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7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9/984

  “道理自然是有的。”杨开道:“但至少现在不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你觉得什么时候才能做这些事情呢?”李泽反问道:“真如吴进所说,等他长成了一个大毒瘤子之后,再来刮骨疗毒?”
  杨开想了想道:“或者,等到您的儿子这一代?”
  李泽哈哈一笑。
  杨开却没有笑。
  “李相,现在是有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可控的,而且这并不是如今最主要的矛盾,我们现在最主要的矛盾,一是一统天下,击败南方联盟,二是稳固西域,吞并吐蕃,做完这些事情,让大唐在外部再也没有大敌的时候,再来整饬内部的问题,才游刃有余。而我想,做完这些事情,兴许要我们一辈子的时间。”
  李泽知道,杨开说得是对的。
  现在,他的确不能做这些事情。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轻重缓急,一个先后顺序。
  “但是我还是要给这些人一个警告,告诉他们凡事都要有度,都要有一个底线,突破了这个底线,是我绝不能容忍的。”李泽声音低沉地道。
  “您想怎样警告他们?”杨开看着李泽,有些担忧地道。
  “我准备让吴进在政经学院里教上半年书之后,便回义兴社总部任职!”李泽道。
  “您想给他一个什么位置?他原本就是沧州副贰,沧州地位特殊,吴进的级别可不低。”杨开道。
  “义兴社成立一个专门的纪律监察委员会,让吴进去担任这个委员会的副贰!”李泽道:“义兴社,也该好好地整饬一番了,现在我们已经过了什么人都可以轻易地加入义兴社的这个阶段了。不符合我们要求的,该开除的,就要开除。”
  杨开悚然一惊:“那这个委员会的长官是谁?”
  “放心吧,我不会让你去做的,哪怕是挂名的也不会让你去做,这个委员会的长官,挂在曹彰的名下!”李泽哼了一声道。
  一听是曹彰,杨开便忍不住咕的一声笑了出来。
  曹彰绝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早前他折腾出了监督限制皇帝权利的事情,便引起了轩然大波,谁都知道,李泽是要当皇帝的,曹彰的这一折腾,几乎便是直对着李泽而去,为了这件事,他们父子在家里大吵一架,曹信没有吵过儿子,于是拿出了父亲的威严,罚曹彰跪了一晚上。
  这家伙没有认输。
  转头夫妻又吵了一架,李泌没有吵过曹彰,于是一顿王八拳,曹彰顶着两个黑眼圈,公然出没于大庭光众之下,他没有觉得丢人,却让李泌躲在军营里好些天不敢出门,也不敢回家了。一是怕别人笑她母老虎,二是怕曹信责怪她。
  也只有杨开知晓,这件事情,本身便是李泽起的头,不过正投曹彰所好而已。
  如今这个纪律监察委员会的长官落在曹彰头上,便是替吴进在头顶撑起了一把大伞,吴进要惩罚那些贪腐违纪的义兴社员,哪怕是背景深厚的家伙,曹彰也绝对敢给吴进背书。
  曹彰的老子是曹信是吏部尚书。
  曹彰的老婆已经晋升为右千牛卫大将军。
  曹彰本人是义兴社第三号人物,折腾出了那样大的事情,仍然出没于李泽官邸如自家一般。
  这样的人物,哪一个敢惹。
  “李盯,这样两个活宝凑到了一齐,我怕他们折腾出大事啊!”笑完之后,杨开又有些担忧。
  “吴进是真的忧国忧民,但他不蠢!早前他跳出来挑破这个敏感区域,是因为他在地方为官,没有站到中枢的这个位置之上来看问题。”李泽道:“我会跟他好好地谈一谈的,让他去政经学院教上一年半载的书,章回也会点拨他。在不同的高度之上,思考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了。屁股会决定脑袋的,他岂会不知轻重缓急?”
  杨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倒也是。吴进犯了官场大忌,但您仍然重用了他,而且还在如此敏感的位置之上,已经表明了您的态度,我想,很多人会有所收敛的。”
  “也就如此而已了。”李泽叹了一声:“收敛收敛吧!或者真如你所说,真要到我儿子这一代,才有可能真正的处理这个问题了。”
  杨开笑道:“李相,我们这一代人,能把先前的这些事情做好,为下一代人打好做这件事的基础,已经了不得了。”
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李泽的重点工作
  进入长安之后,李泽的工作重心,事实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转移。他的关注重点,不再落在军事或者经济之上了。
  拿下鄂岳之后,事实上在整个大唐,已经无人能够撼动他在军事之上对南方联盟的压倒性的优势了。打或者不打,什么时候打,主动权已经尽数操控在他们的手中。
  而在经济之上,在北地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正在无数抚民官的努力之下,一项一项地在中原、关中等地展开,一两年之后,效果自然会显现出来。
  现在的李泽,终于将他的目光,正式投诸在了今后大唐的政治建设之上。
  他是真不在乎一家一姓之王朝。
  天子一言,流血飘杵,金口玉言,言出法随,听起来挺威风,但这种威风却是一时的,放到历史的长河之中,便如鸿毛一般不值一提。
  李泽有更高的追求。
  他希望打造一个万世不移的帝国。
  他希望自己成为真正的千古一帝。
  他希望汉武帝那句名言能够真正地在实践之中得到验证。
  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汉武帝说了这话,但他并没有真正的践行这一点。
  贰师将军最远也不过打到了大宛,替汉武帝弄到了几千匹大宛宝马而已。
  现在大唐的疆域已经远超汉武帝时期了。薛平已经在大宛击垮了大宛与大食联兵,大唐的前哨骑兵已经越过了葱岭,最远的已经抵达了恒罗斯。薛平很希望能够报当年大唐在恒罗斯战败之仇。
  如果再算上大唐现在已经发现并且进入的欧罗巴,美州,非州等大陆,大唐人的眼界早就非汉朝时期的人所能比拟的了。
  犯我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
  李泽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在这个宏伟的目标之前,一家一姓之王朝,就显得太过于渺小,微不足道了。
  李泽不是没有考虑过多党执政的问题,但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否决了这一想法。在中华这片土地之上,想搞多党执政,无疑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哲学思想之上的。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来作为其根本,所有强行建立起的制度,都如同沙子之上的大厦,一经风吹雨打,必然便会轰然倒塌。
  自汉朝以来,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华人的骨髓里了。过去的那些帝王将相,他们或者还不太明白国家的概念,民族的概念,就算有,也只是比较狭碍的国家和民族观,但建设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却是他们永远的追求。
  三权分立?政党轮替?
  听起来是极好的,但李泽却知道,在某个时空之中,这种执掌一个国家的方式,在渡过了他最辉煌的时期之后,已经慢慢地走到了一条绝路之上。
  不可否认,他们的确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但也正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也正在被时代所抛弃。
  政坛斗争不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和我一派的,那都要反对。管他提出的目标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反了再说!
  一方沤心沥血好不容易弄出来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政策,但转眼之间,另一派上台,立即将其推翻,从头再来搞自己的一套。这使得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当中,社会发展停滞,百姓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开始下滑。
  当这种日子持续一久,社会必然会动荡不安的。
  而当动荡不安达到一个程度,革命便会随之而至。
  李泽喜欢另一种方式。
  一党执政。
  或者这种方式,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最好的好处就是,这样的国家,中枢享有绝对的权威,他们可以制定一个长期而有效的发展计划,并且在这个计划的框架之内,从容不迫地按着自己的步伐稳重地前进。
  领头的换了不要紧,因为长期的目标计划不变,而只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进行微调,并不会改变前进的方向。
  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李泽最为欣赏的。
  办这些大事,或者会以牺牲一小部人的利益为代价,但只要大多数人得益,那么这个政策,李泽就认为是好的。
  再灿烂的阳光底下,也会有阴影。没有哪个政策,能够照顾到所有人。即便是满天神佛也做不到这一点。
  想要面面俱到,最后的结果,就是那一面也没有做好。
  我们可以先做到满足绝大部分人的利益,然后再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对于少数利益受损的人,在其它方面进行一些补偿,这就行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历来就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概念。以前,是舍弃自我为家庭做出贡献,舍弃小家利益为家族做出贡献,以后,李泽要将这种思想,升级到舍弃小家为国家,舍弃小家为民族的程度之上。
  只有这个国家好了,这个民族好了,你这个小家,你个人,才会更好。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李泽,想要从自己这一代便开始。义兴社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的工作,如今看起来效果斐然。
  房子着火了,住在房子里的人,怎么可能安然无恙?
  国家要是垮了,这个国家的百姓,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即将要在长安召开的义兴社全体代表大会,李泽就准备将这个思路抛出来。可以想象得到,这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的。
  但李泽自信能够控制得住。
  由过去的一家一姓来掌控这个国家,到现在由一个政党来掌控这个国家,给这个时代的人带来的冲击,绝对不亚于一场翻天覆地的地震。
  新旧观念的对撞,肯定会火星四溅。
  但对于这个时代的精英来说,当他们真正弄清了这里面的含义之后,相信他们一定会支持自己的做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9/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