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是女郎(校对)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388

  以前是他照顾她居多,现在她公开自己的身份,再过不久,还会公开和他的婚事。
  事业要顾,小家也要顾。
  他们一起,并肩一步一步走,互相扶持,相濡以沫。
  金色的辉光罩在他们身上。
  他们相视一笑,手牵着手,肩披霞光,拾级而上。
  她会朝着更远大的目标继续走下去。
  而他,会一如既往地陪伴她。
  余生,再也不分开。
  《全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
  啊,结局啦!英姐还会继续发光发热,会和二爷、和家人朋友一起幸福地走下去~
  激动,嘴笨,不知道该说啥,第三本完结文了,也不知道有没有进步,嘿嘿。
  其实中间很多东西和起初的设想走偏了,不知道是不是中间骨折影响心情导致的,哈哈。真的很感谢追文的大家一直坚持评论,每一条我每天都认真看了,写文真的还挺寂寞的,大家的评论给了我坚持的信心和力量,也帮我度过骨折躺在床上颓废的那段时期,我现在可以完全脱拐上楼梯啦~
  抱住所有小天使狂蹭~
  接下来要准备下两本小说啦,《系统逼我做圣母》和《老公棒棒哒》,文案就不放了,大家可以戳进专栏收藏一下喔~顺便把作者也收藏了更好~~
第169章
番外
  微雨过,
小荷开,榴花开欲燃。
  长街砖石铺地,落过雨,
石板湿漉漉的。
  天气潮而闷,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各色各样的幌子迎风招展,大敞的店门里传出讨价还价声。
  许多家临街杂货铺门前都烧了炉子,
炉子上一口大铁锅,锅里的开水咕嘟咕嘟冒着泡,
一串串箬叶粽子浸在开水中,
煮了半天,箬叶绿得清透。大锅旁边几只竹笸箩,
堆成小山包的淡青鸭蛋,
金黄的枇杷,紫红的桑椹,嫣红的杨梅,熟透的李子,
青中带红的山桃,
沙瓤的甜瓜……还有这时节家家必备的绿豆糕。
  空气里满蕴着一股厚重的香甜味。
  一群穿虎头鞋、系百索、佩五毒香包的孩子欢笑着跑过,后面追过来几个叉腰怒骂的年轻妇人,
妇人们皆穿盛装,戴钗符,
鬓边艾虎小巧玲珑。
  霍明锦头束玉冠,一身燕尾青窄袖锦袍,
骑马走过长街。
  妇人们见了他,并没有急着回避,大大方方打量他几眼,回头和身边人窃笑,夸他相貌英武。
  “二爷,襄城的民风果然和其他地方不同。”
  随从感叹了一句。
  一路走来,随从看到街道宽敞干净,店铺林立,坊市人口稠密,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茶坊、酒肆、银铺、果子铺、海味铺、鞋店、绸缎铺、裁缝铺、绒线铺、估衣铺……应有尽有,天南海北的货物,都可以在这里买到。
  还有爪哇国的土产奇禽,吕宋的洋糖、香料,日本的扇子、漆器……甚至还有卖佛朗机货物的!
  刚才他们下船,在渡口看到的繁忙景象更是让随从大开眼界,舟楫如林,熙熙攘攘,南北客商云集,当真是热闹繁华。
  谁能想到几年前被朝中人视为蛮荒之地的襄城,如今竟然成了雄踞汉水畔的雄藩巨镇?
  江南客商走水路至武昌府,再沿汉江到襄城,南来北往的客流货物在这里中转,光是靠着一座座渡口,襄城百姓便财源滚滚,不愁生计。
  最让随从印象深刻的是襄城的风貌,在这里,女子也能抛头露面操持生意,还有专门教女子的学堂。
  随从絮絮叨叨,滔滔不绝,感慨个没完。
  霍明锦手挽缰绳,面色平静。
  随从偷偷瞥一眼自家二爷,心里雪亮,继续啧啧称叹。
  二爷身边的人都知道,二爷不吃溜须拍马这一套,只有在二爷面前使劲夸夫人,二爷才会感兴趣。
  果不其然,随从啰嗦了一大堆,说得口干舌燥的时候,看到二爷唇角微微翘起——二爷笑了!
  随从大受鼓舞,接着讲那些从民间听来的称颂夫人的话。
  主仆两个慢慢玩城东方向行去。
  巡抚衙门在城东。
  衙门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正值端午佳节,本地老百姓挑着担子赶到城东,给他们敬爱的抚台大人送粽子、鸭蛋、山果,仆从不敢收,站在门前石狮子旁边劝众人把东西拿回去,老百姓自然不答应。
  霍明锦在街角看了一会儿热闹,拨转马头,从侧门入府。
  府中下人老远就认出他,几步上前牵马,“二爷,大人今天在园子里宴客。”
  霍明锦翻身下马,嗯一声,手中鞭绳往随从手里一塞,跨进门槛。
  宅院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瓦兽,青碧斗拱,兽面锡环,轩昂宽阔。
  前面衙门是傅云英办公的地方,后面是他们的宅院。
  后园亭堂池榭,楼阁连接,曲径通幽,布置精巧,花木繁茂,景致秀丽。
  傅云英闲着时托在苏州府任职的同僚找来几张园子的图,让府中下人照着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引活水,刻碑石。
  园子修好以后,赵师爷过来看稀奇,然后借口自己老病要人照顾,死皮赖脸搬了进来,住着住着就不肯走了。
  巡抚家的园子在荆襄出了名,雨惊诗梦留蕉叶
,风裁书声出藕花。
  不止本地文人墨客心向往之,只要是经武昌府南上或北下的文雅人士,都会顺道来襄城走一圈,逛一逛巡抚家的园子。
  傅云英趁此机会大办文会、诗会,结交天下文人,传扬襄城的名声。
  如今襄城已经和武昌府并列,是湖广最繁荣的两座巨镇。
  修园子比当初盖宅院花的钱钞还多,光是从江南运过来几船太湖石、灵璧石,就得要数千两银子。
  那晚傅云英坐在灯前算账,看到修园子的账目,自己也吃了一惊,扭头笑着看他一眼,“明锦哥,我是不是太会花钱了?”
  灯火朦胧,她梳燕尾髻,穿蛋青袄,海棠红马面裙,裙裾像暮春的花朵一样铺散开,不用再刻意以粗眉掩饰身份,涂了唇脂,耳畔一对玉丁香,笑容明艳。
  霍明锦走到她身后,俯身看她一笔一笔抄写账目。
  大账小账她都要过目。
  他两手撑在书桌上,看她纤长的手指捏着竹管笔,墨黑笔尖流淌出一个个清秀俊逸的字。
  要买多少樟木箱柜、画案、琴桌、月牙桌,桌椅板凳花了多少钱,还有馔盒、食箱、漆碗、茶盘、果盒这样平时要用的器具,杭绸、杭纱、杭布,苏罗,云锦,宁锦,棉绸,山西的潞绸,山东的茧绸,福建的瓯绸,南京的宁绸,每一笔都标记清楚。
  她常在卧房看书,所以要搁一张黄花梨小书案放在窗边。卧房和书房的窗户都正对着练武场,她平时看书的时候,支起窗子,可以和在练武场练箭的他说话。他练拳时抬起头,就能看到她在花光掩映中读书的模样。
  长廊前栽几株枣树、柿子树,等秋天的时候可以摘枣子和柿子吃。在蔷薇花架底下安秋千架,让花藤顺着秋千架攀援,好看又雅致。
  他是北方人,爱吃面食,灶房有会做北方菜的厨子,隔几日就蒸一回馒头吃。她在南方长大,爱吃米,笋干、腌菜、腐乳、高邮盐蛋、孔明菜这些东西得常备,好下饭。
  都是过日子的琐碎。
  这样的岁月静好,她坐在灯前筹划他们俩的小日子,而他站在她身后,听她低声说话,偶尔答应一两声,俯身就能亲吻她的侧脸。
  “娘子更会赚钱。”
  他低头吻她的头发,含笑说。
  傅云英笑了笑,空着的左手抬起,反手碰碰他的脸,“嘴巴真甜,九哥寄了几柄泥金山水双面折扇给我,老师抢走一柄,剩下几柄都给你留着。”
  他双手合拢,抱住她,轻笑,“我要扇子做什么?你留着罢。”
  她手肘轻轻撞他一下,“等等,我还没写完……”
  他吻她颈子,气息渐粗,匆匆摘走她手里的笔,扣住她手腕,把她抱起来,坐在自己膝上。
  ……
  风中传来爽朗的说笑声,唤醒走神的霍明锦。
  他驻足石雕绿照壁前,抬头看顺着木架越过院墙的一簇簇花枝。
  花朵粉艳,刚才一阵微雨,花瓣上雨露未干。
  墙后有人笑着问:“抚台大人觉得如何?”
  接着响起她的声音,清朗沉静,“不愧是汪阁老的学生,大才。”
  一片赞叹声。
  霍明锦往前走几步,院门是开着的,里头长廊罩下大片浓荫,花影、水影、人影、日影打在半卷的竹帘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3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