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451

  不过和刘仁轨谈论了一会儿关于纵横术的事情,苏宁对刘仁轨就从疑惑变成了欣赏,他的文化素养很高,对于儒家经典有自己独特的看点,尤其是对于历朝历代那些腐儒误国的事情非常的不满意,由此他才产生了厌恶儒学的想法,当然,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在做官的过程里面,他发现,做官需要具备的才能,基本上都不能从儒学里面得到。
  儒学讲究的做官的方法和目的就是教化,可是这根本就不实际,做官的初期他也试图像儒学经典里面讲述的那样教化万民,结果一个老百姓的一句话骂醒了他:“饭都没得吃,还读什么书?读书能吃饱肚子吗?饿死了读书有什么用?!”
  刘仁轨的思想由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深入基层,这才发现一个真理,饿着肚子,怎么读书?饿着肚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吃的东西,哪里读的进书?就算是颜回也不至于没有东西吃吧?这些百姓是真的没有东西吃,他尝试了一下,一天之后放弃了,连喝三碗稀粥之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教化万民,就要先让万民吃饱。
  也因此他对于儒家的学说产生了质疑,对于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方法也产生了质疑,他不愁吃穿,虽然自幼只是平民,但是好歹有饭吃,所以读的进书,而像这些百姓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或者连着好几天没东西吃,一天不劳动就没东西吃,哪里读的进书,读得懂那些大道理?
  这事儿放在今天也好解释,什么叫再穷不能穷教育?那就是说再穷也不能让教育的投资减少,再穷也不能让读书的孩子没饭吃,这也是有前提的,要有能力让读书的孩子有饭吃,不至于饿肚子,一旦饿了肚子,哪里还有心思读书?古代教育无法普及的原因,也就在于大部分老百姓吃不饱肚子,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无法满足,如何向上追求更高一层次的精神追求?
  刘仁轨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他就想带着百姓朝着可以吃饱饭的道路前进,但是随后他就发现,他根本做不到,父母为了让他安心读书好做个官,从来就没有做过农活,不知道如何种地,如何翻地,如何育种,如何耕种,如何除草捉虫,如何明白天时地利,如何灌溉,这些他统统不懂,那又谈何让百姓吃饱肚子?
  他就学,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蹲在田地里面,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倒是博得了一个好名声,但是什么事情都帮不上忙,农活倒是干得不错,可是就那么些收成,交租的交租,交税的交税,根本没有富余的粮食可以让百姓们安心读书。
  这就是孔孟之学?这就是圣人之言?这就是天底下最大的道理?
  刘仁轨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质疑,于是乎,刘仁轨蜕变了,他开始遍翻自己所能找到的书籍,汲取一些不一样的知识,他想起了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里面有农家一说,其他时候也有诸如《齐民要术》之类的农学书籍,他开始学习这些书籍,几年之内成为了农学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好官,带着农民们累死累活的干,但是结果还是那样,除了交租交税,剩下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吃……
  由此,如何让百姓吃饱肚子成为了刘仁轨心中最大的疑惑,到处读书,到处请教,他就是得不到答案,他不知道的是,这个问题,就算是皇帝,也给不了他答案,就算是孔子孟子复生,也给不了他答案。
  因为这个事情,他放弃了儒家的信仰,开始寻找其他的心灵寄托,寻找其他的学说,希望其他的学说可以解决他的疑惑,可惜的是,他没办法;后来,他听说了一位传奇般的小侯爷,这位小侯爷的庄子,也就是他的封地,里头的百姓可以吃饱肚子,还有富余的东西做买卖,原本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庄子成为了整个三原县纳税最多的富余庄户,集市都在那里举行。
  刘仁轨就想啊,或许,那位侯爷有办法改变这一切,他三次上三原侯府请教这个问题,但是很不巧,第一次三原侯出征,第二次三原侯去了庄子上,第三次三原侯去了军事大学常住,不在家,刘仁轨认为自己和这位三原侯缘分不够,于是他只好跑到苏家庄子上去看看具体的情况。
  在那里,他看到了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场景,人人都有田耕,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有衣穿,人人都有笑容,这里的一切,都是他梦寐以求的,他渴望带着他治下的百姓也做到这一步,要想做到这一切,首先就要找到苏侯爷,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得到了机会,那就是纵横司的设立。
  左想想又想想,刘仁轨辞去了官职,他的志向变成了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肚子,天下百姓都可以读书,仅仅是治下百姓那如何够?于是乎他决定跟随苏侯爷学习苏侯爷的学识,哪怕是纵横术也无所谓,也挺好,只要不学儒术,那就可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肚子的学识,这个最重要。
  今天,他终于得到了能和苏侯爷苏宁单独相处的机会,但是,但是就在他想开口询问的时候,他突然犯了担忧,心想这个事请一定是不传之秘,一定是绝学,绝学怎么可能轻易示人?除非,除非我做到了更多事情,我做好了更多的事情,那样的话,作为奖励,我就可以学到这些知识了!
  于是刘仁轨按耐住了心中的冲动,平平静静的吃完了一顿饭,享受了一下能和苏侯爷同桌吃饭的巨大荣耀,心满意足的告辞了,同时决定要更加努力的工作学习,得到苏侯爷的认同,学习苏侯爷的绝学,那样的话,哪怕苏侯爷比自己小一半也无所谓,拜师也无所谓,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点还是很对的。
  苏宁不知道刘仁轨的心里面是怎么想的要是他知道了,一定会哭笑不得,要想在这个时代带着百姓们进入有吃有喝的好日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钱……
  苏宁看着刘仁轨离开了,立刻起身把房门锁好,拿出了神机开始查阅资料,不差还好,一查吓一跳,好家伙,这家伙原来就是刘仁轨啊!我看看,嗯,做过小官儿,武德初年做的小官儿,一直到贞观十四年才得到了升迁,永徽年间和武则天时代是他的辉煌时期,然而他最辉煌的事迹,还是带着大唐与新罗的联军在白江口打败倭寇和百济的联军,打胜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第一场正式战斗。
  他就是所谓的抗日第一人吗?
  苏宁很好奇,这个家伙就是白江口大破倭寇的英雄?当时他貌似已经六十岁了,大器晚成啊,真是大器晚成,不过,若是没有那段时间的积淀,他会有那样的辉煌吗?一直到公元六百八十五年,武则天时代,他才逝世,活了八十四岁,老寿星一样的人物,位极人臣,武则天因为他的逝世罢朝三日,极尽哀荣。
  寿命够长,是可以大用的人才,不用担心早死,还是个抗日英雄,很好,很好,就决定是你了,一定要好好儿的培养他,不过要是他的话,就算是在军事大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他既然选择了纵横司,那就在纵横司吧,纵横司也有武官这样的职位,是可以带兵的,也是可以打仗的,反正到了最危机的时刻,只要是个男人,就是兵。
  不过貌似有些要注意的问题,李义府?这个家伙也算是个人物啊……苏宁看着刘仁轨的资料,突然发现了刘仁轨曾经因为得罪了李义府而遭罪,而李义府和自己是差不多大的年纪,但是这家伙人品不怎么样,和后来的口蜜腹剑的代表人物李林甫是一样的属性,虽然做过丞相,还被封为郡公,到头来还是流放而死。
  这家伙,貌似是被几个人举荐给李二陛下的,到时候要注意注意,可别被这家伙给盯上了,否则一定没有好果子吃。
  收起神机,苏宁和衣躺下,这么晚了就不去麻烦武侯们了,以前总是开条子有些不方便,现在多多少少习惯了宵禁的政策,也就不去在意了,晚了就住在纵横司就是了,现在还没有老婆呢,不用着急,等有了老婆再说吧,话说这个时候李芮涵在做什么呢?好久没见了,是不是的托人送些小礼物以示自己没有忘记她,但是终究不太好,毕竟还在恋爱期间,自己这个男盆友总是忙于公务,也实在是有些冷落李芮涵了。
  虽说这样才是正确的举动,快要结婚的人才更要避嫌,但是这不符合自己和李芮涵这一对恋人的实际情况,要是可能的话,苏宁也想时时刻刻都和李芮涵黏在一起,闻着女儿香,时不时的揩揩油,可比待在一群大老爷们儿的身旁闻着汗臭脚臭狐臭要好得多,虽说苏宁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男人嘛,都那个样儿,身上没点儿臭味,还叫男子汉吗……
  这两天还要忙,没时间,等把商队的事情解决了,就去看看李芮涵吧,反正理由都想好了,李孝恭作为苏宁的准岳父也是出力了的,触动了河间郡王的商队去西突厥做生意,为苏宁保驾护航,就去感谢一下岳父大人如此给力,也是很好的理由,当然顺便看一下很久没有看到的未婚妻,然后做些愉快的羞羞的事情,也是可以的……嘿嘿……
第三百六十章
早就准备好了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商人的认识都停留在重利轻义这一层面,从儒家学说的角度去批判他们,去鄙视他们,鄙视金钱,鄙视商业,正所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乃至于多面性,这一点以往被反对儒家学说的人们所大肆诟病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走向民主富强。
  但是苏宁在真正理解了儒家学说对于商业的本意看法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之后,却觉得,儒家学说的存在,很好的将中国社会的风气引导向了一个鄙视金钱重视道义的层面,并且长期维持,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这是有利的,因为一味的重视商业重视金钱,只会带来严重的资本家族控制国家的问题,类似于美国这些国家,所以,儒家学说对商业的歧视也有其正面影响。
  当然,得到了什么东西,就要付出同样的代价去交换,这一点上,老天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苏宁觉得,失去了和资本主义大时代交流的资格就是这样的代价,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没有抓住最重要的机遇,继续弘扬国家学说的精神,以至于落得了一个非常凄惨的下场,并且一直持续着,这是中国的悲剧,二十世纪中国最大的悲剧。
  而在这个时候,一切都还没有开始,一切都还是充满着机遇,苏宁不会让这个世界的大唐和中国失去这个机会,西突厥的试点就是第一步,那个世界的一切都要抛弃,重新走一条路出来,大唐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发展这一切绝佳的前提条件,保持着儒家的看法,并行百家之举,才是理想的社会。
  虽然这一切都还是泡影,看得见摸不着,可这至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这个世界的中国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大国,这就再重要不过了,为了达成这个理想,纵横司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是值得的,那些商队的价值也就可以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
  二十家豪门贵族的商队和二十家富商大贾的商队整装齐备,已经在长安城西北角军事大学旁边安营扎寨了,这几天出发之前的准备就是补缺补差,将他们所带上的所有东西上报给苏宁,苏宁记录在案,作为朝廷一方,这些东西如果是在路途中遭遇到抢劫等等受损,朝廷是要赔偿的。
  朝廷也要讲诚信不是?儒家横行那么久,是个商人都算是个儒商,说话也要文绉绉的,生怕朝廷欺负他们,二十家豪门贵族的商队都有自己府上的护卫严格保护,但是他们因为是商人,所以不能有私人部曲,只能靠着大唐的三千驻军保护,这个安全等级瞬间下滑了一个层次,于是苏宁就宣布他们的货物如果被抢,而不是卖掉的,全部由纵横司负责赔偿,不让他们受损失。
  看着他们狐疑的表情,苏宁只好拿出杀手锏——他们去多长时间,他们家中就有多长时间不用缴纳赋税,这是朝廷最大的让步了,你们可要知足!商人们大喜过望,朝廷的赔偿实在是不指望,世上哪有皇帝赔偿他们这些商人的?但是这个去多长时间就免多长时间的赋税,绝对是实打实的好处,这个要是呆在那里一辈子,一家一辈子都不用缴纳赋税,赚得钱都是自己的,不用担心那繁重的商税和可怕的税务官了。
  就冲着这个,这些商人就露出了视死如归的表情,弄的苏宁哭笑不得,现在你们视死如归,以为去了就要死,等你们尝到了甜头之后,估计赶你们走都不会走了,那也好,拿你们做一个榜样,你们就是第一批大资本家,看看你们能走到哪一步,然后再做考量,朝廷这儿也要准备改变《商律》了,商律不改变,商业自然无从发展。
  终于,在一大群人的注视之下,大唐远征西突厥商队朝着西北方向的西突厥出发了,浩浩荡荡近万人的大队伍,如果不是附带着巨大数量的马车牛车,一定是一只很雄壮的远征军队,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一支远征军,只不过是商业属性的远征军,他们要去开辟新的市场了,为大唐的货物开辟新的国外市场,达到促进外需的目标。
  古代的商业一直以来都是自产自销,小小的规模,难以做大,任何一种行业想要发展成庞然大物,一定少不了地区之间的互相交流,古代的巨商是把生意做到了全国,所以称为巨商,但是要想成为商业精英,就一定要把生意做到全世界,有这样的眼光,商业才能发展,因为市场永远是最重要的。
  现在他们还不大懂,等他们在西突厥尝到甜头之后,他们就明白了,什么叫做暴利,什么叫做高额利润,尝到了这样的甜头,把胃口给撑大了之后,他们就再也不会把目光局限在小小的关中了,他们一定会想着古代的商业荣耀之地——丝绸之路,那一条道路,才是真正的遍地黄金。
  有了这样的信念,不用害怕商业发展不起来,等到丝绸之路被打通了,大唐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就可以伴随着商业力量的渗透而渗透,重新掌握住汉家数百年都没能掌握住的西域,河西走廊,掌握住那里,然后联合那里的国家,虎视吐蕃,在青藏高原上练兵,让士兵掌握高原作战的诀窍,熟悉高原气候,这样的军队一定强与中原士兵。
  历史上吐蕃的存在让大唐的后半辈子都不得安生,而且大唐败多胜少,主要原因就在于高原气候,大唐的士兵打不上去,吐蕃的士兵却可以随时打过来,大唐士兵上了高原体力锐减大半,头晕目眩,吐蕃士兵下达平原却是战力大增,哪有不败之理?所以就要用高原气候对抗高原气候,他们掌握西藏,我们就要控制青海,同样的海拔训练士兵,大唐优势装备之下,吐蕃不在话下。
  这就是苏宁开拓西域计划的第一个大目标,干掉了吐蕃,控制青藏高原之后,就可以占据一个发兵中亚的重要中转站,当初高仙芝在恒罗斯战败的主要原因也有大唐士兵过少,对于西域的控制力不够强悍的因素;所以这一回,就不要什么名义上的控制了,派出外交官,派出驻扎军队,就直接控制了,不服就打,灭掉他们,直接设为大唐行政区。
  打下来的最靠谱!
  占据了西域和青藏高原,也就等于控制了现代中国的西部疆域,这个时候中亚还处在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的统治之下,也就是俗称的白衣大食,萨珊王朝已经是在末期的衰落时代了,但是历史上萨珊王朝和中国的往来还是不错的,关系也比较好,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萨珊王朝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驯象等。
  萨珊王朝在大唐贞观六年,也就是明年的时候就会开始被阿拉伯军队攻击,在公元六百五十一年,也就是大唐永徽二年灭亡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斯曾逃到大唐,请求唐高宗李治派遣救兵抗击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入侵,高宗好像没什么兴趣,护送其返回今阿富汗锡斯坦一带于永徽十二年建立波斯督护府,但到永徽十四年终为伊斯兰阿拉伯所灭,中国史书上称之为白衣大食为黑衣大食所灭。
  这里面的关系苏宁也大概可以理得出来,高仙芝的对手就是这个黑衣大食,黑衣大食的侵略性强于萨珊王朝,也就是说萨珊王朝对待中国是比较友好的,而且很衰弱,不强,但是伊斯兰阿拉伯就很强悍了,充满侵略欲望,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崛起,大唐的时间不多了,一定要赶在阿拉伯灭亡萨珊王朝之前搞定整个中国西疆,控制那里,然后厉兵秣马,介入中亚战争,控制中亚,和阿拉伯对抗!
  同样的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个时候,不管是西突厥,还是吐蕃,还是西域诸国,都要消失,或者依然以名义的方式存在,但是实际上已经是大唐的领土了,只有在自己的领土上战斗才能有归属感,苏宁不介意招收当地人进入军队,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汉化,那么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时间却只剩下二十年左右,要在二十年的时间内做到这些事情,不可谓不难,但是又必须要做到,因为要是做不到的话,二十年之后又会迎来更大的打击,为此,大唐需要战斗,需要不停地战斗,期间还要扫平北方南方和东方的威胁,之后全力开拓西方,开始横跨欧亚之旅。
  当然,到了那一步,阿三们的领地也是要收下的,那么大一块恒河平原不要实在是太可惜了,东南亚也要收下,产粮重地,海洋资源丰富,是大唐的海军和海上力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地方,大唐可以打通陆上丝绸之路,也可以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总而言之,一定要抵达欧洲,打遍全球,让大唐人的视野开阔起来,不再满足于一块中原之地,而要永不满足。
  商队带着苏宁的雄心壮志离开了长安城,离开了所有人的视野,也将离开大唐的领土,去到别国领土之内,在异域他乡茁壮成长,成为一只巨大的吸血虫,把游牧民族的血都给吸干,然后再去别的地方继续吸血,为大唐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的介入提供机会,为大唐控制西域努力奋斗。
  所以什么武器都会是双刃剑,主要看使用的人是否高明,用的好了,害怕什么?直接用就是了,没人是你的对手,用得不好,自然不用说,死的很惨就是了,可是苏宁觉得自己可以用好这个武器,因为目前的商人只是单纯的商人,没有政治势力,也没有军事力量,将来也不会有,皇族和贵族不会把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给他们,当这些人见识到了商人的力量之后,他们也许会恐惧的。
  “三明,你说,此事若成,我等该如何对待那些商人?他们不费一兵一卒,不费粮草,以突厥之力击垮突厥,如你所言一般,手段匪夷所思,放在国外还好,若是在大唐国内,岂不危险?三明,你可有对策?”杜如晦不知怎的,突然很先知的预料到了商人作乱的未来……
  苏宁冷冷一笑:“当然有,早就准备好了。”
第三百六十一章
互市
  当然准备好了,双刃剑嘛,怎么这也要准备好保护自己,而且商业可比双刃剑恐怖多了,反噬都有可能,绝对的鹰视狼顾的蛇形冷血生物,所以当然要准备好对付他们的手段,否则情况一旦失控最先倒霉的就是自己,谁让自己是始作俑者呢?皇帝可不会管别的,威胁了李家皇朝,你不死谁死?
  杜如晦考虑的商人作乱,其实不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吗?这个事情就算是发生了,也会是在几百年以后,商人们可是有着明确的目标的,一旦举行革命,可就没那么容易收手了,而且在自己的推动下,他们掌握的力量一定不会小,否则如何对付外国?提前几百年出现资产阶级革命也不是不可能的,不是吗?
  但是,这可不是我最初的目的啊……
  但是不管怎么说,和西突厥的互市已经是定局了,西突厥的财富将在短时间内流入大唐商人们的腰包,流入这些豪门的腰包,还有李家皇朝的腰包,当然,西突厥是一头肥牛,商人们则是吸血虫,一时半会儿吸不干,需要长期的,慢慢的,潜移默化的,等这头肥牛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挣脱寄生吸血虫的时候,就是大唐动手宰牛的时候了。
  其实历史上互市是一个很好的维持中原王朝和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方式,但是一直以来中原王朝都把它当做是一个手段,是一种威胁,而拿它做战略武器,却没有注意到互市可以带来什么,比如明代中后期严重的倭患,其实到头来是一群没有办法脱离海洋生存的东南部居民自发的反抗大明海禁政策的活动。
  所谓的倭寇其实只有十分之一的数量,到了后来主力都是大明人,倭寇只不过是一种托辞,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打到最后都发现了打的是大明朝的自己人,而不是倭寇,一开始倭寇都给打光了,尤其是明朝廷要求倭国政府约束国人以来,真正的日本海盗已经大大减少,主要就是因为明朝廷的海禁政策使得靠海吃海的东南部大部分居民没了活下去的指望,只能铤而走险的走私,走私被打击,就只能做海盗了,再不行,就要造反了。
  所以后来倭寇平定其实是明朝廷重新开放了海禁,打开了海路,把活路还给了东南沿海人民——“倭乱遂平”,海上通商之路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互市,这种情况在明朝数百年的寿命中发生过很多次,包括和北方蛮夷大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明朝廷不愿意和他们互市,他们需要明朝生产的大量必需品,明朝不给,就只能打了。
  本想着打打就好了,但是大明是中国汉王朝中最为倔强的存在,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性子虽然乖戾,但是极为倔强,就是不认输,打输了卷土重来继续较量,皇帝打没了重新立一个接着打,非打赢不可,就是不媾和,所以大明其实是从建国一直打到亡国,从南打到北,一直打到亡国为止……
  和大明的倔强比起来,其余的汉王朝就要略显失色了,不够倔强,这也是大明朝为人所称赞的地方,不过总体而言,明朝的缺点比优点多,加上鞑子王朝利用《明史》案的抹黑,明朝在很多人眼里都是负面形象,很少有人称赞大明。
  一定要和李二陛下说,咱们才是天朝上国,和亲是汉王朝迫于无奈的媾和之举,赔款割地称臣更是不可原谅,这些都要完全杜绝,绝对不能接受,不管是日后谁来求情,除非你成为大唐人,举国加入大唐,作为奖赏可以联姻,要是想用别的方式,对不起,皇帝答应了我都不答应!没有兵我就用商人吸干你,吸死你!
  但是作为一个极其自恋的帝王,要是知道了那五不条款,他会不动心吗?听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的豪言壮语,李二这货能不动心吗?反正苏宁觉得不大可能不动心,这货虽然不要脸,但是自尊心很强,所以才会忍辱负重干翻了突厥帝国,让大唐成为天朝上国,他的缺点就是自恋,自我感觉良好,把什么都当做赏赐,都不在意。
  尼玛有些事情可以不在意,有些事情你能不在意吗?一定要好好给这货说道说道,什么可以不在意,什么必须在意!
  现在还好,商队已经出发,十日内抵达,一切遂成定局,事情告一段落,后面就看着效果如何,整个纵横司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着和西突厥高层的往来,苏宁打算好好的训练一下刘仁轨,把他派到西突厥做大唐驻西突厥第一任大使,全权代理大唐皇帝与西突厥交流,然后全面掌控西突厥境内的军队和事情。
  刘仁轨可以办到,他如今已经三十岁了,是个不怎么年轻的官员了,当然,这个时候让他去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说到底还是资历不够,李二陛下也不是很熟悉他,要让李二陛下认同他,然后他本身也要有足够的纵横之术,才能做为纵横司的门面出去给纵横司争面子,争地位,在儒门反扑的时候站稳脚跟。
  为了这个目的,苏宁把《鬼谷子》里面关于外交的内容全部抄录下来交给刘仁轨了,希望他可以再接再厉,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识,好好儿的学习掌握纵横术,到时候一定会有大用,一定可以名留青史,弘扬先祖云云……
  刘仁轨被苏宁的美好许诺弄得头晕眼花,本来就很崇拜苏宁的他受到了激励,立刻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去读书了,发誓不能让苏侯爷失望,绝对要干出一番成绩来,在这样的思想激励之下,刘仁轨开始了腾飞,纵横司也开始了急速发展,苏宁也给他们安排了不同的任务,就当实习了,效果一定很好。
  整个互市期间所有的事情都由纵横司的外交人员负责,然后训练出来的血滴子也要开始渗透进入西突厥的高层,进行情报搜集工作,时时刻刻监视着西突厥高层的思想动向,尤其是阿史那泥孰这个被普遍承认的大可汗,虽然他本人是鸽派,但是他的寿命貌似不太长,他的继承人就很没用了,被推翻了,这才引发了大唐灭西突厥之战。
  而如今的西突厥,已经不存在造反的可能性了……
  对于大唐的商队,阿史那泥孰等人可是已经望眼欲穿了,当然更多的还是因为那些随着商队一起来的援助物资,那些援助物资可是自己成为大可汗最重要的依仗,有了它,自己才能迅速的树立威信,主要还是没有恩惠赏赐下面人,总是觉得说话都没有底气,如今自己的底气终于来了,因为臣服大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消弭,毕竟大唐还是讲信誉的大国啊!
  苦苦等待了十日之后,大唐的近一万人的大型商队终于抵达了,在这之前就和纵横司官员商量好所有物品的价格的阿史那泥孰兴高采烈地亲自出迎,对于大唐军队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之前的一千多驻军也是喜极而泣,尼玛终于可以回家了,这些日子可真的是想坏了家里人了。
  物资立刻开始交割,阿史那泥孰亲自盯着物资的交割,亲自核实那些数量,这些东西虽然都在礼单里面写好了,也早就分配好了,但是还是要检查一下,免得到时候少了什么引起各个部落之间的相互敌视,而护送这支队伍的军队首领段志宏大将军则是按照皇帝的要求,亲自监督商队在划定范围内的集市安营扎寨的过程。
  段志宏为人稳重,是个合适的人选,此次率军抵达西突厥,并且将在西突厥担任一段时间的外交官,全权代表李二陛下管理商业,直到整个商业过程完成的差不多之后他才会回去,然后接下来就是纵横司的任务了,纵横司会选派两名最优秀的纵横家传人担任外交官和武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