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3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9/371

  一定是李旦对他说了什么。
  裴英娘摸摸他的后颈,还好他的里衣仍然干燥,没有汗湿,低头取出丝帕帮他拭汗。
  鸿奴腼腆一笑,捧起一枝茱萸,“阿娘,给你。”他咧嘴笑,看一眼旁边的李旦,“祝阿娘岁岁安康。”
  “乖。”裴英娘拍拍他的脑袋。
  鸿奴眉眼弯弯,笑眯眯道:“阿耶教我的!”
  茱萸果赤红如火,恍惚和多年前那一串分开的茱萸枝一模一样,裴英娘怔愣片刻,想起以前的事,抿嘴一笑,低头把茱萸枝别到衣襟上,理好披帛。
  抬头间,撞进一道温柔深邃的视线里。
  李旦手执犀角杯,一言不发,看似姿态放松,其实一直盯着她看。
  她不由莞尔,取下茱萸枝,扯开一边,欠身靠过去,和小时候那样,将茱萸果系到他的衣带上,抚平袍衫皱褶,“阿兄,分你一半好了。”
  李旦眼眸微垂,低低嗯一声,松开犀角杯,握住她的手,摩挲细嫩指尖。
  宫宴设在风景秀丽的半山腰上,教坊司的乐奴们载歌载舞,人声鼎沸,但裴英娘明显感觉到筵席上蓦然静了一静,丝竹声也停滞了一下。
  后背隐隐发凉,她想抽回手。
  李旦唇边含笑,握得紧紧的。
  她无奈,只好顶着众人躲躲闪闪的八卦目光和他腻歪了一会儿,还喂他吃了两杯醽醁酒,嗔道:“好了,大臣们还要敬酒呢。”
  他吃醉酒之后爱撒娇,看这情形,肯定是酒吃多了。
  李旦一笑,低头逐根吻她的手指。
  十指连心,吻落到指尖上,又酥又麻,轰的一声,像一树树繁花在眼前绽放,脸颊火辣辣的,裴英娘打了个激灵,眼珠骨碌碌转来转去,四下里乱瞟,大臣们不约而同扭头和旁边的人说笑,没人敢看李旦撒酒疯。
  她眉尖微蹙,想要恼了,李旦见状,轻笑两声,放开她的手。
  看样子,分明很清醒,好像没有吃醉啊?
  裴英娘眨眨眼睛,先不管他,柔声和鸿奴说话:“去找表兄们玩吧。”
  重阳登高、敬酒、赋诗、饮宴,基本仪式完成,接下来他可以尽情玩耍,等他长大,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和同伴们无忧无虑地打闹。
  鸿奴嗯一声,眼巴巴盯着食案看,等宫婢给他装满一攒盒糜糕、重阳糕、红绫馅饼、醍醐饼,才带着人离开。
  宴席上觥筹交错,气氛热烈,李旦放下酒盅,浏览几位大臣的应制诗。
  宫宴上少不了制诗,裴英娘不擅长此道,没兴趣听大臣们互相吹捧,命宫婢把她的席位挪到一旁。
  李旦察觉到她故意躲避,摇头失笑,她不喜欢赋诗,也不怎么懂大臣们暗指的各种典故,让她躲懒罢。
  二娘也在宴席上,裹一身杏红袍衫,粉妆玉琢,玉娃娃一般,李令月看到她两眼放光,抢过去抱着舍不得撒手。二娘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即使姑母身上香喷喷的,不耐烦了照样使劲蹬腿。
  李令月只好把二娘抱到母亲身边。
  裴英娘抱着二娘,柔声低哄,二娘立马安静下来,抓着她的手指玩。
  外甥女脾气大,李令月丝毫不在意,等着二娘心情好了再逗她,卷起袖子自斟自饮,很快把半壶菊花酒吃完,顺便和裴英娘说起西域的事,笑言:“自从名单出来以后,平康坊冷清了不少。”
  听了她的话,裴英娘眼波流转,微微一笑。
  长安城的五陵少年郎们争相上进,除了功名利禄在前头当诱饵,还离不开一本书的影响——《西域游侠传》。
  这些年书坊年年刊印书目,虽然年年赔本,她仍然坚持年年扩大规模,基础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内看不出什么成效,十几年后,几十年后,才会显现出它的巨大作用。
  《西域游侠传》也是书坊卖的一本书,这本书倒是没有赔本,不仅不赔,利润简直惊人。
  这本书由卢雪照等人亲自操刀,所写的内容无非是少年游侠行走江湖、惩凶除恶之类的俗套故事,但因为文笔优美,故事跌宕起伏,描写的西域风光让人耳目一新,一时洛阳纸贵,长安富家子弟几乎人人床头都要摆几本《游侠传》,才不至于落伍。
  不管什么时代,少年人的热血是最容易激发的。
  这帮侯门子弟成天花天酒地,无所事事,实在浪费,正好西域那边缺人,急需会读书写字、熟知天文地理、家境优越的人才,鼓励他们去西域闯荡,既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智本领,又有益于朝廷对西域的布局规划,两全其美。
  等他们历练归来,朝廷不会亏待他们。
  当然,前提是他们有治理一方的真本事。
第246章
执失番外
  几个月后,
长安纵横的主干道全部夯实修整,
不论刮风落雨,都不影响官民出行。
  从此以后,大臣们再也不能以天气为借口偷懒,几位习惯倚老卖老的阁老不得不放下架子,按时入宫觐见圣上——没办法,修路的工匠们不知道用什么特殊的方法捣出一种奇怪的泥浆,
修好的长街平坦光滑,
从东到西,一个小坑小洼都没有,牛马走在其间,不再颠簸晃荡,甚为平稳舒适。
  大朝会时,各国使团对长安城的变化赞不绝口,
大臣们笑嘻嘻应对各种奉承,
曾经盘踞心头的那点小心思早就不知不觉淡了。
  在圣上和皇后的推动之下,
整个北方都在修路,
看似浪费人力物力,随着沿途驿站、邸舍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大臣们才看出帝后背后的深意。之前圣上鼓励诸州因地制宜修建水利设施,只是第一步,
严格规划的道路打通后,
立刻把关中地区联成一张大网,
不仅能提供长安城的日常所需,
减轻都城人口日益增长带来的压力,还能逐步向地方推广,惠及万民。
  经济繁荣,边疆稳定,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才能一直延续下去,他们出仕为官,有的人所谋甚大,有的人只想求荣华富贵,每个人有各自的私心,但穿上朝服,仰望巍峨耸立于龙首原的含元殿时,个人的荣辱是那么渺小卑微,国强民安,盛世太平,他们方能安心追逐名利。
  皇后的私库到底有多少金银,没人知道,总之取之不竭就对了。
  圣上意志坚定,思路清晰,又得皇后鼎力支持,此次朝廷趁着大规模简括人口削弱地方豪强,势不可挡,世家们暗地里动再多手脚,无异于螳臂当车,自寻死路。
  渐渐的,弹劾王洵的奏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有利于民生建设的奏议。
  朝中大臣仿佛回到建国初时那段百废俱兴的日子,亢奋激昂,不论出身家世,持什么政见,无不殚精竭虑,积极出谋划策。
  科举兴盛,旧的高门士族、门阀体系迟早要给新兴的阶级让路。
  新兴的阶级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而然要拥护李旦的决策,自发维护巩固秩序,跟随者将平步青云,成为新的利益集合体,而那些顽固不化的,只能湮没于新旧交替的震荡风云中。
  ※
  碎叶镇城。
  碎叶,在突厥语中意指两水交汇的地方,碎叶镇城位于天山南麓,唐军和吐蕃军队曾在碎叶镇附近交锋,唐军不敌,一度退守伊州。
  调露元年,高宗李治派安抚大使裴行俭率兵平定叛乱,裴行俭擒其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别帅李遮匐以归,重置四镇,立碑纪功。
  女皇在位期间,忙于镇压宗室,无暇顾及边境,给了吐蕃可乘之机。唐军和吐蕃多次对战,初期的几场大仗大多在河西陇右和西域一带。因为唐军败多胜少,后来战场逐步转移至西域。
  如今李唐光复,朝政稳定,唐军兵强马壮,发动反攻,逐渐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前年冬,登基月余的李旦下令派遣四万余人常驻四镇,巩固边疆边防,设州县,派遣士族子弟担任刺史、长史,管理民政。
  商路再次打通,往来于波斯和长安的驼队、马队、商队络绎不绝,随着朝廷一次次往四镇派遣官吏,运送物资,这条屡次毁于战乱的交通要道很快重现往昔繁华。
  碎叶镇城就在通往波斯的必经之路上,商队经过此处,必须向驻军缴纳关税。
  夕阳西下,一轮红日缓缓沉入山谷之中,霞光笼罩着荒无人烟的沙州,风中传来断断续续的驼铃声。
  这是卢雪照第一次骑骆驼,他的目的地就是碎叶镇城。
  连日风雪,朔风凛冽,他冻得手脚麻木,无心欣赏粗犷壮美的大漠风景。
  越往西,他越沉默,风渐渐停了,鹅毛大雪变成零星雪花,但仍然还是冷。回头往来时的方向望去,蔚蓝天际下崇山峻岭,峰顶白雪皑皑,除了那一抹冰冷的白,天地间只剩下一座座单调的巍峨苍山和蜿蜒其间的羊肠小道。
  正是长安百花盛开,曲江池畔菡萏初绽时节,樱桃熟烂,芭蕉冉冉。
  然而卢雪照眼前只有茫茫风雪,没有绿树红花,没有碧波荡漾,他只能一遍遍想象长安明媚绚丽的富丽盛景,聊以自慰。
  就在他以为要渴死或者冻死在这片荒芜的沙州之时,前方突然爆发出一阵惊呼,领队的尚书王浮跳下骆驼,扯掉挡风的氅衣,叉腰朗声大笑,形象全无。
  家奴捧着兽皮酒囊上前,扶卢雪照下骆驼,“阿郎,到河谷了。”
  他接过酒囊,仰脖饮尽烧春酒,这是最后一袋酒,怕支撑不到河谷,路上他一直没舍得喝完。
  天气冷,酒更冷,冷酒滑入喉咙,五脏六腑几乎缩成一团,他整个人都冻清醒了。
  王浮回头朝他招手,“卢兄,马上就到了!”
  出发时斗志昂扬的世家子弟们早就被塞外的苦寒吓怕了,离开长安时他们是不可一世的金凤凰,现在一个个像鹌鹑一样,裹着厚厚的裘袄,窝在骆驼背上发抖,神情麻木呆滞,好不可怜。
  听说到地方了,他们伸长脖子,喉咙滚动,总算露出一点属于年轻郎君的好奇兴奋。
  众人纷纷离开骆驼,跟在王浮身后,顺着狭长的小道往前走。
  未几,响起阵阵惊叹声。
  穿过茫茫沙漠,眼前豁然开朗,一座深处峡谷之中,平坦广阔的绿洲出现在众人面前。
  随着山势起伏,一条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从东向西延伸向远方,河流长年累月,在山脚下冲刷出一片平原,河流两岸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北边山坡一排排葳蕤绿树笔直挺立,将山谷包围期间,中间低洼地带是一列列整齐的菜畦,南边一片苍翠,风过处,绿浪翻卷,竟然是成片的麦田!
  如果不是山谷之外金黄的沙漠和绿洲形成强烈的对比,卢雪照差点以为自己出现幻觉,眼前所见,完全就像中原景象!
  王浮和众人解释:“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州,前几年皇后殿下派人修建水渠,挖通河沟,长史和农官教会本地人引水种稻,栽种瓜果,植桑养蚕,这里水土肥沃,日晒长,种出来的瓜果特别甜。圣上有令,以后驻军屯田,全都效仿河沟之法,你们在此地盘桓些时日,跟着长史他们学学。”
  惊愕的众人回过神来,一边左顾右盼,一边赞叹不已,齐颂帝后英明,听到最后一句,忙都点头应是。
  他们自小养在锦绣丛中,细皮嫩肉,娇生惯养,但是既然能挨得住风霜雨雪,坚持深入大漠,自当要干出一番事业,才不枉这一路辛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9/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