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臣风流(校对)第372部分在线阅读
周楠才缓缓道:“内阁辅臣,部院大臣,游戏规则和下面不同。文江,你看问题做事总喜欢从利益出发,须知到了他们这种地位,个人私利又算得了什么。更多的是政见的分歧,政见不同,可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
史文江一愣:“不就是青州受灾,求朝廷让他们以折色代替本色缴纳来年赋税,与政见何干?”
周楠正色道:“我朝夏粮秋税确实有本色折色之说,有的地方也允许有一定比例的折色银。但是,完全废除本色该为折色涉及的面太广,青州若是开了这个先河,影响深远,说不好就是改天换地之大变局。”
史文江不解,也不以为然:“没这么严重吧,舍人的话在下不明白。”
周楠:“文江,你且听我说。”
明朝开国初因为国家尚未统一,又要对北方用兵,实行的实物赋税制。囤积物资,以为军需。
如同,后来历代君王也都以实物征收赋税。也就是说,你如果是种水稻的农民,夏秋两税的时候就得缴纳黄谷;如果你是种水果的,则只需要交水果就可以了;如果是渔民,则交咸鱼,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提出我交同等价值的麻布抵税可不可以?官府的回答是,不行,不交咸鱼你犯法了。
以实物交税,就是所谓的本色。
本色赋税交纳给官府后,国家又要派人运去京城充实国库。耗费大量人力不说,沿途的物资损耗也大。
于是,有的地方以一定的货币代替本色,称之为折色。
青州是山东甚至整个北中国有名的优质小麦产地,但是因为境内很大一部位于鲁南山区,粮食的产量不大。
今年夏秋天,北方各地都有旱情,粮食减产得厉害。物价腾贵。
别看京城今年初冬的雪大,可据黄河以北各省各州府的来报,到现在那边还没有下雪,想来明年的粮食产量堪忧,小麦的价格还得上一个台阶。
如果青州府来年两税要想顺利完成,有两个办法。一,用强力手段向受灾的百姓征税,如果一来,很容易就激起民变,估计青州府官员也不想这么干。一民变,自己的前程就完了,谁也不想和自己的仕途过不去;二,就是向百姓征收折色,然后由官府出面向外省购买小卖解送京城。问题是,购买明年麦子的价格摆明了会很高,征收上来的折色根本不够。
于是,青州那边便动起了这个脑筋,先是请求减免二成赋税。然后,更进一步要求将所谓发田租地赋改为现银。
听周楠这么说,史文江恍然大悟,道:“青州府这个算计倒是妙得很。”
周楠接着道:“更妙的是,鲁南山区本就出产金银。”
在后世,经过地质勘察,山东有三条大金脉,乃是中国最大的黄金产地。就明朝而言,金银有三大产地,一是山东,二是福建,三是云贵。
史文江:“啊,倒是忘记这一点了,这确实是个好法子,难为青州府想得出来。可是,舍人这事涉及的面实在太广,极是难办,我却不明白。”
周楠:“首先,青州如何开了这个先河,难保其他地方不会效法。如此一来,大家都交现银,国库里全是白银,物资短缺怎么办?物价这种东西一时一变,比如上好精米,在江南地区,一斤只三文,通过运河漕运到京城,就达到五文之巨,国库的收盈波动也大。”
史文江不以为然:“这又有何妨,依我看来,国库征收现银也是便利,甚至有更多好处。”
周楠微笑道:“说说。”
“自古都有谷贱伤农之说,遇到丰年,百姓未必能增加多少收入。到灾年的时候,地里减产,百姓又要挨饿受冻。”史文江道:“国家征收折色之后,遇到丰年可大量收购粮食,调节物价。到灾年时又可出埠粮食,平宜物价,这可是好事。”
周楠点头:“说得有些道理,但国家的事情从来不像你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史文江这句话已经有后世宏观调控制的味道了。
第四百六十五章
大变革的前夜(二)
周楠:“按说,答应青州府的恳请对内阁、司礼监甚至天子还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算是一桩恩典,可他们却要考虑这么做的后果,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此例一开,地方上肯定会弄出许多理由要求全盘实行折色。没错,文江你刚才说得对,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是,如此一来就涉及到朝廷政务的许多改变。比如国家财政收支的计算方式,甚至涉及到相关的机构变化。”
“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大变革,必然触动旧既得利益折的饭碗,哪里有那么容易?”
“历朝历代的变革鲜有不流血者,商鞅、吴起、王安石都是这样,如何能不慎重?”
“朝中公卿大夫都是喜静不喜动的,这两年国家出了多少事,再来一场大变革,局面如何收拾?”
“变革是要变革的,但不能操之过急,当徐为之图。”
听周楠说完,史文江没想到事情背后会有这么深的意义,抽了一口冷气:“风起于青萍之末,还是舍人高屋建瓴看得透啊!”
周楠以前在他心目中其实地位不是太高,说到底也是自己父亲以前手下的一个文才过人衙役。只不过因为智谋过人,又风云际会,这才走到如今这个位置。
说到底也就是个官僚。
今日听他这么一说,心中大为佩服,所谓国士无双也不过如此,中枢决策机关果然锻炼人。
没错,周楠所说的正是张居正变法中的《一条鞭法》,就是将赋税和徭役统统折合为白银。国家拿到钱自行购买物资,雇佣青壮,不再收实物,也不在征发民夫。
也因为这次改革,到张太岳去世的时候,国库尚有存银一千多万两。有因为国库充盈,这才有后来的万历三大征,才会活生生又为大明续命八十多年。
法是善法,但实行起来却有许多难处。首先一点,就得清丈土地。
毕竟,一条鞭法实行的数字化管理,必须有准确的数据可供决策。而清丈土地,那可而是要触动全天下士绅利益的。如此,官员们必定出工不出力。
于是,张居正又弄出了一套《考成法》,年年考,月月考。一旦官员完不成任务,不好意思,你给我走人。
这样一来,新政才得以推行。
周楠穿越到明朝一年多时间,已然妻妾成群,儿女绕膝。他已经彻底地融入这个时代,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子孙将来做北方侵略者的奴隶。再过几十年建州女真就要崛起,估计自己也或不到那个时候。但是,作为一个穿越者,往大里说,要为国家和民族尽一分力。往小里说,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
对于未来的隆万大改革,他还是想推动一把的。
这场大改革就是个得罪人的活儿,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必须有个强力人物主持。
如今的内阁在嘉靖的手中已经彻底权力碎片化,这其中周楠也助了一把力。没有如张居正这种权倾朝野的首辅,现在在弄这场改革根本就没有可能。
难道,历史会选择我代替张居正去做这个权臣大改革家?
周楠背心突然有寒毛竖起来,他立即就将这个想法抛之脑后。做张居正,开什么玩笑!
老张的下场可不妙得紧,死后还被人开棺戮尸,就连儿子也被活生生饿死在家了。我就是个吃喝玩乐享受人生的小丈夫,这种为国家为民族不惜身的事情谁爱干谁干,我可没兴趣。
听周楠说完这其中的关节,毕竟也是个读书人,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史文江突然幽幽一叹:“如此善法,难道就推行不下去。若人人都惜身不肯担负自己所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这国家又会走向何处?亚圣有云: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难道圣人之言都白读了吗?”
周楠:“会有人去做的,一定会的。今天有严尚书,明天说不定会有其他人。有了开头,这个潮流就阻挡不了。”
是的,据周楠所知,隆万大改革虽然发端于隆庆朝,到张居正主政的万历年终于彻底推广。但实际上,在嘉靖年末期,朝廷和有识之士也觉察出中央财政出现了不小的问题,需要改变,也做了许多微调。
实际上,张居正大改革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成绩,而是跨越三朝的一股政治革新。只不过,老张的手段实在太过激,一味下猛药,终于激起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反动。
张太岳的问题是没有弄清楚一个重要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没能争取到潜在的支持者,以至于把温和派改革支持者推向敌对阵营。
严讷今天派那姓王的幕僚和自己沟通,并不仅仅是为青州知府说情那么简单。
说不好他背后还站着一股温和派改革势力。
这事倒是有意思了。
实际上,周楠也倾向温和改革的。他在内书堂教书的时候也不断将未来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思路灌输给学生们,想的就是潜移默化影响未来几十年内廷的管事牌子们,做好大改革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或许,严讷就是听到一点风声,这才跑来和我沟通吧?
真想不到,严尚书一把年纪了,竟然还有这样的雄心。
也对,古代的文人谁没有家国情怀啊!
周楠和史文将在雪地里一边走一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越说越兴奋,走了很长一段路才分手。
等回到家中,家人见周楠满头是雪,都是大惊。
荀芳语不住埋怨:“老爷大病刚好不一月,身子还虚,怎么好在雪地里走路,若是受了凉可如何是好?”
“没事的,我的身子调养得还不错,三丫呢?”
荀芳语:“云娘派人送了许多玩意儿,都是给孩儿玩的,三丫正在她屋里耍呢!”
周楠大为惊喜:“云娘来信了?”
“来信了,还送过来好多东西,说是给老爷新妇的礼物。”
周楠:“快把信给我看。”
第四百六十六章
周大人要结婚
云娘的来信有两个内容。一是说商号一切顺利,获利颇多。一家人都已经搬去了扬州;其二,听说周楠大婚,正是需要钱的时候,就派人解了一千两黄金过来做为日常花消。另外,她和素姐还为新妇准备了贺礼。
周楠自从穿越到明朝之后,对古代的金属货币非常不满。遇到大笔开销的时候,光带上一大堆贵金属就得烦死。那比得上现代社会,一叠纸钞搞定那么方便。
云娘也知道周楠讨厌这种事情,索性将白银都换成了黄金。否则,按照明朝金银比率,一千两黄金就是一万两白银,几百斤重的银子带着、搁家里实在太麻烦。
周楠没想到商号会这么赚钱,不觉吃了一惊。
云娘随信还附带着一碟帐本,周楠翻看了一下,每月都能为自己赚到上万两利润,随着将来生意上路,利润会更高。
周楠心中欢喜,有这笔收入自己在外面接待应酬再不用捉襟见肘,甚至问荀芳语要私房钱那么没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