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984

  “他还可以突入河东!”许子远提醒道。
  张嘉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许子远,道:“哪可太好了,我连打也不用打了,就可以好整以遐地去收获中受降城了。”
  两人对视了一眼,都是大笑了起来。
  张嘉最为佩服李泽一点的就是,李泽总是能把许多看起来风牛毛不相及的一些事情笼到一起来,然后一揽子解决掉。
  就像这一次的这场战争,李泽想的不仅仅是打痛吐蕃,解决西北方向上的隐患,他还计划着要打通河西走廊,重设西域北庭都护,控制漠南漠北。
  当然,也可以借着这一次的战争,将镇州内部的问题再一次的梳理一下。相比起前面的几件事,这最后一件事倒是最难的。
  河中还好说一些,在张嘉看来,那些所谓的地方豪门,现在只不过是一头头待宰的肥猪,就算蹦哒得再厉害,也难以跳出猪圈去,倒是河东很难说。
  如果德里赤南不来与自己较劲,反而窜到河东去,张嘉乐见其成。
  “如果德里赤南真去了,我会向李存忠表示我很乐意提兵去帮助他围剿德里赤南。”张嘉笑道。
  “请神容易送神来,只怕李存忠压根儿就不会同意。”许子远道。
  “我会很尊重他的意见的,但如果他们因此而吃了败仗,就不能怪我了。”张嘉一摊手道。
  许子远叹了一口气:“我就怕到时候李存忠一个应对不当,河东反而要吃大亏,到时候损失的总是我们的人。”
  “以我的估计,李相必然有后手,连我都想到了的问题,李相会想不到?”张嘉笑道:“就算有什么问题,最多也就局限在河东范围之内。许刺史,有时候牺牲是难免的。但只要结果是好的,那就不错了。”
  许子远点了点头,张嘉说的意思他都懂,只是一时之间,感情之上还有些难以接受。
  两人不再说话,只是眺望着远方。
  傍晚时分,张嘉派出去的斥候,终于归来,与他们一起归来的,还有数名血迹斑斑狼狈不已的天德军,领头的竟然是一名归德郎将。
  “输得有多惨?”张嘉看着那个惊魂未定的归德郎将,直接问道。
  卟嗵一声,这名归德郎将跪倒在了张嘉的面前,连连叩道道:“求大将军马上发兵,救救我们天德军。”
  “救自然是要救的,你先说说你们的状况!”张嘉摆了摆手,“输得有多惨?”
  郎将垂下了头,眼泪叭叭地掉下来,“三万大军,最后能突围出去的,不会超过五千人。跟着节帅逃进了中受降城,我这一队骑兵,最后受节帅之命,前来向张大将军求援。”
  张嘉叹了一口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时你们连夜撤军的时候,我便派了人去跟彭芳说,我们两家合兵一处,缓缓推进,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可彭芳却断然拒绝,使得数万将士死于非命。”
  “节帅已经后悔了,还请大将军大人大量,迅速发兵,救援我们节帅,天德上下,没齿难忘。”郎将重重地叩头。
  “救自然是要救的,但怎么救,却还要细细思量啊!”张嘉摆了摆手:“希望彭芳能在中受降城能多坚持一些时日。”
  “大将军这是什么意思?”
  “我早就知道你们节帅这一去,必然会大败亏输,但以我的兵力,是难以与大量的吐蕃骑兵抗衡的,所以只能另想他法,现在,我麾下骑兵已经绕道大漠,去袭击西受降城了。一旦拿下西受降城,就断了德里赤南的归路,到了那时,才是我进军的好时机。”
  归德郎将睁大了眼睛,“可是,中受降城只怕坚持不了多久了?”
  “这是什么话?中受降城里粮草应当是不缺的,你家大帅又带了数千人进了城内,守上十天半个月的,会有什么问题吗?”张嘉喝道:“好了,你这一路来也辛苦了,下去裹裹伤,好好休息吧。”
  两名卫兵走过来,半是搀扶,半是强迫地将这名归德郎将带了下去。
  “张喜。”张嘉思忖片刻,转头看向帐内一名将领。
  “末将在。”
  “你率你麾下骑兵过河,一旦发现吐蕃斥候,尽量地把他们留下来。”
  “是!”
  张喜转身欲行。
  “等一等!”许子远叫住了张喜:“路上如果发现有逃难的百姓,告诉他们往朔州逃。”
  “知道了,许刺史!”
  “大将军,我要回去准备了,想来马上便会有大量的百姓逃离天德进入朔州的。”许子远道。
第五百八十九章:安绥节度
  安绥节度使杜有才与彭芳还有有着很大的不同的,当然,这也是因为他的地盘,他的实力也不是彭芳所能比拟的。整个安绥的地盘,可不比河东小,李泽或者能够轻而易举地吞掉彭芳,但却绝对无法一口吃掉杜有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泽才容忍了彭芳一直存在了下来,因为李泽担心步子跨得太大,表现得太过于贪婪而引起了杜有才的敌视从而将他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现在至少杜有才还表现出了对于镇州表面上的服从。
  杜有才没有逐鹿天下的野心,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他杜家能够一直永镇安绥。九鼎虽好,但想要得到却非常人所能办到,杜有才自忖自己坐镇一方绰绰有余,一旦想要问鼎天下,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他很安份地呆在安绥。
  朱温不是没有打过他的主意,多次地派人联络,封官许愿,但都被杜子才断然拒绝。杜子才不愿于朱温联手,但双方在最早的时候,并没有撕破脸皮,但当朱温在长安自立为帝之后,杜子才彻底地与他断绝了往来。
  原因很简单。
  杜子才这个节度使是大唐封的,大唐存在,他的这个节度使便合理合法,不仅有着法理上的正统性,也有着道义上的正当性,朱温自立为帝,那他这个节度使算什么?
  他只想在安绥当一方土霸主。
  所以,他继续向镇州称臣。
  杜有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不相信吐蕃会进攻他。安绥存在的目的,本来就是抵御吐蕃的,双方打了多年,都吃过亏,但也都占过便宜,这些年来,吐蕃在吐火罗的治理之下虽然越来越强盛,但对于安绥的依赖,其实也在增长。大量的中原货物都是通过安绥进入吐蕃的,双方在高层之上交往颇密,有着太多的利益联结,一旦开战,双方的损失都会极大。
  当然,这当中,也有着杜有才的自信。
  不相信,就没有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
  虽然他在灵州,丰安,定远,安远等地驻扎了数万大军,有着一条完整的防御链条,但在吐蕃的倾力一攻之下,这条防御链条便哗啦一声碎裂了。
  吐火罗集结了二十万大军。
  这是吐火罗所能拿出来的所有的力量了。
  开战不到半个月,哪怕安绥军拼死抵抗,但仍然节节败退,灵州很快就完全沦陷了。
  杜有才在震惊之余,只能收缩防线,收拢溃兵,将所有的力量集结到了夏州,银州,绥州等地组织第二道防线。
  三十五岁成为安绥节度使,到现在五十五岁,杜有才从来没有碰到过像现在这样的危难,与吐蕃打了多年仗的他,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的阵仗。
  大唐的绝大部分节度使都是武将出身,大都崛起于大唐那最为混乱的年代之中,但杜有才是一个特例,他是一个文官。是大唐正儿八经任命从而就任安绥节度使的。在安绥一干二十年,也让他彻底成为了安绥的王。
  虽然是文官,但杜有才是会打仗,也能打仗的,他从不上前线,但运筹帷幄,制定战略战术的能力并不输给这个时代最好的将领。
  但这一次,他走眼了,也失策了。
  在他以为最安全的时候,他遭遇到了人生之中最惨痛的失败。
  身材削瘦的杜有才,枯坐于大案之后,两眼尽是血丝。
  “是我错了。”他喃喃地道:“吐火罗已经走到了他作为臣子的巅峰,他的威望已经凌驾于吐蕃赞普之上,他要么更进一步自己成为吐蕃大王,要么就等到他死之后,他的家族被吐蕃大王彻底铲除,他的财富,部族,牛羊被其它的人分食,所以,他要借着一场对外的战争,让他的声望更进一步,为他夺得吐蕃赞普之位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呢?他不进则死,所以他必须得进啊!”
  他有些痛苦地捶着自己的脑袋,为什么他现在才想明白这个道理呢?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样的大逆不道的事情吗?
  战争,是吐火罗凝聚国内实力的最好的手段,凭借着战争,他可以掠夺更多的财富让他的部下们满足,通过战争,他可以更加顺利地铲除吐蕃境内对他不满的势力,所以,这一场战争,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肯定也有外力介入了。
  朱温必然是与对方勾结起来了。
  就是不知道朱温还许给了他什么好处。
  咣当一声,大门被推开,一股凉风吹了进来,让杜有才激凌凌地打了一个冷战,看着那个急步而入的身影,杜有才问道:“又有什么不好的消息吗?”
  “父帅,刚刚宥州传来紧急军报,吐蕃一支军队已经抵近宥州了。”杜亮咽了一口唾沫,“足足超过五万之众。”
  杜有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八百里加急传令戴琳,放弃宥州,全军退向夏州。”
  杜亮有些诧异地看着父亲:“父帅,放弃宥州的话,吐蕃可就能长驱直入了,那,那大半个安绥就没有了。”
  杜有才苦笑了一声:“现在已经是这样了。你觉得戴琳的五千军马能守得住宥州几天?”
  “戴琳所部,可是我安绥精锐。”
  “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不能让他白白地折损在宥州。退到夏州来,进一点加强夏州的防守力量,我们就在夏州与吐蕃人决一死战。”杜有才霍然站了起来。
  “父帅,夏州城高大险峻,兵力也充足,固守当然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吐蕃人对夏州围而不打,另遣一部攻打绥州,银州等地,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杜亮不解地问道。
  杜有才凝立了半晌,才缓缓地道:“我已经派出了使者前往河东,镇州,向朝廷求援。”
  杜亮一惊:“父帅,年前你不是还跟我说过,镇州李泽狼子野心,在大败张仲武之后停步不前,必然是将目光投向了西北,有并吞我安绥之野心吗?现在我们向他们求援,岂不是与虎谋皮?请神容易送神难,他们来了,只怕就不会走了。”
  “我当然明白。”杜有才沉默了片刻,“但现在不是我们考虑地盘的问题了,而是身家性命的问题。我们现在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与吐蕃硬拼到底,最终身死族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