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7/451

  蜀地的汉民族人口数量上涨之后,少数民族却因为生活习性的问题而导致人口增长速度很慢,比不上汉族人,人口优势一旦显现,那就是在资源竞争上的优势,汉族人口大量夺回原本属于他们祖先的土地,蜀地政府的官员自然也是汉人,在不少问题上自然也会偏袒汉人,所以,僚人的生存空前被压迫了。
  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什么人都是一样的,当生存面临威胁,生命受到挑战,懦夫也有拿起武器争取生存权力的勇气,更别说是习性剽悍的僚人,于是,这一场规模很大的叛乱,就此展开,嘉州和陵州是僚人聚居处,僚人数量最多,相对于成都这些汉人的聚居点,嘉州和陵州僚人数量占据优势。
  打败了那里的官军,杀死了唐政府的官员,烧杀抢掠失去保护的不占优势的汉人,在汉人的抵抗被击溃之后,嘉州和陵州已经成为了僚人的领地,嘉州刺史和陵州刺史死里逃生,急忙联合剑南道监察使向中央政府求救。
  贞观时期的道,并不是行政区划,而是监察区划,道的长官是中央政府监察底下实际行政区划的州县长官的监察官员,所以道并没有实际上的意义,也谈不上什么军权政权,州就是地方最大的行政等级,州刺史也就是地方官的代表,底下还有很多的县,嘉州陵州已经被僚人攻占,各县惨遭屠戮,县政府的官员也损失惨重,驻军就更别说了,一败涂地,整个蜀地都面临着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两州刺史实在无能为力,上表请罪的同时,请求朝廷立刻调拨军队平定叛乱,挽救蜀民于水火之中。
  得到了这个消息,苏宁意外地发现,大唐大佬们不单单没有愤怒,反而有些激动,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不正常的笑容,包括李二陛下也是这样,最后侯君集一句话点醒了苏宁:“还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苏宁终于知道了这些人为何露出笑容了,原来是这样啊……
  蜀地剑南道由于地处偏僻,军府数量少,军队人数更少,也谈不上什么强军悍军,原本要是调动军队的话是应该从长安调动,走魏国攻伐蜀汉的旧路,从汉中直入蜀地平叛,如今蜀道虽然不曾修缮完毕,但是好歹也能走动,实在不行就走子午谷,当时魏延一直想走而没能成功的地方。
  不过因为大唐开发江南的举动早就开始了,而右骁卫大军也驻扎在襄阳地区,襄阳有水军,完全可以以襄阳驻军为主力,乘船从水路沿桓温平定蜀地旧路逆流而上,平定叛乱,不过正当大家伙儿都这样想的时候,侯君集突然冒出了一句:“对了,陛下,咱们不是说内部叛乱,地方驻军无法平定的话,就应该让军事大学的学子去平定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一时间所有目光集中到了苏宁的身上,当初为了锻炼军事大学学子,使他们在加入军队前就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苏宁提出了这个条款,得到了所有大佬的一致赞同,设为军事大学校规,贞观六年年初的一场叛乱以军事大学学子方才入学没有学习为由拒绝了,这一次,第一期的学子可已经学习了整整一年多啊……
  这一下应该没什么理由了才是……
  苏宁眨眨眼睛,说道:“侯总长所言甚是,臣以为军事大学第一期学子已经学习一年有余,已是强悍精锐之师,蜀地僚民叛乱者不过数万,乌合之众,大唐军队强悍无匹,军事大学学子更是精锐中的精锐,一千军事大学学子,足以平定僚人叛乱!”
  苏宁虽然不在军事大学任职了,但是军师大学祭酒司马的职位还是他的,他也有相当的发言权,毕竟这个事情是他提出来的,如今到了需要的时候,苏宁最有权威,最适合判断军事大学学子能否出征。
  既然苏宁也答应了,李二陛下以很想看看耗费了大唐君臣太多心血的军事大学能否担得起这样的投入和关注,能否担得起皇帝对他们的期望,更重要的是,李二陛下本人就是军事大学校长,是军事大学的最高领导,军事大学能否成功,和他也是息息相关的,军事大学学子若是凭着自己的力量,打好这开头第一战,对于李二陛下而言,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二陛下开口道:“这个事情,牵扯面比较大,把军事大学所有将官全部召集起来,一起来商议一下这一次出兵的情况,责令纵横司立刻探查有关情报,汇总至参谋总部,参谋总部立刻制作沙盘,制定详细合理之战略方针,此战,没有失败的可能。”
  大唐的军事行动如今已经比较规范了,纵横司提供情报,参谋总部汇总,制定战略战术,下达到军队当中,和李二陛下的虎符合二为一,大军出动,然后军队统帅和纵横司的探员保持联系,一旦情况有变,第一时间把情报传达到带队将官手中,统帅有随机应变的权力,当然,推翻参谋总部制定的计划,统帅要负全责。
  大唐的战争机器迅速运转,而蜀地僚人叛乱的消息传出之后,军事大学那些嗅觉敏锐的将官也顿时察觉了什么,大唐皇帝的诏令一下达,所有将官顿时激动起来,然后迅速赶往长安城,准备参加作战会议,这个不寻常的情况也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第一期学长和第二期的学弟纷纷动了起来,最后,一个消息被确认了——蜀地有叛乱发生,按照校规规定,我们极有可能出战!
  这个消息让所有学子有了莫名的激动和担忧。
  按照军事大学的条例,大唐一切对内平叛战争,若是地方驻军无法平定,就要靠着军事大学的学子去平定,大唐正规军并不出动,十二卫精锐并不出动,视叛乱规模和情况严重与否,决定派遣多少学子参战。
  理论上军事大学可已出动的最大兵力为三千虎狼之师,这三千人可都是军官,也就是说,是三千优秀的军官组成的军官敢死队,战斗力比之大唐的任意一支军队都不遑多让,而且军事大学的学子也承担着很大的压力,比如一旦毕业就可以担任军官,一步登天,对于那些从小兵一步一步熬上来的人而言,是很不公平的。
  军功派和学院派,将来军队里面的两大派别已经产生了雏形,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这种冲突激烈化,军事大学学子在校期间负责平定内乱,也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息天下悠悠之口,军事大学学子也是参了战流了血的,可别再说他们什么也不是了,他们也是为大唐战斗过的英雄。
  这些识字率百分之百,百分之三十熟读兵书和其他经典,学识相当优秀的未来军官们,是军校大佬们的心头肉,还有不少是如今的大佬们所看上的人,准备拉到自己的军队里面做军官的,好好培养的,但是现在,这一支在大唐内部,也是全世界唯一一支识字率百分之百的军队,却要出战了,未来的大将军大帅们,如今,只能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上第一线拼杀!
  这样的一支军队,这样一支组成人员丢到民间就是文曲星的军队,要是出战了,会带来多么巨大的震动啊,一群读过书的人要去出战,要千里迢迢去蜀地平叛,怎么听怎么觉得怪异,但是,这就是事实,这也是军方大佬们所担忧的,蜀中平叛,千里之遥,就算是想救援,也很困难,这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这支没有作战经验的军队损失惨重,那对于全大唐而言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让一群蛮夷去损伤一群素质极高的军人,这个买卖怎么想怎么不划算,就算是一千个蛮夷换一个学子,都觉得亏了,伤了一根汗毛都觉得心疼,更别说死掉了,那更是想想就要发疯……
第五百一十二章
岂曰无衣
  军事扩大会议上面,对于军校学子是否要出战的议题,支持者和反对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认为,这是凤凰涅盘,这是浴火重生,留在军校里面,他们将没有作战经验,永远无法变得更强大,更能战斗,更有说服力,这和军校组建的初衷不符,军校的组建,就是要培养敢于为国征战的勇士,而如今,他们连勇士都当不起吗?
  反对者认为,要是把他们丢到军队里面,有人保护,他们就可以茁壮地成长,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是若是放到这样一支军队里面,死一个就少一个,死一个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死一个都是大唐的悲哀!更别说死上一百两百三百,那能接受吗?肝儿都疼!他们都识字啊,还有不少相当优秀,都是被视为军队里面未来大将的人选,要是死在了这些僚人手里,你愿意啊?
  大唐现在一千人里面只有一个识字,现在倒好,我们要用一千个都识字的人去打仗?这一千个识字的人比十万个不识字的人更加珍贵,大唐什么时候奢侈到了这个地步?这一千人无论伤了谁死了谁,都是大唐的损失,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而最主要的决策者,军校的大佬们和参谋总部的大佬们,以及李二陛下,都还没有发言,显然,他们也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当中,让他们出战,是一早定下的目标和规定,而如今真的要出战了,却有那么多的舍不得,第二期学子才刚刚结束军训,不可能出战,能出战的只有第一期一千学子,哦不,是九百九十九个……
  这九百九十九个学子里面,有太多的优秀学子了,不单单有程咬金尉迟恭李世绩这些人的儿子在里面,也有薛仁贵王玄策这些优秀的平民子弟,军事素质相当优秀,天赋极高,是内定的未来军中支柱,他们原本可以成长的更优秀,但是若是折损在了这种程度的平叛战争里面,也太不值得了……
  显然,真正的决策者们陷入了纠结。
  苏宁却不这么认为,若是以这种评判标准,那么精锐军队就不应该出战,而不是待在最危险的第一线,最精锐的军队不出战,那么要他们何用?军事大学的学子的确珍贵,的确优秀,的确宝贝,的确强悍,但是,他们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场,没有尝试过真正的战争,除了那几个混蛋之外,其余的学子,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
  百分之八十没有杀过人,见过血百分之九十九没有见识过真正的血肉战场,那么,他们怎么能成为一个军人?!
  身为军人,保家卫国,再艰苦危险的地方他们都要去,他们得到了旁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东西,自然也要付出旁人一辈子都不会付出的东西!这个叫做责任,保家卫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们太优秀就不让他们出战,那么他们的优秀有何意义?就算是晚一些放到军队里面,他们还是要出战,还是要上战场,还是要面临死亡,有何差别?
  苏宁是在是搞不懂这些人的想法,读书人宝贝?等印刷术和造纸术大放异彩的时候,你们还会这样认为吗?等全天下人都能读书习字的时候,你们还会这样认为吗?在不远的将来,还有一所或者两所大学将拔地而起,那是正规的学术大学,各地将会有蒙学小学中学出现,完整的教育体系将被建立起来,读书人不再是文曲星,而是一个普通人。
  军事大学如果没有战争的传统,就不能算是军事大学,学子们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磨练,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军人,他们必须要出战!
  李靖终于站了出来,用严密的思维和清晰的语言反驳不支持出战者,以军事大学祭酒的身份请求李二陛下允许他率领军事大学一千学子出战蜀地,平定僚人叛乱,兑现他的责任和承诺,牛进达也站了出来,说李靖需要坐镇军事大学,而且年岁很大,不适合长途跋涉,最后请求由自己率领这一千人出战蜀中,平定叛乱。
  两个军事大学的直接领导者已经同意了出战,还要求亲自率军征战,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保证了,之前苏宁表态支持,然后又提出自己也要参加此次的平叛战争,侯君集表态支持,几个大佬纷纷支持,这个事情基本上已经不会有什么悬念了,最终,李二陛下一锤定音!
  军事大学第一期一千学子组成平叛军队,由军事大学总务处主任牛进达为主帅,三原侯苏宁为副帅,择日领军出征,平定叛乱,只许胜,不许败!
  直到这个时候,苏宁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太过激动以至于请战,李二陛下又因为想要多一层保险,所以任命善于以寡敌众的苏宁为副帅,双重保险,最大程度保护这些珍贵的学子,苏宁不由得有些郁闷,又被当成备胎了……
  但是该说不说,这个消息传到了军校的时候,军校的第一期学子们欢呼雀跃,纷纷从教堂中跑出来仰天长啸,更有甚者牵来马匹纵马奔驰,他们终于迎来了出战的这一天,多少时候的艰苦训练,多少次的濒临崩溃,他们都咬牙坚持下来了,而如今,正是他们展现自己,体现自己特训成果的时候!
  这一天会被他们永远铭记。
  兴奋过后,学子们冷静下来了,战争会死人,他们就是人,所以他们也会在战争中死去,战争是不可能不死一个人的,就算是八国联军打清军的时候还死了好几个人,所以不死人的战争实在是不太可能,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很有可能在战争中死去,而一开始那些愤怒不甘心的第二期学子们也感到了一丝庆幸,因为他们不用死。
  第一期学子们冷静下来,不约而同的做起了一件同样的事情,写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家书是上战场的战士们不约而同会做的一件事情,尤其是要去执行特殊任务,自知很难活命的敢死之士们,都会写好家书,拜托给军中好友带回家中,告慰父母家人,他们要去为了国家而战,要去为了天下而战。
  军校的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了纸和笔,他们默默的坐在了教室里面,默默的开始书写自己想要对家人说的话,有妻子的会嘱咐妻子,有父母的会向父母告罪,没家没室一身轻的就丧心病狂的吼两句死了也没事儿,然后找个地方蹲下来默默的流眼泪。
  薛仁贵心中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儿,他还不知道山东士族已经完蛋的消息,他还觉得他的爱妻仍然被困在河东动弹不得,而他回不去,爱妻也来不了,夫妻明明都活着,却好像牛郎织女一样被一道看不见的沟壑阻拦住了,牛郎织女好歹还能一年见一面,而他和爱妻已经两年没有见面了。
  这一次战争,不仅仅是一次巨大的机遇,也有可能就是永别,两年来,和爱妻之间的信件联系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一年也写不了三封信,大战之前,极有可能就是天人永别,薛仁贵实在是按耐不住心中的凄苦和担忧,他担心自己这一去就是一去不复返……
  所以,他在询问了家中事情、倾诉思念之意之后,便告诉爱妻柳氏,若是自己战死沙场,会有人来告诉她,她就不用等了,找个好人家改嫁吧,薛礼这辈子对不起你,不能让你享福,不能给你幸福,但是,但是至少,不能耽误了你……你还是大好年华,千万不要为了我这种人耽误了一辈子,遇到好人家,就要抓住机会,下辈子,做牛做马,回报柳氏恩情!
  一纸书信写完,薛仁贵泣不成声,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而已,薛仁贵哭了,按耐不住,其他人也哭了,都是按耐不住心中的凄苦和担忧,家中有老有小者更是如此,担忧父母无人奉养,担忧儿女无人抚养,于是大家相互约定,要是谁能活下来,一定要帮助养育对方的父母,照顾妻儿,下辈子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他们。
  好友之间相互约定,我死了,你要活着,你就要帮我照顾父母,照顾妻儿,你小子反正也没结婚,没家没室的,我那婆娘是个好婆娘,就便宜你了,好好儿照看着,要是敢对她不好老子做鬼都不放过你!还有我那臭小子,你也要好好儿的照看着,告诉他,他爹不是孬种,他爹是战死沙场的英雄,将来,他也要做一个英雄,做一个好汉子……
  托付家人,托付父母妻儿,是这个时代至交好友之间的最高程度信任,在自知难以活命的情况下,就会选择自己的至交好友托付父母妻儿,要是对方还没成婚那就更好,直接就把老婆丢给他,儿子也丢给他,照看着,生死兄弟,这点儿小忙都不帮?
  薛仁贵把自己的家书放在了王玄策的胸口,王玄策也默默的把自己的家书放在了薛仁贵的胸口,二人之中无论谁死了,都要把对方的家书送回去,然后承担起对方的父母妻儿的抚养责任,薛仁贵说你小子家中是洛阳富户,自然养得起我的家人,我的家人也是河东名门,妻子更是大家闺秀,温柔娴淑,配得上你小子!反正你也没结婚,给老子记住了,要是老子死了,你敢不照做,老子做鬼都不放过你!
  王玄策一边哭一边笑着说你小子别死啊死啊的,你武艺那么高,那么抗打,咱们这些人里面谁都可能死,就你不能死,你活下来的可能性最大,我家是哪门子的富户?不就是略有家产吗?哪像你?河东名门,家中有屋又有田,我要是死了,才要想你托付父母才是,我家就我一个独苗,对不住了,我没有妻子,便宜不了你了哈哈哈哈哈……
  两人相视大笑,然后紧紧抱在一起,泪流不止,仿佛在做最后的告别一样,放眼整个军事大学,到处都是抱在一起大哭不止的汉子,整个军事大学哭成一片,相互托付父母妻儿,相互交付家书,把自己最担忧的地方交付给了最相信的人,同时,自己也会是对方最相信的人,当然,也会有人担忧大家都死了,所以找了更多的人立下约定,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同床袍泽的家人没有人照顾。
  也不知何时,军校里面响起了一阵阵歌声,那是一首古老的战歌,历代先人们,就是唱着这首战歌,奔赴战场,用鲜血写下不朽的诗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第五百一十三章
科举考试
  “此次成功夷灭山东士族,苏宁啊,你居功至伟啊,前朝加上我的父亲以及我在内四代帝王都是有心无力,我无数次的设想,若是没有你的计策,我是否可以办到这一点,后来我想明白了,我办不到,我不会想着通过商人的手段去夷灭山东士族,我会认为那是荒谬的,说实话,就算有人提出来,我也不会相信,只有你可以劝服我。
  我答应过你,你帮大唐做事情,大唐不会亏待你,朕不会亏待你,你有什么要求,有什么需要,你提出来,只要朕可以做到,一定答应你,爵位,官位,钱财,封地,你要什么,朕就给你什么。”李二陛下笑盈盈的看着苏宁,表面上一副轻松的笑意,但是苏宁总是觉得这家伙严重的动机不良。
  所有人都走了,就把自己留下来,不是居心不良又是什么?
  “官位的话,臣还没有及冠,又非是功勋子弟,那些郎官自然是做不了,做了也会徒惹非议,有军职在身可以行军作战已经足够了,钱财的话,土地的话,说老实话,臣不缺,也不再需要那么多了,古人云,厚德载物,臣的德行已经不足以承载那样丰厚的钱财,所以,还是不要了吧!”苏宁这样谦虚一下。
  李二陛下却不在意这些谦虚的话语,而是询问道:“为何不提爵位?你已是侯爵,再往上可就是县公的爵位了,说实话,你的功劳很大,做县公也无所谓,但是,恐怕对你而言并不是最好的。”
  苏宁点头道:“是啊,所以臣只是想向陛下提一个小小的建议。”
  李二陛下笑道:“什么建议,你说吧!”
  苏宁说道:“秦有十八级军功制,十八个等级,那是足够了,但是大唐的爵位,男爵,子爵,伯爵,侯爵,而后是县公和郡公,再往上的王爵就不是我等臣子应该考虑的问题了,功臣太多,而爵位等级少,晋升起来并不容易,说实话,陛下,爵位的晋升意义里面最重要的不是钱财和土地,而是知道自己晋升爵位之后的快意。”
  李二陛下皱眉道:“你的意思是,大唐的爵位等级少了?”
  苏宁点头:“那倒的确是这样,臣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侯爵,这三十岁之前根本不敢妄想公爵之位,所以整整十几年就要一直做侯爵,起步高了,这个晋升自然就很难,当然臣只是一个特例,但是有这种想法的,在大唐将领和官员内部并不能算少,所以,臣觉得,是否可以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里面再添加一些更细致的等级划分。
  例如,一等男爵,二等男爵,三等男爵,一等子爵,二等子爵,三等子爵之类的,每个爵位中再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三等男爵为最低爵位,一等公爵为最高爵位,这样一来,就足足有十五个爵位划分等级,一个白身之人要想走过这十五级爵位,估计也要用上一辈子吧?
  这样一来,爵位等级足够了,晋升起来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臣还建议陛下可以将现有的公侯伯子男爵位者全部调整到三等爵位上,方便今后的晋升,除非是极个别功劳到头爵位到头的,可以考虑二等爵位和一等爵位,其次应该给所有人以足够的上升空前,即使实际待遇并没有多少提升,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提升了。
  像臣这样年纪的人,成为了侯爵,那就很难再往上升,但是若是三等侯爵往二等侯爵上升,或者是二等侯爵往一等侯爵上晋升,那么遇到的阻力就不是很大,这样一来,在臣三十岁之前,应该就好过一些了,嗯,就是这样!”
  苏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看的李二陛下一阵好笑:“你就那样自信自己一定可以在三十岁之后当上公爵?哈哈哈哈,那是朕来决定的,朕不让你做公爵,你就做不了公爵!”
  苏宁郁闷道:“那个,自然是陛下决定的,但是,臣很认真的建议陛下考虑一下爵位等级制度,大唐的爵位还是等级太少,若是不增加一些,恐怕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就会有很多人担心走到了尽头,从而变得碌碌无为或者是徒惹烦恼。”
  李二陛下说道:“你还真的挺为你的师尊着想的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7/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