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3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3/371

  李旦低头看他,大眼瞪小眼。
  阿鸿不爱动弹,脸上的表情却很生动,眼珠骨碌碌转来转去,大概觉得阿耶抱着也挺舒服的,没有哭闹,还伸出两只胖乎乎的手掌,想抓阿耶的头上束发的簪子玩。
  李旦怕他伤到手,想了想,解下腰间的丝绦递给他。
  阿鸿一把抓住不放,径直往嘴里送。
  李旦吓了一跳,连忙掰开他的嘴巴,丝绦上已经沾满口水。
  裴英娘起身时,看到李旦抱着阿鸿手足无措的样子,扭头偷笑。
  不能当着他的面笑,他其实挺小气的,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黯然神伤。
  李旦的衣袍被阿鸿揪得皱巴巴的,狼狈至极,他不动声色,坐得笔直,一本正经道:“给阿鸿启蒙的老师找好了。”
  裴英娘忍笑,喔一声。
  李旦又道:“我亲自教他习字。”
  “喔。”裴英娘没什么反应。
  李旦顿了一下,接着说:“如果他不喜欢这些,可以练骑射。”
  裴英娘俯身趴到他背上,亲他的下巴,“阿兄,都听你的,你这么厉害,什么都会,你就是大郎最好的老师。”
  李旦握住她的手,没说话,但神色明显轻松了很多。
  ※
  几场春雨过后,寒意尽退,一点点暖和起来。
  这一日天气晴好,暖烘花发,廊外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树丛间鸟鸣莺啼阵阵。
  杏花开得如火如荼,宫婢们支起透风的鲛绡纱帐,地上铺设波斯毡毯。半夏和忍冬把裹一身绫罗绸袍的阿鸿抱进纱帐底下,让他可以爬来爬去。
  他裹得像个波罗球,好奇地打量纱帐外纷纷扬扬的花瓣。
  裴英娘一早起来听阿禄禀报修建井渠的事。
  都水监求得女皇的准许,召集数万民夫开凿井渠,阿禄负责甄选、调派人手,他拨了二十个人给都水监,都水监见识了那二十个人的本事后,死乞白赖,一哭二闹三上吊,求阿禄再多借几个人给他。
  “让他拿舟楫署的人来换,我们借一个工匠,他们署必须送出三个工巧奴,不讲条件,过时不候。不管谁来求情,我一个不见。”裴英娘扣上都水监的陈情书,科举考试很严格,能入朝为官的,不管有没有真才实学,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漂亮,他们煽情的手段比她高超多了,动不动就抬出江山基业、造福苍生这样的口号来压她,看多了之后她心里没有一丝波动,想用激将法对她?没用,该装傻的时候,她脸皮很厚。
  阿禄一一记下裴英娘的要求。
  回廊传来一阵哒哒响,冯德走到云蒸霞蔚般的杏花树下,“殿下,武尚书求见。”
  自从李旦、李显和武家诸王定下誓约以后,武家重新恢复往日的门庭若市。
  李旦心里怎么想,没人知道,但女皇显然还没有彻底放弃武家,朝臣们总喜欢做两手准备,女皇用丹书铁券这种方式巩固武家子侄的地位,他们身为臣子,不敢怠慢武家人。
  武攸暨升任尚书,他进殿以后一丝不苟行礼,态度比以前更恭敬。
  裴英娘挪到回廊下的矮榻上,使女半夏跪坐一旁煎茶,春水煮茶,茶香清淡。
  她屏退内侍,拈起一枚酪樱桃,望着缤纷灿烂的花枝,慢条斯理品茶吃点心。
  武攸暨知道她的脾气,没有迂回,开门见山问,“继张相公第一次弹劾张易之、张昌宗后,昨天他第二次上书历数二张的罪状,姑母第二次包庇张家兄弟,朝中局势紧张,洛阳不太平,殿下,武家人应该站到哪一边?”
  裴英娘收回凝望杏花的目光,扫他一眼。
  武攸暨苦笑道:“我终究姓武,不可能真的置身事外……我,我的儿女,都和家族休戚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没法让武家重振旗鼓,至少可以多救几个人。”
  裴英娘端起茶杯,吹散杯口萦绕的热气,轻声说:“侍御史选了哪条路?”
  武攸暨皱了皱眉,“他并非武家血脉……”沉默了片刻后,他道,“他要求跟从他的人听命于太子殿下。”
  春风拂面,裴英娘怔忪许久,慢慢松了口气,“你应该听他的。”
  武攸暨意会,轻轻嗯一声。
  他告辞回去,走之前,郑重抱拳道:“多谢。”
  这些年他多次帮裴英娘打探武家内部的消息,全部的情分,都用在这一问一答之间,今天以后,裴英娘不欠他什么,以后,他不会再请求任何帮助。
  裴英娘目送他走远。
  ※
  与此同时,紫微宫。
  张易之和张昌宗和教坊的舞伎们一起翩翩起舞,兄弟俩通晓音律,一个吹笛,一个抚箫,风姿飒然。
  女皇斜卧锦榻,腰间搭了张薄毯。
  武承嗣跪坐在锦榻旁,神情凝重,“姑母,求您教教侄儿,侄儿到底怎么做,才能保住武家今时今日的富贵?”
  女皇淡淡道:“你在担心什么?”
  武承嗣双手握拳,“您明明清楚……太子殿下日后不会放过武家的,即使立下盟约誓言,也只能保得住一时安宁。”
  上官璎珞手执银薰笼,慢条斯理烤茶饼,听到武承嗣说的话,仍然面不改色。
  女皇轻扫武承嗣一眼,“你错了,立誓骗得了别人,骗不了太子……”
  言下之意,一时安宁也只是妄想而已。
  武承嗣脸色惨白。
  他成了废人,没法再领导武家,可他还有儿子,他的儿子是武家人,他不能坐视自己的儿孙随着武家的没落跌入凡尘。
  早知今日,他当初就不该痴心妄想得到太子之位。如今成了瓮中之鳖,待宰的羔羊,每天提心吊胆,害怕屠刀砍下来,天天被噩梦惊醒,早晚有一天,他会把自己活活吓死!
  他知道姑母早就厌弃他,可他还是厚着脸皮来找姑母求救,他从来没把自尊当回事,为了荣华富贵,他什么都能放弃,何况他现在什么都没了,而且命在旦夕。
  女皇望着张易之和张昌宗,年轻俊美的容颜,健康充满活力的身体,是这世上最珍贵最美好的事物。
  她处心积虑登上皇位,整个天下都听命于她,从和李治争权开始,到接连废黜儿子,最后成为九五之尊,她独揽大权多年,什么都有,什么都能制服,唯独没法号令时光。
  她老了,越来越力不从心,她不相信自己的臣子,不相信儿子女儿,也不相信侄子们。她不稀罕别人的真心,即使所有人都恨她,等她百年之后,他们照样得供奉她。
  女皇微微一笑,“承嗣,盟约不是来束缚太子的,而是给其他人看的,朕只能做到这里,其他的事,你们自己去争取。”
  她能从一个不受宠的才人到最后登基称帝,武家人也应该吃点苦头,学会在逆境中前进。
  她缓缓道:“如果有一天……太子和五郎、六郎起冲突,你会帮谁?”
  武承嗣愣了一愣,明白女皇这一问背后的意味,不由悚然。
  几息之后,他颤抖着道:“侄儿……侄儿当然站在姑母这边。”
  女皇笑而不语。
  武承嗣大病一场,胆子越来越小了。
  他应该选李旦。
  
第229章
  张宰相弹劾张易之和张昌宗,
是朝臣们第二次大规模集体上书要求女皇严惩张家兄弟。
  这一次女皇仍然选择庇护二张。
  张家兄弟权势滔天,
气焰愈发嚣张。
  暖春过后,宫里的池内绽出新荷。蝉鸣聒噪的炎夏时节,
一个魏姓男子上书自荐,说自己身材雄伟,远甚张易之和张昌宗,
自愿入宫侍奉女皇。
  朝野一片哗然。
  御史宋壬从坊卒那里听说洛阳的流言后,不由大怒,直言不讳地批评女皇,还以“夫人”称呼张易之、张昌宗二人。
  因为朝臣们接连几次弹劾二张,
和之后魏姓男子毛遂自荐之事,
越来越多的民间百姓开始关注女皇对二张兄弟超乎寻常的袒护,
关于控鹤府的种种荒淫传说闹得满城风雨。
  女皇安抚宋壬,
逐走魏姓男子,并下令将控鹤府改为“奉辰府”。
  事情并不棘手,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她的名声。
  二张并不甘心只充当她的耳目和男宠,他们野心更大。
  他们和朝臣的矛盾越来越深,
就像羽箭扣在弦上一样,局势紧张,一触即发。
  上阳宫,甘露台。
  竹帘高卷,从正堂到侧间的路上,每一块地砖都铺满簟席,天气热,
毡毯已经撤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3/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