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136

  想清楚这点,再听到丫头说不止周氏,李大伯也开始让李南宣接触铺子上的账本,李绮节一点都不惊讶,李南宣早晚都要接管大房的家业,李大伯和周氏对他推心置腹,直接把大半产业的银钱往来透露给他知道,说不定也存了试探他的意思。
  李大伯和周氏已经做了决定,李绮节身为晚辈,不会多嘴。但自家的事,还得由她拿主意。
  李子恒不愿接手家中的生意,任凭李乙如何严厉呵斥,或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始终不肯松口,“家里的铺子我一天都没管过,交到我手上,两眼一摸黑的,说不定没个三两年就败光了。让我做个卖力气的伙计还成,管账的事我实在做不来!”
  他一指李绮节:“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阿爷,你把铺子上的事交给三娘张罗不就成了?她帮伯娘管家,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样样都处理得妥妥贴贴,那几家酒坊她不是管得挺好的嘛?剩下的店铺也让三娘一肩挑了罢,总归是自家人,便宜都是咱们的。”
  李乙只是一个劲儿地叹气,没有说什么。
  李绮节明白,李乙再疼她,也不会把家业交到她手上,能分给她一半的家产,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
  他心里仍旧盼着李子恒能够子承父业。
  可李子恒确实不是管家的那块材料,而且他现在忙得脚不沾地,以后可能会更忙,李家的几间铺子,绊不住他的脚步。
  花庆福在武昌府蛰伏大半年,费尽心思,终于搭上了楚王府的门路。球场那边万事皆备,只欠东风。花庆福的来信上说,下个月就能把楚王世子一行人请到球场观看第一场正式的蹴鞠比赛。李绮节铺排了好几年的计划,到如今才慢慢收网,开始收获果实。
  从建设球场开始,她一直等着这一天,原本可以一蹴而就,但她耐住性子,始终按着原定的步骤慢慢温水煮青蛙,因为她想要的,绝不只是单纯重新让蹴鞠成为瑶江县的一种新式娱乐,而是从上而下,将蹴鞠比赛逐步推广至全国各地。
  此时蹴鞠比赛早已经在上流社会消失匿迹,军队中的士兵不得以蹴鞠为戏,否则会被砍掉手足,蹴鞠艺人只能在戏院酒楼或是青楼楚馆中找到发挥长处的机会,民间百姓喜爱蹴鞠,又能如何?如果不能让权贵阶级对蹴鞠改观,它就永远上不了台面。别的不说,只要官府明令禁止蹴鞠嬉戏,球场就无法再进一步。
  民间的流行审美始终带着时代的烙印,从底层民众的共同审美逐渐影响到上层社会,可能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百年的时间,但从上层社会自上而下改变民间的审美,往往只需要一两年。
  惟有先从掌握权柄的皇族贵戚们下手,才能一劳永逸,迅速打开局面。
  球场迎来了建立以来真正的首次开张,之前的小打小闹全是在为这一天积攒经验。李子恒已经摆脱学徒身份,成为球队的正式一员,不说那些蹴鞠艺人们不愿放他这个好苗子离开,李绮节也不想贸然打乱自己筹谋已久的计划。
  所以李乙想让儿子接班的想法,终究不可能实现。
  也许她可以托花庆福想办法,向李乙推荐一个可靠的掌柜?李子恒委实不愿意接管家中几间小铺子,想让李乙彻底放弃,还需要时日,目前只能先用这种拖延的方法稳住他。
  花庆福办事很利落,李绮节的信送去武昌府没几天,他很快找到几个合适的人选,二话不说,当即让他们立刻打包行李铺盖,到瑶江县领差事,顺便送来一封亲笔回信。
  李绮节看过他的信后,沉默良久,叫宝珠端来火盆,把信笺一把火烧了。
  宝珠神色惴惴:“花相公那头出什么事了?”
  纸张在幽蓝的火焰中化为灰烬。
  李绮节笑着摇了摇头,花庆福的回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是问她能不能出席球场半个月后的开赛仪式,他好为她保留一间二层包厢。楚王世子一行人是微服出行,暗地里的人手已经布置好了,不会刻意限制老百姓出入,届时场中必定热闹非凡。
  花庆福知道她一向喜欢热闹,肯定不想错过一场难得的盛会。
  可惜今时不同往日,以前她能带着丫头、伴当大大方方在外边行走,是因为年纪还小,长辈们不忍苛责,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她即将出阁嫁人,虽然还没及笄,但在别人眼里,已经算是一个大人了,不能再拿年少轻狂当挡箭牌,必须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别说李乙,就连向来开明的李大伯,只怕都不会乐意看她再到外面去抛头露面。
  而且孙天佑如果知道了,又会怎么想呢?即使他不在意,万一她在球场上被认识的人碰见了,事情传出去,两家的名声都不好听。她从来不把别人的眼光和看法放在心上,任凭别人怎么讥讽,依然可以我行我素、自自在在过日子,但也得注意分寸。之前她的种种特立独行,落得一个没心没肺的名声,县里人平时提起她,大多数是笑着叹息一二。但如果尺度没把握好,没心没肺变成没脸没皮,那可就难办了。
  所以,她只能谢过花庆福的好意,和以前一样,仍旧躲在花庆福身后,深藏功与名。
  宝珠不知道李绮节在想什么,但直觉她心里不大痛快,眼珠一转,轻快道:“杨家来人了。”
  故意眨了眨眼睛,想逗她发笑。
  李绮节放下心事,脸上扬起一丝笑容,“不年不节的,他们来做什么?”
  宝珠悄悄松口气,笑嘻嘻道:“来给咱们家送红鸡蛋。”
  周氏在正堂应酬杨家派来报喜的丫头。杨庆娥生了个大胖小子,她的夫家合家欢喜,高大姐亦是乐得合不拢嘴。女儿一进门就为女婿延续烟火,缠绵病榻多年、眼看就要撒手人寰的老太爷看到曾孙出生,心里一高兴,竟然不药自愈,容光焕发,看起来还能多活好几年,更是喜上加喜。现在县里人都说杨庆娥旺夫旺家,高大姐当然高兴。
  不止杨庆娥的夫家要为大孙子办一个盛大的满月酒,杨家这边也要摆酒请客,高大姐亲自下帖子,邀请李大伯和周氏赴宴。
  李绮节到正堂的时候,杨家的丫头已经走了。周氏把杨家的帖子递给她看,“瞧瞧你表婶,愈发像大户人家啦!”
  丫头们忍俊不禁,高大姐不识字,周氏也不识字,两家平时来往,从没有递帖子一说,周氏这不是在夸高大姐,而是讽刺高大姐故意装文雅。
  孙天佑和金氏势如水火,但和杨庆娥、杨天保姐弟俩还算亲近,不知道高大姐会不会给他送请帖,李绮节随手把帖子撂在一边:“咱们家是不是得预备两份贺礼?”
  一份杨家的,一份杨庆娥夫家的,两边都是七拐八拐的亲戚。
  “嗯,你看着办吧。”周氏眉头轻皱,“要我说,杨家再高兴,也得收敛点,到底是外孙呢,现在男方家的人还没定下办酒的日子,他们家已经抢着下帖子了,让男方家怎么想?庆娥的脸往哪儿搁?”
  杨庆娥和杨天保的婚事都是娃娃亲,一个定了一门远亲,一个定了李绮节。后来杨县令发迹,杨家人觉得自家高人一等,高大姐既看不上李绮节,也看不上杨庆娥的未婚夫婿。在她看来,杨庆娥不仅是下嫁,还是非常委屈的下嫁,因此杨家人对岳家的态度有些轻慢。现在杨庆娥为夫家生下长孙,还让老太爷病愈,高大姐自觉女儿是岳家的大功臣,抖得越厉害了。
  “三娘,你要记住,嫁人以后呐,可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男人啊,都好面子,不管你心里怎么想,至少不能在外人跟前落九郎的脸面。”周氏冷笑一声,“庆娥是个好的,可她偏偏摊上这么一个冒冒失失的老娘,还有一个糊涂兄弟,以后迟早要受连累!”
  李绮节听出周氏话里有话,心里一动,暂且没有多问。
  宝钗取来往年的礼单给两人过目,满月酒的贺礼说来说去不过那么几样东西,红糖、鸡蛋、布匹、糯米,加上半边猪肉,几串大鲜鱼,一担担用箩筐盛了,盖上红布头,酒席当天送去杨家就成。
  李绮节想了想,几乎全是补养的吃食,似乎少了些什么,让丫头添上几样针线礼物。
  周氏笑道:“我倒忘了,是得加上。以前你们年纪小,家里送出去的礼都是按着老规矩来办,只管送些实惠的东西,尽是些米啊肉啊的,直接送宝钞的也有呢。现在的规矩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以后你自己当家,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做的,照着她们的新规矩来,免得失礼。”
  说到李绮节日后当家的事,屋里的丫头神色各异,忍不住斜眼去看她的表情。
  李绮节似乎没察觉到丫头们的侧目关注,脸色平静,迎着周氏略带促狭的目光,淡笑道:“我晓得。”
  眼睛眨巴眨巴,一脸无辜。周氏原本想逗一逗她,哪想到等了半天,根本没等来大侄女露出害羞或是难为情的样子,反而自己被侄女看得不自在起来了,只得轻咳一声,岔开话题,“今年收的铁莲子比往年少几百斤,价格肯定要涨不少……”
  夜里,趁着李昭节和李九冬在庭院前捉萤火虫,李绮节找曹氏打听,“杨天保那边又生出什么事端了?”
  周氏喜欢八卦,但不会无的放矢,她暗示杨天保以后可能会拖累庆娥表姐,肯定是事出有因。
  曹氏怔了一下,犹豫着不知该不该说,不过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她以前从李绮节这里领了不少赏钱,还真不敢隐瞒,“五少爷酒后无德,和县里几个浪荡公子打架闹事,砸了一家货栈,让人告到衙门去了。”
  李绮节瞠目结舌,就杨天保那绵软性子,竟然也会和人打架斗殴?还闹到县衙去了?
  堂堂一个读书人,被货栈老板告到衙门去,能有什么好名声?
  难怪前一阵子孟娘子和孟十二回乡避暑时,一反常态的待在家里不出门,要在以往,孟娘子恨不能天天显摆他们孟家得了一个好女婿。
☆、第91章
九十一
  “这几棵树得尽快剪枝,
往上长的枝丫全部剪掉,不然年年柿子挂那么高,全喂鸟了。”
  宝钗答应一声,“长工里有几个会剪枝的老师傅,
赶明儿我让他们进来剪枝。”
  李绮节点点头,宝珠举着湿帕子上前,帮她擦净双手,
“今年摘的柿子装了五箩筐,都留着送人吗?”
  新院子有几棵柿子树,年头不高,只有双手合握粗细,但却果实累累,
油润的叶片底下,
起码藏了几百上千枚半青不红的柿果,
压得树梢累沉,
枝头一直垂到院墙底下。可惜柿子还没红透呢,先引来一群飞贼,尤其是稻谷收割过后,鸟雀没粮可吃,天天成群结队来新院子光顾几颗柿子树,
短短半个月,
眼看就糟蹋了一小半。
  新院子是李家买的,几颗柿子树自然也是李家的私产。李绮节可不想眼睁睁看着自家的柿子全给鸟雀偷吃了。于是趁着今天日头好,领着丫头和婆子一起摘柿子。半生不熟的摘下来也不要紧,
把柿子埋进装稻谷堆里,闷上十天半月的,就熟透了,吃起来味道绝对不差,只是微微有点涩味而已。
  “把品相好的、熟得差不多的分出来,一半自己吃,一半留出来送人,剩下的送到谷仓去。”
  宝钗皱眉道:“有一半是摔破皮的,放两天就得烂掉。”
  柿子树太小,木梯子架到枝杈上,人踩在上面,只能摘到低矮处的柿子。再高一点地方的果子,基本是用竹竿一个个打下来的,跌到地面时,免不了会刮蹭。而蹭破皮的柿子沤不熟,只能看着它烂掉。
  李绮节一挥手,“晒干了做成柿饼不就得了?”
  秋日晴天多,正是晒柿饼的好时节。
  宝钗踌躇了一下,“以前咱们家没晒过柿饼,都是从南边买的。不晓得能不能成,要是落雨的话,还是会烂掉。”
  宝珠看一眼箩筐里的柿子,半青不熟的,吃不能吃,放又不能放,“总不能拿去喂猪吧?”
  李绮节拍掉落在衣襟前的几片柿子叶,“先晒着吧,能不能成看天气,真落雨谁也没办法。”
  宝钗看她拿定主意要晒柿饼,不再多说,下去安排婆子张罗。反正蹭破皮的柿子放着也只能烂掉,三小姐想怎么处理都不过分,容不得她一个丫头多嘴。
  宝珠蹲下身,在箩筐里扒拉一阵,挑出红得最好的一只,擦干净捧到李绮节跟前,“三娘,以后你就住这间院子吗?”
  新宅院和李宅已经打通了,李绮节让人把李乙、李子恒父子俩留在老宅的行李铺盖全抬到新院子这边,自己也准备搬过来,老宅那边的院子留着由周氏分派。
  李绮节把柿子托在掌心里,不急着吃,慢慢揉捏着,“嗯,咱们是二房么,总不能让大伯他们搬吧?”
  宝珠四处打量一圈,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最后双手一叉腰,“这边屋子窄了点,不过景致比那边的好。”
  李绮节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宝珠说的景致,无非是院子里的几株树,几丛花,和开窗之后能看到的一条浅溪。
  “说到宅子的布置……”宝珠咧嘴一笑,“孙府的景致才是真的好,假山、亭子、水池,什么都有,还修了两个园子呢!随便一间院子,都比咱们家敞亮阔气。”
  李绮节摇头失笑,宝珠该不会是收了孙天佑什么好处吧?最近总听她见缝插针夸孙天佑,她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
  “我那天在园子里逛的时候,差点迷路呢!”宝珠见李绮节不应声,只当她是害羞,继续眉飞色舞道,“一条走廊,从这头到那头,开了好几扇月洞门,每一扇都通向一个园子……”
  正说得兴致勃勃,忽然把眉心一皱,看向墙角,厉声道:“谁在那儿探头探脑的?”
  丫头们吓了一跳,连忙退开几步,让出她所指的方向。
  是个梳辫子的大丫头,浓眉大眼,穿一身蓝布袄裤,躲在墙角的花丛后,鬼鬼祟祟的,不知偷听了多久。
  被宝珠一瞪,她脸上露出一丝怯色,走出花丛,“三小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