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1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451

  这可是大事不好啊!
  这个苏宁,当真棘手,虽然不曾位列于朝堂,但是却是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影响朝政,看来外面风传苏宁可以直接面见到李二陛下并且向李二陛下就朝政提出建议,而李二陛下刻意栽培苏宁的消息也是真实的,一介寒门子弟本来没有什么威胁,但是,但是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和栽培就不一样了。
  一开始年纪小不曾位列朝堂,所以不具备真正的威胁,但是等到他长大之后呢?而且看着李二陛下的意思,还有苏宁这样的年纪,极有可能,是要保护和培养出苏宁,然后把苏宁留给即位的太子大用,那个时候苏宁一定会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实力,还有他所联合的一众军方勋贵,顿时这些世家官员就有一种军方要迎来前所未有的团结合作的局面,那个时候,可如何是好?
  不行,绝对不能放任苏宁就这样成长起来,他们本就和李唐不对付,面和心不合,明争暗斗,苏宁作为李唐皇室的走狗,作为李二陛下暗中最为得利的爪牙,偏偏具备年龄上的巨大优势和才华横溢的素质,一个不好,就要被狠狠的打击,乃至于一锅端!
  苏宁弄出来的味仙居和白糖已经让他们损失惨重,还有那桌椅,更是明里暗里的对世家设了诸多限制,还有醉仙坊的事情,他去查抄的醉仙坊,找到了罪证强行关闭醉仙坊,然后居然还在醉仙坊重开之后大力的破坏,把三个用来扭亏为盈的花魁给生生的夺走,虽然付了钱,但是醉仙坊一时半会儿的从哪里去找新的花魁聚集人气?人气的流失是最大的损失,是不能被接受的!
  无论如何,无论如何也要阻止他!
第二百四十八章
尉迟恭发飙
  士卒和庶族的斗争,必然是以庶族的获胜而结束,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文化不可能长时间由固定的群体所垄断,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文化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必然要有所有人类共同掌握,而以文化上的优势压制庶族的士族,不愿意放弃这一个制高点的优势,等待他们就只有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士族和贵族的斗争就好像士族发迹之后和庶族的斗争,最终因为一场震烁古今的思想解放运动而奠定了士族的胜利,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以炎黄后裔上古帝王为代表的血脉贵族被迫放弃了政治上的垄断权力,而由士族掌握了这一权力,贵族被迫退让,士族成为了新贵族,变成了世家,以此为代表的就是分封制度的衰亡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但是由文化上的优势掌握了极高的权力的新贵族士族世家并没有体现出文化本身所包含的宽容和博大的胸怀,更因为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之政策使得儒家掌握了文化上的至高点,当然汉武帝所看重的只是儒家全面向皇家的投靠,并非是孔子的仁义,至于后人如何作为,却不是他所能想到的,以至于儒家逐渐走上了僵化的道路。
  儒家渐渐变得目空一切,固步自封,反而大有倒退的趋势,因为掌握了儒家的文化力量而得以上位的儒士以文化独裁的方式将国家的政治权力绑架,成为了儒家一家掌握的权力,除了不可或缺的兵家和隐藏在儒家身影之下的法家道家阴阳家,其余的都不被接受,由儒家所主导的士族新贵族世家逐渐步上了旧时代血脉贵族的后路,而任何的一切一旦产生了血脉世袭的情况,就意味着这件事物的必然灭亡性。
  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凭借血脉传承来传承的,如果一定要如此,那么僵化和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无论他现时期如何的辉煌强大,终究逃不了灭亡的宿命。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没有多少,或者说愿意接受这个道理的人没有多少,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个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扎根于华夏大地乃至于整个地球,现在亦是如此,更何况大唐?苏宁的所作所为无不让这些世家贵族产生了担忧和忌惮,苏宁本身并不可怕,但是他所提出的政策一旦实施,其可怕的程度将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那些头脑清醒的士族立刻注意到了这个要点,大唐军事大学一旦建立成功,辅以相当程度的教化,军方将获得正面和文官抗衡的力量,以李二陛下这样的头脑不可能放任军方掌握实权,但是军方此举的成败却是意味着以李二陛下的李氏为代表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能否牢牢地把握住枪杆子对抗山东世家的笔杆子。
  苏宁的用意本就是如此,不能给军方以政治权力,军人干政只会带来军阀割据的后果,唐代末期藩镇割据的情况就是由于军事首脑同时掌握了政治权力而导致的,军政分开是一个政权走向成熟和稳定的必经道路,如果不能做到军政分开,那么这个王朝的败亡是不可避免的。
  军人干政会引发内部的动乱从而从内部瓦解国家,就好像汉末三国时代,和唐朝末期的藩镇割据;而文人掌军却会引来国家的软弱和军力的衰败,将会引来强大的外敌从而从外部覆灭国家,重文轻武的宋代和明代则是如此,二者都是不可行的,苏宁所想的建立军事大学,目的就是将军方的权力限制在军队里面,而不能让军方把触角伸到朝堂上来。
  同理,以军事大学对军队的绝对掌控力,避免文臣染指军队,干预军事,文臣只管在朝堂上争斗,军队大将只管在军队里头掌握军权,对外征战,这也是规避掌权者对军队将领的猜忌的最好方式,可以最好的保全军队的力量,而不至于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导致军队力量的损失。
  这样的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在日后再慢慢地告诉李二陛下,而目前,则是这个事情能否通过的事情,哦,也可以说是军方如何应对文管方面的反对声音的问题,但是只要稍微有一些眼力的,这个问题是定然看得出来的,几乎已经成为了定论,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方才所谓的畅所欲言就是给那些准备反驳的文官留一条后路,而不至于被那些情绪悲伤的武将伤到哪里……
  “陛下,臣有本奏!”一个穿着红袍的官员走了出来,文官行列内不少有军队背景的官员如长孙无忌皱起了眉头,而另外一些如同孔颖达和魏征,也皱起了眉头,武将行列里面更是有不少人停止了哭泣,而用吃人的眼光看着这个站出来的官员……
  李二陛下面色从容,好像早就预料到一样淡淡的说道:“尽管说来。”
  官员立刻说道:“陛下,臣以为三原侯此言虽然有理但是实行起来却是千难万难,不说建立此大学所需要之人力物力,以我大唐财政可否负担,更有纪念碑与忠魂祠之大量工程,大唐方才经历大战,未能有足够的休整便破土动工,是否多有不便?另外办学之事乃是大事,如何只能听凭一家之言便草率决定?臣以为不妥,此事需从长计议。”
  李二陛下不出意外的笑了笑,说道:“可还有人要说的?”
  立刻又有一个红袍官员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臣附议,此事事关重大,更事关于教化之事,切不可鲁莽决定,更何况乃是军事教化,更是千难万难,更需要小心斟酌,一有不好就是满盘皆输啊陛下!”
  接着又是几个文官站出来附议,李二陛下看了看,不出意外,全是世家贵族官员,还有少数几个腐儒,基本可以确定,这些世家贵族朝官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一旦通过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所以仓促之下虽然没有合适的理由,却也鸡蛋里面挑骨头,阻止这件事情的进度,争取时间。
  但是李二陛下却不打算说话,因为,军队里面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说话。
  果不其然,一大票文官站出来出言反对之后,军队里头的大将开始不满意了,开始愤怒了,开始要反击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哭得最为凄惨的尉迟恭,这老家伙心眼儿虽然小,但是性子真,一听到这些话就忍不住了要站出来,走到那些文官面前就开骂:“你们这帮腐儒,说什么呢?!你们是不同意开设军事大学是不是?你们是不同意建造纪念碑和忠魂祠是不是?
  他娘的有本事你们也上战场杀敌去!天天人模狗样的站在朝堂上什么事也不做就知道耍弄些阴谋诡计,我呸!还饱学之士,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要不是那些战死的士兵,你们还有命站在这里!还有心思在这里胡言乱语!到时候异族来了老子第一个把你捆起来丢给他们!”
  尉迟恭对着最开始站出来的那个官员破口大骂,把这些文官给骂得面色涨红,感觉受到了莫大的耻辱,一介武夫竟敢指着他们这些“高贵”的文人大骂,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这个文官立刻就开始反击:“你你你,你一介武夫,懂什么!我等在讨论国之大事,你懂得什么是国家大事吗?!你识得几个字,读过什么书!”
  尉迟恭顿时就目眦尽裂的大吼起来:“老子大字不识一箩筐,却知道什么是忠义,什么事情谊,你们这些道貌岸然之辈,就知道天天之乎者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就是你们这种人!告诉你,你他娘的今日再敢反对,老子就一头撞死在这里!”
  说完尉迟恭作势欲冲,惊得一票文官大惊失色,一票武官手忙脚乱的冲出队列要阻止性子刚烈的尉迟恭,程咬金首当其冲的冲出来把尉迟恭抱住,李二陛下也立刻站了起来大喊道:“敬德不可!”朝堂上顿时就乱了。
  程咬金好不容易抱住了尉迟恭,却听得那文官面带鄙夷之色的轻声嘟囔一句“莽夫”,顿时程咬金的怒火就被勾了出来,看在娘家人的面子上不欲和这些文官有正面冲突,但是今日好朋友的事情却彻底激怒了他,程咬金立刻走到那文官的身前,指着他的鼻子怒喝道:“你他娘的说什么,再说一遍!你他娘的再说一遍!”
  那文官被程咬金浑身的气势给震住了,连连后退不知所措,最后一屁股跌在了地上仪表全无,孔颖达看不过去了站出来阻止程咬金:“程将军,大堂之上不可无礼!”
  程咬金一反常态对着孔颖达吼道:“这厮见我兄弟欲撞柱,竟口出狂言,说我兄弟乃是莽夫!孔先生,我敬你是先生,不与你计较,你也别为这厮说话!”孔颖达的面色顿时就变了,眉头紧皱神色不善的看向那一票文官,一众大将更是怒气勃发,看着这些文官的大有冲上去一顿爆揍的样子,若不是佩剑被收走,估计当场就要有人拔剑了。
  这下子李二陛下看着不好,立刻大声喝道:“都给朕回去!看看你们像个什么样子!这里是朝堂,不是市集,都给朕坐回原位!”
  李二陛下一开口,双方也不好继续下去,文官们惴惴不安的回到座位上,武将们忍气吞声的回到座位上,但是依旧恶狠狠的看着那些文官,大有一言不合就上去开打的样子,李二陛下看着这个场面,心中暗笑,军方此次的强硬超乎意料,这些文官也应该有些了解,这件事情的结局已经确定了。
  “方才的事情朕也就不追究了,文臣不得出言不逊,武将不得动辄打骂,尉迟爱卿与戴爱卿所做太过了,罚处俸禄二月,其余人等罚俸一月,以示惩戒,朕让你们讨论,不是让你们动不动就骂人和打人,这里是朝堂,不是市集!好了,还有何人要说,快些说出来,下面还要封赏功臣。”李二陛下各打五十大板,给双方都来了一个象征性的惩戒,却把影响轻描淡写的带过。
  这件事情已经确定了,只差一个最终的结论,于是李靖作为当仁不让的军方第一人和大唐第一将,顺着李二陛下的意思就站出来进行总结:“陛下,关于此事,老臣以为确实可行,一则增强军力,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二来可以极大地鼓舞军心士气,让将士更加勇猛杀敌,不惧身死,于国于民皆有大利。
  至于方才几位所说钱财不够的情况,呵呵,你等所奏明的事情每一件所需要耗费的钱财和人力物力,都不比此事要小,陛下,依老臣之意,倒不如把某些无足轻重的事情给停一停,这样,就有财力人力物力去办设军事大学和纪念碑以及忠魂祠了。”
第二百四十九章
不升官
  李靖一席总结的话语直接就把这件事情给说死了,作为军方第一大将,大唐最出色的战将,号称军神的李靖在朝堂上的分量可想而知,更别说李靖这个时候还担任尚书右仆射,话语权更大,只是他一般不说话,而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他说话的时候,所以他恰到好处的说了话,给这件事情定下了结局。
  士族文官紧皱眉头不敢言语,方才发飙的尉迟恭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大有他们一旦反对就立刻冲出来和他同归于尽的架势,军方将领的眼光有意无意的带给他们巨大的威慑,那种战场上下来的浑身威慑让这些文官如锋芒在背,最终他们放弃了争辩,失了先机之下,他们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于是乎,办设大唐军事大学,建造英雄纪念碑和忠魂祠的事情也就被确定了下来,工部得令,立刻准备建造,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不能让那些奴隶参与,所以李二陛下决定从长安城驻扎的军队里面选择优秀士卒参与建造,并且在军队里面开始选拔一些战绩优秀的士兵作为第一批受训的军官,自己的学校自己建造。
  这个和苏宁的想法是一样的,有些事情太过重要,事关国家机密,不能让那些突厥奴隶知道,否则谁知道他们会因为怨恨和恐惧做出什么事情,这些奴隶的数量在大战结束之后得到了极大的增加,由原来的三万余人变成了十五万余人,大唐的可用劳动力大大增加,长安周边就再也不需要百姓服役了,几乎都是这些奴隶承担,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非常重要,当然这些问题可以放在封赏仪式之后再行讨论。
  大唐重军功,战胜归来的将军们都能得到非常丰厚的赏赐,就是士兵也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每一次凯旋归来就是这些军人们最为欢乐的时候,也是那些军人的亲人们最为欢乐的时候,比如这一次跟着苏宁一同北上打仗的四位国公的儿子,也不知道他们打的都是些什么主意,竟然把长子给放出去了,李二陛下还觉得很奇怪,但是转念一想,李二陛下同意了。
  所以看着十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步入朝堂,其中甚至有五人年岁不及二十,李二陛下也很高兴,这就意味着大唐新一代的军方将领开始成长了,而领头人,毫无疑问就是苏宁,李二陛下刻意栽培出来的苏宁,至于其他的一些小将,都是将门世家,而且还是长子,将来要继承家业的,威胁不大。
  群臣里头有不少知情的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了四个国公,他们的支持和眼光创造出来了如今这样一个局面,大唐的新一代开始成长了,佼佼者们就集中在这里,年纪轻轻,但是已经立下了这样的功劳,尤其是苏宁,胆略和谋略都是上上之选,两千兵马就把西突厥的大可汗给干掉了,西突厥臣服,请求大唐册封,一下子免去了不知多少麻烦。
  但是他们也唯有羡慕了,苏宁从一入朝就牢牢地向军方靠拢,现在更是和河间郡王李孝恭之女定亲,也就是和皇家搭上了关系,并且和许多军方大佬保持很好的关系,这一回这些大佬把继承家业的长子都给放了出去,就可以看出这些大佬在苏宁身上的投资,而如今,这份投资已经初见成效。
  比如李二陛下龙颜大悦之下的册封,首先是他们自己,纷纷得到了军职,基本上都是中郎将的职位,长孙冲没有得到升官,但是加了勋位,提高了地位,算是为公主正式下嫁做了准备;四位父亲也因为自己的孩子表现出色,从而获得了额外奖励,高兴的他们昂首挺胸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他们家孩子。
  李道宗统兵有方又被嘉奖了一通,李孝恭谈判不辱使命得到奖励,一众出征将领分别得到了让他们满意的奖励,最后就是苏门两子,此次苏家仅有的两个男丁共同出征,不计生死的为大唐奋战,得到了诸多好评,呼声很高。
  “晋武邑县伯苏定方为武邑县侯,加食邑二百户,并前封五百户,赐永业良田五百亩,赐绸缎绢匹若干,金银若干,另加封左武卫中郎将苏定方为左武卫将军,愿勤之勉之,不负皇恩!”赵琛宣读了李二陛下对于苏定方的赏赐,这下子可让朝堂之上议论之声渐起,纷纷对苏定方侧目而视,苏定方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样的赏赐,似乎太重了一些。
  别的就不说了,武邑县侯不算什么,五百户食邑也不算什么,金银珠宝更不算什么,但是这个左武卫将军,可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一般而言十二卫的最高统领是上将军,但是上将军一职基本上空置,没人做,实际统领是大将军,但是大将军也不具备管理军队的实权,就如同秦琼,真正管理军队日常的就是两个将军,左武卫目前还没有第二个将军,苏定方是唯一的将军,也就是说,苏定方一瞬间完成了从中级军官向高级军官的跳跃。
  放到如今,就好比苏定方一下子从团长一级的干部跳跃到了军长一级的干部,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连升几级的意义,而是一个前些时候还无足轻重的中级军官瞬间就完成了蜕变,成为了掌握军中实权的将军,从此之后,苏定方就是真正的将军,大唐军事集团里面不可或缺的一员。
  苏宁心中暗笑,这一回虽然自己立的功劳很大,但是因为特殊的原因,这份功劳被李二陛下记在了苏定方的头上,苏定方一跃而为军中大将,有了独立统兵征战的资格,并且成为了侯爵,苏门两子都成了侯爷,这也算是一场佳话,历史上苏定方真正的发迹还是在永徽年间,而如今,仅仅贞观五年苏定方就成为了大将,成为了大唐高级将领圈子里面仅次于李世绩的年轻人。
  而预料到了这一出的大将们,纷纷了然,暗自叹道苏宁当真是福泽深厚,深受陛下信任,不单单不封官,还把功劳算在了兄长的头上,如此恩宠实属难得,苏定方目前也不过是个顶包的,等到苏宁成年可以做官之后,必然是一飞冲天之像。
  苏定方看了看对自己挤眉弄眼的苏宁,心里头了然,果然是这样,这一次还真的是靠了二郎,才得到了这样的好处,心中感动同时,却又升起了一丝不服输的劲头,可不能让别人以为我苏烈是靠着兄弟往上爬的,一定要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让别人知道我苏烈也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不是一个草包!
  苏定方其实完全不用这样想,类似于李二陛下这种帝王,如何会因为保住苏宁而把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交给一个无能的人?即使是兄弟?应该说苏定方只是差些火候,差一些实实在在的军功,他的年龄资历和能力早就通过了李二陛下的考核,只是在唐营之中没有显赫的战绩,所以才不得以晋身,而如今一人独斩三个头人,击溃地方大军,成为统兵征战的主要人物,战斗的成果也多是苏定方的贡献,所以李二陛下才会把左武卫交给苏定方统领。
  李二陛下也看得出来,苏宁现在还处在依靠谋略取胜的阶段,更类似于军中军师,而非是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大将,武艺不够高,经验不够老道,当真要独当一面统兵征战的话还真是差了一些火候,但是苏定方不一样,从军二十年有余,熟读兵书,经验老道,就差一个契机就可一飞冲天。
  接到战报之后李二陛下仔细的研究,此次战事过程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苏定方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没有苏定方优秀的统兵能力和临战经验一级高超的武艺,苏宁的计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苏宁出主意决策,苏定方坚持执行,这对兄弟的配合非常默契,放在一块儿更有奇效。
  但是李二陛下的想法还是希望他们两个分开来做事情,一方面分别锻炼他们,两人合一才可以独当一面哪里比得上两人分别可独当一面?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避嫌的因素在里头,他们两个主在一块儿已经饱受非议,虽然有着尽孝的名头扛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这两人一定要分别都可独当一面,两位名将才有意思。
  接下来苏宁的封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加食邑一百户,并前封九百户,赐永业良田五百亩,并前封三千五百亩,赐钱五十万,绢三千匹,书籍若干,笔墨纸砚若干。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但是却没有什么人觉得这是苏宁即将失宠的预兆,反而,大多数人心里头都清楚,这是苏宁即将更上一层楼的预兆,这是李二陛下因为其年龄小而给予的特殊保护,这种保护说白了就是告诉其他人,你们不要想随意的动他,老子罩着他,这事老子预定的重臣,谁敢动他老子跟谁急!
  不少人羡慕的眼睛都红了,这种保护还真的是极为少见,历史上也不见得哪一位精彩绝艳的臣子得到了皇帝这样的保护,这种保护实际上就是认定了本朝之内只要不犯错误,他就是安全的,一直到现任皇帝去世之后,下一任皇帝的心腹重臣里面,一定有他的一个名额,这是几乎肯定的。
  这小子,还真是好运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皇帝这是要显荣苏氏,把苏氏牢牢地绑在皇家战车上和皇朝共进退啊!而且送书籍,送笔墨纸砚,那是再明显不过的信号,好好的读书,你的日子还长,现在别急,等你长大了好处大大的有,要官有官要权有权,以后你就是内定的大唐重臣,不要担心。
  “臣苏宁,拜谢陛下天恩!”苏宁坦然的接受了封赏,没有一丝不悦,李二陛下满意地点点头,伴随着苏宁的受赏结束,封赏大会也就此结束,后面的事情也就不是寻常人等可以参与的了,苏定方目前已经是左武卫将军,大将行列之人,有权参与这些议事,于是苏定方留在了殿内,加入了武将行列。
  李道宗得胜还朝,自然地位崇高,加入文官行列准备议事,其余的受赏将领也都按照品级站好,四个有了军职的家伙因为职位比较低只好苦逼的站到外面去,但是苏宁就囧了,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得到官职的人,其余四个家伙本来就要继承家业,现在给个职位也就是象征性的意义,但是苏宁不一样。
  李二陛下不想苏宁过早的参与到这些事情,为了保护苏宁,所以没有给苏宁安排官职,虽然苏宁可以接触到很多国家大事,但是那都是潜规则,放不到明面上来,虽然有正三品的侯爵尊位,但是没有政治意义,这一下弄得苏宁也有些郁闷,不知何去何从……
第二百五十章
推广劳动改造
  苏宁正不知何去何从之际,忽然听到了一声轻微的咳嗽声,苏宁顺着声音看了过去,位居武将行列第一位的李靖看着苏宁,把身子往右边儿移了一点儿,空出了一个空位,用眼神示意苏宁坐到他的旁边,苏宁一愣,这,这有点儿太……
  然后苏宁看了看其他武将的反应,比如第二位的兵部尚书侯君集和第三位的李世绩,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他们都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什么也没有注意到一样,苏宁又看了看李二陛下,李二陛下也仿佛什么都没有看到一样,苏宁心下了然,看来这还真的是福不是祸啊!
  于是苏宁走到了李靖的身边,在李靖身旁跪坐下来,这个位置可以看清楚李二陛下的脸,李二陛下的脸上带着一丝莫名其妙的笑意,苏宁打了个冷战,转过头看了看侯君集,这个心胸不怎么宽阔的狠人竟然没有什么不愉快的神色,看着苏宁看着他,他眨了眨眼睛,点点头,便又闭目养神了。
  看到了这一幕的臣子们纷纷感慨苏宁当真不是池中物,那个位置是什么人都能坐的吗?李靖可是贵为右仆射,而且战功赫赫,这才坐在了武将行列的第一位,把兵部尚书侯君集给压了一头,而如今苏宁不过是一个什么官职也没有的光杆侯爷,李二陛下这么做的意思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
  没看到当初那个为了一个位置高低而和王爷大打出手差点儿没把王爷的眼睛给打瞎的尉迟恭也一句话不说吗?这似乎是一个默契,军方将领这么多年来达成的第一个如此范围的默契……
  世家官员看着这一幕,眉头紧皱不言语,文官们有的含笑不语,有的闭目不看,有的眼观鼻鼻观心事不关己,有的则是暗自警惕……小伙伴们也十分羡慕苏宁可以坐在那个位置上,而不像他们那样,苦逼的往外面走了出去,站着……
  终有一天他们父亲的那个位置或许会成为他们的,但是如今,是绝无可能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