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451

  李二陛下冷然道:“是啊,颇有心得,把人家西突厥的大可汗都给干掉了能没有心得吗?连说都不说一声就带着一千五百战士深入西突厥,这要是万一出了一点儿什么事情,你如何担待的起?昨日道宗对我说这件事情,都快没给他气死,你小子啊,胆子可真够大的,你说你是怎么想的?竟然直接就把西突厥的大可汗给干掉了。”
  苏宁笑道:“没什么啊,只是想完成任务而已,臣的任务不就是把斛薛所部干掉吗?他们跑到了西突厥,眼看着就要跑了,大唐又没有做好和西突厥开战的准备,所以臣才会想到这个方法,正好,天赐良机,这个时候要是不能扶持阿史那泥书做西突厥的大可汗,那可就真的不好了。”
  李二陛下说道:“所以你让他们签订的那些条款,都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包括你的那味仙居开办在西突厥里头?和军营一起存在的事情?你便如此肯定那些商人一定可以把西突厥给掏空?还有,你那个条款的最后面添上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什么叫最终解释权?你小子不做亏本的事情,这个道理你给我说清楚。”
  苏宁笑道:“商人的力量绝对不可以小觑,钱财的力量就更别说了,几年之内,西突厥一定会和现在不一样,至于最终解释权,很简单,那就是什么事情都是咱们大唐说了算,他们可以质疑,可以提问,但是,最终,还是咱们说了算!”
  李二陛下一愣,指着苏宁说不出话来,不过到底还是认了:“别的不说,你这个想法的确很新奇,按照你所说的,我都可以想象西突厥会变成什么样子,若是当真如此,我可以重新认识一下那些商人了。”
  苏宁说道:“这个倒是后话,不过陛下,臣之前所说的那个事情,这一场大战下来,臣有了一些新的考量,觉得这个事情若是办成了,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李二陛下眼中精光一闪:“说,什么事情。”
  苏宁点头道:“就是效仿弘文馆国子监此等文人学堂,开办属于军中人的武人学堂,文人学文,武人学武,定是要分庭抗礼的;此次出征,臣收获良多,一方面是征战的经验,另一方面臣也考虑到了很多事情,比如大战之时更多的并不是看双方的大将如何能干,而是看战场上的那些火长旅帅校尉之类的基层军官能不能干。”
  李二陛下点点头:“这倒也是,大将运筹帷幄之中,真真的沙场厮杀,还是要看将士,所以士兵的训练不可懈怠,但是这和武人学堂有何关系?”
  苏宁说道:“武人学堂的意义并不在于别的,而是在于培养出一群有比较高的战阵素养的基层军官,这些基层军官可以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坚定意志和战斗精神才是促使士兵奋勇杀敌的原因,当然武人学堂最大的好处还是可以不间断地向大唐的军伍里头输送合格的基层军官,大唐周边豺狼虎豹一个不缺,战事频繁,军队的战斗力保持就很有必要。
  其实陛下可以让一些已经年迈的老将,比如臣的师尊,师尊已经年迈,不适合沙场征战了,那么就可以在武人学堂里面任教,教育那些年轻的军官,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军官,到时候放出去磨练,不出多少年又是不是多少个李靖,大唐名将甚多,战将的统兵之术也不同,往往战死了就没了,但是如果他可以在学堂里面教育那些年轻的军官,把自己的用兵心得传承下去,总会有人学到,然后继续运用下去。
  那些上了年纪的将军都可以武人学堂里面任教,而不用参与朝堂的事物或者呆在家里头闷得要死,完全可以做老师啊,更重要的是,陛下,若是武人学堂办成,臣希望陛下亲自作为学堂的主管,这样一来,陛下其实也就等于是武人学堂的老师,而那些从武人学堂里头出来的军官,都会是陛下的学生,天子门生!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会忠诚于陛下。
  在武人学堂里面,咱们可以面向整个大唐招收学生,只要有意图参军的,都可以进入学堂学习,请老将执教,老兵直接来训练,这些已经无法征战的老人们又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为大唐做事情,尤其是对于老兵而言,老兵的价值更高,让老兵直接带着新兵训练,大将予以指导,整个武人学堂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大唐军队输送很多很多的军官,那个时候,大唐军队的战斗力还用担心吗?”
第二百四十一章
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苏宁对于武人学堂的一番论述让李二陛下看到了一副全新的崭新的画面,就感觉像是推开了一扇从没有推开的窗户,看到了从未看到过的景色,李二陛下看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苏宁,感觉自己是何其的幸运,竟然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惊采绝艳的小子,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对于整个大唐有莫大的帮助的策略。
  就好比这个武人学堂,李二陛下已经明白了一些事情,这就是整个军方系统向皇家靠拢的作法,皇帝担任武人学堂的总管,那么从学堂里面出来的名义上都是天子门生,天地君亲师这一下就占据了两个,而且要是李二陛下真的担任了这个职位,他肯定不会甘于寂寞做一个吉祥物。
  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大将,他的统兵之术和战阵心得并不比那些大将宿将要少,到时候直接来到学堂里头给那些年轻的军官上一堂课,那些军官还不要一辈子记着这个恩德,然后一辈子为李唐王朝卖命?而且听苏宁的意思,很有可能今后大唐的军官都是要经过武人学堂的训练才可以担任职位的,那也就是说,今后全大唐的低级军官和升级之后的高级军官,都会是他李二陛下的学生!
  他曾经是大将,他明白军队里面的系统,更何况如今这个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时候,基层军官才是统领士兵真正掌握直接军权的人,那些个军府的校尉才是才是真正的掌兵之人,如果那些人都是自己的学生,那么,皇帝的权威和形象将会直接越过统兵大将深入人心,那些军队将会无比的忠诚于皇帝,而非大将,到时候,皇帝一句话,将军就没有了统兵的能耐,应为所有的基层军官都是他李二陛下的学生!
  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李二陛下明锐的察觉出了这一点,这小子,真是聪明,为了向自己表示他绝无二心,现在就开始表示要准备后路了,武人学堂,说白了,就是那些军功太盛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大将的最后栖身之地,他们也将成为那些军官的老师,当然,这样的权威毕竟不如李二陛下,但是他们可以保住性命,这一点不单单是李二陛下受益,整个军方都会为此受益。
  这是一条让李二陛下没有拒绝的理由的后路,李二陛下不会犹豫,完全不会犹豫,哪怕这是军方大将的避难所,这也不重要,让他们可以保住性命,然后为大唐继续出力,自己坐着接受好处,今后每一任大唐皇帝都将是武人学堂的总管,那样的话,何须担忧军权旁落?
  这小子,为了表忠心,可是煞费苦心啊,但是无论如何,这个武人学堂也一定要办,综合一下这小子最近的做法,看来,他是意识到了什么,准备好了什么,要准备和那些人对着干的资本了。
  苏宁终于说完了所有的构想,李二陛下笑眯眯地说道:“说完了?”
  苏宁点头:“说完了。”
  李二陛下点点头:“你成功的说服了我,明日,明日你去写一个折子,后天大朝会的时候,你把这个折子给我,我看一下,没有问题的话,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了,若是干得好,记你一次大功!”
  苏宁大喜:“谢陛下!”
  李二陛下笑着点头,然后说道:“好了,饶了这么多圈子,现在可以说一下你最关心的事情了,你可知道你这一回子可算是干了一件大事了,醉仙坊背后的东家,你可知道是什么人?和他们作对,就算是我,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更何况是你?”
  苏宁点头:“这一点臣自然知道,那群道貌岸然之辈,狼心狗肺之徒!”
  李二陛下笑道:“这句话若是被那些人听到了,估计得气死,你今日又是献上象棋又是献上武人学堂的策略,也就是为了此事吧?这个事情可不好做啊,你断了人家的财路,他们肯定要弹劾你,而且方法很多,无论那一种方法,都会是很危险的,你根基尚浅,难以应对此事。”
  苏宁说道:“所以臣还有一些事情想要和陛下讨论,很多事情,这个时候都已经可以开始着手去做了,不知陛下利用造纸术和印刷术已经刻印了多少书籍?速度如何?成效如何?若是差不多可以了的话,就可以着手准备一下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说武人学堂的事情可以敲山震虎,那么若是把造纸术和印刷术亮出来,足以把那些人给吓死。”
  李二陛下得意地笑了出来,这是真的,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文化垄断,若是无法垄断文化,他们也就是学者:“这个你自然不用担心,当初去看了看,效果很是不错,但是光有这些也不是很好,有了书籍,还需要优秀的师者,没有师者,一切都是枉然。”
  苏宁点头道:“陛下可知为何前隋会使用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李二陛下说道:“自然知道,朝堂上官位被大量世家子弟把持,隋帝虽有想法打破这种情况,但是民间可用人才太少,所以科举也不过是个幌子,就算是到了如今,却也还是,哎!”李二陛下颇有些苦恼的摇摇头。
  苏宁很认真的说道:“陛下,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官员选举任命都必须要经过科举考试才可以实现,陛下愿不愿意看到这一天?如果有一天,大唐的所有读书人都有做官的机会,而不用看家世门第,择优录取,陛下愿不愿意看到这一天?”
  李二陛下看着苏宁,说道:“有什么话就直接说,不要吞吞吐吐的!”
  苏宁点点头:“为何我等不能自己教育人才,自己培育人才,自己培育所需要的人才?民间不缺人,民间所缺乃是书本和老师,若是朝廷可以负担书本和老师,那么便是全大唐的所有人都可以读书,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都有机会做官!大唐千万人,那些世家子弟又有多少?如不是因为民间可读之书太少,他们又有何能耐?
  陛下,这件事情相对于武人学堂而言更是困难重重,臣也没有什么把握,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试一试,臣的想法,其实就是想要在全大唐都建立学堂,大唐有道州县三级,学堂也可以凭借此三级进行划分,县一级设立蒙学堂,州一级设立初级学堂,道一级设立高级学堂,之后,就是长安设立的,大学!”
  李二陛下猛然站了起来:“大学?!大唐自己设立学堂?培养人才?”
  苏宁点头:“正是如此,民间不缺人,缺的就是教育,开启民智的重要性陛下不会不明白,之所以前隋没有办法和世家争斗,就是应为他们太过于忽视过程,而只是注重于结果,他们没有想过如何利用民间的力量和世家争斗,书籍的珍贵和缺少,注定了那些世家可以学到的东西,民间寒门子弟学不到,世家子弟可以读的书,寒门子弟读不到,没有文化,拿什么和世家对抗?当初曹孟德何其霸气,发布唯才是举令,但是结果呢?
  曹孟德一去,曹丕就把唯才是举令改为九品中正令,彻底的抛弃了曹孟德的作法,这不是因为曹孟德做的不对,曹孟德抑制豪强打击世家的作法便是臣也觉得惊叹无比,若是他有造纸术和印刷术说不定他就成了,但是重要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而民间又没有人才,没有足够的人才,没有书本,没有老师,没有学习,何来的人才?倒也是有,但是数量何其稀少?曹孟德一死,曹丕发现他已经没有足够的人才可以继续下去维持大魏,所以他妥协了,人才都在世家手里!
  陛下,若想和世家对抗,就必须要开启民智,民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但是被上了锁,钥匙没有打造出来,但是打造钥匙的材料和技术我们都有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花费时间打造出一把钥匙,把这个宝库打开,然后才能够得到宝库里面的宝藏,开启民智!必须要开启民智,只有开启民智,大唐才能够避免重蹈前隋之覆辙。
  陛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军中,还是朝廷,我们所最需要的都不是最顶尖的人杰,人杰数量太少,一百年出个十几人,也就到底了,可是偌大的大唐那里是十几个人管理的过来的?朝廷和军中同样需要的是数量巨大的基层官吏和军官,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县令县长以及更低级的小吏,还有军中的火长旅帅,他们不一定需要经天纬地的才能,需要的就是扎扎实实的办事!勤劳肯干,能吃苦耐劳,大唐需要成千上万这样的人才,之后人杰才能发挥作用!
  他们需要可以处理一些很简单的民间的纠纷,或者是土地的问题,或者是种植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小小的事情,这些事情是小,但是很多,麻烦很大,这就需要那些基层的管理去做,前隋的失败在于没有考虑到民间的具体情况就要开科举,又找到了什么样的人才?根本没有什么人才,因为根本就没有培养出来这些人才的条件,没有书可以读,没有老师去教,哪里有人才?
  但是如今我们不一样,大唐已经有了造纸术,已经有了印刷术,书本的问题几乎已经解决了,所剩下来的就是老师的问题,民间的读书人的确少,而且读书人多是为了做官,并不是为了做老师,可是总有那么一些有学识但是无意做官的隐士存在,在这个时候,大唐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开设学堂,在所有的能够开设学堂的地方开设学堂,下发书本,鼓励隐士出山做老师,免费允许适龄幼童入学读书,朝廷提供一切用度!
  这个时候的花费都不用心疼,因为无论我们投入了多少,将来这些学子长大了,至少也能有数千人之数,不需要多少经天纬地之才,只要他们有做好县令县丞或者更为低级的官吏的能力就可以,他们可以一步步地来,或许最终也只能止步于州刺史,但是即使如此,大唐也不再缺乏人才了。
  学堂会和科举会源源不断的为大唐提供足够的官吏,这些官吏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寒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个时候,就不用再向那些世家妥协了,大唐不缺他们那些人才,没有了这样的依仗,他们能如何?他们又能如何?陛下,您说呢?!”
第二百四十二章
此计大善,可行
  夜深了,从御花园回来处理了一个下午政务的李二陛下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了长孙皇后的寝宫,今天还是老样子,和长孙皇后睡在一块儿,最近也不知怎么了,看到赵琛托着一个盘子让他翻牌子就很不爽,更何况还要写诏书让皇后盖印玺通过,这么麻烦的事情还是算了吧,直接去皇后宫中挺好的,这么多年的夫妻了,李二陛下的心里头还是只有长孙皇后一个,这个毛病改不了,一个月里头倒也有大半个月是和皇后待在一块儿的,所以长孙皇后这地位,当真是稳如泰山。
  刚一进皇后寝宫,李二陛下就闻到了一股子香味,肚子不由得咕咕叫了起来,李二陛下这才想起来处理了那么长时间的政务,还没有用膳,果然还是皇后想的周到,于是乎李二陛下很高兴的走入宫里面,也不要赵琛通传,直接走入房间里头,就看到长孙皇后正在往一只小碗里面舀着汤,长孙皇后听见动静抬起头看到了李二陛下,柔柔一笑:“想来二郎处理政务甚久,未曾用膳,这便备上了,二郎一来,就可以用了。”
  李二陛下心里头暖暖的,走到长孙皇后身边就拉住了她的手:“还是你懂的我的心思,要是别的妃子那儿,我一过去就恨不得立刻把我带到床铺上,哎,做皇帝做到这份儿上,倒是只剩你这里可以安心的歇一歇了。”
  长孙皇后拉着李二陛下做到了餐桌旁的椅子上,端起一碗汤递给李二陛下,然后为李二陛下揉揉肩膀捶捶背:“陛下这话说的,做了皇帝,可就不能像过去那样了,皇帝总是要多子多福才好,谁不盼着陛下的孩子多一些呢?也好开枝散叶不是吗?民间如此,皇家也当如此,她们这样做却也是无可厚非的。”
  李二陛下喝了一口汤,满意地点点头,心中却起了促狭之意:“哦,既然观音婢如此通情达理,那,那我这便去别的妃子那儿,然后,这诏书也就免了,如何?”长孙皇后看李二陛下说的正经,但是动也不动弹,便知道李二陛下打的什么心思,但心中也未免有些酸意,却也是爱煞了眼前的男人,便轻笑一声,正经的说道:“入了妾身这门,想要出去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何况没有臣妾的允许,陛下可不准随便去那些狐媚子的宫里头!”
  说着却做起小儿女态,俯下身子抱住了李二陛下,用胸前的一对狠狠地贴在李二陛下的背上,直把李二陛下挑逗的哈哈大笑跃跃欲试,到了长孙皇后突然起身,坐到了李二陛下对面,一副正经的模样给李二陛下夹菜:“陛下处理国务劳苦,还是先吃一些东西吧,身子要紧,其他的,这夜,可长着呢……”说完剪水双瞳挑逗似的看看李二陛下,把李二陛下弄的心里头痒痒……
  说起来也怪,寻常女子不过一两年李二陛下就觉得腻了,腻歪了,玩女人玩得多了,又没有龙阳之好,李二陛下倒也无奈,不过吧,偏偏长孙皇后,两人十三岁结为夫妻,如今都快要二十年了,李二陛下也算是看着长孙皇后从一个青涩的小萝莉长成了如今的端庄妇人,但是她那身子,即使是经过了二十载春秋,却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厌烦。
  摇摇头笑了笑,李二陛下拿起筷子吃起了碗里的美食,羊肉,入口即化,毫无羊肉本身带着的腥臊之气,香醇无比,李二陛下满意地点点头:“观音婢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这炒菜问世没有多久,你却掌握得如此纯熟,很是不错。”
  长孙皇后笑了笑,心爱的男人的夸奖,是她最喜欢听到的,这普天之下除了皇宫后院儿里头的李渊阁下,也就只有李二陛下值得她亲自下厨,御膳房里的厨子做的的确是不错,不过吧,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而且她也担心那些食物不干净,即使是经过了层层严格的检查,可是总是没有自己做的放心。
  “陛下喜欢吃就好,这炒菜学起来倒也不是太难,把苏宁府上的厨娘招进宫里面,跟着学也就是了,无非是那几样,操作起来并不难,学一学也就会了,不过这滋味儿的确是很好,妾身都觉得这些日子变胖了呢,一定要苏宁赔偿妾身损失才行!”长孙皇后笑着说道。
  这不说苏宁还好,一说苏宁,李二陛下就叹了口气,把筷子放了下来,低着头说道:“观音婢,你说,到底是什么样的高人名士,才能教育出来苏宁这样的怪才?论军务年仅十四便已是年轻一代的翘楚,立下赫赫战功,便是不少老将也不及之;论政务,虽然没有他的用武之地,但是早些时候和东部突厥开战之时,便已显露出过人才华,药师甩手不做,他却依然做的如鱼得水。
  论赚钱,一个味仙居就不知赚了那些富商大贾豪门世家多少银钱,而且还不耗费百姓的钱财,论策略,这会儿居然又想出了把味仙居开到西突厥里头,然后带着一伙儿商人把西突厥给榨干,咱们不战而胜,还有早些时候的劳动改造政策,还有土豆和玉米还有水稻,还有造纸术和印刷术,这才一年多的时间,我总觉得他已经把日后不知多少年的大唐的施政方略给规划好了。”
  长孙皇后放下筷子,略微有些惊讶:“什么?把味仙居开到西突厥去?别的妾身倒还知道一些,这个又是什么情况?阿史那泥孰是陛下的故人,深慕我大唐文化,这一点苏宁干得很好,可是,这味仙居开办到西突厥里头,又是什么招数?榨干西突厥?一个味仙居就能榨干西突厥?”
  李二陛下点头:“苏宁的想法是西突厥乃是草原部落组成的汗国,虽然表面上是一个成熟的汗国,但是自从统叶护可汗亡故之后,西突厥就内斗不止,人心涣散,就算是阿史那泥孰上任也不见得有什么改变,他们没有文字,没有文化,没有钱币,只有最原始的以物易物,这就给了大唐用不是战事的手段对付他们的机会。
  比如把味仙居开办到西突厥里头,那些只有烤肉吃的西突厥人能否抵挡住味仙居这样的餐店带来的美食?便是你我二人也无法抵御,更何况是西突厥人?所以他预测西突厥人一定会受不了汉家美食的诱惑,一定会花钱去吃,可是西突厥哪里有钱币?他们只能用牛羊马等物品去交换,味仙居可以以大唐数倍的价钱把美食卖给西突厥人,比如一盘炒菜就是半只羊之类的,一盘大菜就是一只羊之类的,让西突厥人拿他们的牲畜来购买味仙居的美食。
  之后呢,味仙居所得一定远远超于所需要用出去的,所以那些多余的牛羊马就可以转交给大唐驻军代为管理和保护,并且抽出一定的数量供给给大唐驻军,这样大唐只要按时的送去一些蔬果就可以了,粮食之类的完全可以用全肉食代替,这样得之于突厥用之于大唐,就等于是突厥在为我们养兵,而且费用极高。
  当然仅仅是一个味仙居还不够,苏宁还想着要把大唐所有对西突厥人有吸引力的商家全部带过去,由大唐驻军代为保护,在驻军军营周边逐渐的形成一个市场,乃至于小城镇,把整个西突厥的货物交易都给集中到这个小城镇里头,进一步的控制西突厥的所有钱货流通,并且为此创造有利的条件,甚至展开发放贷款之类的这种事情去控制西突厥原本的生活。
  然后呢,就是把咱们大唐的生活习惯带到西突厥去,给那些未开化的野人好好的长长见识,摧毁他们原本由的生活习性,吃的是大唐的食物,用的是大唐的事物,甚至受雇于大唐,为大唐做事,逐步的侵蚀掉西突厥的根本,等到那些野人有朝一日发现他们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大唐的时候,那个时候再想反抗,只要大唐掐断他们的物资来源,他们连仗都打不起来,三千驻军就能收拾掉西突厥,完全吞并!”
  长孙皇后的身子震了一下,扶住了桌沿,吃惊地咽了一口口水,然后问道:“二郎,这个事儿,妾身,妾身怎么越听越觉得慎得慌?这,这些商人,竟然有这样大的能耐,不动神色就控制了一个国家的衣食住行?天啊,二郎,这还是那些商人吗?妾身,妾身怎么觉得那是一群猛兽呢?”
  李二陛下深有感触的点点头:“也幸亏是苏宁想出来的计策,而且苏宁又是我大唐的臣子,为我大唐所用,这要是被别国得了去,观音婢,这后果不堪设想,我也没有想到过,照这样想下去,真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过那些商人会有这样恐怖的能力,苏宁给我提了个醒儿,以后,一定要严密的重视和控制这些商人,绝对不能让他们参与到朝政之中,绝对不能!”
  长孙皇后赞同的点点头:“二郎此言甚是,妾身也要好好的管束一下家里头的那些商人了,可不能放纵,不过二郎,苏宁既然提出了这个法子,说明他非常了解这些商人,那么,他也一定有相对的解决方法不是吗?”
  李二陛下点点头说道:“这一点倒也应该有,但是他还没有说,这个事情还在筹划,苏宁说要准备的地方太多,总而言之一定要把这些商人牢牢的掌握住,否则脱离了大唐的本土,失去了束缚的他们真的有办法控制一些部落什么的,乃至于掌握什么东西,对大唐而言百害而无一利,他现在在和我商量开办武人学堂和文人学堂的事情。”
  长孙皇后又愣住了:“武人学堂?文人学堂?”
  李二陛下点点头,把苏宁所说的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越听越是赞叹,最后击掌大叹:“二郎,这苏宁说的太对了,民间有人才,虽然少,但是一出就是经天纬地的大才,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朝政繁琐,绝对不是几个大才就能处理完的,那需要不知道多少小官吏才能支持下去,可是民间没有足够的小官吏,所以前隋失败了。
  大唐要是想走出前隋的覆辙,光打击那些世家是不够的,到头来,还是要开启民智,从民间寒门选拔人才,这才能把吏治牢牢的掌握在大唐手里,至于武人学堂,对于大唐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做得好了,军权将会完完全全的掌握在皇家手里头,啧啧!”
  李二陛下笑着看着长孙皇后问道:“那么观音婢以为,此计可行?”
  长孙皇后笑道:“后宫不得干政,此事如何能是妾身可以说的?”
  李二陛下握住了长孙皇后的手:“朕恕你无罪,说吧!”
  长孙皇后也牢牢的抓住了李二陛下的手:“妾身以为,此计大善,可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