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36

  岸边是等候接人的各家亲戚,都躲在背风处围着火堆烤火取暖,看到船只靠岸,便围拢过来认人。
  孟春芳的穿戴打扮都是照着城里官家小姐来的,她又生得高挑,站在人群里,有如鹤立鸡群,格外显眼。
  孟家人一眼看到她,连忙过来迎接:“七娘没吓着罢?”
  孟春芳认出来接的是自家族人,鼻子一酸,喊出一声:“表姑!”
  腮边滚下两行清泪,哽咽不止。
  李绮节叹为观止:瞧瞧这说哭就哭的本事,哭就算了,还哭得这么好看,哭得梨花带雨,哭得我见犹怜,果然是专业人才!
  可比小瞧哭,能像孟春芳一样哭得这么优雅也是本事,李绮节哭的时候基本上是涕泪横流,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妇人心疼万分,搂着孟春芳不住安慰:“七娘别怕,跟表姑回家去,乡里僻静,采选使不会找到乡下来。”
  孟春芳和李绮节依依作别,跟着妇人走了。
  “大郎,三娘,这里!”
  李家老宅的长工招财举着一支火把,挤出人群,吧嗒吧嗒跑到李子恒跟前:“东家娘在家等着呢。”
  李子恒扶着李绮节坐上板车:“你怎么来了?”
  招财举着火把在牛车前边领路,听见李子恒问,一拍大腿:“钟声响起来的时候,村里的人家都听见了,大家都赶忙起来,在这里等着城里的亲戚过江。哎,京城里的万岁爷爷都多大年纪了,怎么又选妃?”
  李子恒笑了一声,“你别乱说,兴许是给皇太子选妃呢?”
  招财嘀咕一声:“皇太子年纪也不小呐!”
  李绮节听着李子恒和招财闲话,心里暗笑,这次可不是朱棣给自己选妃,也不是给皇太子选妃。
  皇太子生得肥胖怯弱,连走路都需要内侍搀扶。朱棣一生勇武,怎么可能看得上太子?
  皇太子至今还能坐稳他的太子之位,全靠他的王妃给他生了个精明能干的好儿子朱瞻基。要不是朱瞻基争气,让朱棣一时拿不定主意废太子,皇太子早就被他的几个兄弟拉下马了。
  全天下人都知道朱棣不喜欢皇太子,朝廷怎么会大张旗鼓给皇太子选妃?
  这次选秀,多半是给皇太孙朱瞻基选妃。
  明朝也有选秀,和清朝选秀重视出身门第不同,明朝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后妃女眷都是从民间选拔的良家女子。嫔妃们大多家世不显,门第简单。
  在明朝,平民出身的皇后一点都不出奇——明朝的娘娘们,是真正的飞上枝头做凤凰。
  如果清朝的后妃和明朝的后妃来个选美比赛,不用说,赢的肯定是明朝娘娘们。因为明朝娘娘们都是从全国几千个秀女中脱颖而出的聪慧少女,姿容妍丽,品性端庄。
  而清朝上至皇后,下到宫女,全部是旗人,本来选择范围就小得可怜,还讲究子以母贵,身份家世高的才能册封为妃,妃嫔们的颜值水平可想而知,基本上只要是五官端正看得顺眼的,都算得上是宫里的美人。
  不过虽然明朝的宫女后妃从民间遴选,可并不是人人都想送自家女儿进宫搏富贵。尤其明朝后宫管制森严,宫女后妃一旦入宫,终身不能离开宫廷一步,不论生死,一辈子都拘在紫禁城中,永世不能和家人团圆。
  而且,明朝还有更加冷酷的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本是先秦时候的传统,到汉武帝时,这种野蛮的制度已经基本废除。直到明朝时,脾气暴烈的朱元璋再次重启殉葬制度。他驾崩时,有将近四十个妃嫔被迫殉葬。他儿子朱棣死的时候,殉葬的妃嫔是三十多个。
  明朝不止皇帝死了妃嫔要殉葬,有时候藩王、亲王去世,府里的藩王妃、亲王妃也必须殉葬。
  唯有生过儿子,并且儿子还获封爵位的,和出身勋贵之家的妃嫔才可以免除殉葬的悲惨下场。
  潭州府土地肥沃,鱼米丰肥,县里人家过得还算富足。不缺吃穿,自然便不舍得女儿小小年纪远赴他乡,与人为奴。尤其是随着永乐帝的年纪越来越大,民间百姓更不敢送女儿进宫,万岁爷爷一只脚已经踏进棺材里了,肯定不能再让嫔妃受孕,这个时候被选进宫去的妃嫔,十之八|九都会被强迫殉葬。
  闺女都是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从咿呀学语养到十一二岁,花骨朵一样的鲜艳漂亮,除非是穷疯了的人家,谁舍得把宝贝闺女往火坑里推?
  于是这几年每到朝廷选秀,县里人都会以十一响钟声为暗号,连夜把家中的小娘子们送到乡下,逃避选秀。不然等顺天府的内监进城来,再逃就来不及了!
☆、第7章
李家村
  潭州府毗邻大运河,可能因为交通便利,这几年采选内监频繁坐船造访瑶江县城。
  县里的大户担心自家闺女被选中,筹钱买通了官衙里的皂隶,内监们的船到武昌府时,皂隶就会敲钟提醒,县里人家一听到钟声,立刻连夜送闺女出城。
  古人是闻鸡起舞,瑶江县人是闻钟丧胆,每逢选秀,小娘子夜半出逃,已成为县里的惯例。
  其实李绮节完全不必急着逃出城,她是订过亲的良家女,又没缠小脚,负责选秀的采选内监就是看到她也不会选她——在以小脚为美的大明朝,大脚姑娘参加选秀的话,海选的第一轮就会被淘汰下来。
  不过李乙谨慎惯了,宁愿让李绮节连夜去乡下躲避,也不愿让她留在城里,免得提心吊胆。
  朝廷选秀可不会和老百姓讲道理,明面上是选容貌姿色、仪态品行,其实全看皇家的喜好,谁知道万岁爷爷会不会突然脑子抽风,非要挑个大脚的呢?
  比如朱瞻基的正妃,原来定的是青梅竹马的孙氏,结果朱棣听了个算命先生的话,硬是让秀女胡氏当了太孙妃。朱瞻基登基后,还是把皇后胡氏给废了,另立孙氏为后。
  不过有时候不得不信命,大明江山确实差点葬送在孙氏的儿子朱祁镇手上。一个害死大半朝臣勋贵,被异族绑票的皇帝,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葩了。
  因为朱祁镇的偏听偏信和任意妄为,引发一场土木堡之变,从此京师门户大开,明朝彻底由攻势转为守势,再没有远征的可能。国力衰退,军政断层,勋贵文武死伤殆尽,三军精锐和火器研发彻底作废,皇室几代内斗不断。
  看起来只是一场军事惨败,其实影响了大明朝的百年国运。
  后世很多学者认为,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那个向朱棣谏言,让他册立胡氏为太孙妃的道士,到底是未卜先知,还是单纯运气好,瞎猫碰上死耗子?
  李绮节沉思间,牛车已经拐进岔道,驶入李家村。
  李家老宅大门前点了两只大红灯笼,有人站在灯下,朝江边遥遥相望。
  李子恒一甩竹鞭:“三娘,咱们到家了!”
  李大婶周氏听到说话声,笑呵呵迎上前:“可算来家了,船上冷不冷?别着凉了,喝碗姜汤,泡泡脚再困觉。”
  李子恒把李绮节抱下板车:“婶子,我明天还得回城呢,先去困觉了。三娘就在家里住下,中秋阿爷和我再回来接她。”
  周氏一把将李绮节搂在怀里,摩挲个不停:“三娘别害怕,到婶娘这里来,谁都不能欺负你!”
  李绮节一头扎进周氏怀里,仰头笑了笑,她才不怕呢!
  李子恒牵着老牛进门:“大伯呢?”
  周氏吩咐招财去烧热水,又让丫头宝鹊去灶房把煮好的姜汤送到厢房去:“你大伯去乡下收桂花了,这几天都是大晴天,正好收桂花,不然等落雨,桂花都不香了。”
  李绮节在周氏灼灼的目光下喝完一碗辛辣的姜汤,漱了口,各自安歇不提。
  一夜无话,次日李子恒赶着牛车回城,这次他走的是山路。临走前周氏让他带几担柴米回城,县里物价高,一担干柴卖六文钱,在乡下只要三文钱就能买一大捆。
  老宅的房屋常常打扫,铺盖枕具,锅碗盘碟,样样家伙事儿都齐备。李绮节和宝珠在老宅住下,每天和大婶周氏母女几个一块儿吃饭,闲时就去乡里或是镇上转转,转眼便过了三五日。
  眼看中秋快到了,回村探亲的人越来越多,李家村愈发热闹起来。
  这日傍晚,青瓦白墙外,一阵清脆铃音由远及近。
  李大伯撩开袍子一角,跳下牛车,招呼几个仆从,将从各个村里新收来的当季桂花抬进院子里去。
  迎面却见窄巷那头一个少年郎君手执一把折扇,身后缀着一个梳辫子的小厮,一主一仆闲庭阔步,遥遥走来。
  李大伯膝下没有儿子,可这小郎君分明是冲李家而来,不晓得是不是哪家亲戚来串门。
  待走得近了,只见那小郎君头戴一顶雪青逍遥巾,身着一袭墨绿圆领对襟窄袖长衫,底下着松花长裤,腰束革带,脚蹬罗皮靴,一副时下最风流俊俏的男儿打扮。
  然而他面色白皙,眼若秋水,杏面桃腮,宛如珠玉,身量也细削窈窕,细看两眼便知,这哪里是什么俊俏小郎君,分明是个十一二岁的清秀小娘子。
  李绮节在老宅闲极生闷,白日里带着丫头宝珠去镇上略逛了逛,刚坐船从镇上回来。登岸才没走几步,便见自家门前停着一辆满载货物的牛车,还有七八个长工在一旁忙乱,晓得是李家大伯回屋来了,连忙疾步走上前,恭恭敬敬道:“大伯回来了。”
  李乙每年中秋都是在乡下老宅过的,李大伯看到李绮节,也没诧异,点点头,从牛车上找出两枚油纸包裹,“去哪里耍了?这是给你们姊妹几个带的云片糕和麻糖糕,拿回去分与妹妹们一块吃罢。”
  宝珠上前接过油纸包,揣在手里。
  李大伯和李乙自幼相依为命,感情十分亲厚。兄弟俩虽然一个住在城里,一个住在乡下,但始终没有分家。
  李子恒和李绮节常常陪李乙回乡下李宅小住,一年十二个月,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李宅度过。兄妹俩和李大伯、李大婶周氏一直都很亲近。
  尤其是婶子周氏,因为没有生育过的缘故,加上怜惜兄妹俩幼年丧母,待他们更是千疼万宠,甚至可以说是溺爱。
  李绮节搀着李大伯跨过大门槛,走进院子,嘴里道:“大伯,我今天去渡口瞧热闹,看到咱们潭州府那条专门往顺天府运送贡品的大官船啦,那船帆一张开,就像一座山,恁般高大!”
  李大伯捋捋胡子,笑道:“我们潭州府的官船看着阔气,其实不算什么。你要是去到应天府和广州府,看他们码头泊的那些大船只,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就跟楼宇宝山一样,有一座山那么高,船帆张起来的时候,比瑶江县最大的酒肆还要大,那才叫器宇轩昂咧!当年三宝太监率领船队出使外洋,好多人翻山越岭赶去看稀奇,只可惜那时候你婶子偏巧病了,不然我也能跟着商队去见见世面。”
  说着还啧啧两声,显然是遗憾至今。
  三宝太监,应该就是七下西洋的郑和?
  如果李绮节没记错的话,郑和的七次出海大部分都在永乐年间。朱棣驾崩后,继任的仁宗以国库空虚为由,下令停止船队再下西洋。直到宣宗年间,郑和最后一次率领船队扬帆出海,之后他未能返回祖国,不幸病逝在万里之外的印度洋古里国。
  李绮节暗暗思索:眼下是永乐二十年,朱棣是哪年驾崩的?
  也不知道她这辈子能不能有机会亲眼见识一下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明船队。
  伯侄俩走到院里,周氏端着一个晒笋干的笸箩,正让丫头宝鹊收拢晒好的笋干,储存在一只大肚圆口的青瓷罐子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