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51

  只见李二陛下慢悠悠的开口说道:“三原县子苏宁何在?”苏宁一听李二陛下叫他,立刻站了起来,有些忐忑的来到了殿中央,低着头,这是礼仪,不可以直视皇帝;低头看着地上的木板,说道:“臣苏宁,在此。”
  李二陛下的嘴角露出了笑容,说道:“抬起头来看着朕。”苏宁抬起头,看着李二陛下,李二陛下也盯着苏宁仔细打量,方才看的不仔细,不真切,这个时候李二陛下才算是看清楚了苏宁的全貌,不错,相貌俊朗,不卑不亢,没有谄媚之气,和苏定方果然有七分相似,应该是兄弟无疑。
  苏宁也盯着李二陛下打量,方才只觉得李二陛下有种高贵的气质和一股霸气,再有就是长得帅,走近了许多再看,李二陛下的那双眼睛才是他整张脸上最出彩的地方,一双星目炯炯有神,而且极其锐利,这样锐利的眼神让苏宁觉得自己就快被看光了,就觉得整个人被至于光天化日之下,什么秘密都藏不住……
  果然是大帝,几千万人里面只能出来一个的人物,那里是那样好应付的?那里是那样好算计的?苏宁顿时觉得有些沮丧,和李二陛下斗法,那简直就是找死,果然啊,想要做成自己想做的,就必须要和李二陛下保持一致的步调,无论如何,就不可以和李二陛下对着干,这才是贞观朝的生存之道。
  “你就是苏宁?”苏宁猜得不对,他过高的估计了李二陛下的识人之术,李二陛下毕竟还是个人,他并没有从苏宁的眼睛里面得到什么,只能慢慢地开口问道;如剑一般锋利的目光变得柔和了许多,苏宁也觉得放松了许多,舒了一口气,苏宁答道:“臣就是苏宁。”
  李二陛下点点头,继续问道:“你今年十四岁,是否?”
  苏宁回答道:“是的,臣今年十四岁。”
  李二陛下接着问道:“这么小的年纪,面对着战场不产生怯意已属难得,你为何敢于以五百骑兵进攻三万突厥精兵?即使是火攻之,也需要相当的胆略,这其他的都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而来,比如兵法韬略,朕并不觉得奇怪,你有恩师教导,想来学识非常优秀,这一点很正常,但是胆略不是读书读得来的。
  朕也是十余岁从军征战,初上战场心中也是惴惴不安,朕非常好奇,你也算是初上战场,一战定襄,一百精兵开城门,攻取定襄;二战阴山,火烧突厥大军,一举破之,这绝非一个正常的少年可以办到,朕很好奇,你的胆略从何而来?你的恩师是如何教导你的?师门绝技朕自然不便多问,但是你已出世,作为大唐官员,有些事情,你应该告诉朕。”
  苏宁心中赞叹,不愧是千古一帝,问问题就是这样的深刻,一下子就闻到了最根本的地方,没错,兵法韬略学识都可以通过读书读出来,但是真正的大将无一不是统兵之术和胆略都已具备的,而胆略却是和战场经验息息相关,初上战场就能够立下这样巨大的功劳,任谁都会心生疑惑。
  李二陛下这一问问到了点子上,没错,师门绝技是不外传的,大家心里都有数,不便多问,但是这些事情,作为大唐官员,的确是应该说出来,否则,皇帝和臣属,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疑虑的,一有疑虑,对于自己而言,绝对不是好事。
  长孙无忌啊,李靖啊,李世绩啊,还有唐俭,以及一众大小官员,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问题,苏宁必须要做出个解释。
  不过这也在苏宁的预料之中,苏宁早就做好了被李二陛下仔细盘查一番的准备,用以让李二陛下放心,苏宁要通过这一次问对告诉李二陛下,自己是绝对忠于大唐的,自己对于大唐而言,是有利无害的。
  “这一点,臣自然不会隐瞒;臣的确是第一次见识战场,但不是第一次见血。”苏宁决定实话实说,老头儿的那些做法,的确是塑造了自己那种性格的主要原因;话音一落,朝堂里就想起了窃窃私语的声音,不少官员们开始了交头接耳。
  李靖想起了那一次电光火石的瞬间,瞬间明白了过来,原来,这个小子之所以反应的那么快,已经不是第一次见血了!
  李二陛下心中一惊,语气变得严肃:“哦,你杀过人?在哪里杀的?杀的是什么人?为什么杀人?”
  连着四个问题,让苏宁有些愣神儿,笑了笑,苏宁说道:“臣杀的不是人,是狼。”
  朝堂上喧哗之声越来越大了,狼?这小子杀过狼?狼那可是厉害的野兽,要吃人的!这小子杀过狼?李二陛下明显越来越有兴趣了,急忙问道:“怎么回事?如实说来。”苏宁老实的说道:“这是因为师尊的一句话,师尊对臣说,纸上用功十年,不如一朝剑刃染血,有些事情,不见了血,是不会明白的。”这就是老头儿的原话,一个字也没有改过。
  李二陛下双目一凝,心中愈来愈惊讶,纸上用功十年,不如一朝剑刃染血,这是什么样的高人才能领悟出来的道理?李二陛下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不见血,是办不成大事的,一定要见了血,才能狠下心舍弃一些东西,不舍弃一些东西,就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
  “所以师尊在臣十岁那年,给了臣一把匕首,把臣一个人丢在了山路上,那时是夜里,周围只有臣一人,臣也不通武艺,结果臣遇上了两匹山狼,想把臣吃掉,臣被它们咬伤了,当然它们最终还是被臣杀了一只,咬死一只,臣活到了天亮,师尊过来,把臣带走了,从那个时候起,臣就明白了很多事情。”苏宁老老实实地说道。
  十岁,一个人一把匕首,夜里,一个人也没有的山路上,两匹山狼,这小子活下来了,杀了一只,咬死一只,那是何等的境况啊!
  李二陛下饶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也被这样的教导方式震惊到了:“这,这却也太过残忍了些吧?一个不好,那可是会有性命之忧啊!”
  李二陛下出身贵族,自幼锦衣玉食,那里体会过这样的感觉?就算是沙场征战时学会了吃苦,但是十岁的时候,李二陛下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和两匹山狼对抗,但是苏宁却做到了,看样子,他具有这样杀伐果断的心,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那位高人,当真是真正的高人啊!
  李世绩看着苏宁,这个时候他只能看到一个背影,但是恍惚间,他却突然看到这个背影端坐在马上,手持钢枪,身后锦旗飘扬,十万大军立于其身后,他把手中钢枪高高举起,顿时战鼓滔天,吼声震天,李世绩打了一个激灵,眼前的一切恢复了常态,这里不是战场,是朝堂!
  长孙冲看着苏宁,心中震惊,原来,他经历过这一切,才能那般杀伐果断,自幼培养出来的杀伐果断,不是自己这只参加了一次战斗的人可以比拟的;想起了那条带着温度的奇怪的布,长孙冲看向苏宁的目光却又充满了信任和温暖……
  苏宁说道:“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代价,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存在,那么臣自然也不能不劳而获,师尊始终是要离臣而去的,老人家在的时候可以保护臣,可是一旦不在了呢?臣孤身一人,只有自己保护自己,如果想活下去,就只能那样做。”
  “原来如此,朕明白了,是朕孤陋寡闻了,朕听闻你是于乱军之中被你师尊救起抚养长大,现在看来,你虽然于家中亲眷失散十四年,但是却也未尝不是因祸得福,福兮祸之所以,祸兮福之所伏,朕可以理解这一切了,对待突厥那般心狠,一把火烧光了阴山,也是为了替亲人乡人报仇吧?”李二陛下缓缓问道。
第四十二章
无法原谅(上)
  其实,作为一个皇帝,作为整个国家最高贵的人,最喜欢听的,还是别人对他的赞美,对他的赞同,对他的拥护;而这个最高贵的人,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反对的声音,但是他最需要听到的,就是反对的声音,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敢言直谏的臣子名留青史,被后世所敬仰,而他们所直谏的君主,往往会成为史书唾骂的对象。
  李二陛下之所以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崇高的地位,也是因为在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一个叫做魏征的著名谏臣,并且一直活到病死,虽然后来被推倒了墓碑,但是好歹还是得到了皇帝的承认,重新给他沉冤昭雪。
  所以李二陛下的心胸算得上宽广,这贞观初年的时候也算得上是可以海纳百川,所以苏宁也就不用害怕李二陛下会因为自己指出他的错误而恼羞成怒了:“不,陛下,乡人亲人被害者,非是臣一人,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乡人亲人被害者,数不胜数,这一点是难以避免的,臣不会仅仅因为这个,就火烧敌军。”
  李二陛下很是奇怪,他感觉苏宁越来越有意思了:“这是什么意思?”
  苏宁说道:“凡是非我族类者,臣都会如此,不犯我大唐还好,若敢犯我大唐哪怕一根草,只要臣有机会,臣都会将那个部族不论男女老幼,斩尽杀绝!”
  话音一落,满朝堂都为之震惊,就是李二陛下也颇为惊讶,不过他好歹是经历过大风大雨的人,什么人都见过,对于异族心怀切齿痛恨者也是有的,但是像苏宁这样年纪小小却如此痛恨异族,喊出要斩尽杀绝者,还真是没有。
  年轻气盛,年轻气盛啊!李二陛下的心里突然有些放松,突然,觉得有些高兴,面色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了一丝笑容,这小子逃不了自己的掌握,这可是个绝好的良机啊!没有人会觉得不合适的。
  李靖和李世绩还有唐俭这些微微有些了解苏宁的人倒是不觉得奇怪,只是觉得心惊不已,在朝堂上说出这样的话,那不是找抽吗!男女老幼?虽然有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却没人敢这么说敢这么做!连程咬金这样的老泼皮都不敢在朝堂上这样说,最多是受了委屈了撒泼耍赖一下,关乎到这种大问题大立场的事情,老程从来都是明哲保身的!
  这小子还真想做霍去病?!
  这个时候也只有尉迟恭这位黑色物体不住的点头感叹,直言这是对的,这才是俺一直想做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尉迟恭很明显不会明言支持苏宁,因为饶是他这个木头脑袋也看到了文官那一行列煞气冲天,隐隐有强大的黑气腾空而起,汇成一条黑色怒龙,准备对苏宁发起强烈进攻!很明显,苏宁方才的言语惹了文官们的众怒!
  文官和武官虽然是自古对立的,但是要说在朝堂之上,武官不是文官的对手,文官的嘴皮子在朝堂上可比武官手里的刀剑更厉害,更何况大唐现在的情况,文官们吵得一塌糊涂,武官们也只会作壁上观,不会和文官在朝政上面争执,更何况是这种被文官们视为大是大非的问题,恐怕连程咬金也招架不住文官们的口诛笔伐!
  长孙无忌为文官之首,这个时候他也是眉头紧皱,这样的话作为一名曾经的大将他并不会觉得如何残暴不仁,但是他很明白,在那些没有见过血的文官们的眼里,这绝对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这小子虽然优秀,但是还是太过年轻气盛啊!这下可不好了,那些老家伙,就是自己也要退避三舍啊!
  唐俭更是面色铁青,看着身边不少跃跃欲试的官员们,他也感到无力,这样犯众怒的话,就是皇帝也保不住他啊!这小子,太过年轻了啊!
  “陛下!臣有本奏!”
  果不其然,短短的冷场之后,文官言官集团开始对苏宁发难了,第一个出来的,是一个胡子和头发都变得灰白的老头子,身着浅绯袍,应该就是五品官职的官员,一站出来就对着苏宁怒目而视,李二陛下明显有些畏惧这个老头子,声音都变得有些迟疑:“额,孔爱卿有何本奏?”
  孔爱卿?贞观初年姓孔的大臣,难道,是孔颖达?写了《五经正义》的那个盛世鸿儒?有唐一代以及后代都具有极其重大影响力的重要任务!是凭借着文化上的贡献获封爵位的孔子后人!唉呀妈呀,当初老头儿说儒家的时候,还特地提到了这个老家伙,他现在是在干给事中的,那个专门驳斥皇帝命令的职位,满朝文武,也就是他最合适这个职位,孔子后人的身份,任何皇帝都不太敢动他,比如李二陛下……
  孔颖达这一类的老儒在大唐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他们的爵位不高,官职不高,但是地位非常崇高,在大唐这个读书人不到千分之一的时代,任何一个识字有学问的人都是宝贝,更别提这些博学鸿儒了,相当的受尊敬,就是皇帝也不敢斥责他们,再说,他们也没有被斥责的理由。
  没看到李二陛下现在正处在很犹豫的情况之中吗?
  不过苏宁并不害怕他,他正好也有一肚子的话想要和孔颖达这位儒家正统代表人说一说,就好比汉武大帝准备对匈奴发动反击的时候,也是为了统一朝堂内的思想,使之不会对战争产生影响,从而举办了大型的辩论会议,一举将主和派大量臣子贬斥,提拔了主战派,要想打的优秀,打的成功,就要统一思想,不能有反对者存在,尤其是朝堂之上。
  而大唐每一次发动战争,总是会有人提出反对,无论这样做对大唐是好还是不好,他们一律认为是不好,这不单单是儒家思想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发动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徭役赋税加重,影响民生,使得百姓受苦,国家耗费大量钱粮,对于国家不利,这些问题都是决定大唐能否发动战争的重要问题。
  所以苏宁不单单是要驳斥那种思想,更重要的是,提出解决的方案,让那种主和思想,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支持者,这样的话,就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孔颖达老头儿怒气勃发的重重哼了一声,说道:“陛下,三原县子苏宁在朝堂上妄言无度,竟然开口闭口斩尽杀绝,我大唐乃是以仁孝立国,这般不仁之人,如何担得起陛下重望?这般人若是重用,大唐属国当如何看待大唐?终日惴惴不安,是会被逼造反的!小小年纪,如此残暴不仁,你师尊到底教了你什么东西?你可读过诗书!仁乃是立身之本,你师尊不曾说过?!”
  孔颖达话音刚落,又是一个身穿绿袍的官员站了出来,大声说道:“臣附议!陛下,臣还听闻三原县子以有爵位之身份进入厨房,行那卑贱之事!孟子曾言君子远庖厨,三原县子竟然进入厨房,可见其人非是君子!恳请陛下重责!”
  李二陛下眉头一皱,还没有开口斥责这个跟风之人,苏宁就勃然大怒了。
  “家中亲人失散十四年,方才团聚,为母亲下厨,为家中亲人下厨,有何不可!往日侍奉师尊之时,我也没有少下过厨,孝敬师尊,孝敬母亲,何错之有!为师尊母亲下厨,有何不可!?无有庖厨,你吃的什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有脸面说我!我都为你感到羞愧!”苏宁对着那绿袍官员一顿痛骂。
  那绿袍官员还没开口,孔颖达却先开口了,而且不是对着苏宁说的,是对着那绿袍官员说的:“放肆!你怎可这般胡言乱语!三原县子为母为师下厨,乃是至孝之举!大唐以仁孝立国,仁孝仁孝,便有一孝字!孝乃重道!三原县子以爵位之身不惜下厨以报答老母生养之恩,何错之有?!往日的圣贤之书读到哪里去了!”
  苏宁看着孔颖达,有些愣神儿,这老头儿不是准备对着自己开火的吗?那个绿袍官员很明显是帮着孔颖达对自己开火的,怎么孔颖达还帮着自己说话?难道,他真的是一个品格高尚,对事不对人,一心向善的高人?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宗师风范?
  绿袍官员也挺委屈的,明明是帮着老人家的,结果老人家调转枪头朝他开火,给弄了个里外不是人,满面通红,不敢言语,当众成为了笑料,而且,前途不明,李二陛下的神色很是不好……
  孔颖达怒斥完绿袍官员,看见苏宁惊讶的看着他,哼了一声说道:“老夫做事一向只看做得对与不对,不会单单看一件事情就认定一个人,你所言为母为师下厨,老夫以为,乃是至孝之举,今日听得你与代国公等人所言,却也明白美食之诱惑,老夫对于孟子之言君子远庖厨一直颇有疑虑,孔子曾言有教无类,但孟子为何这般说?对此老夫一直想不通,老夫也不曾轻视过厨子,伊尹便是厨子,却辅佐商汤立国,你若是能有那般能力,老夫自然也很欣喜。
  但是你为何要说斩尽杀绝一词?更是连老幼也不放过?小小年纪,为何心肠这般狠毒?听你之言行,也知道你师尊定然是一代高人,一代高人为何会带出这般嗜杀的弟子?你有孝心,老夫很赞赏,但是却为何不懂得仁义?你莫要对老夫说你师尊是个嗜杀成性之人。”
  苏宁算是明白了,孔颖达,是真正的学问宗师,真正懂得儒家道理并且付诸了实施的人,儒家之学可以说成是四个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绝大部分人连第一个阶段都跨不出去,修身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儒家对于修身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乃至于千百年来出现了无数的伪君子,却连一个真君子都难寻。
  不过很明显,苏宁看到了自己面前站着一个真正的儒者。
  对于真正有人格有原则的学问宗师,苏宁从来都是非常尊敬的,老头儿看不起那些人模狗样的砖家叫兽,但是对于真正能够秉持自己的原则,能够不以有色眼镜看人,并且有足够的学识的宗师,那可是相当尊敬的。
  所以苏宁非常恭敬地对着孔颖达一个鞠躬,表达敬意,而后非常尊敬的说道:“孔先生,小子并不是不懂的仁义,师尊也不是不懂的仁义,只是,小子实在是无法原谅。”
第四十三章
无法原谅(下)
  无法原谅,并不是回村的诱惑主题曲,而是真的无法原谅,苏宁是真的无法原谅那些双手沾满汉人鲜血的异族人,无法原谅那些行径,无法原谅那包含着汉家儿女无尽血泪的所谓的民族大融合!区区五个字,就把数千万惨死的汉家儿女一笔带过?这样的春秋笔法还真是妥帖!
  “无法原谅?”孔颖达非常疑惑的问道;对于苏宁突然间的转变,对于自己执弟子礼,言语非常尊敬,饱含着情感,孔颖达非常受用,觉得这个孩子还有救,正准备帮他一把,把他从无底深渊之中拉出来,却猛然间听到了这样的理由,无法原谅?无法原谅谁?
  所有人的脑袋上都冒着问号。
  李二陛下对苏宁越来越有兴趣了,开口问道:“苏爱卿,无法原谅?无法原谅什么?”
  苏宁深吸一口气,五胡乱华,五代十国,两宋之殇,大明之殇,这一幕幕不断的出现在苏宁的脑海之中,老头儿给他讲述这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之时,流过的泪,叹过的气,产生的恨,顿时全部涌上心头,心中如五味杂陈般痛苦难耐。
  “臣只是无法原谅异族每每趁我华夏国势衰颓之际南下侵略,无法原谅华夏一次次的宽容都被他们当成了东山再起的机遇,无法原谅他们每一次呼啸而来扬长而去之后留下的狼藉遍地,无法原谅他们背信弃义猪狗不如的卑鄙行径!
  早在孔夫子时代,周王朝便被犬戎族一度逼到了亡国之境,西京长安陷落,平王迁都洛阳,这才勉强度过危机,但是那一年,无数华夏儿女便在我等现在所站的地方被蛮族凌辱,血泪斑斑,他们的尸体,他们的血,就在我等脚下!
  春秋战国,趁我华夏内部分裂,匈奴大盛,一度率领蛮族侵入华夏内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五伯盟誓,集合诸国之力,联合抗击蛮族,蛮族终究被打退,但是那一年,一片狼藉之中原,死伤惨重流离失所之百姓,又有何人关心?
  大秦建立,秦皇雄才大略,遣蒙恬率军三十万,以箭阵飞骑大破匈奴于河西走廊,本欲一举突入漠北,彻底解决匈奴之患,然国内不安,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紧随其后,大秦灭亡,匈奴得了喘息之机,是以在大汉朝建国之初数十年强势凌辱大汉朝,甚至造成了凌辱之恨,虽然匈奴最终还是离开,但是那一年,雁门郡城破,自太守以下,全郡无一人生还,匈奴沿途南下,所到之处,鸡犬不留!尸积成山!血流成河!
  汉武帝雄才大略,卫青霍去病举世无双,带领汉家儿郎大破匈奴,逼得单于夜遁逃,武帝力排众议,发动漠北决战,将匈奴之患彻底解决,远却匈奴三千里!从那之后,几无匈奴之患,但是那一年,天下疲敝,海内户口减半,大汉数十年积攒之国力消耗一空,武帝被迫下轮台罪己诏,得不偿失!最辉煌的胜利,是用天下一半汉家儿郎的生命换来的!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战不休,连年天灾人祸,军阀割据,残暴不仁,百姓几无存活之路,太平道举事之前五千万人口,至魏灭蜀汉之时,百年不到,户口锐减九成!晋灭吴,人口不过千万,八王之乱前夕,人口尚不及二千万,汉家元气损耗殆尽,异族却得以内迁如关中山东河北,获得良好之生存环境,得以发展!五胡人口甚至超过汉人数量!
  晋人之优待可否让胡人心念旧恩?没有,趁着八王之乱之契机,五胡蜂起,遂酿成五胡乱华之惨剧!胡人从来不会念及恩情,所以江北汉人几近死绝,二千万人口待得晋室南渡之后可还有一半之数?又是一次尸积成山血流成河之惨剧,从那以后南北对峙,神州国土一半为胡人占据数百年之久,一直到前朝文帝统一全国方才告终,可是那一年,天下之大,哪里是净土?
  陛下,孔先生,自夏以来,汉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北方蛮族的威胁,但是我们对于他们却往往采用防御的姿态,讲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煌煌之言,却对他们一系列的抢劫行为不屑一顾,甚至有人觉得他想抢就让他抢吧,反正抢不到我头上来,这是什么样的心态?那是什么样的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