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3/451

  但是即使此时苏宁手握兵符,也感到相当难做,病情蔓延得很快,城内驻军也有近百人感染了瘟疫,可是军队丝毫没有防患意识,居然还有人给咳得口水四溅的人喂水喝,他不感染谁感染!战友之情苏宁最理解,但是性命最重要!大局为重!
  “住手!离他远点!”苏宁大喝一声,顿时把整个军营正在忙活的士兵给惊住了,苏宁接着说道:“瘟疫危险至极,你等距离如此之近,就不怕被感染吗?一传十十传百,就你们这样,用不了三天,都会被传染!快将这些感染瘟疫者隔离!”
  不想没有一个士兵动弹,而且人人看向苏宁的眼光都不太友善,四大护卫感受到了危险,纷纷拔刀将苏宁保护住,赵虎大喝一声:“尔等想做什么,此乃三原县侯苏宁,受陛下命令前来统领尔等!”
  侯爷?苏宁?
  显然这些士兵都听说过苏宁,顿时动作一滞,苏宁正待继续开口,一个雄浑的声音传来:“何人来军营捣乱?!”
  情况特殊,此时留在军营的驻军主将是一个不知名的将军,一身戎装,气势非凡,年约四十左右,不过面色不好,应该是被瘟疫的情况给急的,苏宁没见过他,不过这无所谓,关键的是立刻纠正这些错误的行为。
  “三原县侯苏宁,受陛下命令,持兵符调动城内驻军,对抗瘟疫!从即日起,尔等必须接受本侯辖制。”苏宁拿出李二陛下给的兵符,那名将军一看,立刻上前拿出自己的那一半兵符与苏宁手中的兵符一合,正好对上,将军点点头,朝着苏宁拜了一下道:“既然是陛下的命令,此间军队,皆听苏候调遣,末将赵德,听后苏侯差遣,但是,苏侯,目前军中也有近百人感染疫病,不知苏侯可有办法?”
  皇帝的亲兵就是好,只要有皇命他就听你的,也不管你是谁,和外府兵的国家军队不一样,相当程度上统兵将军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的意识,要想被这些军队认同,被那些将领认同,光有皇帝的命令是行不通的。
  苏宁严肃地说道:“赵将军,不是本侯说话难听,难道赵将军戎马一生就没有遇到过瘟疫?不知道瘟疫的危险吗?”
  赵德一愣,随后说道:“这个,末将并未经历过瘟疫,但是耳闻不少,知道瘟疫甚为危险,一旦感染,九死一生,实在是心悸,那些兄弟都是一场场大战熬下来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钢刀取不了他们的性命,却被瘟疫所害,末将实在是心中有愧。”
  苏宁立刻说道:“赵将军却是坏了事,遇到瘟疫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被感染者与未被感染者隔离,瘟疫传染所度极快,且不知如何传染基本上一旦接近必然被感染,方才本侯进入军营却发现还有士兵为感染者喂水,离得那样近,十之八九将被感染,原先只有近百人,明日此时,就有五百人!”
  此言一出,军营顿时安静,赵德面色一阵青一阵白,咬咬牙,拜道:“苏侯有何指令,末将一定照办!”
  苏宁点点头,环视一圈军营士兵,说道:“即刻将感染士兵送入一间大帐篷之中,妥善安置,除了医者,只准进不准出,另外方才与感染者接触过密之人立刻回到军帐,一日之内未有出现感染迹象者,在被医者确定之后方可离开,尔等相互之间务必保持距离,务必不可与被感染者有任何接触,被感染者一旦死亡,即刻焚烧!连带衣物用具,一并焚烧殆尽!
  此外,即日起,全军不许喝生水,不许吃生食,喝水必须煮沸方可饮用,食物不煮熟不准入口,在外行动务必戴上面罩,与感染者接触不可直接触碰感染者皮肤,一旦发现感染者即刻送往长安总院,与感染者有接触之人即刻送往此间军营严加看管,总而言之,军营之中只许进不许出,未有感染者全部离开军营,除特别允许者不准再次进入!”
  苏宁立刻凌厉的下达指令,但是士兵却还是愣愣的,未曾有过动作,苏宁眉头一皱,大怒道:“尔等想抗命不成!连陛下的命令都不听了吗?!本侯奉旨统兵,有先斩后奏之权!不听命者,斩!”
  赵德走上前,一脸纠结的说道:“苏侯,不是将士们不听命,只是,将感染的弟兄们集中在一起,不就是……”
  赵德的话没有说完,苏宁却明白,战友之情浓厚,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好友留在这里白白等死,苏宁深吸一口气,语气放缓道:“本侯也统兵征战过,自然知晓军中袍泽难以割舍,但是你等这样做,不仅仅会害死战友,连你等自身也性命不保,你等晚上一刻钟,就会有更多的百姓被感染,更多的百姓会死去。
  十五天,只有十五天,从被感染到死去,一共只有十五天的时间,若是无法在十五天之内找到药品,神仙也救不了我等,所以更需要你等同心协力,争取时间,孙思邈先生正带着长安总院的医者彻夜研究药品,他们需要时间,需要很多的时间,但是感染人数不断增多,留给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你们却还这样做,不仅仅是在浪费战友剩余的时间,更是在浪费无辜百姓的时间!
  保持好秩序,尽量减少被感染者,这样才能给孙先生争取足够的时间,给战友和无辜百姓争取足够的时间,本侯言尽于此,你等自己掂量,该如何做,就如何做,本侯的命令很简单,寻找被感染者和接触者,感染者送往长安总院,接触者送至军营,你等自己做好防护措施,一旦发现自身情况不对,自己前往长安总院!
  另外特别注意,一旦进入长安总院或军营中运送感染之人,挡住口鼻之白布需在烈酒中浸泡而后拿出戴上,务必这样做,赵将军,这里交给你了,本侯还要去其它的军营,事情办完之后我等在长安总院会面,注意好防护措施。”
  苏宁说完,转身上马就走,长安城中的军营不止这一个,还有其他的军营,苏宁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全部的军营和所有可以指挥的军队,将他们统筹安排起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疫情蔓延的速度,最好能阻止疫情蔓延,治疗治不好,但也要最大程度的减少伤亡,长安城内还有许多外国人,一旦得知了大唐发生这样大的瘟疫,谁也不敢保证边关是否安全。
  必须要派人把鸿胪寺紧紧地看守住,一只苍蝇也不能进去,一只蚊子也不许出来!
  接连又去了三个军营,得到了一共快四万人的军队指挥权,苏宁立刻命令一支五百人的长枪兵和一支二百人的弓弩队前往鸿胪寺,严守鸿胪寺,同时注意天空,一旦发现有飞鸽或是老鹰之类的飞禽立刻射杀,然后搜查到底是哪一国发布的消息,全部控制住,交给自己发落。
  同时立刻吩咐军队按照自己的要求快速动员,在整个长安进行地毯式搜索,不论是豪门大户或者是将门世家,只要是人家,就要进去询问搜查,一定要将所有的感染者全部带往长安总院,所有的接触者全部迁往军营内看守,军营要严格看守,只准进不准出。
  同时若是女眷与幼儿感染或是需要送往长安总院或军营,务必注意分寸,虽说事急从权,但也要注意礼数,不可冒犯女眷,不可伤害幼儿,违令者杀无赦!遇到不合作之人,就说奉苏侯命令,不合作之人强行要求合作,不论是何身份,一切后果本侯一力承担,不能为一个人害了整个长安的人!
  做完这一切,苏宁稍微喘了口气,立刻带着四大护卫前往长安总院,同时将腰间酒葫芦准备打开,将白布洒满烈酒,稍微挥洒了一下,稍微整一下,就护住了口鼻,进入到长安总院之后,都是感染者,病菌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也有,戴上有消毒作用的口罩,一定安全一些。
  苏宁来长安总院主要还是和孙思邈讨论一下疫情的,这些疫情的发生原因和具体病情都还不清楚,所能做的也只是遏制疫情继续蔓延的作法,但是对于如何解决却还丝毫没有头绪,这方面苏宁只是个半调子,只能依靠孙思邈和长安总院的近百名医师,瘟疫又不是个稀罕事儿,古代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回,每一次都会死人,但是终究还是被解决了。
  具体怎么解决的苏宁不清楚,只是想要解决,就绝对少不了这些医师的发挥,中医绝对不是伪科学,中医也绝对不是不如西方医学,西方医学的对抗疗法和东方医学的调理疗法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的。
  西方从原始放血疗法一直到开刀切除吃抗生素之类的疗法,治疗疾病的同时无不充斥着对于人体的损害,而东方医学已经渗透入了哲学义理,讲究阴阳调和,五行平衡,以保全身体器官和气为己任,是以有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之说。
第五百六十七章
病因
  苏宁也不是一开始就信任中医而厌恶西医的,甚至于一度发展到了不愿意去医院而只愿去中医诊所,实在是被医院坑惨了,初中一年级,也不知如何就得了支气管炎,去医院看病,连吊十一天水,最后病情不仅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到了咳嗽咳着咳着就无法呼吸的情况,感觉气管都被黏住了,最长一次二十几秒才恢复了呼吸,好几次差点儿小命不保。
  在那之后家里人通过朋友介绍了一个老中医,专门治疗这种病,吃了半年左右的中药,就再没犯过病,从那之后苏宁宁可在家里喝可乐煮生姜也绝对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吃药和糖浆,实在是心有余悸,听到吊水就犯怵。
  倒也不是贬低西医,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中医要是伪科学的话那么老祖宗几千年是怎么活过来的?要是中医都是骗子那中国人早就死光了,还会活到现在,十几亿人?细细一想也能明白,西药全是化学药品,价格昂贵,而中药是草药,来自于自然,古代医者行医便有摘采草药一说,价格并不贵。
  西医的检查方法要用到诸多仪器,一到医院就是验血、CT、X光,要不就是吊水打针,更严重的还有开刀住院,总而言之一套流程下来,还没进入正题呢,千儿八百就没了,这里面的大头都是制药公司的,制药公司把住了西医的命脉,而在古代,中医的命脉谁能把住?管天管地还能管得了万物自然生长?
  中医看病也就是诊脉,手一伸,经验老道的中医就能知道身体里哪个部分出了毛病,然后就开药方诊治,这个医疗成本孰轻孰重?而中医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非是天灾,乃是人祸,一场人祸毁了传承,接着一大帮骗子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着实可恨,但是真正的医者乃至于中医本身,不容置疑。
  孙思邈睁着通红的眼睛检查感染者的病情,一脸憔悴,眼窝深陷,一看就是几天几夜没休息好,一群医者不顾脏不顾乱的穿梭于病患之间,一身白衣已经成了花衣却也未曾换下,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医者父母心,哪一点不如希波克拉提斯宣言?
  离长安总院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苏宁就闻到了空气中浓浓的酒香,孙思邈参加过灵州之役,知道用酒可以消毒一说,加上酒精的挥发性,一坛子酒洒在地上,等着酒精蒸发,真的就有杀毒的效果,虽然并不明显,可聊胜于无,总院的医者一个个都戴着掩住口鼻的白布,看上去也有些湿漉漉,看来孙思邈也知道如何防止被传染,所以医者并无多少被传染。
  而总院的工作人员和未感染人员也是每个人脸上蒙着白布,防护措施很到位,不过苏宁却是注意到没有手套,如今还没有手套,空手接触患者,万一也会传染呢?苏宁觉得有必要把手套给弄出来,这样的话冬日也不会寒冷,医者行医也不用担心被感染。
  苏宁快步走到孙思邈身边,蹲下身子问道:“孙先生,情况如何?”
  孙思邈也不回头,知道苏宁来了就回答道:“你可算来了,情况很不妙,至今为止还未曾得出准确结论,不知此疫情从何而起,也不知此疫情是和种病症,不是寒热症,但是患者却会发高热,忽冷忽热,毫无办法,按理来说明明是寒热症,但是老夫不仅按照寒热症药方施以治疗,更已经试了十七其他种药方,却无一所获。
  其余医者正在研究,已经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但是所获甚微,查不出源头,就更别提对症下药,也不要提治愈,可死伤甚为严重,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而老夫却什么也做不了,老夫正是愧对这一身的医术啊!”
  孙思邈露出了悲伤和愧疚的神情,站起身子,背过身去不住的叹息,环视周围,更是叹道:“数百医者昼夜不息寻找治病良方而不得,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唐子民丧命,上天为何如此对我,为何如此对待大唐……”言语之间,泪水滚滚而下,悲天悯人之心让苏宁也不由得感到难过,周围听到的人都默然无语,更有甚者泪沾襟。
  可是办法呢?解决的办法呢?也有无法治疗却能解决的例子,另一个时空的唐代就是用挖坑埋掉患病者的方式解决瘟疫,没有了病原体,自然就没有传染,没有其余的患者,可是但使有一点点解决的方法,又何苦需要用这样的方式解决瘟疫?东汉末年的建安大瘟疫,千万人死去,原因是伤寒症。
  也因此,涌现出了如张仲景和华佗这样一批优秀的医者,张仲景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伤寒杂病论》,为伤寒症的治疗留下了宝贵的药方,但是肆虐的瘟疫未曾停止过他的脚步,没有了伤寒症,却又出现了天花、黑死病等等让全世界为之颤抖的烈性传染病,也不知为此而死去多少人,人类为了对抗瘟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现在,瘟疫就发生在苏宁的眼前,苏宁突然想起来,作为一个现代人,小的时候该打的疫苗他一个也没有错过,天花疫苗,乙肝疫苗,各种疫苗,他都打过,所以,古代的瘟疫奈何不了他,但是却能害死成千上万的大唐原住民,而他只有眼睁睁看着的份儿……
  找不到病源,就没有办法对症治疗,眼看着病人越来越多,却不知道原因是什么,这还只是长安城,长安城的医疗设施是大唐最好的,却依然无法遏制瘟疫的蔓延和发展,那么其他的地方呢?其他地方的人呢?三原县呢?自己的亲人呢?
  苏宁不知道,这一刻,他真的一点儿把握都没有,他不会死,瘟疫奈何不了他,但是其他人,任何一个亲人,任何一个朋友的离开,都会给他带来钻心的疼痛,他和这个世界赖以维系的锁链就是这些亲朋好友,若是他们没有了,苏宁宁可跳一次崖寻找回去的路,也不要呆在这伤心的地方。
  天佑大唐,天佑华夏,皇天后土,永佑神州,先祖们,显显灵吧,你们的了那么多的香火,在我们的心中有不可动摇的崇高的地位,你们就显显灵吧,你们就显显灵吧!
  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怎么的,苏宁抵达长安城下达指令的第二天,新近发病的病人的数量开始减少,每一天运来的都是前些日子发病的人,而当天发病的人却越来越少,这个情况让苏宁和孙思邈惊喜莫名,难道真的是自己的应急措施起了作用?苏宁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应急措施和强制指令,但是一定有这方面的关系。
  三天之后,治疗的药房仍旧没有头绪,但是新近运来的人却少了更多,这一天整个长安城运来的发病者也不过二百五十一人,送去军营的人三倍之,但是,发病的人也很少,一开始送去军营的发病者很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三天之后,几乎没有从军营送来的发病者,赵德向苏宁报告了这个好消息,同时,却也带来了大部分患病军人病死的消息。
  不能留尸体,立刻焚烧殆尽,和他生前用过的一切物品一起烧掉,绝对不能留!其次,苏宁开始关注了这个较为反常的病人减少的原因,这几天彻夜不眠的待在长安总院中,苏宁却发现了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就算自己的措施起了作用,但是也不至于在三天之内就有这样的作用,预防措施的作用很重要,但是速度不会很快,这都赶上打疫苗的作用了,不太正常。
  同时苏宁用了神机查阅了关于中国古代相关瘟疫的资料,得出来的结果却显示关于瘟疫的记载很模糊,大多数都是寒热症和天花,对于其他的病症却甚少记载,苏宁自己也有些疑惑,这到底是为什么,苏宁觉得有必要从病人身上问一些东西,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自己能做到的也就是问了。
  询问了一个发病三日的病人发病前有什么异常的状况,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吃了什么喝了什么,有没有吃什么脏东西,或者是接触了什么脏东西,乃至于被蚊虫叮咬。
  现在是开春,天气渐渐变得暖和起来,但是还没到蚊虫肆虐的炎炎夏日,要说是瘟疫的话,应该属于春瘟,瘟疫一定有发病的原因,传染病也有传染病的病原体和导火索,这些病人的样子让苏宁觉得的确是很像寒热症,却不是寒热症,也不可能是天花,那么又是什么样的病因呢?
  病人说也没吃什么,就是吃了很正常的米饭和绿叶菜,还有些肉食,喝了酒,喝了水,其他的就没什么了,现在是开春,自己住在长安城里面做工,和以往一样,没什么区别,真的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吃饭,吃菜,吃肉,喝酒,都不会导致传染病,都是新鲜的饭菜肉,做的也都是熟食,热气腾腾的吃掉,不会导致传染病,至于喝酒就更不至于了,酒精还有杀毒作用,欧洲的病原体还传染不到大唐来,那么会是什么原因?水到是有可能,很多东西都是以水为传播介质的,稍不注意的话……
  不对啊,喝了煮沸的热水,什么东西都能被一百度的高温给烫死,现在也没有那些强悍的变异病毒啊,有变异病毒的话早就死了,说不定还会导致大唐版的生化危机。
  这是为什么呢?
  水,开水,烫死……嗯?不对,等等……
  “你们喝的水都是煮沸的吗?不是现在的水,是发病之前喝的水,是不是煮沸的水?”苏宁仔细地询问。
  那病人眨眨眼,摇摇头,面露痛苦之色,好一会儿才缓过来,说道:“不是,哪里有水就喝哪里的水,又不是冬日,凉的要死,那才喝热水,开春了,都有些热了,谁还喝热水?烧热水也麻烦,干完活累得要死,就更没耐心等了。”
  苏宁有些激动,他觉得,自己似乎抓到了一些重要的线索:“那你们喝的水是不是很清澈的水,是不是挖出来的井水?”
  那病人奇怪的看着苏宁,说道:“不是的,打水井是件麻烦事儿,又不是什么水井里的水都是甜水,有些酸的要命,根本喝不了,咱们一般就喝小河沟里的水,清澈倒也马马虎虎,但是大家伙儿都喝,也没见都得病啊,以往也就是有些肚子疼,只是没想到这一回,哎哟……”
  苏宁觉得自己应该找到原因了。
第五百六十八章
疟疾与征兆
  虫子这个东西啊,小,的确小,和人类比起来微不足道,人类只需要一抬脚一抬手,就能轻而易举的将它们碾杀,但是呢,这些小东西个子小,对于人类的危害却一点都不小,人类可以在看见它们的情况下轻而易举的杀掉它们,它们却也能在人类看不到它们的情况下杀死人类。
  没错,苏宁已经知道这次的瘟疫到底是什么病症了,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瘟疫的起源并不是人,而是虫子。
  疟疾。
  中国古代对于疟疾这种病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不少医书上的疟疾指的仍然是寒热症,并非是寄生虫引发的疟疾,加上这种传染病发生的几率在中国并不大,所以这种病一直以来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是以一直到现代才找到了对付这种病症的最佳良方,青嵩。
  和欧洲比起来,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喝热水的概念,也有把开水和生水分开来的概念,古人把生水叫做水,热水叫做汤,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这样说的,和欧洲比起来,中国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中国很少发生因为寄生虫而引发的大规模疾病,而这种病却在欧洲大范围出现,数次将欧洲人逼入绝境,最著名的莫过于黑死病。
  之所以欧洲多次发生寄生虫原虫引发的烈性传染病,就是因为欧洲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喝开水的意识,而中国人则不然,很早就认识到冬天要喝热水,夏天天凉的时候才喝冷水,欧洲则不然,所以经常发生大规模的烈性传染病,罗马城最繁华的时候有百万人口,却在一场大瘟疫之后只剩下二十万人,由此可见传染病危害之大,为此欧洲人甚至多饮酒而少喝水以规避。
  但是也不要高兴,和欧洲人比起来,中国仅仅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好运气一些,很早就有喝热水的习惯和意识,后来因为茶叶的流行更加快了这种意识的增长,可是相当部分的底层劳动人民却仍然习惯于喝生水,乃至于阴沟里的水,驴蹄印里的雨水,不管是哪里的水都能喝,也不在乎这水到底卫生不卫生。
  天气冷的时候还好,细菌不易滋生,但是一旦到了开春和盛夏,万物生长的时候,这种情况就会加剧,可是因为中国人到底还是比较喜欢热水,也喜欢附庸风雅,肉我们吃不起,但是热水我们还是喝得起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很多的地方都喝热水,不喝生水,对于水的要求也不少。
  但是人口越稠密,生活压力越大,时间越紧迫,对于自身的享受要求也就越低,长安城也是如此,百姓们喝热水,但是主要集中于秋季和冬季还有开春一段寒冷的时节,夏天哪有人喝热水?要问为什么不把开水放凉了再喝,他们会说那我干脆直接喝生水算了。
  正是因为这种意识,使得这种疟疾多发于下层贫苦百姓,没什么卫生意识的,上层的家族反倒甚少和脏水,都喝干净的开水,也有专门的人把开水放凉了再喝,方便得很,苏宁也应该注意到来到总院的都是贫苦百姓,并没有看到有鲜衣怒马的大人物,哪怕是得了苏宁命令的军队也没有带来发病的上层人物,倒是无意间给苏宁减少了不少麻烦。
  这样的反常情况,应该早些注意到的,李二陛下的皇城里面,原本就没有太大的威胁,那些发病的人,大多数都是只和生水不喝开水,而且不知道喝的是从哪里弄来的生水,全是细菌和肉眼看不见的原虫,进入身体里面引发了病变,苏宁不知道为何只有今年有一次大爆发,不过瘟疫也不是年年都有爆发的,或许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3/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