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8/984

  “哦!”柳如烟这才恍然大悟,挥了挥手,一边同样着甲的小蝉立即捧着一卷东西走了过来。
  “娘,这是宫里皇后娘娘赏的一件金丝甲,是用金丝糅和秦岭的一种长毛猴的毛发编制而成,轻柔贴身,而且不重,更重要的是防护能力极强,阿娘将它贴身穿着。”
  王夫人摇摇头:“我要它做什么?我是真正的手无缚鸡之力,穿着它只会让我感到不舒服,而且如果我要利用它来保护自己的时候,只怕情形就不妙了,有不有它又有什么用呢?还是你穿着吧。”
  “阿娘!”
  “不用说了。”王夫人坚定地摇摇头,抱着孩子往屋内走去:“公孙先生来了,肯定是找你有事情说,你去给宝宝再收拾一下。他可不比我们大人,什么样的环境都能熬一熬,我们的东西可以少带甚至于不带,他的可一样也不能少。”
  “一切有娘作主就好了。”柳如烟连连点头道。
  送走了王夫人,柳如烟转身迎上了公孙长明。
  “夫人!”公孙长明拱了拱手。
  “军队怎么样?”柳如烟有些担心地问道。她本来是不同意放士兵们离营回家告别并送安家费的,因为她担心士兵就此溃散。但公孙长明却坚持这么做,因为这一次的北行,必然在迭经血战,一支没有向心力,没有凝聚力的队伍,不但不会帮他到他们,甚至还会害到他们,与其这样,他还不如另外再想办法。免得事到临头,出了差错,连弥补的机会也没有。
  公孙长明脸上却是露出了笑容:“夫人,半夜一天,五千千牛卫,归营四千五百余人,我们已经是大喜过望了,原本以为也就这些了,但没有想到再过一夜之后,又有四百余人归来,他们没有及时归营是因为路途较远。现在已经基本确认,没有归队的,只有七十八人。”
  不怪公孙长明如此喜笑颜开,这些士兵的及时归队,证明他们这两年来的事情没有白做,这支军队,已经真正变成了一支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向心力的队伍。
  长在军伍之中厮混的公孙长明知道一支军队要做到这一点,那是有多么的难。
  但现在,他们做到了。
  “太好了。”柳如烟双掌相击,喜形于色。如此一来,她们的手中现在便有超过六千人的精锐力量,五千千牛卫,另外还有一千余从武邑潜行而来的精锐队伍。如果再加上秦昭事先便带去潼关的三千元从禁卫,将近一万人马,绝对是一支强悍的力量。
  “没有归来的那七十八人,陈炳屠虎他们觉得应当抓回来斩首示众,以严军规。”公孙长明道:“夫人觉得如何?”
  柳如烟楞了一下,却是摇了摇头:“论军律,自然是该杀,但论人情,却又不然。也许他们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呢!当然,军律大过人情,就当我替他们讨个人情,算是给宝宝积个阴德吧。”
  “既然夫人发话了,这件事情就这样算了。”公孙长明点了点头。
  “这一趟的军粮怎么解决?”柳如烟问道。
  “屠虎那边早就在准备了,但每个士兵也只能随身携带十天的军粮。”公孙长明道:“当然,从长安到潼关这一路之上,还是有补给的。”
  “也就是说,出了潼关,我们只有十天的时间吗?”柳如烟微微变色道。
  “我们全部是骑兵!”公孙长明道:“长安左近的马场里的战马,能用的,都已经被我们征来了。而且昭义现在情况比较复杂,薛氏旧部,还有很多,不见得就会死心塌地的跟着朱温走,所以薛平现在已经出发了,他要去说服那些有可能归附我们的人。”
  “他不要命了?”柳如烟惊问道。
  “人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薛平是一个值得钦佩的人。”公孙长明道:“这一次我们突出去之后,先是擦着昭义与河中的接壤部走,河中现在的态度暖昧,但却也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
  “既然先生一切都已经做了安排,那我也就放心了。到时候,我带武邑一千精锐作为突击先锋,先生坐镇中军吧,阿娘的安危,就交给先生了。”柳如烟道。
  “屠虎自请为先锋。”公孙长明道。
  “他打得过我吗?”柳如烟道:“如果他自忖打不过我,就不用与我争了。他的那些部下,并不适合战场冲锋,便让屠虎带着他们和我的那些女兵保护阿娘,宝宝和公孙先生。”
  公孙长明早就料到了是这个结果,他知道柳如烟的身手,也了解屠虎,相比起来,屠虎虽然比陈炳褚晟要强上一些,但比起柳如烟却还是差了不少。在公孙长明看来,柳如烟应当与屠立春差不多,也就比石壮,柳成林差一些而已。
  在这样的一场战斗之中,一名勇冠三军的将领,将会激起士兵们最大的战斗欲望,也能为他们的队伍撕开缺口,打开胜利之门。
  柳如烟轻轻地抚摸着手边上的青色的长枪,眼中闪烁着的却是喜悦,兴奋的光芒。
  而此时,在皇宫之中,皇帝李俨也正面对着他最核心的几位重臣。
  “朕已经决定北狩了。”李俨道。
  田令孜心中早就有数,面不改色。中书令汪书,尚书令陈笔,左仆射王铎等人都是面色大变。
  “陛下,即便要离开长安,也不一定非要去武威啊,现在长安至武威的道路已经断绝,想要过去,非得历经血战,其中凶险难言,臣请陛下去益州。”汪书拱手道。“益州天险,易守难攻,那里土地肥沃,人丁众多,足以成为陛下复兴之地啊。”
  “益州去不得。”左仆射王铎都是反对:“汪中书,莫非你忘了益州是谁当政吗?那是宗亲李安。福王殿下忠心耿耿,你以为李安也是如此吗?陛下如带强军而去,自然无恙,但现在,陛下几乎是孤身前往,到了那个地方,如保确保安全?”
  “李安岂敢行此大逆之事!”
  “有何不敢?”田令孜厉声道:“朱温不就这样做了吗?他还只是一个兵头子呢!说句不该说的话,陛下要是去了那里,指不定就会莫名其妙的没了。”
  “陛下,此时此记,只怕最不能信任的便是宗亲了。不管是益州的李安,还是岭南的李裕,都不见得与朝廷一条心。如果非要离开长安的话,臣同意去武邑。”
  “不仅仅是从这一方面讲,从能保护陛下离开的部队来说,现在也只有千牛卫与元从禁卫尚堪一战,千牛卫之强,诸位都是知道的,他们肯定是要去武邑的,去别的地方的话,陛下难道指望秦昭那三千元从禁卫吗?更何况武邑现在军力强盛,陛下去了哪里,反攻长安,指日可待。”
  “诸位不要再争了,朕意已决,去武邑。”李俨有气无力地道:“不过这一次去,朕是轻车简从,只带皇后与太子走,为了不让长安震恐,朕会悄然离去。所以,现在朕需要有大臣能在长安主持大局,不知诸位谁愿意留在长安?”
  屋内一片寂静。
  好半晌,王铎毅然地站了起来,“臣愿留守长安。臣年纪大了,恐怕经不得途路颠簸。”
  中书令汪书,尚书令陈笔,在犹豫了片刻之后,亦是站了出来道:“臣愿意留守长安。”
  “好,好!”李俨点头道:“能守则守,不能守,朕许你们保全有用之身,以待朕他日攻回长安之后,你们再为朕效力。”
  在李俨安排他离开长安之后的事宜的时候,在长安城内另一个地方,屠虎亦在与另一个人对话。
  “郝仁,你的小儿子已经在武威书院正式入学了,他喜欢律法,所以是由淳于越先生亲自教导。”屠虎笑道。“真正是想不到,你一个混江湖走黑道的,生了一个儿子,居然喜欢律法。”
  郝仁干笑了几声,拱手道:“多谢屠先生帮忙。”
  “谈不上帮忙,互惠互利而已,这些日子,你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屠虎笑道:“你大儿子在朱温帐下为将,小儿子在武邑入学,两边下注,不管谁赢得最后的胜利,你郝氏一脉,注定是会飞黄腾达的。以后我们要合作的地方多着呢。你说是吧?”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屠虎站了起来,道:“等一切事定之后,会有人来找你的。”
第四百一十四章:弃都
  灞桥之上,一辆马车茕茕孑立,那是皇帝李俨与皇后,太子三人所乘坐的马车,即便是随行的侍中田令孜,千牛卫大将军夫人,此时实际上的统兵将领柳如烟等人也都是协马居于桥下,静静地看着马车上抱着太子,牵着皇后的李俨。
  身后的长安城只能看到一个隐隐绰绰的轮廓,犹如一个巨兽一般趴伏在大地之上。高高的城门楼上点亮的一排灯笼,此时也好像远在天边的星辰,闪烁着隐隐约约的光芒。
  李俨禁不住泪如雨下。
  “父皇,我们要去哪里啊?”刚刚满了七岁的皇太子李恪看着默默流泪的父皇母后,忍不住怯生生地问道。
  “恪儿,反贼作乱,祸乱大唐,这一次我们北狩,便是去寻找我们最有本事的大将军。”李俨轻声道。“然后由大将军领兵,消灭叛贼。”
  “父皇,我们是守不住长安了吗?”李恪忍不住问道。
  李俨难过地道:“是的,我们守不住了。洛阳已经丢了,长安丢失也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那这个最有本领的大将军为什么不带兵回来救援呢?”李恪接着问道。
  “因为大将军隔我们还有很远,而且中间亦有叛贼阻隔,而且大将军还在替朝廷剿灭另一股叛贼,无遐分身。”李俨解释道。
  李恪抬头看着李俨,不解地问道:“父皇,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叛贼?”
  李俨哑口无言,好半晌才道:“是父皇失德,没有治理好这个国家。恪儿要好好地读书,学习本领,将来能中兴大唐,让我大唐永远兴盛。”
  “父皇春秋鼎盛,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李恪却是奶声奶气地道:“有父皇在,恪儿不需要担心呢。父皇,我们只不过是暂时离开一阵子罢了,这就像去走亲戚,过不了好长时间,我们便能回来了呢!父皇别难过,母后也别难过。”
  听着李恪充满童真的话语,李俨心如刀割,皇后更是哭出了声。
  此行北狩,艰难困阻倒也不必多说,可就算到了武邑,暂时也不过是苟安罢了,李泽当真能带领着他的武威军队一路杀回长安来吗?李俨不知道。
  但现在,他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倚靠的人了,除了李泽。
  “我们该走了。”柳如烟瞅了一眼身边的田令孜,低声道:“还请侍中大人去劝劝皇帝吧!”
  田令孜点了点头,打马上了灞桥。
  “陛下,时辰不早,该出发了。”
  “该走了,是该走了。”李俨将儿子推进马车,又示意皇后也进入到了车内,他却仍是痴痴地看着远处的长安城。
  田令孜有些惊恐地看到,皇帝的嘴角,竟然有丝丝缕缕的鲜血流将下来。
  李俨此时,抛弃了全部的皇帝仪仗,随身只不过带着百余名护卫,连太监宫女也只不过带了贴身数人罢了,大臣之中,除了侍中田令孜随行,其余的,除了中书令汪书,尚书令陈笔,左仆射王铎等人知晓内情之外,其余的文武百官甚至不知道皇帝已经跑路了。
  而左武卫大将军秦诏,早就带着数千元从禁卫以抵抗叛贼的名义抵达了潼关,在哪里等着皇帝一行人等。
  在长安的大臣,将尽全力隐瞒皇帝离开的消息,长安城内,全力准备抵御反贼攻打的行动仍然在几位大臣的主持之下有条不紊的召开。千牛卫大军的离城,长安人也只当是与秦诏一般无二,前去潼关抵御叛贼。
  因为潼关,已经是长安城最后的一道防线了。
  六月初,大军出潼关。
  在潼关,千牛卫大军没有作丝毫停留,径直出关而去,继而渡过黄河,向着昭义方向而去。而秦诏却仍然呆在潼关没有走,他还要继续呆在潼关迷惑宣武军队。
  如果他此时带着数千元从禁卫也随着千牛卫而去的话,不免就要彻底露馅儿了。对于这支逃离的队伍而言,能瞒得过一天,便多一天的时间远离宣武军的主力。
  而此时,在卫城,全歼了福王军队的宣武朱温,带着他的主力部队,已经自孟津渡过了黄河,踏上了洛阳的地界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8/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