓,然后得到赞同。
  所以对于各地民意的要求,李二陛下高度重视,官员不被逼到无可奈何是不会上书朝廷向朝廷哭诉的,据说有一个地方就是在徭役期间来了一批外地探亲的百姓,看到亲戚们正在服徭役,大惊失色,忙问没有劳动改造?没有奴隶承担这些事情?同时还炫耀自己已经不用再服徭役了,于是闹得当地百姓大为不满,官府无奈,只好向朝廷哭诉,请求加快劳动改造的普及。
  其实劳动改造到如今已经普及了相当一大部分地区,关中基本普及完毕,蜀中借着僚人叛乱的时机普及完毕,山东普及了十分之一左右,江南只普及了荆州和扬州,但是饶是如此,已经用掉了四十万奴隶的数量,还有十万奴隶是朝廷常备的一旦发生天灾人祸的救火队,不能轻动,这一次为了平息民怨,已经用掉了七万,只剩下三万,朝廷自己都不够用了。
  所以啊,对外扩张已经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了,大唐自从蜀中之役以后平静了好一段时间,军队就是训练训练再训练,已经不止一名大将向李二陛下抱怨没仗可打,很没有意思,参谋总部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上书请求伐不臣,但是李二陛下考虑到发展需要,没有答应。
  如今发展需要了,国家需要更多数量的奴隶,发动战争也就是在所难免的,李二陛下的指令下达了半个时辰不到,侯君集就带着一批大将联袂而至,面色惊喜的向李二陛下请示东南西北的出征计划。
  向东可以伐高句丽,高句丽屡次对中原无礼,有不臣之心,更因为前隋之故和大唐关系紧张,在东北地区筑城驻兵,心怀不轨,并且和更北地区的蛮族交好,不知其有何所图,所以侯君集主张即刻对高句丽用兵,夺回故地,掳其民充实公奴司,推进劳动改造进程,一举两得,理由就用高句丽建造前朝将士京观,大逆不道,可以讨伐之。
  向西就是开拓西域,如今大唐对西域的情况了若指掌,通过西突厥商团可以得到大量珍贵情报,西域如今颇为不平静,更有吐谷浑心怀不轨,可以伐之,至于理由,随便找一个商户进去做些事情,然后被逮捕,大唐就有理由兴兵了。
  向南的话,南诏等部落现在不太稳定,大唐伐蜀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惊恐,他们暂时是不敢和大唐作对的,但是他们也结城自守,大唐也打不进去,要想收拾他们,需要大军,当然,他们的人口还算充足,季汉丞相诸葛亮曾经南伐孟获以获取南中资源以北伐强魏,所以侯君集认为也可以讨伐南诏,理由就是南诏私藏僚人,其心可诛!
  向北的话,北方部族现在和大唐的关系不错,更是大唐对外贸易主要的财富来源,侯君集不建议李二陛下对北用兵,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和高句丽勾结的北方部族不在少数,伐之,可以剪除高句丽羽翼,反正迟早要对高句丽用兵,剪除其羽翼,也对大唐有好处,理由就是勾结大唐的敌人高句丽,大逆不道,王道之师可以伐之!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二陛下也是哭笑不得,参谋总部不仅帮他考虑好了何处可以用兵,就连借口都想好了,天衣无缝,处处彰显大唐作为天可汗帝国的威风凛凛和誓死保卫国家民族荣誉的精神,真是王道之师讨伐不臣的典范……
  “当真可以伐之?”李二陛下试探着询问:“军中可做好准备?可有足够的粮草器具?可能保证全胜?”
  侯君集答道:“当真可以伐之,军中已做好准备,大军齐备,训练精良,养精蓄锐半年,战力旺盛,斗志昂扬,出兵以伐不臣,正是时候,至于粮草,连年丰收之下,军粮齐备,府库充盈,并无短缺的现象发生,而且此次作战,也可以带上军事大学那些小伙子们出去见识见识真正的战争,见识一下和外国是如何打仗的,正好贞观八年他们就可以毕业进入军中,此时正是时候。”
  李二陛下看着侯君集有些激动的表情,和身后一众将官有些尴尬的表情,心中突然有些明白了,于是决定暂时先不说,然后私下里问一些事情,决定是否要按照计划行事,军队的稳定是必需的。
  于是李二陛下借口需要考虑一些事情,先让大家都回去,然后等众人都领命之后,看了李世绩一眼,李世绩何等聪明,自然知道李二陛下有些事情要和他说,于是等大家一起走出去之后,他悄悄的走远了,绕了一段路又回到了书房,单独觐见李二陛下。
  “不知陛下唤臣何事?”李世绩很恭敬的行礼道。
  李二陛下点头问道:“我对于侯卿之事有些疑惑,方才侯卿在讲述之时,我注意到你等皆是一副有话不能言语的模样,却是叫我好生疑惑,李卿可否为我解惑,不知这是为何?”
  李世绩心中一凛,顿时明白了李二陛下是话中有话,看来李二陛下对于近来军方的一些举动有些注意了,其实不只是李二陛下,很多参谋总部的臣属都注意到了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侯君集似乎对于立功之事相当在意,而且似乎有些垂涎如今杜如晦和房玄龄的位置,那可是宰相啊!
  虽然大唐的宰相不可能像汉代丞相那样大权在身,可是也是一个相当荣耀的职位,品级不高,却是权力重大,侯君集对于这个职位产生了追求,在李世绩看来,不是好事,更何况他不是在心里面想想,而是在很多场合中直接表露出了对于宰相的向往,大唐的军方站稳脚跟抱成一团之后,对文官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加上作为文官主力的山东士族被扫灭,如今却是文官力量最薄弱的时候。
  虽然大唐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大兴文治,可是尚且需要时间,侯君集却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对政治权利的追求,不得不说,这是禁忌,参谋总部建立的意义就在于分裂军政,使得军政分开,相互不甘于,一开始是要保护军方,让军方不受士族干预,士族既灭,军方失去了最大的敌人,所以然侯君集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想法。
  李世绩对侯君集的看法一直不怎么好,认为他虽然有军事才能,却有些心胸狭窄,而且权力欲望大,已经是军方第一人,现在居然又要追求政治权利,显然是想学着当初李靖击破东突厥获得了宰相职位的奖励,也想击灭一个国家获得宰相的权位,但是很显然,当时可以,现在不行,李二陛下已经注意到了。
第五百八十章
政法大学
  话虽是这样说,但是……
  “在陛下面前私言上官,似乎,并不是一个臣子所该做的事情,有些事情,陛下应该自己去询问侯总长才是,若是让臣来说,始终是有些不好。”李世绩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不说这些话,若是一个不好自己说的话被传了出去,侯君集心胸狭窄,肯定不会给自己好日子过,毕竟侯君集才是如今军方的第一人,自己和他斗,讨不到好。
  李二陛下却不这么想,在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之后,他已经对侯君集有了一些疑虑,而如今李世绩的态度却正好印证了那些风言风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事实有根据,设立参谋总部的初衷是要防止文人掌军的荒唐事情再一次出现,但是现在文人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反而是军方那股力量占了上风。
  作为最高军事统帅,李二陛下不担心自己会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权,唯一担心的,就是刚刚确立出来的军政分开的原则被某些不懂事的臣子给毁掉,有些事情不能开先例,一旦开了先例,就会有追随者模仿,文人不可掌军,军人也不可干政,军政分开,各司其职,这才是设立军事大学和参谋总部的原因。
  但是侯君集作为军方第一人,二等公爵位中的第一人,本来应该是这一制度的保护者,而不是破坏者,可是李二陛下渐渐发现,文人力量太弱而军人力量太强也不是好事,尝到了军政分开的甜头,李二陛下不会再一次允许军方大将担任政治职位,比如宰相,那必须是文人担任的职位,军方不应该参与到政治斗争当中。
  可是文人力量的极大衰落却让一些军人产生了不好的想法,李二陛下觉得这些人不会只有侯君集一人有这样的想法,应该不止,可也没有成为军中主流意见,所以才会有侯君集说的慷慨激昂,而其余大将都面色尴尬,欲言又止,显然是侯君集的威势比较重,而自己又对侯君集比较宠幸,所以他们想说又不敢说。
  侯君集的毛病李二陛下也知道不少,心胸不太宽广,有些瑕疵必报,而且有些粗鄙,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却是一个天生的战将,很能打,打起仗来不要命,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中立场坚定,这才成为李二陛下的心腹,但是这个时候,不是心腹不心腹的问题,而是侯君集有那个想要突破规矩,打破禁忌的苗头。
  好不容易把这个规矩给树立起来,可不能被毁掉,现在看来,有一些把侯君集从那个位置上拿下来,换上一个更为合适的人选的必要了,这个人不必比侯君集更能打,比侯君集更擅长作战,事实上大唐这样的人也不少,唯一需要的就是这个人更加谦和,更加温和,能够更好地团结同僚,而不是威压同僚。
  李世绩就很合适。
  李二陛下觉得有必要向李世绩把这个问题挑明了,否则李世绩束手束脚,还有些难做,但是李世绩的能力绝对不比侯君集要差,反而李世绩才是如今大唐中生代降将领当中唯一一个可以和侯君集对抗的将才,李靖等老一辈退役之后,只有李世绩才是如今最合适的人选。
  “李卿何须如此,李卿这般作态,却叫我有些怀疑,难不成参谋总部中,只有侯卿一个人能说上话,而李卿一句话也说不了?侯卿虽然是参谋总长,但李卿和高卿乃是左右次长,亦是身居高位,便是我也不至于在朝堂上让群臣不敢言语,侯卿难道比我还要有威严?”李二陛下这话就挑明了,李世绩抬头惊讶地看着李二陛下,而后低下头,似乎在思索一些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8/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