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5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1/984

  金源清了清嗓子,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几乎是铁律,像这一次的大面积干旱之后,以前长埋在水下的河床都裸露出来了,大量的湿地、滩涂干涸,从我们医家的常识来看,便会有一些瘟役在其中滋生,一个应对不当,便会引起瘟役。”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干旱之后,很有可能形成蝗灾。”金源的话,让屋里有些骚动起来:“太医署专门派出了一支队伍做了实地调研,的确是很多这样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蝗虫卵,蝗灾的可怕,想来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了。”
  “说对策!”
  “太医署已经向各州、府、县发出了公函,要求他们大量地烧制石灰,然后将石灰洒在这些裸露的河床,表面干涸的滩涂、湿地之上,尽可能地灭杀虫卵。各地要尽量地发动群众,注意清洁卫生,清除垃圾,不喝生水等等,我们制作了一本小册子随同公函一起下发到了各地。”
  李泽转头看向章循:“会议之后,以宰相府的名义下发督促函,告诉各地官员,必须严格按照太医署下发的公函行事,如有差池,必将严惩。”
  “是。”章循站在李泽身后,却是提笔如飞一般地在本子上记了下来。
  “李相,太医署同时也要求各地医馆配备地应对瘟役的药材,要求各地药坊制作清瘟丹等成药备用,我们的策略是,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没有。”金源接着道。
  “就是这个道理!”李泽赞赏地看着金源道:“这些事情,但凡出现一个,都会出大乱子,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哪怕因此而浪费了不少钱财也无所谓。”
  “也不见得会浪费。”金源笑着道:“以我们目前得知的一些情况来看,关中地区,只怕绝对是要遭灾的,如果我们这边应对合适,没有出现灾情的话,那这些东西,到时候,是可以卖一个好价钱的。”
  “原来你还打着这个主意。”
  “李相,到时候我们不但可以赚钱,还可以赚人心,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在救命啊!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说,下官认为,都是好的。”金源认真地道。
  “也是!”李泽看着夏荷道:“户部在资金上面给予太医署一定的扶持。杨开,监察院时刻关注对面的情况,如有苗头,提前作好铺垫工作。”
第七百五十四章:策略之争
  李泽从案头之上拿出了几份奏折,摊开在了面前,看着诸人道:“卫州裴矩上了折子,说道近期边境之上,已经出现了伪梁辖境内百姓往我们这边逃亡的事情。梁军在边境之上多次围堵,百姓死伤甚重。”
  又摊开了另一份折子道:“右威卫大将军石壮代奏了梁晗的折子。梁晗在折子中说,梁军为了追截这些百姓,多次越境,所以他亦率麾下兵马多次出击,斩获甚众。甚至一度迫近到了黄河边上,亲眼见到有百姓在梁兵追击之下,仓皇之间竟是跳入黄河,被水所溺者,不计其数,其情甚惨。”
  拉开第三份折子,“河中府那边也来了折子,亦出现了逃人。”
  合上这些折子之后,李泽道:“数月旱情,在我们这边只是粮食减产,撑一撑也就能过去了,但关中只怕会出现大面积的灾荒。现在已经有了苗头了,但这只怕仅仅是开始。”
  一边的章回亦是点头道:“现在还只是旱情,影响还不及根本,如果真如李相所说,紧跟着便会有蝗灾到来的话,那秋收就会出大问题了。李相,我曾见过一次蝗灾,那是差不多三十年前的事情了,蝗虫遮天蔽日而来,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啊。”
  王明义在一边笑道:“左右我们这里已经有所安排了,关中那边越乱,对我们这边不是越好吗?”
  李泽瞥了王明义一眼,有些哭笑不得。
  韩琦干咳了一声,道:“王侍郎,如果真起了蝗灾,我们这边再怎么灭杀,也不可能干净的,再者说了,关中那边一起,天知道他们到时候往哪边飞啊?莫不成这些蝗虫吃完了关中,往我们这头一看,皇威赫赫,就吓破了胆,径直掉头往南去吗?要是他们无法无天,就是要一路往北来呢?”
  屋子里顿时轰笑了起来。
  王明义涨红了脸,他自小锦衣玉食,对这些事情,还真是不清楚的。在他的眼中,蝗虫只不过是一个小虫子罢了,偶尔馋了,尝个新,也曾油炸过几个。
  曹信沉吟道:“李相,我们这边的事情,我们自然是管得着,也能做得好的,但南边的事情,我们怎么办?”
  “章公。”李泽沉吟了片刻道:“您给敬翔写一封信吧,警告一下他,此人还是一个能干的,现在代超去了山南东道,长安城中,他亦没有了人挚肘,或者能将这件事情的隐患降到最低。”
  “此策可行。抛开此人德行不说,办事的能力还是有的,学问也是有。”章回点头道。
  “把希望寄托在对方手上,终是有些虚无缥缈。”李泽叹道:“但是能减一分灾便灾一分灾。真要有事,还是要我们自己应对。除了先前金少卿所说的那些事情外,寺农寺还要大力号召百姓多羊鸡鸭吧!此事要趁早,过得两月,正是鸡鸭长成的时候。”
  寺农寺正卿刘新拱手称是。
  韩琦站了起来,道:“李相,军事之上也要有所应对。此事,不能对伪梁那边抱有太大的希望,现在他们哪里已经出现了灾荒,如果再遭蝗灾,必然雪上加霜,到时候,他们应对的方法,最简单的,反而是战争。当然,他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向南,现在他们正在做,还有一个,就是向北,来打我们。”
  “求得不得。”王明义大笑起来:“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韩琦没有理会王明义,而是接着道:“在伪梁朱温,敬翔这些人看来,南方不过是疥癣之疾,我们才是他的生死大敌,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境内遭了灾荒,他们最怕的是我们发兵趁着他们落难的时候对他们展开攻击。以朱温的亡命的性子,以及敬翔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冒险的性子,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最有可能抢先对我们发起攻击。”
  “韩兵部说得极有道理!”李泽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抢先发起攻击,如果得胜,便能抢掠我们境内的资财为他们所用,为他们赢得缓冲的时间。如果得胜,便能赢得战略上的主动权。所以,在军事之上,我们也必须有所应对的。韩兵部,说说你的想法。”
  韩琦道:“李相现在是不想发动大战的。但在我看来正是良机,现在开始备战,甚至可以进行蚕食之战,数月之后,大灾一起,即可以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先以石壮,田平两路大军猛攻天平曹煊,以柳成林,尤勇两路大军猛攻衮海,拿下这两地之后,数路大军,便可直奔朱温老巢宣武,破宣武,取洛阳,直逼潼关。这是一路,另一路,则是以屠立春所部,自运城盆地出发渡过黄河,直击长安。如此两路出击,可保万无一失。”
  “我反对!”公孙长明霍然站了起来道:“此策看似妥当,实则在当下局面之中,并无实现的可能。”
  “怎么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了?”韩琦怒道:“我知道李相的想法,李相是怕这一仗旷延时日,苦了百姓,或者死伤甚众,但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就算现在让百姓受上几年苦,只要这一仗打赢了,我们重夺洛阳长安,灭了伪梁,到时候,反过来再好好地补偿百姓便是。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挺得住,但伪梁,却是挺不住的。”
  公孙长明冷笑:“谁说这一仗我们就一定有把握就赢了!天平,衮海,宣武,忠武还有武宁,这些地方,本就是伪梁朱温的核心统治区域,只要我们一动,必然引起对方的强大反弹,在这些地方,我们会遭受到最为强大的反击。三两年内,想要拿下这些地方从而能拿下洛阳,进逼潼关,何其难也,只怕到时候是百姓白白地跟着吃尽了苦头,两边都打得民不聊生,千里无人烟,却仍然僵持难下,就算我们费尽辛苦万苦得了这些地方,还能得到些什么,一片白地吗?到了那个时候,拿什么打潼关?”
  “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为了吸引伪梁注意力的,屠立春这一部才是我们拿下长安的主力!”韩琦吼道。
  “笑话,我们知道从运城盆地出击能直击长安,朱温能不知道?到时候我们只要无法顺利地击破河南之敌,你这两面进攻的策略便是一纸空文。”公孙长明毫不相让地道。
  “公孙长明,打仗是要冒险的,如果一点险都不冒,怎么能获得胜利?这世上,哪有十成把握能赢的仗,只要有五分希望,便可一试,有六成希望,便该全力以赴。”韩琦逼视着公孙长明,丝毫不让。
  李泽冷眼旁观,看着韩琦与公孙长明两人斗鸡似的互瞪着对方,笑了笑,开口道:“曹吏部,你现在虽然转了文官,但也是一个老兵了,你来说说,韩兵部的这条策略是否可行?”
  曹信站了起来,拱手道:“李相,朱温伪梁,虽然颓势已险,但其兵力依然是雄浑的,这几年来,自宣武起军以来,除了与我们在潞州打了一仗失败之外,在其它方向,还未尝败绩呢!他们的心气还在。这场灾荒,对于伪梁的百姓自然是影响极大的,但对于朱温的军队,我认为影响并不大,战事一起,他必然掠夺百姓所有为己用,最终,只不过苦了百姓,不但苦了他们的百姓,也苦了我们自己的百姓。”
  杨开也站了起来,“我也反对。现在从各个方面的情报汇总起来,朱氏内部并不安稳,朱友裕与朱友贞之争已经愈来愈明显,朱友珪缩在一边冷眼旁观,但此人却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如果此时我们大举进攻,在强大的外力压迫之下,朱氏内部必然会团结起来,一起对抗我们。但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只摆出防御姿态甚至主动示好。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之下,其内部之争必然会愈演愈烈。我认为,先让他们内部自相残杀起来之后,才是我们出兵的最好时机。”
  “要是敌人内部不生乱呢,我们就一直干巴巴地等下去吗?”韩琦怒道。
  “敌人不生乱,我们便促成他们生乱。同时我们在河南等地,可以慢慢地一点一点的蚕食。一点一点的侵蚀。”杨开冷笑道:“想要一战而覆强敌,本来就是梦话。现在的我们,压根儿就不需要赌上全部的身家,只需要我们稳打稳扎,假以时日,必然能碾压对手,又何必要在现在冒险呢?”
  屋内一众高官听了半晌争论之后,倒全是异口同声地附和起来。
  现状就是如此,北方现在在军事之上,经济之上,已经稳稳地压倒了南方,虽然还没有占据彻底地优势,但这只是时间问题。
  既然用时间就能把问题解决掉,那韩琦所提出策略,便完全没有必要了。
  这条策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两面夹攻攻击长安是不二之策,问题就出在,现在双方在军事之上,几乎还是势均力敌的。
  韩琦环顾左右,长叹一声,他没有帮手,一个也没有了。
  薛平去了西域,田令孜在镇州招待向真及向大姑娘,秦诏现在幽居家中,虽然还有爵位,但却成了一个无职无权的散官。
  他成了孤家寡人。
第七百五十五章:争取
  韩琦的心思,李泽心里很清楚。
  从本质上来讲,韩琦的策略其实是可行的。以朝廷现在的实力,发起两路夹攻,完全是可行的。本身在河南诸地,李泽就布置了强大的军力。田平的右金吾卫,柳成林的右骁卫,尤勇的左骁卫,在潞州的石壮率领的右威卫,可谓是大军云集。其统兵将领也都是李泽极为倚重之人。
  攻略中原之地,撬动朱温的老巢,然后取洛阳,下潼关,继而攻击长安。
  而在河中等地,屠立春率部驻扎,王思礼所率领的左千牛卫也已经在今年移驻到了运城盆地,取河东之资财养军,便随时可以与屠立春部一起,渡黄河,攻长安。
  李泽的整体上的战略布署是很清晰的,对于韩琦这样的军事大家而言,一眼便能明了。
  但现在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打?
  对于韩琦而言,当然越早打越好。
  以朝廷现在的实力,有可能战胜朱温吗?
  当然有。而且成算还不小。
  但这必然是在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之下。
  而这,就不符合以李泽为首的武邑一派的利益了。
  事实就是这样的清楚。如果李泽不顾一切地两路狂攻,在巨大的外部军事压力之下,伪梁必然会全力反扑,甚至正在南方的军队,大部分都会调回去与李泽拼命。
  当他们两个开始拼命的时候,对于在南方的向训来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了。他可以毫无顾忌地迅速地扩张他的势力,增强他自己的力量。
  最终的结果,便可能是李泽费尽千辛万苦地取得了洛阳,打下了长安,灭掉了伪梁,然后回过头来一看,自己的地盘满目疮夷,为了支持这场战事,百姓的生活倒退回若干年前,重新变得赤贫。而他的军队在与伪梁作战之中损失惨重,精英部队大量丧失。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即便夺得了长安,对于李泽有什么好处呢?
  很有可能到时候,是大唐重新在名义之上得到了统一,但李泽却真正的拥有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向训。
  最终得利的,自然便是皇帝一系人马了。
  最坏的情况,便是南北方再一次开战,李泽与向训展开对决。
  那战事又不知道要迁延多长时月了。
  明显的赔本买卖,李泽自然是不会做的。
  在这次会议之上,对于军事方面讨论出来的最后结果,只是要求边境各部保持高度戒备,以防御为主,防止伪梁方面有人脑壳抽筋。同时,亦通过各个方面向伪梁释放北方没有在这个时候发动大规模战役的想法以及准备。
  当然,在边境之上,小规模的战事,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双方的将领不会因为这些小规模的争斗而发生误判。
  历史之上一些大规模的战争,他们的起因,往往是一件极其不起眼的小事,却因为种种阴差阳错的原因,最终泛滥而不可收拾,进而演变成一场当事双方谁都不愿意却又不得不参与进去的大战。
  这样的战争最后的结局不会有赢家,基本上都是双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1/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