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4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8/984


第七百一十八章:迎接
  庞大的船队劈波斩浪,风帆吃足了风力,带动着战舰快逾奔马。这是一只由两艘海鹘级大型战舰,三十艘各类战船以及数十艘商船组成的船队,整个船队绵延数里长,浩浩荡荡前行。
  作为旗舰的定远号是海兴船厂的第一艘海鹘级战舰,也是潘沫堂的旗舰。从去年接手这艘庞然大物之后,潘沫堂便带着这艘战舰不停地出海,对于他这样的海上老手来说,这样大的战舰如何作战,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以前他率领的海盗船强调的是速度,在追赶上猎物之后贴上去,然后攀爬上对方船只,肉搏作战。但这样的战舰显然不是如此,他所拥有的远程打击能力,即便使潘沫堂自己也是心惊,自忖以前自己的那些战船,一旦碰上了海鹘级这样的战船,压根就没有多少机会能靠上来,半途就会被击沉击伤,就算靠上来了,又怎么攀爬呢?战舰的设计,本身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独特的船舷设计杜绝了这一点。
  潜入海下去凿洞洞?对付一般的战船还可以,但海鹘级战船使用的是水密舱,每个水密舱都是隔断的,想要靠凿洞洞将他弄沉,压根儿就没有可能。
  这样的一艘战舰在潘沫堂看来,就是海上的巨无霸,是无敌者,有了他,在海上,谁能与自己争锋?
  不过让他疑惑的是,这艘舰下水的时候,李相亲自过来剪了彩,当时李相手抚船舷,脸上却是殊无欢意,而是长吁短叹,似乎并不满意。
  潘沫堂当然不知道,当时的李泽,想的是如果这样的战舰之上配上数十上百门火炮,那在这个时代,就真可以纵横天下所向无敌了。
  不过很可惜,火药的研制持续了多年了,到现在,比二踢脚强不了多少,冶铁炼钢技术倒是持续在进步,但距离能造炮管的水平,也还差得远。
  李泽很清楚,这些东西,是急不来的。任何一个科技的进步,都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压根就没有捷径可走。如果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听到大炮的轰鸣之声,那就相当满足了。
  李泽有遗憾,但潘沫堂却是太满意了。
  一年下来,他摸透了定远号的性能,然后在他的建议之下,海鹘号上的武器装备进行了新一轮的升级,然后再演练了数十套与各类不同船只的协同进攻,防守的战术,终于使得这支全新的舰队形成了战斗力。
  而今年,第二艘海鹘级战舰抚远号也终于下水了。
  这一次的远航,也是对抚远号的一次真正的海试,等到返回的时候,大体之上抚远号上的官兵们也已经习惯了这艘战舰的操控以及作战了。
  潘沫堂站在指挥舰桥之上,俯视着他统领之下的整支舰队,志得意满,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看到现在的这支舰队,以前自己统率的那上百艘海盗船,毫无疑问,都是垃圾货色。
  想起自己麾下曾级的那几员得力的部下,心中又不由有些遗憾,要是他们知道是今日光景,会不会后悔当初要离自己而去呢?
  机会啊,曾经摆在每个人的面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得住的。
  高高的刁头之上,瞭望兵突然吹响了号角之声,潘沫堂精神一振,这是发现了远方有船队的警告,而且,这不是普通的商船。
  他很希望有一支不开眼的海盗队伍来撩拨一下自己,然后让自己好好地过一把瘾,在实战之中真正检验一下自己舰队的战斗力。
  号角之声持续不断地响起,片刻之后,整个舰队便活跃了起来,刁头之上,令旗挥舞,号角之声不绝。船队之中的商船开始减速,向中间靠拢,而战舰而加速赶了上来。
  半柱香功夫,以定远号,抚远号两艘海鹘级战舰为中心,迅速地组织成了两个战斗集团,将数十艘商船卫护在了中心。
  事实上,这些商船也并不是没有还手之力,在潘沫堂看来,每一艘海船上的水手,都是一名水兵,跑海船的,如果没有几把刷子,根本就不可能存活到现在。
  当然,有大唐水师在,第一时间压根儿也轮不到他们上场。
  “放心吧,这里距离广州港已经不远了,不可能有海盗出现的。”章回手里拿着一本书,悠哉游哉的出现在了潘沫堂的身边,“再说了,那支海盗队伍这么不开眼,敢来找这么大一支船队的麻烦?”
  “瞭望兵发现的是一支武装舰队!”潘沫堂简单地道。
  “我猜,应当是岭南水师,来迎接我们了。”章回道。
  “不管是不是,总是要作好战斗准备的。”潘沫堂道。
  “这个自然!”章回一笑道:“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有效的示威呢?”
  海平面上,一支船队模糊的影子终于出现在了潘沫堂的视野之中。
  刁头之上的旗号不断地挥舞,对方舰队的消息,也一点点的清楚起来。
  的确是岭南水师,一共二十艘各类战舰。
  看来是真的来迎接他们的了。
  双方迅速地接近中。
  向真站在最大的一艘战船之上,看着远方的大唐舰队,心中既是感慨,又是惊惧。几个月前他去武邑的时候,在海兴港,见到过大唐舰队,那时候,除了一艘海鹘级之外,并没有看到多少其它型号的战舰,但那,已经让他很震怖了。而这一次,出现在他眼中的,竟然有两艘海鹘级战舰以及其它各类不同型号的战舰。
  这些战舰中的任何一艘,都要比他现在乘坐的战船要更大。
  与其他人知道的不多不同,向真更清楚,大唐水师的战舰与岭南水师的战船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岭南水师,大体上与商船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基本上是用商船来改装的。而大唐的战舰从最初制造时的目的,就是冲着作战去的。船上的布局,武器的设置,只有一个目的,为战斗服务。
  现在他手里已经有了大唐水师各类战舰的图纸,回到岭南之后,他立即召集了岭南节镇之内数个实力最为雄厚的船厂的大匠来研究这些图纸,他想用最短的时间能够制造出一样的战舰。
  但大匠们的回复,却是让他沮丧的。
  先不说这种战船的制造所需要的技术储备,不是光有图纸就能制造出来的,光是物料的储备,现在他们就达不到。
  大唐水师的战舰,第一次采用了龙骨的技术。
  向真得到的答复是,即便是从现在开始就准备物料,开始实验,至少在一年之内,是不可能拿到成船的。
  这让向真很是沮丧。
  除了鼓励一番,开出更高的赏格之外,他也没有了其它的办法。
  双方舰队在隔着两里左右的距离之上一番旗帜交流之后,潘沫堂终于下达了解除战斗警报的命令,大唐水师重新恢复了航行的状态,而岭南水师的战船则一分为二,在海面之上排成了两行,向真的坐舰则向着定远号驶来。
  两艘战船缓缓靠拢,向真仰视着那个愈近压迫感愈强的战舰,心中的无力感更盛。站在他的位置,白色油漆刷出来的定远两个字,显得异常的硕大。
  一块跳板从定远号之上放了下来,搭在了岭南战船之上,向真整理了一下衣衫,带着两名从人沿着跳板上了定远号。
  “见过章公!”第一眼看到章回,向真也是吃了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武邑派出来迎亲的,居然是朝廷的核心三人组之一的章回。“章公亲至,岭南向家,蓬荜生辉!”
  “少帅!”章回微笑着抱拳微微一礼:“陛下大亲,这是朝廷的第一桩大事,我身为礼部尚书,自然该当亲历亲为。来来来,我为你介绍一下这一次的随行人员。”
  一一见过迎亲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来自礼部的官员,向真倒不甚在意,唯一让他颇为警惕的,就是那个只有一支手臂,另一只手上却是装着一柄铁钩子的潘沫堂。
  大海之上,铁钩子的匪号,还是声名远播的。虽然早就从韩琦处知道了此人已经成了大唐水师的统兵将军,但见到真人,却还是第一次。
  要知道,以前岭南的商船,也有不少是栽倒在这个海盗头子手里的。
  看到如此庞大的舰队,向真如何不明白,这是李泽在向他展示实力,要不然迎亲,何必须要派出如此规模的一支舰队呢?
  对于与对方在海上争锋,至少在一两年之内,是想也不用想了。不过看到随行的那几十艘商船,他的眼中还是射出了热切的光芒。
  那是朝廷应岭南的要求,支持他们的各类军械。其中,便有他非常想要的大型军械,如大型投石机,大型强弩,以及弩机,盔甲,甚至还有数百柄陌刀。
  这几十船的军械,足够岭南武装起一支上万人的军队。
  当然,作为回报,这几十艘商船回去的时候,也不能空着,会装满诸如粮食,药材,桐油等诸如其类的物资以及岭南大小姐的嫁妆。
第七百一十九章:岭南事(上)
  广州港码头之上,人山人海,旌旗飞扬,既有着刻意的组织,也有着自发的涌现。这个港口,是大唐对外交易的窗口,虽然大唐在一年一年的衰落下去,商业交易也随之而跌落,但这里,仍然是东南最为富庶的地方,百姓的日子,过得还是较为滋润的。
  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皇帝依然是神圣的,高不可攀的存在,但现在,他们岭南的女儿,将要成为大唐的皇后了,这可是开天辟天头一遭。不管怎么说,都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今天,朝廷的迎亲队伍将抵达广州港,自然要前来看一个稀罕。
  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看热闹、看稀奇的百姓让向训也有些猝不及防,紧急调了三千军队前来维护秩序,这才有效地控制了场面。
  虽然乱了一阵子,但向训还是很得意地,在他看来,这是自己颇得民心民意的最有效的体现。
  整个港口已经被全部戒严了,所有的船只全部下锚,每艘船上,都有士兵进驻,更多的士兵穿着簇新的战袍,肃然林立于码头之上,于喧闹之中又另外隔离出了一个清静的地方。临时搭起的暖棚里,大人物们安坐其中,一边饮着热茶,一边热切地议论着这一次的联姻,对于岭南,甚至于对整个东南的局势的影响。
  向训,自然是这些人的中心。
  五十有五的向训,世居岭南,三十五岁之时还是一介县尉,二十年前,席卷大唐的那场暴乱,岭南亦未能幸免,借助本家在岭南的势力,向训组织兵勇协助官兵平乱,屡建战功,官职也扶摇直上,到暴乱被平息之下时,他已经是岭南节度使了,从县尉到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他只不过用了三年时间。
  统治岭南近二十年,向训的官声,还是算不错的。哪怕他亦是靠着岭南的豪强大族立足,但岭南豪强与其它地方的豪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这里的大族,更重视商业,广州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对外的窗口,而商业所带来的利润,显然不是在地里刨食能比的。
  在岭南诸地,土地兼并并不十分严重,土地价格也并不高,倒是一些重要的商埠里,一个好的位置的铺面,价值万金。
  商业气氛浓厚的岭南,给了普通老百姓获得更好生活的条件。
  有足够的土地让他们耕种,即便是没有土地,但去给人当伙计,即便是在码头上当苦力,也是能活下去的。
  老百姓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能勉强活下去,他们就认为,官府还是很不错的。
  岭南执行的仍然是府兵制度,但常备甲士却也足足有两万余人,一旦岭南全部动员起来,十万大军,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也正是岭南向训的实力在东南独树一帜的原因。
  李泽崛起于北方,朱温篡唐自立,这让向训看到了机会。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了靠武力说话的时代了,谁的拳头大,谁说话就更有理一些。
  自然已经礼乐崩坏,那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这正是向氏走出岭南一隅成为天下豪门的大好机会。
  然而向氏世居岭南,在东南一带虽然威名赫赫,但对于大唐帝国来说,东南一地,从来都不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在长安洛阳这些地方的人看来,岭南这样的地方,那可是极为偏僻苦寒之地,只有那些犯官才会被发配到这些地方来受苦。
  在这样的一个映象之下,向氏在天下的影响力,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武邑的要求,让向训喜出望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8/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