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6/451


第五百七十三章
孔校长
  自古以来,做老师的无外乎两种人,一种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大学问家,这里面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寄情山水,不愿参与朝堂纷争,一开始就以做老师教育学生为己任的大贤者,以鬼谷子王诩为代表;一种是立志做官,但是为现实所逼,看透一切后立志教书育人,却也带有一些对现实失望,无法实现政治抱负而逃避现实的苦楚念头之人,以孔子、郑玄、荀爽等一大批人为代表,但是仍为少数。
  第二种人就是只是认识一些字,只知道死读书,却无论如何读不出名堂,宋代之前没有门路,宋代之后学力不足考不上科举,万般灰心之下就去小小的蒙学之中做一个教人识字的启蒙老师,这种人占大多数。
  大唐的科举制度只是雏形,地方教育体系基本为零,所以第二种人也是极其少数,而且大多数都是在世家当中作为家学启蒙老师,教导世家子弟读书习字,混一口饭吃,或许是家族中人,但是没有大的才能,只能做一个启蒙老师。
  类似于王诩和郑玄这一类的大贤者,做老师的很少,因为一般而言有了大名望的学者贤者,在这个科举制度没有确立规范的时代,察举制度还有些残余的时期,是会被朝廷以特殊礼遇征召到朝中做官,而且十之八九都是愿意的,剩下来的那十分之一,只是凤毛麟角,苏宁就很少了解唐初时期有哪些这一类型的大贤者心甘情愿教书育人,而留下大名声,孔颖达号称帝师,却也是个官员,一直都是。
  大唐建立教育体系刚刚起步,就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找不到老师,找不到能在地方上建立蒙学系统所需要的启蒙老师,找不到能够教育小孩子读书习字的启蒙老师,而且就算能找到,那也是一个心怀大抱负的大贤者,适合在即将筹建的大唐最高文人学府政法大学里面教书育人,而不是在一个小小的乡,几百户人家里面教书育人。
  大唐如今的情况应该从上往下再向中间建立教育体系,而不是从下往上,要么就是文人,要么就是根本不识字的白丁,中间几乎没有任何人存在,别说初中生高中生了,小学生都不合格,幼儿园什么的压根儿就别想,唯一适合立刻建立办理的,反而是政法大学这个最高学府。
  而后,才能返回到最基层,在大唐各地建立起最基础的幼儿识字班,即蒙学,蒙学不仅仅可以让幼童上学,也可以让愿意识字的成年人加入,国民素质的提高不能只靠着孩子,当今世上所有的成年人不说都能读书吧,都能识字,那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完成的基础标志就是人人都识字,教育体系建立的第一个任务也就是扫盲。
  一个幼童经历蒙学小学中学大学四级学府之后,起码也要十几年,按照现代教育体系的划定参考,以六周岁为起始点入小学,蒙学可以限制在两年以内,即四岁至六岁,心智初成,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是最好的年华。
  至于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划分范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大臣们按照自己幼年接受教育的经验来说,一般都是从五岁开始读书,二十岁左右做官,一共也就是十五年的读书学习游学时期,做了官以后就没有多少时间读书了,这是一个普遍现状。
  古人所谓十年寒窗只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一般而言有书可读的家庭都是从四五岁开始教育孩子读书习字,二十岁及冠,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从秀才到状元这几级制度之下,并无规定的年份,晏殊十几岁就能考中状元,而更多的人七老八十也考不上一个秀才,这就是没有一个规范性的划定年限而造成的问题,自然也有一些人天资愚钝,实在无力考上的原因。
  最基础的识字认字读启蒙书籍,估计两年的时间也就够了,所以蒙学的入学时间和学习范围是最早敲定的,四岁入学,六岁出师,主要是认字,认字完了就读一些启蒙书籍,百分之一百升学率,没有测试。
  县一级的县学,一个县的学子聚在一起学习,称之为县学,也被根据大学的概念而称之为小学,六周岁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却没有定论,但是随着男十七女十五成婚概念的渐渐地普及,却来越多大臣统一思想,十七周岁,以十七周岁为限,从六岁到十七周岁,是一年的时间,将朝廷规定的小学和中学学习任务完成,就可以参考最高学府政法大学,继而做官。
  苏宁的强迫症又犯了,说与其十七岁,倒不如十八岁,不少人家十七岁一到肯定急着结婚,要是这个时候还要考虑考大学的事情,如何操办?倒不如缓一年,十八岁整,从六周岁到十八周岁是小学和中学的学习时间,朝廷要作出规定,十八岁一到,中学生身份正式解除,就必须要参考大学了。
  当然,考不上也没关系,一辈子都可以考试,永远都能考试,但是如果遇上一些神童之类的太过牛逼,也不能让他太早考大学,拔苗助长不是好事,限定十五周岁为考取大学的最低年龄标准,不到十五周岁,不允许参考大学,而上不封顶,哪怕你已经一百五十岁,也可以考大学。
  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这个学年的划分就这样确定下来,然后就是迫在眉睫的大唐政法大学的筹办,学期制度就按照军事大学的制度,但是苏宁建议比军事大学多一年,改为四年制度,从十八岁到二十二岁,为最标准的学习时期,二十二岁大学结业考试,就可以参加科举了,只要有大学的毕业证书,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也要做出规范,有一些职位必须要大学毕业生才可以报考,而有些职位,任何人,只要识字读过书,达到应考标准了,就可以报考,大学生的限定人数学习军事大学制度,一年一千人的名额,不能多,物以稀为贵,教育成果也需要保护,当然伴随着读书人的增加和人口的增加,早晚,每个州都可以拥有大学。
  就算是如今,一年一千名预备官员的分量,也足够李二陛下连做梦都能笑醒,军事大学的成功例子历历在目,政法大学的意义更在于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比起军事大学而言,政法大学的建立和成功更能彰显大唐文治的成果。
  不过紧随而来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老师去哪里找……
  军事大学容易啊,只要是个大将就可以进入,以培养军官为己任,军队中人才层出不穷,军队大将既是军校教授,军队和军校挂在一起,永远不用担心生源和师源,这也是为何世家大族无法对军事大学动手的原因,但是政法大学就不一样了,顾名思义,行政司法大学,行政,需要行政人才,司法,也需要懂法律的人才,更需要懂得教授的人才。
  行政人才,大唐有,司法人才,大唐也有,可是又懂行政又懂司法还懂得教书的人,实在是太少,而且政法大学的教学科目绝对不仅仅是行政和司法,这只是一个名头,司法就不说了,光一个行政就包含多少内容?劝课农桑,劝学,审理案件,处理民事纠纷,管理治下农业生产、商业发展和工业建设,恢复文明礼仪,各种事情都非常具体。
  一个县,需要的一个合格的县令,他所要做的事情就绝对不少,当然,他不必亲自去做,县里面的任职人员也是通过科举考试专门考取的专业人才,但是他不能一窍不通,他至少要知道,要了解,然后协助专业人才处理好这些事情,不能因为自己不懂而又不让专业人才发挥,酿成惨剧。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所以政法大学的教育任务相当严峻,关乎大唐未来整个行政体系的安危,所有大臣面色凝重,不该有丝毫懈怠,孔颖达老头儿双目通红,泪流不止,跪在李二陛下面前请求李二陛下让他做这个政法大学的祭酒,有了军事大学的例子,大臣都认为政法大学的学子也应该是天子门生,但是此时苏宁提出异议。
  “军事大学有其特殊性,学子具为军中战将,统率军队,军队乃国之重器,必须赋予陛下之手,稳固统帅,切不可乱,是以请陛下担任军事大学校长,使其学子为天子门生,加强军中团结,上下互信,国家遂安;反观政法大学,学子出师,具为朝廷官员,或大或小,天南地北,所做事所行事需要自我主张,需要承担自我责任。
  行政不比打仗,其中凶险更甚于行军打仗,军中战将为天子门生,可巩固大唐根本,稳固大唐,而各地官员具为天子门生,这又算得了什么?天子门生当为荣誉,而非是习惯,物以稀为贵,用得多了,谁还会因为天子门生之头衔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而且历代帝王具为校长,万一出现前任帝王托孤大臣为大学毕业,而现任帝王不过十余岁,难道这样便可师生颠倒,长幼颠倒?岂不荒谬?是以军中战将可为之,天下官员切不可为之。”
  苏宁一番话说下来,大臣们连连点头,李二陛下深思过后也感到这样做的确有些欠考虑,可一可二不可三,军事大学这样做已经是破格,若是政法大学也这样做,迟早闹出乱子,天子门生是一个殊荣,绝对不是所有学子都能得到的,万一出来一个败类,岂非是天子也要谢罪?
  既如此,倒不如把这个包袱甩出去,掌握军权,也就可以掌握政权了,李二陛下一念之下,道:“苏卿所言甚是,天子门生绝非寻常头衔,岂可随意授予?此举有损皇帝威严,是以朕决定,政法大学若成,朕不担任校长一职,而将校长一职赋予孔卿,往孔卿再现孔夫子盛况,桃李满天下。”
  反正历代帝王都捧着孔家做文圣,孔颖达自己也是博学大儒,教学经验丰富,实在是目前朝中可以担任校长一职的不二人选,而且孔颖达在之前也立下大功,多亏了他正和清流文人和寒门士子的力量对抗世家力量,使得在文坛上朝廷不落下风,此时正是投桃报李之时,孔颖达毕生愿望就是重现孔老夫子的壮举,弟子三千,而现在若是全盛之时,弟子四千也未可知。
  孔颖达就别提多高兴了……
第五百七十四章
以貌取人?
  朝廷要开发江南,要移民百万至江南,还要移关中之民往山东塞北等地,分散人口,减缓关中土地缺乏之压力,而加速山东复兴和江南崛起的速度,并且变相的促进人口增长,朝廷做出的有屋有田有钱粮的承诺使得更多的无地少地贫农心动不已,一段时期以来,报名的人数已经超过五十万,而在朱雀门售书之后,这个速度更是快速增长,移往山东地区和燕地的百万之民已然凑齐,待得一切准备好就要开始大迁徙。
  江南移民计划是第二期,因为江南鱼龙混杂,形势比较复杂,有待大军扫平当地山贼强人之后才可以开始迁移民众,所以山东燕地就是第一期,江南属于第二期。
  可是无论是哪一处,教育的建设都刻不容缓,山东塞北地区的行政建设好歹还比较完备,不像江南,有唐一代,对于江南很多地区的统治就像是名义上的,除了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大城市,比如长沙等城市,是汉代为了防备南方百越而设立的军事重镇,那些地方还稍微繁华一些,大部分地区依然是蛮荒之地,历朝历代开发江南、实际统治江南者实在太少。
  就好比大秦出兵五十万荡平南方,准备移民百万充实南方,伴随着移民的进入定居而逐步设立地方政权;确立实际上的统治而不是在一大片区域建设一个城池然后就可以把好大一块土地划进该城市范围内,变成一个县一个郡,就可以统治了,那是不科学的,基层的政权,要设立到村庄里面,要把县底下的乡、里二级管理的妥妥当当才可以。
  而在这些地区建设基层政权的同时,就可以同步建设基层教育体系,里就算了,人数少,户口不多,就那么多孩子,迟早要落得没有人可以教育的地步,大唐的师资资源还没有强悍到那种程度,所以就以乡级行政地区为最初级的教育普及行政地区,设立蒙学,专门教育孩子读书识字,为小学教育打下基础。
  教育一旦确立了,那么就比军事政治更有效,更能够达到建设好基层政权的目标,以有书读有人教为幌子,也可以招募到更多愿意移民到江南的百姓,毕竟故土难离,要让一户人家舍弃祖上的居住地而迁移到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江南,还真的不是很容易,但是以读书识字为诱饵,那就不一样了。
  有书读,可以识字,那还担心将来回不来吗?
  所以苏宁就建议李二陛下把几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进行,这样的话,可以正好赶上,比如政法大学的招生和教学要即刻开始,立刻准备考试,准备招生,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政法大学确立起来,培养官员人才,并且开第一次科举考试,面向全民招募实用性比较强大的官员,准备送往山东和燕地担任各项官职,把山东复兴计划放在第一位,同时把江南崛起计划和政法大学崛起计划联合在一起。
  江南崛起计划可以在四年之后开启,第一期政法大学毕业生已经毕业,一千名精悍能干的年轻官员赶赴江南参与到江南基层政权的建设当中,和江南崛起计划一起开展,那样的话,国家将不用担心没有足够的基层官员可以用来开发江南。
  同时经过慎重考虑,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一众大臣联名上书,请求将科举考试由三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并且是从四年之后开始,在政法大学开学之后一直到第一期学子毕业的四年间,科举考试还可以处于试行阶段,小小的来个几次,为四年后大量政法大学学子毕业入仕做准备,这样的话,正好可以赶上四年之后每年一次的毕业生入仕,也可以不用那么手忙脚乱。
  正如军事大学一样,第一期学子还有一年就可以毕业正式参加军队,准备对外作战,从此以后每一年都可以有大量优秀的军官进入军队中,军中人才济济,绵延不绝,任何一位大将的用兵之术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如今很多将军都在军校里面找到了自己的继承人,还有不少将军毫不犹豫的把经验分享给所有学子,期待他们的创新和发展,大唐军队之强盛指日可待。
  和军事大学一样的道理,政法大学也会在四年之后进入一年一千名预备官员毕业的循环期,按照大唐如今的人口基数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的人数似乎还会有些少,但是在最开始的试验阶段这样的人数是最好不过的,而新的科举考试方案也非常优秀,让他们感到耳目一新,把官职公布,让所有人按照自己的长处去考取职位,唯才是举,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可与此同时也有很多问题要关注,必须要有配套措施才能保证事情到来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山东和燕地不同于江南,基层政权的建设一直都在进行,而江南是一片荒芜,所以山东和燕地有四年的时间差不多就够了,这就不像江南,四年的准备时间还不知道够不够,大唐甚至需要更多的军队去剿匪,去维护秩序,这样才能保证江南的建设成功。
  所以他们同时还提出,既然要建设江南,那么就要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三方面同时进行,江南地区各道的军府数量就要提升,伴随着人口的增加,这是必然的,只重关中而不重各地,这是错误的。
  另一个时空里开发江南移民江南的最早策略提出者是魏征,但是一经提出就被群起而攻之,群臣激烈反对,李二陛下无奈,只好放弃,魏征也没有多做坚持。
  而在这个时空,多了苏宁这个变数,还有大量粮食增产的实际证据提出,江南开发计划的代表性奏章《江南疏》也被其他人提出来,但是魏征一直都是开发江南计划最坚定的支持者,甚至曾经自请为荆州刺史或扬州刺史,虽然李二陛下没有答应,但是李二陛下还是把相当一部分的权力下放给了魏征,让他去做。
  所以接到这份《科举革新疏》的时候,李二陛下非常高兴,立刻批示此奏章,下达到中书省,魏征接过奏章一看,非常满意,正和自己的心意,于是大笔一挥表示同意,朝廷各部门立刻下达了科举考试革新的命令,四年准备期,和四年之后的一年一次全面开放。
  消息下达,全民欢腾,也不知多少年,庶民终于取得了对世家豪门的战斗的胜利,终于得到了直达朝堂之路,从此往后,朝廷选拔官员将唯才是举,任何人,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考取朝廷公布出来缺乏的官职,考上了就可以做官,再也不用看世家大族的脸色或者违心的成为世家大族的家臣,门生故吏。
  继武人获得了直达朝堂之大道通行证,不用再去违心的成为护院武师而成为走狗之后,文人也终于获得了这个权力,可以通过自己的才华而获得官位,获得成功,而不用靠走后门,出卖自主权而获得高位,一辈子不痛快。
  而且新的科举制度在苏宁的据理力争之下,还取消了一个相当让人觉得蛋疼的规则,充分体现了人类以貌取人的本性的规则……
  那就是要做官,不说帅哥,起码也要五官端正,眉目堂堂,一表人才,你要是长得歪瓜裂枣,那就别想做官了,回家种田吧……
  唐代的科举就有这么一条,赤裸裸的以貌取人,所以当前大唐朝堂里面除了尉迟恭这个大黑炭其貌不扬以外,大多数人,就连程咬金,也是相貌端正,威武雄壮,反正不会让人觉得丑,整个朝堂都是一表人才的人才,各个才貌双全,典型的高富帅,这让苏宁觉得非常不爽,因为很多官员都长得比他帅。
  于是苏宁在商量新科举的具体条例的时候,就把这条以貌取人的条例拿出来,狠狠的批驳:“后汉建安年间,庞统士元其貌不扬,然深为其叔庞德公与水镜先生赞许,称其为凤雏,与卧龙诸葛孔明齐名,世人传言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诸葛孔明不需多言,一表人才,而庞士元貌丑,却依旧身怀治国安邦之术。
  其先往东吴,孙权以其其貌不扬且狂妄自大而弃用之,失一大才,而后投刘备,刘备亦是以貌取人,只是因手下缺乏人才而将将用之,竟以治国安邦之大才管理区区一县,后张飞得知,往观之,这才使刘备惊觉因以貌取人而险些失去大才,可惜庞统英年早逝,诸葛孔明治蜀,使得蜀汉以一州之地抗衡强魏十州之地四十年,若庞统不逝,又当如何?夷陵之战不败,又当如何?
  张松容貌短小,然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身怀治国之才,欲以西蜀地形图献于曹操,若得此图,曹孟德必将如虎添翼,进攻蜀地也不需耗费数十年而功成,曹孟德却以张松貌丑而狂妄,轻视之,与一统天下之大业失之交臂!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貌丑而身怀大才者可为少数?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者可为少数?
  既是如此,朝廷缘何以貌取人?既是如此,唯才是举之说是否当改为唯貌是举?科举考试就不当考验治国之术,只需遣一妇人,参考之人与其观之,使其面红耳赤不敢直视者录取,面色如常者罢黜!北方蛮夷扣关,只需遣一翩翩美男子如臣者,以色示之,自可退敌!何须将士浴血拼杀!陛下以为否?”
  一番话说得满朝堂震惊当场,傻愣愣竟无一人说话,不一时,满堂大笑,李二陛下更是笑得指着苏宁连话都说不出来,好一会儿才连连点头称是,于是当堂下令将此条例取消,今后不可以貌取人,只要有才,朝廷都会录取,绝无二话!
  在做成了这样一件事情,为天下其貌不扬者争取到做官的机会之后,苏宁又要做一件大事情,要去做一件和教育普及息息相关的事情,为了做到这件事情,苏宁可谓是费尽心血,而如今虽然看上去有些偏颇,但是若是努力挽回,也未尝不可,只要那群人不是那么死脑筋,不是那么高傲,应当不会很艰难。
  大唐的确缺少适合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但是,就在现在,却又那么一批极其适合做这些事情的人,他们的存在,会使得大唐的这一计划可以迅速展开,只是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有很大的后遗症。
第五百七十五章
第一条大道
  大唐的确缺少读书人,非常缺少读书人,一千个人里面只有一个读书识字的,还不是每一个识字的人都能治国,所以相当缺少人才,但是呢,就在这样的特殊的时刻,却有一群人,他们识字,他们读过书,他们的文化素养很高,他们却也是大唐的心腹大患,使李二陛下的心腹大患,而且他们还被囚禁在长安城,动弹不得。
  对于李二陛下而言,他们是定时炸弹,很危险,但是如何处置他们,却又让他犯了难,所以一直囚禁到如今,却还没有一个好的处置方法,就是这群人,让苏宁打起了废物利用的心思,这些人要是不用来榨干最后一丝的油水,实在是太可惜了。
  于是乎,苏宁就和李二陛下打了一个商量。
  “什么,你要用他们来做蒙学的启蒙老师?”李二陛下相当惊讶。
  苏宁点点头道:“是啊,这些人识字,又读过很多书,受过相当正规的教育,从小都是读书读大的,而且大家族里面也不全是权欲熏心的人,那些人咱们心中都有数,不放出去就是了,放出去的就是那些旁支子弟,他们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除了一个身份在那里,还是有不少人吃不饱饭的。
  毕竟一大家子好几百号人,养活他们不容易,还都是只读书不劳作的米虫,他们除了读书识字以外,还真没有什么大的本领,也只能用来教育小孩子读书习字,认认字讲解一下启蒙读物,还是办得到的,在往上面涉及到更加重要的农学工学之类的学科,这些人反倒没有什么用处了。
  所以正好,大唐不缺少可以在大学里面教书的经纬大才,却正好缺乏适合教育小孩子读书的启蒙老师,而那些人正好适合做这些事情,进入大学教书什么的他们反倒做不来,所以臣有此建议,这些事情一旦办成,整个关中地区的蒙学教育就完全可以普及了,再抽掉一些读书人的话,整个北方也不成问题。”
  李二陛下皱皱眉头,他知道苏宁说的都是实话,但是,这些人是大唐的叛逆,是一些不听从大唐号令的定时炸弹,让他们出去教育小孩子,真的合适吗?真的可以吗?
  “可是,我还是有些忧虑,这些人虽然适合做这些事情,但是他们毕竟是朝廷叛逆,剿灭叛逆的时候也被杀掉不少,和朝廷有仇怨,他们会心甘情愿帮助朝廷培养小孩子?万一他们做一些手脚,岂不是大事不妙,将幼童都给教成了反贼,岂非是大事不妙,此事,终究有些欠妥啊!”李二陛下一脸的忧愁,显然也为此事感到深深额烦恼。
  苏宁摇头道:“陛下,他们所教导的孩子都是四到六岁的幼童,这些幼童懂得什么?懂得什么是造反,什么是起事?什么是是非曲直?他们只知道学习知识,并不知道如何分辨,也不知道如何接受他们所说的一些反对朝廷的话,幼童只会将那些话当做戏言,就算那群人这样说,幼童也不会明白。
  之后的教育就不是他们说了算了,他们的任务也止步于此,他们的才华也止步于此,所以臣要选择的都不是那些嫡系人选,嫡系人素质高,读书多,受到的教育更好一些,但是反抗朝廷的想法也是不弱,但是旁支却没有这些想法,反而长时间遭受嫡系的欺凌,所以,他们反倒会对嫡系产生怨恨,正好可以运用上,将之策反!
  陛下一直担忧这些人应当如何处置,倒不如学着劳动改造的法子,他们到底识字,到底明白如何学习,也读过书,这样一群生力军若是不使用,朝廷在短时间内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蒙学体系,因为缺少适合的老师,所以,此事到也是无奈之选,至于陛下的担忧,大可派遣一些纵横司密探去探查监视,一旦有所不妥,斩之,倒也可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6/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