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9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2/984

  朝廷看起来对于黔州的四大土司是相当柔和的,但真正的杀手锏从来不会暴露在明面之上。软刀子杀人不见血,却更致命。
  教育委员会下属的各机构,大量进入黔州。
  首先开办的,便是由皇帝李泽亲自命名的云贵政经学院。而通过这个命名,所有人也都看清楚了皇帝陛下心中所想下一步是要干什么。
  自然就是与黔州一墙之隔的大理。
  长安中枢的人都很清楚,皇帝一向称呼黔州为贵州,而称呼大理为云南。
  云贵政经济学,顾名思议,便是将现在的大理也要包括进来了。
  闵柔进驻黔州,不仅是要钳制益州,更多的注意力,恐怕会放在大理身上了。
  政经学院是专门培养官员的。
  现在的黔州四郡虽然保持着原有的官员没有动,但接下来,肯定会由这些学院出身的官员一步一步的替换。
  学院的洗脑功能,勿容置疑,即便招收的都是黔州本地人,经过数年的书院学习以及与其它书院的交流,当他们对外部世界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大唐的一分子。
  每个年轻人都是有野心的。
  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之下,云贵政经学院以远超一般的速度被建设了起来,大量的来自大唐各地的学院之中被抽调的先生们进入了这里,预计将在今年九月底,便可以招纳第一批学员。
  当然,这第一批学员,基本上还是属于原本的当权阶层的子弟,因为在黔州,读书人,还是少数人的专利。一般人哪里有这个财力供养自家孩子读书呢?
  不过朝廷自然不会作无用功。
  他们瞄准的是黔中的那些小地主小商人阶层,这些人家的子弟,是有闲钱读书进学的,但原本他们即便读了书进了学,也没有机会走上政坛,更多的是在一些个小吏小官儿的位置上打转,当个县丞或者主薄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但云贵政经学院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只要能进入这所学院,表现优异,出来至少便是一地主官,而且朝廷的意思都表现得这么明显了,这些人岂有不打破头往里挤的道理?而云贵政经书院,自然也会在招生的时候,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
  如果说云贵政经济学院是在明晃晃地威胁着黔州现有的当政阶层,那么大量的启蒙学堂的开设,却是在悄悄地挖着黔中的墙脚根儿。
  章回麾下的教育委员会与皇后柳如烟的慈善总会联手进入黔州,第一步,他们准备在黔州四个郡治之下的县里,全面开设全免费的启蒙教育。
  黔州少数民族众多,语言也是五花八门,统一语言,是他们第一步要做的事情,而在完成这个事情的基础之上,同化,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用上数年的时间,完成整个教育系统从下到上的布局,最多十年至二十年的功夫,整个黔州便会彻底地融入进了大唐之中。
  而除了学堂,大量的医馆也开始在各地遍地开花。在一些村寨之中,哪怕就是只有一个小门脸,一个医师,但对于当地人来说,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善政了。
  收揽人心,向来都是由小事情做起的。
  四大土司在黔州之地上,统治了这些百姓数百年时间,原本老百姓们把这个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以后,他们会发现,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
  当有更多的人读了书,更多的人走了出去,他们便会发觉,这个世界,原来是可以如此多姿多彩的。而原本在他们眼中了不起的四大土司,跟外面世界的许多人比起来,其实啥都不是,啥都不算。
  当敬畏之心离去,四大土司的统治,便也正是宣告终结。
  对于李泽来说,也许这样的方法,会耗费更长的时间。但现在的他,已经不觉得有军队来暴力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办法了。打起来固然简单,但彻底破坏之后所需要的重建,很可能要耗费更多的金钱,而在战争之中死去的大量人而所累积的仇恨,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那是金钱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今的南方联盟之中,只剩下了益州,桂管,岭南以及福建,黔州顺利被招安,也给桂管和福建做出了一个榜样。
  现在的大唐,不再是用以往的方法,一刀子切下来,啥都想割得干干净净然后重新来过了。只要归顺,他们还是能保全很多的东西,而如果对抗,他们将什么也剩不下来。
  连命都剩不下来。
  这亦是李泽给他们的一个强烈的暗示。
  岭南向氏是很难与长安和解的,长安也不想与他们和解,益州朱友贞肯定也是不会屈服的,但福建和桂管则说不定会动摇。
  哪怕是在他们内部,造成一些他们之间的猜忌也是好的。
  李泽相信,当黔州归顺之后朝廷对他们的处理之策传到这些地方之后,总是会有一些人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的。
  现在的南方联盟,对于李泽控制下的大唐来说,真可谓是一片弹丸之地了。
  对于亲自入长安晋见了皇帝的杨氏当家人杨实来说,李泽是真给足了面子。
  虽然由黔州的实际控制者变成了一地刺史,但一个候爷的名份,却还是弥足珍贵的。现在大唐的爵位是极其难拿的。更重要的是,杨实离开长安准备回黔州的时候,李泽亲自送出了长安城,一路执手相送,上演了一出难得的君臣相得的戏码,而这样的戏码,在以前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而杨实自然也是一个知机的。既然事情已经走到了这一个地步,黔州四大土司的分崩离析也是注定的事情,那么接下来,如何保证杨氏的富贵才是最重要的,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长子杨求送到了长安,进入到了李泽的侍卫营之中,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忠心不贰。
  失去了一些东西,那肯定会得到另外一些东西。
  杨实的这一趟长安之行,其实也算是收获颇丰的。至少,他能保证在他这一辈,杨氏至少能在财力之上仍然是黔州之首。
  而这个底气,则是皇帝给他的。
  种种生意上的便利,便是皇帝另外给他的报酬。
第一千三百四十章:受气
  兴庆宫御花园中几乎是集齐了差不多天下所有的珍贵的花草树木,即便是有些不适宜在长安栽种的,也有足够的巧匠们,想法设法地让其存活了下来。这使得兴庆宫的御花园也成了一个集大成于一身的植物园。就如同柳如烟从兴庆宫辟出去的一部分做了动物园一般。
  大量的大唐本土没有的动物齐集的动物园,如今成了皇后柳如烟的慈善总会最为稳定的一个财政收入。
  但慈善总会四处撒网,钱总是不够花的。于是柳如烟又把主意打到了御花园的头上。但御花园距离他们居住的地方太近,兴庆宫负责警卫的总管,也是李泽的侍卫统领李澎坚决反对,最后还是李泽出面,做了一个妥协的方案,每月的月中和月末,向公众开放两次。
  既然开得稀少,那票价都老鼻子贵了。
  不过依然是趋者若骛。
  一来,的确可以开开眼界,饱饱眼福,不出门便能见到这天下无数的珍花异草,二来,就是因为距离皇帝皇后住的地方近了,不少人抱着想沾沾贵气、龙气,或者为家人祈福而来。
  因为想来的人太多,御花园还不得不采取了限流的措施。
  想来,可以,提前预约,在一个指定的地方申请,然后到了时间,再去观赏。唯一的好处便是,在参观了御花园之后,可以再免费观看一次动物园。
  这个主意是皇贵妃夏荷给柳如烟出的。
  其实是为了收更多的钱。
  因为如果参观了御花园之后再去动物园,那么一整天的时间,几乎便要消耗在这里头了。一整天不出来,那也是需要吃饭喝水的。于是,高昂的消费,便在动物园那边出现了。为此,柳如烟又将兴庆宫辟出了一部分,作为了这些餐饮消费的场所。
  当然,价格更加感人。
  当初夏荷定出这些饭菜的价格的时候,柳如烟可是吓了一跳,这不是拿小刀子在捅人,这是拿着八米长的大刀在疯狂地砍人。
  但夏荷的理由更有说服力。
  能花上两个银元买御花园动物园的套票的人,会在意你一顿饭几十个银元的消费吗?再说了,在这些地方做饭的,可还真就是平素给皇室做饭的正儿八经的御厨。很多人,现在可都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即便是水,在这里也可以卖出高价。
  做工精美的琉璃瓶子里,装上兴庆宫自家井里打出来然后烧开放凉的白开水,便开敢口一百文一瓶。当然,琉璃瓶子上有皇后娘娘柳如烟亲笔题词,虽然最后是大量印刷出来的,但一百文也值当了。
  要知道即便在物价节节上涨的长安城里,一文钱的凉茶可以一直喝,而一百文,可以去一般的茶馆坐上一天了。
  但兴庆宫就是这么任性,爱来不来,爱喝不喝,爱吃不吃。又没有请你来。
  还别说,这种水一经推出,便大受追捧,以至于现在成为了一项极大的财源,柳如烟倒是一股作气,开始大量生产然后向外售卖。
  反正据李泽所知,兴庆宫里那几口井,是绝对经受不起这样往外卖的,按现在的产量,即便天天将井淘空也远远不够,至于水从哪里来的,李泽也懒得问。
  反正水都是烧开了的,凉开水也不会让人拉肚子的。卖出来的钱,皇家也没有塞进自己的口袋里去,都是入了慈善总会的帐,最后变成了一所所的学堂,一家家的诊馆,一个个的抚育院。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嘛。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李泽也很欣喜地发现了许多的变化。有些时候,他也乔装打扮悄悄地过来看一看状况。
  如今想再出去微服私访是很难的了。不但侍卫统领李澎反对,下面的文武大臣也是齐唰唰地一片反对之声。李泽要是这样干一次,上书谏言的折子能将李泽给淹没。无处乎就是鱼龙白服不安全,出去一趟说是微服,其实在安保方面的花费一点儿也没有少。甚至下面有时候还因为他要出现而煞费苦心地排上一场大戏给他看看,凡此种种,都是徒耗民财,也让地方官员叫苦不迭。
  但李泽又不愿意仅仅从折子上看到基层的一些事情。
  因为很多事情,在官员的折子上根本看不出来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而兴庆宫的植物园动物园,反倒成了李泽了解外面的一个窗口,与这些来自民间的人面对面的交流,李泽能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从而来验证官员们在折子中是不是在蒙骗他。
  以前李泽认为自己可以与过去的很多皇帝在做事之上,必然有着绝大的不同。但真正在这个位置之上坐久了才发现,什么叫做身不由己,有些事情,还真不是你想做就做的,因为你必有要照顾到更多人的情愿与意愿。
  来观赏植物和动物的人,越来越趋向于普通百姓了,哪怕这些人来一次,需要不短的时间来积蓄在这里面所需要的花销。
  但这至少说明,大家还是有这个能力消费的。说明了大家的收入是在节节增长的,也说明了大家对于未来是看好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底气,老百姓们才敢放心大胆地将自己挣来的钱花销掉。因为他们确信,自己还能挣到更多的钱。
  这是一个好事情。
  而外地口音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说明各地的交流正在进一步地促进。李泽最喜欢的就是扮成一个好奇宝宝然后去找这些外地来的人交流他们对本地的看法。
  总体来产,评价还是趋向于正面的。
  对于官员的评价,对于朝廷政策的评价,甚至对于皇帝的评价。
  李泽很得意地发现,这些人对于官员的评价是较为严苛的,对于朝廷政策的评价则是有褒有贬,而对于他这个皇帝,则是清一色的好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2/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