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3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1/984

  “王道便是在碾压过去的时候,先告诉对方我为什么会碾压过去,所谓诛人先诛心,要让对方口服心服。”
  “既有霸道,又有王道,何来仁道呢?”
  “先生说,仁道就是将对方碾压过后,如果死了,那就好好地安葬,给予身后哀荣,如果没死,那便给他治一治,治好了还可以用一用。”
  李泽哑然,公孙长明包藏祸心这是不用说的了,他这是在把李恪往邪路引呢。看着李恪的神情,很显然,他是很中意公孙长明这套说辞的。
  想来也是,这么大的一个孩子,只怕快意恩仇,才是他们最想最愿意看到的,在他们的眼中,妥协是个什么玩意儿?
  李泽甚至觉得,如果现在的李恪手里有强过自己的力量,指不定他就真会给自己来一个霸道,王道,至于仁道,极大的可能是不会在自己身上施展了。
  “殿下可知,此次我们武威一共动员了多少兵马吗?”李泽问道。
  李恪摇了摇头。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动员了十五万大军,这是没有算民夫,如果算上民夫,这个数目要翻上一番。”李泽道:“可是殿下可知,我们在北方还有一个大敌吗?”
  “这个我知道,是张仲武这个叛贼,父皇说,天下就是这个张仲武搞乱的。”李恪咬牙道。
  “也不尽然,此人,只是一个引子而已。”李泽道:“那殿下可知,这一次我能拿出这么多的兵马来,就是与张仲武互相妥协的结果吗?如果我不与张仲武妥协,那么,他是可以在北方牵制我大部分的兵马,让我根本就无法打这一仗的。”
  “张仲武不是已经被太傅打得丢盔卸甲狼狈而逃了吗?”李恪有些不相信。
  李泽随手在地上捡了一根枝条,在地上廖廖几笔,就画了北方的地图:“殿下请看,这边是我们武威,而那边,则是张仲武控制的地盘。”
  李恪瞪大了眼睛:“怎么看起来,他的地盘比太傅的武威还要大?”
  “的确要大!”李泽道:“只不过哪里地广人稀。张仲武在早前的确被我们打得大败,但此人的确是一代枭雄,见势不妙,立刻主动后撤,放弃了大片地盘而退守到了营州以后,他到现在,仍然有强大的实力,广袤的地盘,肥沃的土地,更重要的是,他现在还控制了高句丽,这更加让他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既然如此,他为何不找太傅报仇?”
  “这就是妥协的艺术了!”李泽笑道:“因为张仲武很清楚,如果让朱温在长安站稳了脚跟,控制了昭义,魏博等地,那我们武威就陷入到了困境当中。”
  “太傅是他的敌人,太傅陷入了困境,他不应当更高兴吗?”李恪被李泽说得完全迷糊了。
  “殿下,这便是奥妙所在了。”李泽缓缓地道:“如果我陷入到了困境当中,无法与朱温争锋,那便只能守土自保,打朱温,貌似打不过,因为没有了昭义,没有了魏博这些地方,在战略之上我就陷入到了被动之中。说不定便会与朱温议和。”
  李恪顿时变了颜色。
  李泽自顾自地接着道:“但我手下还有十几万大军,我要给这些军人们找到立功的途径,同时我要开拓武威的生存空间,既然朱温没法子打,那便只能去找他了。而他现在虽然还有一定的实力,却也是架不住我全力攻击的。”
  李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所以他与我互相妥协,我不去攻击他,他也不来找我的麻烦,我和他一别两安,我则能抽出兵力来与朱温争夺昭义,争夺魏博。而他呢,则会趁着这个时间,夯实他在那边的根基,大力发展民生,积蓄实力,准备卷土重来。”
  “那以后也还是敌人!”
  “是啊,以后还是敌人,但至少现在,我和他心照不宣。”李泽笑道:“殿下,我们再说说韩琦吧?他一直对我不满,我也对他颇多意见,但现在我们却并肩战斗。”
  “也是妥协?”
  “当然,也是妥协,因为我和韩琦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卫大唐啊!所以我们平时有再多的矛盾,这个时候也得放到一边,先将叛贼收拾了再说,殿下以后看着吧,等我们这一仗打完之后,韩琦说不得又要与我杠起来。”
  “这就是太傅所说的要学会妥协吗?”
  “对,殿下想想,如果按公孙先生所说的霸道王道,一味地碾压过去,谁不服气就干谁,那这些事情还做得成吗?”李泽笑问道。
  “好像,好像做不成!”李恪有些结结巴巴地道。
  “所以啊,殿下,你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妥协。”
第四百六十章:最后的一次反击
  毫无疑问,公孙长明正在抓住一切机会,把李恪往一条不归路上引着。
  这个时候的李恪,无疑正是人生观世界观正在成形的时候,与过去的大唐太子都生活在安逸之中不同,李恪却是从米罐罐里跳到了糠罐罐里,心里本来就有很大的落差,对所有的一切,都会抱着一种仇恨的心理态度。
  哪怕薛平用尽一切办法在压制着李恪的这种心理状态,教他如何伪装,如何隐藏,但毕竟是一个八岁的娃娃,在李泽面前,怎么可能做到丝毫不露呢?
  其实,李泽不在乎皇室玩什么幺蛾子,所有耍手腕的,首先要有本钱,没有实力,一切便是镜花水月,而皇帝现在所能依靠的那些人,看起来的确也拥有一些实力,但在大势面前,就像阳光之下的朝露一般,最多在叶片之上滚几滚,闪两闪而已。
  李泽会按照自己既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他希望这个过程是和平的,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
  公孙长明在引导李恪犯错。
  先在李恪的心里种下一棵有毒的种子,再慢慢地浇水,让其生根发芽,破土而出。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李恪必然会犯错,就算他不犯错,也会有人存心地引导他去犯错,而在李泽的眼皮子底下,这些错是无处循形的。
  李泽能够想象公孙长明接下来的招数,犯错的李恪会让下面的臣民慢慢地厌恶他,慢慢地疏远他,认为他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把希寄托在他身上是错误的。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当李恪意识到这一点,只会认为是自己在使坏,他一定会加快他的步伐,从而犯更多的错,最终只能孤独一掷,然后一败涂地。
  说实话,公孙长明的设计是不错的。
  但李泽心中却有些不忍。
  因为他在李恪的身上,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他是真的可怜李恪。
  如果有可能有,他很想让这个从小就背负了太多希望的人,能够有一个善终。
  所以,他试着从另一个方向去影响他。
  但愿他能听进去。
  无处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金鼓声,呐喊声,李恪站了起来,看向了那个方向。
  “太傅,敌人在进攻。”
  “嗯!”李泽点了点头:“狗急了还要跳墙呢,我们还能不准敌人在临死之前蹬几下腿儿吗?殿下感兴趣的话,我们去看一看?”
  “有兴趣。”李恪兴奋地道。他还真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战场,没有看到过敌我双方的拼死厮杀,在他的心中,那自然是热血沸腾的。
  “好。”李泽大声地招呼着李泌备马。
  等到李泌招集了亲卫义从,备好了马匹,本来在中军大帐之中批阅公文的薛平却也颠颠地跑了出来,也要跟着一起去。
  对于薛平的殷勤,李泽只是淡淡一笑。
  正在扫起反攻的是潞州城中田悦直属的部队,李泽带着李洛一行人登上距离夯土墙之后的一处筑起的高台上的时候,正好看到又一波进攻潮水般的涌来。
  放眼望去,从潞州城内,一波波涌出来的敌人,如同潮水一般向着夯土墙这边涌来,两边距离不过数离,乍一看去,似乎两道墙之间都填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
  夯土墙下,武威士兵列着严密的军阵,大盾为墙,长矛为林,夯土墙上,一排排的弩弓手们举着弩弓,对准着远方,在他们的身边,还有一名士兵盘膝而坐,身前也放着两柄弩弓,这些人负责装弦,并在弩手出了意外之后负责顶上。夯土墙后,更多的预备部队盘膝而坐,随时准备着发起反扑。
  李泽的到来,并没有丝毫的影响到前方战事的准备。这也是武威的传统,一旦任命了前线的总指挥之后,总指挥将对战斗负全责,其它任何人不得干涉战事的指挥,即便是李泽也不行。
  现在前线的总指挥是尤勇,此刻的尤勇就站在另一则距离不远的高台之上,见到李泽一行人,他也只是微微躬身致意,便将全部的注意力又转回到了战场之上。
  高台之上,大旗挥舞,夯土墙后的无数投石机传来了崩崩的声音,长长的掷臂扬起,大的百余斤,小的十余斤几斤的石头,便如同雨点一样飞上了高空,飞到最高点之后,转头向下砸来。
  伴随着地面的震颤之声,密集的进攻队伍里,立时便出现在大片大片的空白。
  望楼之上,强弩特有的啸叫之声,响彻整个战场,每隔上数十米便有一个夯土而成的望楼,比起土墙要高出丈余,每一座望楼之上,都安放着一到两台强弩。
  出现的空白,很快便被重新填满,看起来,进攻的人数并没有因为这连续的打击而减少,夯土墙上,无数的弩弓便在这一瞬间发射了出去。
  密如飞惶的弩箭瞬间便布满了所有人的视野。
  这时进攻一方距离他们已经很近了,如果抛开夯土墙这道阻隔不算的话,直线距离,最多也不会超过一百步。
  战争的残酷一面,第一次真正的展现在了李恪的面前。
  有的人被射成了刺猬,一声不吭地倒地而亡,有的人面门中箭,捂着脸庞满地打滚,哀嚎,但旋即就消失在涌挤的人群之中,有的人被强弩撕扯到了身体的一部分,强大的力道甚至还带着离开身体的残肢在空中飞行,鲜血便一路洒将下来。
  刚刚还没有什么的地面之上,转眼之间,便铺满了一层尸体。
  但进攻者仍经继续。
  李恪看到他们被盾牌之后的长枪捅出一个个的窟窿,看到他们被一个个的挑飞,也看到防守者的盾牌被撞碎,看到长枪被斩断,看到一个个的铁骨头,大锤被进攻者用力掷将出来砸进密集的阵容之中,看到武威士兵脑浆迸裂,倒地而亡。
  夯土墙下,瞬间便成了修罗地狱。
  整整持续了半个时辰的进攻,终于以潞州城内的军队的后继乏力而告终结,进攻时意气风发的队伍此时狼狈退去,而投石机,强弩则追着他们的步伐,收割着最后一波战果。
  伴随着最后一枚巨大的石弹从空中落下,在地上弹了几弹然后寂然不动,这一次的战斗终于宣告结束,战场之上,只剩下了无数的受伤者在哀哀呼痛。
  一队队的武威士卒冲了出去,将那些伤者抬了回来。
  李恪有些惊讶地看到,有一些受伤的魏博兵,在地上向着潞州城方向爬行着,但很快被武威军撵上,他本来以为这些伤兵将迎来死亡,这些伤兵也挥舞着刀枪准备最后一搏,但他们都迅即地被打晕,然后与受伤的武威军一齐,也被抬了回来。
  伤兵们被络驿不绝地抬着从高台之下经过,看着那些鲜血淋漓,缺胳膊少腿,嘶声呼痛的伤者,李恪脸色苍白,身躯微微发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1/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