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71

  忍冬是为替她挡住热水才受伤的,怎么说也是护住有功,可她怎么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还急着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细想一想,裴英娘回过味来。
  半夏是她带进宫的贴身使女,从小照顾她,感情深厚。而忍冬只是在她进宫后被分派过来服侍她的,相处时日尚短,才刚刚摸清彼此的脾气。
  半夏不当心,把忍冬的手烫伤了。她作为东阁之主,不得不惩罚自己最信任的宫婢。
  忍冬怕裴英娘因为处罚半夏而迁怒于她,又或者怕半夏以后会在裴英娘耳边谗言构害她,所以干脆自认倒霉,急着替半夏撇清责任,把事情遮掩过去。
  裴英娘板起脸,“是半夏不当心,和你不相干,你的手伤了,等抹好药,先回去歇着罢。”
  看忍冬仍旧惴惴不安,她声音缓和了些,“还好没有起水泡,这几天当心些,天气热,伤口不好养。”
  裴英娘的语气沉稳温和。
  忍冬心中一酸,想起永安公主平时对自己的好,顿时觉得有些无地自容,公主随和豁达,怎么会因为包庇半夏而委屈自己?自己的小心思,完全是多余的。
  等半夏拿着清凉膏回来,裴英娘让半夏亲自为忍冬上药。
  半夏看着忍冬的手,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忍冬姐姐,对不住……”
  忍冬此时已经想明白了,举起自己的手背,故意恶声恶气吓唬她:“快给我涂药,别把眼泪哭到我的伤口上!”
  裴英娘的头发还湿哒哒往下淌水,宫婢从上而下,把发丝一束一束裹在巾帕里,一点一点绞干。
  再取来小刷子,蘸上兰膏,一一涂抹在发丝上,确保每一根头发都细细抹上油润的兰膏。
  镜台前香气浮动。
  裴英娘随手拈起垂在肩头的一缕湿发,闻一闻,香得她直皱眉头。
  这时候如果有蜜蜂或者蝴蝶飞过,肯定会盘旋在她脑袋上,舍不得走。
  等裴英娘的头发晾得半干,忍冬手上的药也涂好了,几名宫婢扶着她退下。
  半夏哭丧着脸走到裴英娘身前,“贵主,奴……”
  裴英娘摇摇头,“先不说这个,你到底有什么心事?”
  她早发现半夏有些神思不属,以为是小姑娘年纪渐长,有了自己的小心事,没有多问。没想到好几天过去,半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白天也会走神。
  半夏的眼泪终于溢出眼眶,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奴给贵主惹祸了!”
  她哭着把这几天之所以会神不守舍的缘由如实道来:
  前不久的樱桃宴上,有位王姓郎君,是裴家娘子张氏姐姐家的小郎君,年年都要来裴家向张氏拜年。张氏很喜欢王郎,常常留他在裴家小住,半夏在裴家见过他几次。后来王郎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和裴家的来往就少了。
  半夏没想到王御史能一眼认出她来,还一口叫出她的名字。
  “王郎君说他很惦念贵主,托奴给贵主送一盒甜糜糕。”半夏呜咽一声,“奴想着王郎君只见过贵主几面,没什么交情,无缘无故的,不好收王郎君送的吃食,没答应……”
  裴英娘叹息一声,“那最后你为什么又收下了呢?”
  半夏顿了一下,用袖子抹眼泪,“贵主大概不记得,那是好几年的事了,有一次奴夜里打瞌睡,没看好烛火,烧坏了一幅好罗帐。郎君要把奴发卖出去,幸好王郎君刚好路过,替奴求情,奴才能继续留在裴家伺候贵主。”
  裴英娘仔细回想,几年前的事,她真的记不大清了,毕竟那时候她浑浑噩噩,还没有适应这个裴氏女的身份。
  半夏小声说:“奴不收糜糕。王郎君再三哀求奴,说他只是想和贵主结个善缘。奴看那盒糜糕只是普普通通的糕点,而且他又是张娘子的外甥,还救过奴一次,推却不过,只得把糜糕收下了。”
  她说到这里,脸色已经没有一丝血色,“回到宫里,奴很害怕,觉得对不住贵主的信任,想托人把糜糕送出去,或者偷偷丢了……谁知,那盒糜糕竟然不见了!”
  裴英娘听到这里,“半夏,你该早点告诉我的。”
  半夏饮泣,“奴当时以为糜糕是被其他人偷偷拿去吃了,不敢让贵主晓得。”
  “那你为什么要害怕呢?”
  半夏瑟缩了一下,“我不放心,偷偷找人打听,昭善姐姐说,王郎君他,他是废王后的族侄……”
  樱桃宴当天,得罪武皇后的新科进士,正是废王后的族侄。
  据说武皇后很欣赏王洵的才学,樱桃宴上,笑着问他:“小郎可是出自太原王氏?”
  科举制度打破世家门阀的垄断地位,将一批又一批寒门子弟送入朝堂,俨然已经成为寒门学子鲤鱼跳龙门的最佳选择。
  其实,真按人数比例来看,每年能考中进士的,十有八九还是出自名门之后。
  所以武皇后会有此一问。
  王洵放下酒杯,当着满殿学子的面,一字一句道:“回禀天后,废王后王氏,是小子的亲姑姑。”
  废王后是杀害武皇后之女安定思公主的凶手——至少李治是这么昭告天下的。
  王洵不直接说自己的出身,非要扯到早已经死去多年的王皇后身上,讥讽之意,昭然若晓。
  饶是喜怒不形于色的武皇后,也气得当场变脸。
  王御史姓王,也是废王后的族侄,被武承嗣关押起来的王洵,应该是他的亲弟弟。
  “所以,王御史送我一盒糜糕,然后你把糜糕带回来,糜糕又莫名其妙不见了?”
  半夏仓皇点头,“奴左思右想,王御史是废王后的族侄,现在王小郎被抓起来了,王御史这时候给您送糜糕,糜糕又神不知鬼不觉不见了,那盒糜糕肯定有古怪!”
  听半夏说完来龙去脉,裴英娘陷入沉思。
  进宫要经过严密的盘查,那盒糜糕应该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否则半夏带不进来。
  王御史特意找半夏套交情,把糜糕送进宫,又派人把糜糕偷偷取走,是为了什么?
  想到一种可能,裴英娘笑了。
  那盒糜糕确实如王御史所说,只是一盒普普通通的糜糕,但应该还夹带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
  王御史真正想送糕的人,不是裴英娘,而是另有其人,偏偏碍于身份,不能直接送。
  所以他故意打着讨好裴英娘的旗号,接近半夏。半夏只需要帮他把糜糕带进宫,他的目的就实现了。因为进宫后,自然会有人暗中取走糜糕。
  裴英娘的头发还没完全干,发丝铺散开来,像一扇纯黑色的孔雀尾羽。
  她手执一柄柳色地手绘山雀桃花团扇,对着湿发轻轻扇动。
  说起来,王御史和王洵是继母张氏的外甥,看在张氏的情分上,裴英娘愿意为王洵求情。
  可王御史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利用半夏。
  忠心是经不起一次又一次考验磨炼的。半夏对她的赤诚发乎内心,一旦中间有了裂痕,想恢复如初,只怕难了。
  作者有话要说:
  唐朝只有宰相能被称为“相公”,然后宰相不是某个职位,唐朝是群相制,做官到了一定的品级,基本上相当于宰相。不过没有“宰相”这个职位哈。
  王家郎君史上有原型,但是文里的王家郎君年龄、人物关系、履历啥啥啥的,全是作者胡编的。
  两位老宰相也是作者编的……
  
第29章
  取走糜糕的人是谁呢?
  东阁的守卫虽然比不上含凉殿的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但也是护卫森严,
没有裴英娘的许可,
脸生的宫人不可能随随便便出入东阁。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那个人就是东阁的某位宫婢。又或者,
是个忍冬和半夏很熟悉,
以至于丝毫不会起戒心的熟人。
  裴英娘沉吟片刻,一时拿不定主意,
打发走半夏。
  半夏欲言又止,含泪离开。
  午后,李令月寝殿的宫婢来东阁传话,宫廷画师的樱桃宴饮图画好了,
李令月请裴英娘一起去含凉殿赏画。
  裴英娘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去含凉殿的路上,
问李令月:“阿姊,
宴饮图要把曲江池的风景全画上,画师这么快就画好了?”
  风景是其次,其实主要是画人,武皇后的左右护卫、随行就有几百号人,
少说也要画上几年,
宫廷画师怎么可能在短短数天内画完?
  李令月轻哼一声,
说:“其他画师还没下笔呢!等他们画完,
不晓得是哪年哪月了。今天给阿父献画的,是崔奇南。他画画从来不多想,每次都是先喝上几天几夜的酒,然后趁着酒醉挥笔一蹴而就。宫廷画师们不喜欢崔奇南的画,
说他离经叛道,偏偏阿父和阿娘都很喜欢他,他才敢那么张狂。”
  姊妹俩到了含凉殿,由宦者领着踏进内殿。
  李治和武皇后并肩站在窗下,正含笑观赏崔奇南献上的画。
  宦者把装裱好的画卷徐徐展开,初夏的明媚日光从如意花型窗棂漫进内殿,洒在卷轴上。
  霎时震惊四座,满室寂然。
  绢上花团锦簇,人头攒动,芙蓉园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全部一个不漏地重现在画卷中。神采飞扬、悠然闲适的贵族男女们散布其间,个个形神兼备,细致入微,连少女发鬓旁的鸟兽簪子也画得活灵活现,没有重复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