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1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984

  “我们节帅是龙,公子是虎,龙虎相遇便是风云际会。”张仲文道。
  “张仲武的确是英雄,从公孙先生哪里,我也听过他许多过去的事迹。”李泽笑道:“不过他与我二人,终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李公子虽然拿下了横海,掌控了成德,甚至握有了益州定州,但想要把这些地方整合为一个整体,却非是短时间内能办到的事情。也不瞒公子说,现在公子在我们卢龙人的大敌当中,已经超越高骈排在了第一位。公子不肯合作,那明年,准备怎么抵挡我卢龙大军呢?”
  “张仲武可以来试试!”李泽笑咪咪地道:“他如大举向我进攻,我想高骈必然会趁虚而入,不知张帅有没有能力同时应对两强夹攻?所以,我建议他不要这么做,这是自取灭亡之举。”
  听着这话,张仲文的嘴角微微翘起,这句话里头,值得玩味的意思可就太多了。
第二百五十八章:架构
  尤勇去了定州统军,石壮被派驻易州,王思礼仍然当着他的镇州别驾,原镇州长史袁周去了赵州担任刺史,翼州刺史曹信便顶上了这个缺。名为长史,实则统管着整个镇州事宜。而王明义,则接替曹信成为了翼州刺史。
  与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早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不同的是,尤氏,王氏开始了分家的举动,则更令镇州,赵州的富绅大户们震惊。
  这个动作里头的政治意图太过于明显了。
  也就是说,本来这些人寄予厚望,希望由这两人出头来抵制李泽的土地税收等一系列政策的希望,已经完全破灭了。
  尤勇,王思礼已经向李泽低头。两人庞大的家族,在极短的时间里便被拆分得七零八落,其名下的田地,也归分到了各家各户,这一点,那些手眼通天的人,很快便从本地的户房那里得到了确切的消息。
  一片哀叹声中,镇州,赵州的不少豪绅富户,再不情愿也只能依葫芦画瓢,照此办理了。连尤勇与王思礼都屈服了,他们又算得了什么。
  与尤勇王思礼等人不同的是,成德最大的地主李氏,却是分无可分。李氏人丁单薄,大房一脉,便只余下李泽与一个小丫头李馨,二房一门,在赵州安家落户,虽然有李波李涛李沅三兄弟,但与他们在赵州所拥有的土地而言,即便三兄弟分家,那也是远远地超过了李泽所核准的那个基准线。
  所以李氏,采取的另外一种方法。
  李氏所有的土地,除了留下基准线以下的份田之后,剩下的,便由租户们按着三三制的原则缴纳租子,连续租种五年之后,租种的这块土地,便归租户所有。当然,李氏从现在开始,也不再替他们缴纳税赋了,三成租子,算是纯得。
  这便有点化家为国的意思了。
  李氏二房加在一起,拥有数十万亩土地,如今保留下来的不过两万亩,剩下的在五年之后,等于全部成了官田,而又由官府将这些土地授予了租户。而这些租户,也便成为了自由民。
  而授田,此刻正在整个李泽的辖下大规模的进行。
  在定州,易州,灭了王沣以及从属于王沣的利益集团之后,李泽收获了大批的浮财之余,也获得了无数的良田,河泽,大山,在沧州,棣州等亦如是。这些原本归属于大地主的土地,被官府收纳之后,然后按照户藉丁册开始了授田。
  每丁五十亩。
  以前这些地方,贫困百姓是苦于无田只能租种,不但要承担各种徭役,还要承担各种沉重的赋税,而现在,徭役和赋税在大幅度的降低的情况之下,还能从官府那里免费获得土地,自然是欢呼雀跃。
  官府授田的标准备很简单,第一自然是要纳入丁册,第二要连续耕种五年之上,这些土地才能归属你所有,如有抛荒,不但要收回土地,更是有诸多惩罚加身。
  这项政策的实施,倒是带来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本在定州,易州,沧州,棣州这些地方大量的隐匿户口,以及一些为躲避沉重租税而上山下河的逃户,纷纷归来。对于这些人,官府的政策非常宽容,只要你能找到证明你身份的证人,便可以重新纳入丁册,分得土地。
  虽是寒冬腊月,但整个李泽治下的区域,却一个个忙得热火朝天,脚不沾地,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他们又必须在这个冬天完成,翻了年,开了春,可就是春播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可万万不敢耽搁了春耕。
  李泽估摸着,镇州赵州在年前,能把丁口摸排清楚,将那些隐户,逃户重新登记造册,就算他们的工作效率高了这些地方可不像武邑,信都这些地方,义兴社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社里的工作狂从一抓一大把,这些人干起活来没白天没黑夜,典型的狂信徒风格。
  而在镇州赵州等地,得益于自己的老头子这些年的宽松政策,下头的官员们也一个个适应了慢节奏的生活,也就是这一年的战争,才让他们的办事效率高了起来。毕竟一打仗,那就是军法治理了,谁也不想一头撞在军法之上触霉头。现在仗打完了,成德大获全胜,欢喜之余,这些人的老毛病不犯再怪呢?
  虽然高层的官员调整已经正在进行之中。像顶层的架构,李泽已经基本完成,而下面的中级官吏,也只有那些重要岗位,李泽才会伸手,至于最下层的那些吏员,李泽就没有精力去管了。
  但办事的,恰恰也正是这些低层吏员。别的地方吏员该有的毛病,他们一般也都有。
  不过现在李泽还没有立场也没有心思来在这些方面进行整改,毕竟他现在是横海节度使,可不是成德节度使,名不正则言不顺。等到他来年上京,搞定了皇帝与朝廷,正式将数镇合并之后,才是他全面整顿的时刻。
  整治这些吏员,提高底层工作效率,这是李泽必须要做到的。他深知,高层管方向,中层握方法,低层才是做事的主力军。这批人不得力,再好的经,他们也能给你唱歪了。
  将来整顿吏员,李泽已有了腹案。第一,当然是义兴社的大力渗透。现在虽然还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发号施令,但义兴社进入镇州,赵州等地,在官面之上已经没有了障碍。从底层瓦解原本已经固化的社会架构,掌握方方面面的情报,然后再对症下药。第二嘛,他已经将某个精通所有吏员把戏,堪称这些吏员中的典范的人物,从翼州又调到了镇州,在曹信的手下担任了一个职务。这个人,就是沧海白明理。
  以毒攻毒,不怕这些人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儿来!
  在镇州安排好了一切,李泽便将这些具体事务,全都甩给了曹信等人。自己则带着公孙长明,闵柔一行人往瀛州而去。
  跟随了李泽十余年的屠立春,留在了镇州军队之中,暂时辅佐王思礼,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整编镇州赵州军队。
  屠立春从李泽还是一个五岁的娃娃的时候就跟在身边,现在李泽已经年满十七,而保护了他十二年的屠立春,也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中年壮男了。依依不舍地出城十里相送,末了在李泽的制止之下还掬了一把老泪,这才勒马于雪地之中,目送着李泽一行人远去。
  那个需要他呵护的幼苗,如今早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倒过来为他遮风蔽雨了。
  来时还有数千步卒,离开的时候,数千部卒尽数留在了镇州,他们中的一部分将随着石壮进入易州,另一部分将随屠立春驻扎镇州,这些人,也是李泽渗透镇州军的主要力量。随着李泽前往瀛州的,便只有成德狼骑,一千亲卫义从以及李德的一千五百名游骑兵。
  近三千骑兵在雪地之中掀起股股雪龙,十数日功夫,便抵达了瀛州。
  作为新近拿下的一个州,而且还是卢龙人曾经的桥头堡,李泽自然不敢有丝毫的大意。柳成林率五千甲兵驻扎,接下来,李德的游骑兵也将留在这里。
  除了视察瀛州之外,李泽当然还要与自己的大舅子谈一谈柳如烟入京的事情。这件事的难度可不小。
  按照长安的意思,是要下旨夺情,让自己不必再服热孝,这样便扫除了与柳如烟完婚的障碍,但这可不是朝廷有什么好心思,他们是要将李泽最要紧的几个人全都扣在长安,李泽的母亲,李泽的妻子,结婚之后,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李泽的儿子或者女儿,他们自以为将这些人掌握在手中,李泽便能忠心耿耿地成为朝廷的爪牙。
  就像高骈,一家老小,尽皆在长安。
  只不过李泽与高骈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高骈是真正的对朝廷忠心耿耿,所以家人在哪里,他无所谓。反而会因为家人不必跟着自己在边地吃苦,留在长安这样的花花世界而开心。但李泽,却是将此做为自己伸手进长安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李安国胸无大志,当了节度使多少年了,在长安,洛阳这样的一些关键地方,毫无经营,毫无势力。这对于李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要成大事,长安这样的帝国心脏,如果没有自己的势力掌握那里的风吹草动,简直就让他食不知味,睡难安寝。
  能提前与柳如烟成婚,柳成林必然是高兴的。但要让柳如烟入长安为质,只怕柳成林会暴跳如雷。其对柳如烟这唯一的一个妹妹,当真是看得无比珍贵。
  李泽必须说服他。
  所以,他还特地带上了公孙长明这位准备入京大展身手的老狐狸。两张如簧巧嘴,不信不能说服柳成林。
  李泽没有想到,踏进瀛州地界之后,他碰到的第一支队伍,便是来自于口外的,他用费仲与石毅等人与张仲武换来的契丹悉万丹部。
  这支在严寒之下,千里迢迢长途跋涉而来的部族,让李泽对于穷,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第二百五十九章: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乌泱泱的人群赶着牛羊,步履蹒跚地行走在齐膝深的雪里。虽然有马匹,但却没有人骑在马上。挎着弯刀,背着骑弓的武士牵着战马,行走在最外围上。不骑马是为了保证战马有体力,在这样的雪地上行进,即便是马儿,也是极其费力的,这些武士为了在遇到归急情况时战马有充足的体力,他们情愿步行。
  看到远处突然出现的大队骑兵,这些正在行进间的人群步伐猛然加快了。前面的停了下来,后面的迅速向着前面靠拢。等到李泽完全看清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停了下来,几万人蜷缩在一起,也没有占多大一块地方。
  最中间的是十几辆马车,马车的旁边是小孩子,小孩子的外头是妇女,再往往,是部落里的青壮,这些青壮并没有马。他们都是取下了手里的骑弓。两指扣着羽箭,搭在弦上。而在这些青壮的外围,全都是一些老头老妇人。
  最外围,才是真正的武士,此刻他们已经跨上了战马。
  当看到李字大旗的时候,其中一个转过身来,挥舞着手大声地吆喝了几句,李泽能够感觉到,对方的戒备似乎一下子便放松下来了。打头那人纵马向着李泽方向而来。隔着还有十几丈远的时候,他滚鞍下马,向前急步几步,竟然就这样直挺挺地跪了下去,一个头重重地嗑下去,脑袋几乎都埋在了雪里,几乎看不见了。
  “悉万丹耶律奇,见过公子。”来人抬起头来,皮帽子上,眉毛上,乱糟糟的胡须之上,尽皆沾上了雪花,看着倒是滑稽的很。
  李泽翻身下马,向前走了几步,道:“起来吧,耶律奇,现在你知道我不是空口许诺之人了吧?”
  “公子一诺千金,愿意换回耶律奇这些族人,耶律奇以及悉万丹部三万部众,从此以后,就是公子最为忠心的下属,誓死追随。”耶律奇大声道。
  李泽哈哈一笑,“起来吧,别跪在那里了,你是一族头人,在部族的面前,是要有自己的威严的。”
  耶律奇这才爬了起来。
  “牲畜怎么这么少?”看了一眼远处的悉万丹部众,李泽眉头微微一皱道。
  耶律奇苦笑道:“原本是不少的,可是被张仲武的部下给扣住了,他们说了,公子只说了换人,人一个也不许少,可没说牲畜。几乎所有的成年战马,都被他们抢走了。能余下这一点,也是他们为了给公子一个面子,怕公子生气才留下的。我再瀛州边境之上看到他们的时候,除了愤怒,已经没有任何话可言了。我给张仲武卖了这么多年的命,临到末了,不说好聚好散,就算是可怜我们,也不该这么做吧!当我看到我的族人这个样子的时候,我与张仲武以后便只能是仇人了。”
  李泽点了点头:“张仲武或者没有这么小器,但他的部下,可就说不准了。”
  “不管怎样,这笔帐我也只能记在张仲武的头上,如果不是这样,我的族人,本来可以少死一些人的。”
  “死了多少人?”李泽问道。
  耶律奇苦笑道:“三千零六百八十一人。”
  “死了这么多?”
  “还好啦!其实每年过冬,死得比这要多得多了。而且死去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耶律奇道:“本来以为今年会少死一些人,因为公子给了我们希望,只要到了公子治下,他们就用不着死了,很可惜,他们没有熬到地头。”
  “既然到了我的地头之上,就不会再死人了。”李泽淡淡地道。
  “多谢公子。”耶律奇深深地弯下腰去。
  “耶律头人,你们并不缺皮毛,怎么你的部族这么多人衣不敝体?这大冬天的,这个样子,岂有不冻死人的?”一边的闵柔忍不住问道。
  耶律奇惨笑起来:“闵将军,您是唐人,出身富贵,哪里知晓我们这些人的苦?我们的确有很多皮子,很多牲口,可是你知道我们要缴纳多少赋税吗?每年要给张仲武提供多少战马,多少肉食吗?就算有些节余,我们也要用这些节余来买粮食,买日常用品,你知道我们买一口铁锅要几张皮子吗?五张牛皮。一块茶砖,十张牛皮。”
  闵柔张口结舌,对于这些,他的确不知道。
  “粮食,必须要买。因为没有粮,会饿死人的。而衣不蔽体算什么?一年也就是冬天难熬了一些。冷得极了,我们可以抱着羊睡,抱着牛睡,总是能过熬过来的。但没有粮食吃,那却是要死人的。”
  “没有粮,可以杀牲畜啊!”闵柔讷讷地道。
  “牲畜那是我们的命啊。没有牲畜,来年怎么交赋税?来年怎么去换我们必须的那些东西?”耶律奇苦笑道:“冬天,我们宁可冻死一些人,也不敢冻死饿死牲畜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